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俄國史教程 第一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090308
- 條形碼:9787100090308 ; 978-7-100-09030-8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俄國史教程 第一卷 內容簡介
本書是整個20世紀俄羅斯(蘇聯)眾多歷史教材中專享的不是在蘇聯官方意識形態指導下編寫的俄羅斯通史。本書為五卷本,共八十六講,內容涵蓋從古代到19世紀的俄國歷史。
俄國史教程 第一卷 目錄
**講
研究地區史的學術任務——歷史過程——文化史或文明史——歷史社會學——歷史研究中的兩種觀點:文化史觀點和社會學觀點——用社會學觀點來研究地區史,在方法上比較方便,在教學法上比較適宜——社會歷史過程概況——綜合各地區和各時期的社會因素在歷史研究中的意義——用這種觀點來研究俄國史在方法上比較方便
第二講
授課計劃——開拓疆土是俄國史中的主要事情——開拓的一些主要時期就是俄國史的各個階段——每一時期的主要狀況——授課計劃的顯著缺漏——歷史事實和所謂思想意識——這兩者的不同根源和相互作用——在什么時候思想意識成為歷史事實?——政治事實和經濟事實的本質及其在教學法上的意義;研究祖國歷史的實際目的
第三講
歐俄的地形——氣候——平原的地質成因——土壤——植物地帶——平原的地貌——地下水和降雨量——河流流域
第四講
國家的自然界對其民族歷史的影響——人對自然界的關系概述——俄羅斯平原的土壤地帶、植物地帶和河流系統的作用——奧卡河一伏爾加河流域作為墾殖、國民經濟和政治的中心的意義——森林、草原和河流:它們在俄國歷史中的作用以及俄羅斯人和它們的關系——能否按現代的印象來判斷國家的自然界對古人心境的影響?——俄羅斯平原自然界中某些具有威脅性的現象
第五講
研究我國初期歷史的主要史料《始初編年史》——古羅斯的編年史工作;原始編年史和編年史匯集——《始初編年史》的*古版本——在*初編年史匯集中的古代基輔編年史家的痕跡——這位編年史家是誰?——《始初編年史》的主要組成部分——它們是怎樣編成匯集的?——編年史匯集的年代表——涅斯托爾和西爾維斯特
第六講
對《始初編年史》的歷史批判性分析——《始初編年史》對后來羅斯編年史編纂工作的意義——編年史匯集的年代根據的錯誤及其錯誤的根源一編年史匯集的編者對匯集各部分所作的加工——《始初編年史》古代抄本的缺漏——作為《始初編年史》基礎的斯拉夫的統一思想——研究者對編年史的態度——12世紀的編年史——編年史家的歷史觀
第七講
俄國史**時期的主要史實——對俄國史開端的兩種看法——先于東斯拉夫人居住在羅斯南部的各民族及其對俄國歷史的關系——什么事實能被認為是一個民族的歷史的開端?——《始初編年史》關于斯拉夫人從多瑙河遷來的傳說——約爾南德報道的6世紀時斯拉夫人的分布情況——喀爾巴阡山東斯拉夫人的軍事聯盟——東斯拉夫人散居在俄羅斯平原上,這件事情的時代和特征——散居的結果是東斯拉夫人成為獨立的部族
……
第八講
第九講
第十講
第十一講
第十二講
第十三講
第十四講
第十五講
第十六講
第十七講
第十八講
第十九講
第二十講
注釋
人名索引
地名索引
俄國史教程 第一卷 節選
經濟事實和政治事實在教學法上的意義從解釋授課計劃的理由中,我要提出一些教學法上的結論。我認為政治過程和經濟過程是歷史研究的基礎,不過我并不是想說,歷史生活僅僅包括這兩種過程;歷史研究必須局限于辦公廳和市場。歷史生活不是單靠辦公廳和市場來推動的;不過從這兩個方面開始研究歷史生活比較方便。要是我們從社會生活的政治和經濟兩個方面來研究某一個社會,我們就能進入這樣一種精神、道德觀念和需要的領域,這種觀念和需要已經不再是個別人的想法和個人的意識,而是整個社會的所有物,是社會生活的因素了。