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史學理論手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3233881
- 條形碼:9787543233881 ; 978-7-5432-3388-1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史學理論手冊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其他當今史學研究領域紛呈,隨著次級領域研究的成熟,該領域相關的研究理念和方法,甚至敘事方法逐漸自成一派,可以想見,如果不了解特定史學理論的由來,是無法從事該領域的史學研究的。正是這些史學理論的出現,才使歷史研究變得豐富和深刻。因此,我們所說的史學理論和研究框架,并非一個公式、一條定律,而是對傳統研究方法的反思,發現新的視角,建立新的規則。這是一個不斷擊碎和重建的過程。本書對于歷史學家、歷史專業的學生而言是一個重要的資源,也能引起社會科學以及人文學科相關研究領域學者的共鳴,因為本書能夠為他們提供深入理解史學理論基礎的途徑。
史學理論手冊 內容簡介
《史學理論手冊》屬于“格致人文”系列之一,主要梳理了自18世紀末19世紀初史學職業化以來至21世紀初約200年史學的發展脈絡和史學理論的建構沿革,介紹了現代史學理論的基礎以及將如何這些理論運用于歷史研究。本書通過展現各種學術論爭和當下理論的發展,盡可能將*前沿的研究成果呈送給讀者。具體探討了史學研究中的現代主義、經驗主義(形而上學)、解構主義、敘述和后現代主義。各章節由史學領域的**學者撰寫,內容覆蓋該學科各專門領域,包括社會史、思想史、性別研究、歷史記憶研究、心理分析、文化史。另外,還討論了諸如德里達、福柯、海登·懷特等重要思想家的歷史影響。
史學理論手冊 目錄
總序
**部 根基:關于“過去”知識的理論框架 南希??帕特納
現代性與歷史學:職業化的學科
**章 “科學”轉向:發布非理論化真理的歷史學家們 邁克爾??本特利
第二章 經驗主義對歷史學的多重意涵 盧茨??拉斐爾
第三章 為歷史想象辯護:捍衛人的因素與敘事 楊??范??德??杜森
第四章 年鑒學派:實在論、方法與時間的各種變數 約瑟夫??滕德勒
第五章 思想史:從觀念到意義 唐納德??R.凱利
第六章 社會史:一種新型的歷史 布賴恩??劉易斯
后現代主義:語言學轉向與歷史知識
第七章 海登??懷特的工作(一):摹仿、比喻和歷史書寫 羅伯特??多蘭
第八章 海登??懷特的工作(二):陌生化敘事 卡勒??皮赫萊寧
第九章 德里達與解構:挑戰語言透明性 羅伯特??M.斯特恩
第十章 修辭的復歸 漢斯??凱爾納
第十一章 米歇爾???拢簹v史和文化的無意識 克拉雷??奧法雷爾
第十二章 作為文本的歷史:敘事理論與歷史 安??里格尼
第十三章 歷史與虛構的邊界 安??柯托伊斯、約翰??多克爾
第二部 應用:歷史學的理論密集區南希??帕特納
第十四章 *新社會史:危機與復興 布賴恩??劉易斯
第十五章 婦女史/女性主義史學 朱迪思??P.津瑟
第十六章 性別(一):從婦女史到性別史 邦妮??G.史密斯
第十七章 性別(二):男性要求一部歷史 卡倫??哈維
第十八章 性態與歷史 艾米??里克林
第十九章 精神分析與歷史制作 邁克爾??羅珀
第二十章 新民族敘事 凱文??福斯特
第二十一章 文化研究與歷史 吉爾伯特??B.羅德曼
第二十二章 記憶:見證、經驗、集體記憶 帕特里克??H.赫頓
第二十三章 后殖民理論與歷史 本杰明??扎卡利亞
第三部 尾聲: 后-后現代主義:方向與質疑 南希??帕特納
第二十四章 后-實證主義實在論:表現之再奠基 約翰??H.扎米托
第二十五章 歷史經驗:超越語言學轉向 弗蘭克??安克斯密特
第二十六章 照片:解讀歷史意象 尤迪特??凱爾巴赫
第二十七章 數字信息:“讓一百朵花兒盛開……”數字是一場文化革命嗎? 瓦萊麗??約翰遜、大衛??托馬斯
第二十八章 復原自我:解構之后的能動性 大衛??加里??肖
第二十九章 應用基礎:亞里士多德的敘事理論和后現代史學的古典源頭 南希??帕特納
索引
譯后記
史學理論手冊 節選
