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聽孩子的話
-
>
兒童教育心理學
-
>
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學習沒有那么難(全3冊)
-
>
(文學)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紀實文學:那些家長
-
>
特別狠心特別愛.猶太媽媽德財商教育
好好說話的情緒教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1165931
- 條形碼:9787541165931 ; 978-7-5411-6593-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好好說話的情緒教養 本書特色
父母的話是有溫度的!一本寫給父母和孩子的溫暖溝通書。 韓國一線教育專家、《韓民族新聞》教養專欄作家金善浩全新力作!韓國教保文庫、阿拉丁網絡書店讀者10顆星超高評價。 4大溝通錦囊,助力孩子大腦、智力、學業、社交、情緒等健康發展。 剖析孩子的內心需求,聚焦親子交流的典型場景,提供實用高效的溝通方式。一切,從“好好說話”開始。 “孩子想聽媽媽說的話”。 隨書附贈:夸夸卡+精美書簽。
好好說話的情緒教養 內容簡介
本書作為一本親子溝通教養書,能幫助家長傾聽恐懼、撫平創傷,陪孩子面對課業、人際、情緒等成長困境。全書包括四部分,從“那些讓孩子感到受傷的話”“那些毀掉親子關系的話”“理解孩子心聲的話”和“體會媽媽心情的話”等角度,引導父母采取正確的溝通方式,建立穩固的親子關系,也讓自己成為真正成熟的家長。
好好說話的情緒教養 目錄
前言
**章 傷害孩子心靈的話
01 毀掉孩子一天的話
02 讓孩子擔驚受怕的話
03 否定孩子自身存在的話
04 使孩子深深受傷的話
05 大人嘴中誹謗別人的話
06 壓抑孩子情緒的話
07 沉著冷靜的態度,也可能傷害孩子
08 讓孩子自責的話
09 讓孩子對世界失去信任的話
TIP01 讀懂孩子內心的對話技巧
“如果能理解孩子‘想象中的不安’,對話就會變得很輕松。”
第二章 摧毀親子關系的話
01 比較和歧視,讓孩子感到羞恥的話
02 假借體罰和管教之名傷害孩子的話
03 貪心的父母說的話
04 孩子學習時聽到的傷自尊的話
05 情緒激動時說出的話
06 控制孩子情緒的話
07 過度擔心和牽掛孩子的話
08 評價和判斷孩子的話
09 只會讓親子關系惡化的話
TIP02 讀懂孩子內心的對話技巧
“給經常對孩子發脾氣而身心俱疲的媽媽們的建議!
第三章 理解孩子內心想法的話
01 認可和贊美孩子努力的話
02 支持和鼓勵孩子的話
03 孩子傷心時安慰他的話
04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的話
05 接受孩子消極情緒的話
06 尊重孩子想法的話
07 不讓孩子感到羞恥的話
TIP03 讀懂孩子內心的對話技巧
“媽媽的話,如果有溫度,會是多少度呢?”
第四章 讀懂媽媽內心想法的話
01 回顧成為家長后的不安
02 承認父母自身的問題
03 父母需要先了解自己的自尊心
04 回顧我們父母說過的話
05 理解因為孩子的話而受傷的自己
TIP04 讀懂孩子和父母內心想法的書籍
“父母們讀完能夠獲得幫助的心理、人文、育兒類書籍”
好好說話的情緒教養 節選
**章 傷害孩子心靈的話 毀掉孩子 一天的話 孩子們的一天被毀掉,不是因為孩子們聽了什么話,而是他們潛意識中知道在何時何地將會反復聽到這些話。 對孩子而言*重要的早上30分鐘 我每天在學校做的**件事就是與孩子們對視。通過孩子的眼睛,我能了解他們的一天將會如何度過。在孩子們看來,那可能只是一次不經意的對視,但對我而言卻是了解孩子當天狀態的*好時間。如果我發現孩子的眼神不同以往,那么這一天一定會發生一些事情。即使表面上什么也沒發生,但實際上一定會發生,只是沒有讓作為班主任的我知道而已。*終,在幾天或幾周后,可能還會發生更嚴重的事情。