因此,一定時期的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可以認為是該時期的精神生活和道德生活的標志;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所以能夠被認為是這種標志,因為它們里面充滿了在該社會的精神生活和道德生活中占優勢的那些觀念和需要,因為這些觀念和需要是該社會的法律關系和物質關系的主使者。可是在個人的意識和私人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找到另外的思想和意圖,這些思想和意圖沒有獲得統治地位,因此沒有實際的用處。而且以主導的思想意識為基礎,并用自己的強制手段來鞏固其統治地位的那種生活制度(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也可能在個人的意識或社會的一部分中引起與社會基礎不相符合的、甚至是直接反對社會基礎的思想、感情和意圖;它們或者自行消失,或者在等待著自己的時機。例如,在18世紀我國農奴大眾本身對不公平的農奴制度的申訴甚至比知識界更早;可是長期以來政府對這些申訴的注意,卻比自由知識階層的代表更少。但后來農奴大眾的情緒所引起的恐懼,對解放事業進程所起的作用,比上層的任何設想都要強烈。 政治事實和經濟事實及其相互作用現在我們來查考一下政治事實和經濟事實的實質,以便能看出它們對歷史研究能提供什么東西。政治生活和經濟生活并不是由某種純粹的、清一色的東西構成的,并不是僅有我們天性中卑劣的本能而沒有人類精神的崇高意志的一種獨特的人類生活領域。**,政治生活和經濟生活——生活中這兩個不同的部分,其本質是很少相同的。在它們中間占主導地位的是兩個完全對立的原則:政治生活的原則是公共福利;經濟生活的原則是個人的物質利益;一個需要經常的犧牲,另外一個里面含有不饜足的利己主義。第二,這兩個原則,都吸引社會現存的精神手段來參加自己的活動。個人利益按其本質是與公共福利對抗的。然而,人類的社會生活是建立在這兩個經常斗爭的原則的相互作用上的。這種相互作用之所以可能,是因為在個人利益的成分里含有某些制約其利己主義傾向的因素。經濟生活與以政權和服從為基礎的國家制度不同,是個人自由和個人主動的領域,是表示自由意志的領域。但是這些鼓勵和支配經濟活動的力量,還構成了精神活動的本質。而且個人物質利益的動力也并不是由這個利益本身所引起,而是由保證個人自由——外部的和內心的,精神上的和道德上的自由的意圖所引起的,而這種個人自由在其發展的高級階段,也反映了要創造公共利益和感到一種為公共福利效力的道德義務。隨著社會覺悟的發展,闡明了個人利益應服從公共利益,而且要求公共福利也并不壓縮個人利益的法定范圍,這樣,在這種道德基礎上這兩個經常在斗爭的原則就可以相互協調。因此,政治原則和經濟原則的相互關系(其中一個原則勝過另一個原則或者兩者完全均衡),可以用來衡量社會生活的水平,而政治原則和經濟原則之間的這種或那種關系,是由社會覺悟和道德義務意識的發展程度所確定的。但是用什么方法,根據哪些征象才能確定這個水平,才能確定社會生活中精神因素的力量指標呢?**,這個水平是由政治生活中的一些事件本身的過程和經濟生活中的一些現象的關系所表明的;第二,對這些事件和現象的觀察可以在法制中,在實際的管理和審判中加以核對。我們舉一個不很顯著的例子。在古羅斯,教會方面的道德是反對加強發展奴隸占有制的,并且有時能夠得到政府的支持,因為政府企圖抑制和調整這種加強奴役的傾向來為國家謀利。教會和國家在這方面與個人利益的斗爭,由于時代條件的不同,互有勝負。這些變動反映在法制和經濟的文獻中,能夠幫助衡量人道思想的作用的力量,而通過這一點還可以衡量一定時期社會生活的道德水平。這樣,我們就能不按照我們的主觀印象或臆斷,不按照同時代人的同樣主觀的反映,而是根據社會生活因素的互相關系,根據在社會生活中起作用的各種利益協調的程度,來確定一個社會的道德狀態。
- >
經典常談
- >
唐代進士錄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隨園食單
- >
山海經
- >
朝聞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