婦女史,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女性激進主義的再度興起,經歷了一場爆炸性的重生。在戰后時代的整個西歐,行政部門和婦女聯盟對代議制和同工同酬提出了值得注意的要求,這延續了1920和1930年代勞動婦女的激進主義。其他人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早期鼓吹為節育有權掌握信息和日漸有效的各種技術,尤其是子宮帽和新型避孕藥。自從大戰結束以來,全世界的激進主義者們也都要求基樂權,這始于同性戀合法化。到了1960年代晚期,女性主義也成為一種大眾運動,這催生了大批職業的和業余的婦女史作家,而且他們擁有著意味深長的合法收益。當婦女尋求可衛護她們在工廠和家庭的法定權利時,戈爾達??勒娜(Gerda Lerner 1986)和安??菲洛爾??斯各特(Anne Firor Scott 1970)等歷史學家在探究著非洲裔美國婦女和南方婦女的生活,并給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昔日場景。當吉爾??康威和娜塔莉??澤蒙??戴維斯于1960年代晚期在多倫多大學首倡婦女史的時候,她們還編纂了一部涉獵廣泛的昔日數世紀婦女史著述文獻目錄(以油印本形式)。除了這2位學者的驚人能量和革新精神之外,值得注意的事實是:這份文獻目錄大部分是由諸多像愛麗絲??克拉克和艾薇??平奇貝克這樣的先驅者——今日他們未被承認,而且很大程度上被遺忘了——作品構成。因而,認為1970年代的婦女由之“發明了”婦女史,這種看法簡單地說是經不起證明的。我們這樣說不是要貶低那些在1960年代晚期和1970年代要求婦女史課程、創辦期刊并召開會議的學生和教授們,以及數量增多的撰述歷史的婦女和那些教授婦女史的人。婦女史的體制性力量前所未有地迅速增強,而且陡然出現了許多新的工作,比如選集、正式課程和研究規程。 因為許多年輕歷史學家來自20世紀60年代的各所激進化的大學,在那里,一種左派或民粹主義的婦女史觀蓬勃興起,而且這種占優觀點相對來說也是新的。阿德萊德??波普、瑪麗??布維爾等職業女性在19世紀晚期和20世紀初葉撰寫了關于她們生活的生動的回憶錄,但卻幾乎不是被某種已研究國的、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動力塑造的。相反,謝拉??羅伯特漢姆的《婦女、反抗和革命》(1972)和《隱蔽在歷史背后》(1974),強調甚至贊美婦女們的草根激進主義以及她們參與共產主義革命。職業人士在20世紀70年代和1980年代早期出版了許多關于婦女和社會主義的研究著作。對于俄國及中國婦女的興趣也是強勁的,因為它們似乎比其他非社會主義國家要給予婦女更大的平等。此外,對社會主義的欽慕,引得研究者們去探究了在歷史上所有社會中被壓迫婦女和工人階級婦女的歷史。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早期,米歇爾??佩羅、阿蘭??科爾班、簡??劉易斯、達琳??克拉克??海因、朱迪??沃科維茨及其他人的研究,引發了對婦女工作、職業婦女性態、激進主義和婦女與政治權力之關系的多樣性研究。
史學理論手冊 作者簡介
南希·帕特納,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歷史學教授,研究領域是中世紀歷史書寫、精神分析在歷史學中的應用,以及以敘事理論和認識論為重心的史學理論。目前正致力于研究敘事構造與歐洲認同。
薩拉·富特,英國牛津大學基督教堂學院教會史榮休教授,研究領域是盎格魯—撒克遜修道院、婦女與宗教,以及歷史編纂學和史學理論。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推拿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姑媽的寶刀
- >
史學評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山海經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