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法國通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2034837
- 條形碼:9787552034837 ; 978-7-5520-3483-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法國通史 本書特色
法蘭西人的習性經久不變,以至于在兩三千年前人們為其勾畫的肖像中,就可分辨出其現在的模樣;同時,法蘭西人的思想和愛好又是那樣多變,以至于*后變成連自己也料想不到的樣子。本書生動地描述了法蘭西人的獨特稟賦和追求創造,展現了法蘭西文化的深厚底蘊和華彩樂章,講述了從史前與高盧時期、法蘭克人國家、路易十四時代、法國大革命、拿破侖時代、波旁復辟王朝、七月王朝、第二共和國、第二帝國、第三共和國、第四共和國、第五共和國,以及希拉克、薩科齊、奧朗德和馬克龍率領的21世紀以來的法國的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
法國通史 內容簡介
法蘭西人的習性經久不變,以至于在兩三千年前人們為其勾畫的肖像中,就可分辨出其現在的模樣;同時,法蘭西人的思想和愛好又是那樣多變,以至于*后變成連自己也料想不到的樣子。本書生動地描述了法蘭西人的獨特稟賦和追求創造,展現了法蘭西文化的深厚底蘊和華彩樂章,講述了從史前與高盧時期、法蘭克人國家、路易十四時代、法國大革命、拿破侖時代、波旁復辟王朝、七月王朝、第二共和國、第二帝國、第三共和國、第四共和國、第五共和國,以及希拉克、薩科齊、奧朗德和馬克龍率領的21世紀以來的法國的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 本書以現時代的眼光重新考察和敘述了自古至今的法國歷史,條理清楚地展現了法國政治、軍事、經濟、思想、文學、藝術等各個方面的面貌,凝聚了作者長期的治史心的,融合了國內外研究的嶄新成果,是一部縱貫古今、全面系統、生動流暢的法國通史。
法國通史 目錄
**章史前與高盧時期
一、“法蘭西空間”——人類在歐洲*早駐足、生活過的地區之一
二、“我們的祖先高盧人”
三、愷撒征服高盧
四、高盧的羅馬化
五、羅馬帝國晚期的高盧
作者評曰
第二章法蘭克人國家
一、從“蠻族”在高盧安身立國到克洛維一統高盧
二、盛產“懶王”的墨洛溫王朝
三、加洛林王朝的建立
四、威震四方的查理曼帝國
五、《凡爾登條約》將帝國一分為三
六、法蘭克國家的文化
……
法國通史 節選
位于歐洲西北部,被大西洋、萊茵河、阿爾卑斯山、地中海和比利牛斯山所限定的“法蘭西空間”是人類在歐洲*早駐足、生活過的地區之一。從當今法國境內深下地層中或堅厚石灰層構成的洞穴里發掘出來的大量人類骨骼殘片和粗石器工具充分證明:早在遠古時代,法國土地上就已有人居住。世界上古史中,許多舊石器、中石器的文化期取名于法國地名。法國原始文化遺跡之豐富,由此可見一斑。 法國*早的原始文化遺跡可以遠溯到所謂的“冰河時代”的那個時期。那時,法國的許多地方被冰山所掩蓋,異常寒冷與潮濕。嚴酷的氣候迫使這塊土地上的原始先民躲到西南部(多爾多涅河)或索恩一羅訥河峽谷(索恩一盧瓦爾省的索呂特雷)*避風雨的地方。他們住在洞穴里,以粗石、獸骨和獸角來制造工具,以漁獵為生。法國的舊石器時代可分為三個時期,即以阿布維利文化、阿舍利文化為代表的早期,以勒伐盧瓦、莫斯特文化為代表的中期,以索魯特、馬格德林文化為代表的晚期。 法國土地上的原始先民在漫長的舊石器時代所創造的文化,與同一時期世界任何地區的文化相比都毫不遜色。法國西南部與西班牙接壤處的不少洞穴遺址足以昭示這一點。在這些洞穴中,人們不僅可看到成千上萬件用石塊、骨塊、象牙、鹿角和狍角加工制作的用具(如削刮器、鑿子、標槍、小刮刀、帶孔針、鉆子和魚叉等),而且還可以見到不少令人嘆為觀止的壁畫和雕刻。這些壁畫和雕刻堪稱原始藝術的杰作。它們當中*負盛名的當推多爾多涅地區拉斯科洞穴的壁畫。此處的壁畫用紅、黑兩種顏色描繪出赤鹿、野牛、馬等動物形象。這些尺幅巨大、線條粗健的動物畫不僅栩栩如生地描繪出動物靜止狀態時的模樣,而且還神態逼真地刻畫出它們的動態。 大約在公元前1萬-前8000年,隨著全球的氣候開始轉暖,冰川也在西歐逐漸融化消失,歐洲大陸的自然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正是在這一時期,舊石器時代宣告結束,作為新、舊石器時代之間的過渡期的中石器時代開始了。 法國的中石器時代以阿齊爾文化和塔登納文化為代表。前者以南部的阿齊爾洞穴得名,后者則由北部的塔登納遺址命名。在中石器時代,事實與現代人出自本能的想象相反:氣候變暖并沒有立即導致人類生存條件的改善,它反而使既存的狩獵型文明陷入了嚴重的困境。當時的情景是:因大地回暖,稠密的森林迅速擴展,與此同時,冰川的融化造成洪水橫流,到處泛濫成災。海平面不斷升高,淹沒了大片海岸地帶。以前吃草的、寒冷地區的動物群,如麋鹿、野牛、野馬等,現在被適合溫暖氣候的森林動物所取代。而在莽莽叢林中捕獵動物,其難度明顯地增大。于是,人的生活習性隨之發生變化,尤其是其食物構成更是如此:大獵物日漸減少,較易捕捉到的小型野生動物相對增多,植物在食物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籽粒、草莖、榛子、毛栗、桑葚等皆成了充饑之物。不過,此期*豐富的食物來源是大海、湖泊和河流中的魚類以及貝類和甲殼類動物①。 P1-2
法國通史 作者簡介
呂一民,1957年生,1978年就讀于北京大學歷史系世界史專業,1982年師從著名歷史學家沈煉之教授,研習法國史。現為浙江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法國近現代史的教學與科研數十年。主要著作、譯著(含主譯)有《法國通史》、《20世紀法國知識分子的歷程》、《知識分子的鴉片》、《公民的加冕禮:法國普選史》、《自由之聲:19世紀法國公共知識界大觀》、《法國史》(上、中、下)。曾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戰后法國知識分子社會地位與作用的歷史考察》等課題多項。1989年10月赴法國巴黎第八大學歷史系進修一年,此后又分別應巴黎政治學院20世紀歐洲史研究中心、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近現代中國研究中心等著名研究機構的邀請,以訪問教授或高級訪問學者的身份多次赴法訪學。
- >
我與地壇
- >
姑媽的寶刀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唐代進士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