所以,如果你問我,在學校里一天*重要的時間是什么時候,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出來。 “早上八點半到九點。” 也就是到學校之后,還未上**節課的那段時間。這短暫的30分鐘,決定了孩子們一天在學校的生活狀態。在這段時間里,我不會說太多的話,而是通過眼神和手勢傳遞信息,面帶微笑地看著他們。隨著孩子們的眼神傳遞出不同的信息,我可能會一臉擔心地看著他們,同時摸摸他們的頭。除此之外,我不會說多余的話。 偶爾,我會這樣說: “你看起來有點兒累啊!” “是不是哪兒不舒服,沒事吧?” 早晨上課前的30分鐘,沒必要過多地訓誡和教育孩子。孩子們需要的只是平靜的一天的開始。如果孩子們感覺教室里是安全的,不管當天他們的家庭情況如何,至少在學校,他們不會感到不安。 在家的時間都很重要 在家里,什么時間是*重要的呢?早上剛起床的時候?放學后回到家的時候?還是吃完晚飯到睡覺之前的那段時間?對于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 “在家的時間都很重要。” 理由很簡單。除去睡覺的時間,孩子們一天在家的時間只有幾個小時。考慮到這一點,我們不妨換個問法: “什么時間父母*容易生氣?” 一般來說,孩子睡覺前一小時,父母*容易生氣。那個時間,父母的“理智”會降到*低。尤其是晚上加班后回到家的時候,他們的身體沉重得猶如灌了鉛。身體的疲憊讓父母們的忍耐力接近零。如果在工作中遇到什么困難,毫無疑問父母會更容易生氣、發火。這時,父母們一般會說: “作業做完之前別想睡覺。” “我不是說讓你早點做嗎?” 這些話還算是輕的。跟孩子們交流過之后,我意外地發現孩子們聽過很多更嚴重的話。當然,作為父母可能并不這么想。 “一生氣,可能在不知不覺之間,我也說過很重的話,但次數不是很多,可能就一次……” 那“不經意間”的一次,可能會擊碎孩子們的自尊心。可能會讓孩子們的眼神變得跟父母一樣,心懷憤怒,伺機尋找發泄的對象。 父母*容易生氣的時間 每個父母容易生氣的時間并不完全一致。 ·忙碌的早晨,總會突然暴怒的早晨暴怒型 ·喝醉后,回到家牢騷不斷、諷刺挖苦孩子的酒后訓誡型 ·晚飯后,疲憊地檢查作業時發火的家庭作業型 ·一到周末定期發火的周末型 …… 父母們可以仔細回想一下,自己主要是在什么時間以哪種方式發火,是否說了不該說的話,做了不該做的動作,然后把結果寫下來。寫過幾次之后,父母們馬上就會知道: “原來我早上*容易生氣啊!” “原來我周日早上*容易生氣啊!” 孩子們的一天被毀掉,不是因為孩子們聽了什么話,而是他們潛意識中知道在何時何地將會反復聽到這些話。所以孩子們在學校里也會變得不安,他們會跟老師訴苦: “老師,我輔導班的作業沒寫完,壓力好大,我好害怕。” “是因為沒寫完輔導班的作業害怕嗎?完不成作業,輔導班的老師會批評你嗎?” “不是,回到家之后,媽媽會批評我。” “是怎么批評你的呢?” “作業都不好好做,天天凈想著玩兒。” 雖然孩子們還沒聽到這些話,但他們知道自己很快就會聽到,所以他們的一天就被毀掉了,因為孩子們知道父母會對他們說什么話。 那些話會伴隨孩子們一天。孩子們早晨來到學校的時候、休息的時候、吃過午飯在操場上玩的時候、回家路上,都會時不時想起那些話。到了父母容易生氣的時間,那些話就像是預告的電影開播一樣,“嗖嗖”地冒出來。而且,大多數“電影”比“預告片”更真實。 想象一下,今天我們在家中會說出什么樣的話。如果這些話預告的不是一部讓孩子感到恐懼的“恐怖片”,而是一部有一個圓滿結局的喜劇片,那么,這樣的劇情轉變,會帶來什么樣的結果呢? 讓孩子 擔驚受怕的話 面對考試表現出潛意識反應的孩子們,令他們感到恐懼和害怕的并不是考試,而是成績出來后家人的反應。他們會想起成績不理想時遭受的責備、媽媽生氣的眼神、爸爸寒心的表情、奶奶的嘮叨等。 對未發生的事感到恐懼的孩子們 2018年,加州理工學院的迪恩·莫伯斯(Dean Mobbs)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刊登了一份研究表格,該表格的內容是關于人腦對恐懼的反應。