-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無法告別:日本的安樂死與臨終哲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0104965
- 條形碼:9787110104965 ; 978-7-110-10496-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無法告別:日本的安樂死與臨終哲學 本書特色
1.隨著“嬰兒潮一代”(1945—1965 年出生的日本人)進入“超高齡社會”,日本迎來了一個“無法告別”的時代,人們是否能主動“迎接”死亡,活得有尊嚴,“走得”也有尊嚴?生死觀、 、尊嚴死、緩和醫療……我們了解過多少? 2.日本哲學泰斗村上陽一郎以86歲高齡閱歷,從零解答:高齡社會已然來臨,我們是否有權按自己的方式迎接生命終點? 3.揭秘日本文化中的生死觀傳統; 與“尊嚴死”的區別;現代醫學的治愈界限;老去的痛苦如何排解;現代人為何需要樹立生死觀? 4.視角獨特,從哲學與文化角度介紹 問題,借東亞傳統與現實 乘哲學與醫學之西風關注當下,啟發思考。
無法告別:日本的安樂死與臨終哲學 內容簡介
隨著嬰兒潮一代進入“超高齡社會”,日本迎來了一個“無法告別”的時代,人們是否能主動“迎接”死亡,活得有尊嚴,走得也有尊嚴生死觀、安樂死、尊嚴死、緩和醫療……我們了解過多少隨著醫學發展,預期壽命不斷提高,人類是否“離死亡越來越遠”?高齡與長壽是現代生活及醫學發展的貢獻之一,醫學進步改變了醫患關系,“健康”的定義也隨之改變。建立生死觀,是安樂死、尊嚴死背后的價值基礎,在世界各國都有著濃厚的文化傳統。人終有一死,如何向死而生,跨過人生的*終關如果人人長壽,余下的時間應該如何度過重病纏身,久治不愈,累及家人,應該如何面對面對至親好友即將死亡時,心態該如何調整?在家度過晚年的獨居老人,如何面對活著的壓力?從現在起建立個人生死觀,或許是人們解決這個問題的開始……科學哲學泰斗村上陽一郎從自身經歷出發,以日本長壽社會為借鑒,帶我們領略各種文化中的生死觀,深入思考安樂死與緩和醫療的哲學意義。
無法告別:日本的安樂死與臨終哲學 目錄
因長壽而改變的民眾意識
抱怨長壽的時代
太過漫長的余生
你想如何告別
當醫生宣告時
“魔彈”登場
必須思考生死觀的時代
你會選擇如何離去
一線救護人員的聲音
死亡正在遠離生活
第1章 我們為何難以死去
醫學的發展源于經驗累積
現代醫學歷史尚淺
病原體的發現
青霉素的發現
無法根治的生活方式病
從同意到自決
患者也必須思考的時代
何謂“健康的狀態”
何謂“人類的尊嚴”
心靈的健康
第2章 日本人的生死觀
神話中的生死觀
人死后會去哪里
多數人都缺乏“生死觀”
中世紀與江戶時代的生死觀
《葉隱》與蒙田《隨筆集》
死亡其實近在咫尺
無處傾訴老去的痛苦
死亡一定是壞事嗎
現代人缺少送終的經驗
個人的生死觀
當事人與家屬的認知差距
如何找到值得信賴的醫生
我們需要的是包容
第3章 我們能決定怎么死嗎
各國安樂死現況
美國:允許尊嚴死
荷蘭:關于安樂死的討論
瑞士:非營利組織主導
日本:安樂死與尊嚴死的發展
判定安樂死的條件
對患者的*佳做法
事件之外
六眼之下
森鷗外與《高瀨舟》
什么是自決
個人主義的由來
自行決定與自決權的區別
為了遺屬
把生死觀化為言詞
人的想法可能改變
我想選擇安樂死
不想給人添麻煩
醫生們的負擔
末期鎮靜的意義
日本式的折中方案
學會態度更加慎重
醫療人員與家屬的痛苦
擺脫病痛
第4章 醫療資源、經濟與安樂死
他們為何無法告別
胃造口與醫院經營
禁忌的說法
不斷膨脹的醫療費
該不該放棄維生治療
新生兒醫療的現狀
器官移植與醫療資源
需要培養醫療行政專家
人類早已開始揀選生命
山百合園事件
第5章 活著準備告別
怎么活,就怎么死
如何活在當下
死亡不該是一種禁忌
人是唯一會思考死亡的動物
可以選擇死法的社會
醫生要具備的決心
公民思考的時期
打造寬容的社會
長期思考死亡的心得
后記
無法告別:日本的安樂死與臨終哲學 作者簡介
村上陽一郎,日本科學史泰斗、科學哲學家,1936年生于東京。東京大學教養學院學士,東京大學研究所人文科學研究科博士課程畢業。曾任東京大學教養學院教授、東京大學尖端科學技術研究中心長、東洋英和女學院大學校長等。獲頒東京大學、廣島市立大學榮譽博士。著有《生與死的關照:現代醫療啟示錄》《科學史·哲學史入門》等。
- >
我與地壇
- >
莉莉和章魚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煙與鏡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