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達摩流浪者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832639
- 條形碼:9787516832639 ; 978-7-5168-3263-9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達摩流浪者 本書特色
★萬曉利推薦,同名歌曲《達摩流浪者》靈感來源 ★萊昂納德·科恩傳記譯者陳震作序推薦 ★上路吧!一個真正自由自在的靈魂 ★“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O ever youthful,O ever weeping)原文出處 ★《在路上》精神續篇,“垮掉派”人物群像,還原原版精神 ★鮑勃·迪倫、披頭士、艾倫·金斯堡、村上春樹摯愛的作家凱魯亞克代表作品 ★融會東方禪宗思想,致敬中國唐朝詩人寒山,歌頌自由精神
達摩流浪者 內容簡介
《達摩流浪者》是美國作家、《在路上》作者杰克·凱魯亞克的長篇小說。凱魯亞克以半自傳半虛構的方式描繪了主人公雷和其友人在上世紀50年代的經歷,他們通過背包徒步、搭車的方式橫穿美國大陸,寄情于自然、寄望于東方哲學,尤其是禪宗思想。同《在路上》一樣,書中人物在現實中皆能找到原型,如加里·斯奈德(賈菲)、艾倫·金斯堡(阿爾瓦)、彼得·奧洛夫斯基(喬治)、菲利普·韋倫(沃倫)等等。《達摩流浪者》里倡導的自由上路,反主流生活方式、反消費主義,借由東方哲學和宗教去尋找精神上的自由是一次精神覺醒,對一代西方青年產生了重大影響,它鼓舞人們保持充盈的內心,保持感動的能力。
達摩流浪者 節選
本書編輯邀請我作序,大抵是因為果麥版《在路上》的序就是我寫的,鑒于《達摩流浪者》可以視為《在路上》的續篇,由我繼續來寫能保持延續性。 和《在路上》一樣,《達摩流浪者》也是一氣呵成的“即興式自發性寫作”,猶如查理·帕克進行了一大段恣意暢快的即興薩克斯吹奏(前兩天適逢比波普爵士大師查理·帕克一百周年誕辰)。凱魯亞克寫就《在路上》只花了二十天,《達摩流浪者》的寫作時間甚至更短。凱魯亞克擅長用半自傳半虛構的方式描繪他和友人的經歷,其書中出場的人物幾乎都真實存在,活脫脫勾勒出垮掉派作家、詩人群像。艾倫·金斯堡、威廉·巴勒斯、尼爾·卡薩迪出現在《在路上》里,在《達摩流浪者》中亮相的則有加里·斯奈德(賈菲)、艾倫·金斯堡(阿爾瓦)、彼得·奧洛夫斯基(喬治)、菲利普·韋倫(沃倫)、菲利普·拉曼蒂亞(弗朗西斯)、邁克爾·麥克克魯爾(艾克)、王紅公(萊因侯德)等人。 《達摩流浪者》記述了舊金山詩歌復興運動的誕生之夜——前面提及的數位垮掉派詩人在“六號畫廊讀書會”先后登場進行詩歌朗誦,其中金斯堡首次朗誦反主流文化長詩《嚎叫》。詩歌朗誦、縱飲派對以及爵士樂是凱魯亞克筆下的“城市生活”,它們與書中在戶外發生的背包搭車旅行、徒步攀登馬特洪峰、在荒涼峰上靜修形成鮮明對比,如果說前者還帶著《在路上》式的頹廢、享樂和放縱,那后者就多了一份禪意、睿智和哲思。《達摩流浪者》的故事發生在《在路上》之后,大約1955 至1956 年間,當時橫穿美國大陸,一路流浪、一路瘋狂的凱魯亞克(雷)感到厭倦和疲憊,直到有一天,他在舊金山的大街上遇到了詩人、翻譯家加里·斯奈德(賈菲)。激發凱魯亞克寫出《在路上》的是尼爾·卡薩迪,而如果沒有加里·斯奈德,就不會有《達摩流浪者》。凱魯亞克在這兩本書里分別是卡薩迪和斯奈德的追隨者,可以這么說,卡薩迪和斯奈德分別決定了《在路上》和《達摩流浪者》的基調。卡薩迪熱情癲狂、玩世不恭、蔑視權威、追求快感;斯奈德則沉靜內省、博覽群書、崇尚自然、篤信禪宗,他向凱魯亞克介紹了佛教的精神理念。凱魯亞克很快受到斯奈德的影響,開始寄情于自然、寄望于東方的哲學和宗教,在東方的禪意中重建自己的信仰體系。在《達摩流浪者》里,主人公雷和賈菲借助禪宗修持,努力追求禪理和心靈的寧靜,一切都仿佛慢了下來,靜了下來,與對大自然充滿詩意的描寫互相映襯。雷從《在路上》時期那個激烈對抗主流價值觀的“反抗青年”,轉而變成探索精神出路的“達摩流浪者”。 這條時間線堪稱完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戰后美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冷戰氛圍變強、麥卡錫主義橫行,虛無與悲觀的心理彌漫,垮掉的一代作家和《在路上》應時而生;1955—1956 年,凱魯亞克與斯奈德結識并成為摯友,《達摩流浪者》的故事呼之欲出;1957 年《在路上》出版,凱魯亞克意外一舉成名;次年《達摩流浪者》出版,預見性地觸到了下一個十年的脈搏:《達摩流浪者》里倡導的“背包革命”(波希米亞式自由上路,反主流生活方式、反消費主義,借由東方哲學和宗教去尋找精神上的自由)是一次精神覺醒,它走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反戰等背景下產生的嬉皮反文化運動的前面,對一代西方青年產生重大影響。
達摩流浪者 作者簡介
杰克·凱魯亞克 (Jack Kerouac,1922.3.12—1969.10.21) 美國作家、詩人、藝術家 出生于馬薩諸塞州,父母是法裔美國人 大學就讀于紐約哥倫比亞大學,于大二退學開始專職寫作 其短暫的一生著作頗豐,憑借《在路上》成為當時最知名也具爭議的作家 與艾倫·金斯堡、威廉·巴勒斯、尼爾·卡薩迪等人一同被認為是“垮掉的一代”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 《在路上》(On the Road) 《達摩流浪者》(The Dharma Bums) 《孤獨旅人》(Lonesome Traveler) 《孤獨天使》(Desolation Angels) 譯者 楊蔚 南京大學中文系,自由撰稿人、譯者 熱愛旅行,"孤獨星球(Lonely Planet)"特邀作者及譯者 已出版譯作:《人鼠之間》《夜色溫柔》《那些憂傷的年輕人》《喪鐘為誰而鳴》《乞力馬扎羅的雪》《太陽照常升起》《自卑與超越》《地球的故事》《沙鄉年鑒》等。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姑媽的寶刀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