這項研究顯示,如果突然受到威脅,且時間緊迫來不及躲避時,我們的大腦會啟動潛意識反應回路。 但是,即便受到同樣的威脅,如果有時間躲避或者有時間考慮對策,我們的大腦便會啟動認知回路。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感到恐懼,我們的大腦可能會做出兩種反應,即認知反應或者潛意識反應。 仔細觀察教室里的孩子們面對考試時表現出的緊張和不安,我們會發現每個孩子的表情各不相同。迪恩·莫伯斯教授的研究結果顯示,距離考試還有4周時,孩子們做出的應該是認知反應。這里的認知反應指的是孩子們在思考考試這件事。他們苦惱于如何才能取得好成績,然后制訂計劃,并從中做出選擇。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這樣,有一些孩子面對考試時會表現出潛意識反應。雖然距離考試還有4周,但當他們聽到“考試”這兩個字的瞬間,就會表情呆滯、手發抖,不知所措,就好像看到前面有一只獅子正撲向自己。考試并不是迫在眉睫的威脅或恐懼,可為什么這些孩子沒有辦法啟動認知反應,反而啟動了潛意識反應呢? 潛意識中對考試的恐懼 明明有充裕的時間考慮對策,但孩子們卻表現出潛意識反應。這意味著,對孩子而言,那種令人恐懼的狀況好像馬上就會發生。或者孩子反復多次體驗到,無論自己如何努力也無法通過認知的方式消除那種恐懼。不管是哪種情況,孩子在本應準備考試的4周時間內,一直在潛意識中經受著恐懼的折磨。因為他們經常聽到“考試”這兩個字,或者經常看到身邊的同學為了考試而認真學習。 我曾經把我班上的孩子們分成兩組(不是分成兩組后讓他們按組別坐在一起),分別記錄下兩組孩子的名字,以便進行區分和觀察。兩組孩子分別是對于“考試還剩4周”這件事,表現出認知反應的孩子和潛意識反應的孩子。但是在觀察的過程中,我發現了另一種類型的孩子。對于考試,他們既沒有表現出認知反應,也沒有表現出潛意識反應。剛開始,我竭盡全力嘗試將這些孩子劃分到兩組中去,但不管劃分到哪一組都感到不合適。后來,我了解到,這些孩子并不擔心考試,也不害怕考試。即使他們害怕考試,這種害怕的程度也很輕。因此,他們不需要表現出認知反應或者潛意識反應。*終,我把孩子們分成三組后,開始了我的觀察。 在觀察的過程中,我向三組中表現特別明顯的一些學生提了幾個關于考試的問題。我并不是在正式場合以面談或咨詢的形式對他們進行提問,而是在休息時間或午飯時間,在與他們不經意的聊天中自然而然地提出我的問題。 “考試準備得還順利嗎?” “*近學習狀態怎么樣?” “*近都在準備考試,很累吧?” 在詢問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我漸漸明白了為什么兩組孩子面對考試會有不同的反應。 比起考試,孩子們更害怕父母對考試成績的態度 首先,面對考試表現出認知反應的孩子們對考試的恐懼來自考試本身。換句話說,這些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怎么準備才能在4周后的考試中取得好成績”。孩子們想取得理想成績,并為此有意識地付出一定的努力。他們制訂計劃,并根據實際情況不斷修改計劃,完成既定的學習任務。 但是,面對考試表現出潛意識反應的孩子們,令他們感到恐懼和害怕的并不是考試,而是成績出來后家人的反應。他們會想起成績不理想時遭受的責備、媽媽生氣的眼神、爸爸寒心的表情、奶奶的嘮叨等。而且,孩子們的反應好像是,他們現在在教室里正承受著這些責備、眼神、表情和嘮叨。于是,他們會拿出各自*好的防御手段,通過各種“身體反應”來應對眼前的威脅,諸如心情驟然低落,手發抖,趴著睡覺,等等。 下意識地快速行動、毫不遲疑地迅速做出決定,這些大多都是人在生死存亡之際做出的反應。大腦發出信號,告訴人們危險迫在眉睫時,人們甚至沒有時間思考,同時還背負著一層負擔,即使不思考也要做出正確的決定。 一些含有威脅意味的話雖然聽起來似乎并不嚴重,但卻能夠使孩子們立即做出這種反應。一個聽到“考試”總是瞬間備感壓力的孩子曾經親口告訴我,他爸爸對他說: “考試至少要考90分以上啊!爸爸小時候經常考100分,即使考不到100分,至少也是95分。所以現在才能成為醫生。現在這個世界,要具備成為一名醫生的能力,才可能過上無憂無慮的生活。不然的話,活在這個世界上太難了。” 實際上,上面這段話不包含任何辱罵、侮辱性的詞匯,也沒有讓人感覺這位家長會大吼大叫或扔東西,這只是一句心平氣和說出的話而已。但是,孩子在學校一聽到“考試”,就會變得高度緊張。他不再從認知層面看待考試,而是帶著充滿不安的眼神來到我身邊不停地詢問: “老師,這次考試難嗎?” “老師,成績出來了嗎?” “老師,我這次有沒過90分的科目嗎?” 讓孩子們生活在恐懼中的話 對一些孩子而言,考試總是意味著讓父母失望,讓這個世界變得難以“生存”。實際上,對于被這種思想“蠶食”的孩子,我曾在他們的小學畢業評價上寫道:“與你聽說的或想象的不同,考試并不會對生活產生如此大的影響,它并不能決定一切。”但這些話并沒有產生任何效果。因為對孩子而言,爸爸、媽媽和奶奶等家人說的話才是正確的。在他們看來,很明顯,現在的世界是一個分數決定一切的世界。這足以讓他們面對考試時做出潛意識反應 —— 瑟瑟發抖。因為作為一生平穩生活的保障,4周的準備時間實在太短。 “人的內心絕對不會因為接受外部觀點而改變。問題的答案并非來自外部世界,一直以來,只有在自我內心深處找到的答案才真正屬于自己,并能為自己所用。” 這是鄭惠信(???)老師在《你是對的》一書中寫的一句話。這句話的意思是,與其通過別人的幫助治愈內心的傷痛,不如本人直面傷痛,找到其中的原因,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解決問題。那么,我們來問自己一個問題吧! “內心深處的我尋找關于自己的答案、審視自己的過程,為什么這么難、這么累呢?” 雖然每個人的情況各不相同,但大多數人喜歡用一把巨大的鎖將自己的心靈之門鎖起來。那把鎖的名字是“害怕”“不安”或“恐懼”。而鎖的牢固程度和大小取決于每個人的語言成長環境。有些話能夠讓孩子們馬上感到害怕,終身生活在恐懼之中,這些話很容易脫口而出,甚至父母有時會在心平氣和的狀態下說出這些話。話語的內容或者說話的方式可能不同,但是這些話歸根結底都是在說: “不學習的話,你以后會過得很辛苦。” 關注當下的每一天 如果想給孩子們提建議或訓誡他們,拿“遙遠的未來”說事幾乎沒有任何效果,只會讓他們對現在感到不安。孩子們越不安,越容易表現出潛意識反應。他們會覺得,即使今天或者明天表現得很好,但如果哪天出錯,自己的未來還是會充滿坎坷。誰也不可能每天都表現得很完美。父母和孩子說話的時候,要多關注當天發生的事情,這樣談話效果會更好。 “今天的事情都完成了,真棒!” 如果孩子今天的事情沒有全部完成,簡單問一下原因就可以了。 “今天輔導班的作業沒全部完成啊,發生什么事了?” 如果作業沒有完成,孩子們需要自己尋找原因。是作業太多,還是因為玩手機,抑或是身體不舒服,孩子們的理由不盡相同。如果孩子們能夠自己找到原因,父母應該鼓勵他們。 “原來是因為玩手機啊!好在你已經知道了問題產生的原因,相信你也能夠找到解決的辦法。雖然不玩手機做起來并不容易,但我還是希望你能夠自我調節一下玩手機的時間。” 如果不想讓孩子平時生活在恐懼和不安之中,父母就需要拿出足夠的時間,聽一下孩子的解釋,去了解為什么他們沒有完成今天該做的事情。給予孩子客觀說明自身情況的機會,這也能成為孩子開始自我調節的良好契機。
好好說話的情緒教養 作者簡介
[韓]金善浩: 兒童教育專家,韓國首爾私立幼石小學教師,《韓民族新聞》教養專欄作家。專注于兒童教育與心理相關的研究、演講及著述等活動,并在KBS1廣播中為父母提供關于學齡兒童的教育咨詢。著有《小學生自尊心的力量》《家有小學生之親子溝通手冊》等。
- >
自卑與超越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月亮虎
- >
煙與鏡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推拿
- >
隨園食單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