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新媒體如何改變我們對幸福的感知:數字抑郁時代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938471
- 條形碼:9787513938471 ; 978-7-5139-3847-1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媒體如何改變我們對幸福的感知:數字抑郁時代 本書特色
◎ 排名、打卡、效率計算,是否讓你患上進取強迫癥? 別人曬出來的光鮮亮麗,是否讓你患上朋友圈焦慮癥? 24/7待機,秒回消息,是否讓你患上社交恐懼癥? 習慣性刷屏,是否讓你難以集中注意力? ◎ 每人每天平均滑動手機2617次,面對屏幕超過6個小時。我們下意識地用手機填滿碎片時間,但卻常常倍感空虛。焦慮,抑郁,倦怠,孤獨,迷茫,失落,無事忙……互聯網技術塑造了我們的時代,也塑造了這個時代人類的精神狀況。 ◎ 本書從日常細微處出發,用專業的心理學研究深度解析究竟是什么蠶食了幸福,讓我們變得不幸。我們也可以從中找到數字抑郁時代的解毒良藥。
新媒體如何改變我們對幸福的感知:數字抑郁時代 內容簡介
在微信上時刻保持聯系、刷微博戰斗在吃瓜前線、打卡記錄自己的每項進步、刷短視頻觀察世間萬象——是的,你很忙、很充實,每時每刻都在與世界連接,然而你真的幸福嗎? 技術讓生活前所未有地便利,但與此同時,你也需要和所有好友比拼步數、被各路大神販賣焦慮、和意見不同者激情對線,甚至因為不經意的一句話遭受網暴。你的神經被社交app上的小紅點牽動,你越想緊跟潮流、展現完美的自己,就越容易感到疲憊和壓抑。在不知不覺中,你已被新媒體所綁架。抑郁,成了數字時代的流行病。 技術如何改變人的心智和幸福感,是迪芬巴赫和烏爾里希多年來的研究主題。在本書中,他們直面時代的弊病,劍指隱藏在高科技背后的幸福陷阱。哪些設計激化了攀比和嫉妒?什么東西令人既上癮又空虛?線上的討論習慣蔓延到線下會帶來什么?我們需要一場徹底的審視,才能找到和技術佳的相處方式,在數字時代自由暢快地生活。
新媒體如何改變我們對幸福的感知:數字抑郁時代 目錄
引 言 互聯網時代的幸福
**章 技術取代直接的幸福
拍下來的才是美景,傳上網的才算幸福
第二章 技術決定意義
從自我提升到自我迷失
第三章 我的幸福適合發朋友圈嗎
幸福的人生都是相似的
第四章 別關機,時刻保持聯系
24/7,秒回信息
第五章 技術這張通行證
當技術將我們從尊重和體諒他人的責任中解放出來
第六章 由線上到線下
當互聯網規則入侵現實
第七章 新物種的誕生
“科技人”的思考、感受和行為
第八章 未 來
將怎樣發展……
新媒體如何改變我們對幸福的感知:數字抑郁時代 節選
引言 互聯網時代的幸福 托比周末來做客,我們都好久沒見面了。但重逢的喜悅并未持續太久,自從他收到女朋友的WhatsApp 短信之后,他其實就已經“身在曹營心在漢”了。托比忙個不停,一會兒拍張照片發給女朋友,一會兒又向女朋友報告他在做什么,或者要做什么。他還能做什么?無非就是不停地打字!在城里散步的時候,那些景點根本不入他的法眼,他覺得手機屏幕更有意思。就連之后在酒吧里我們也沒聊上幾句,因為他手機的來信提示音總是響個不停。我們很煩,托比則很緊張,但手機另一頭的女友就是不肯作罷。“我回個信息,很快。”托比說道。他回完信息,他女友的回復又接踵而至,無窮盡也…… 周日晚上,托比動身回家了,但他仿佛根本沒來過。不過, 在回家的火車上,他又打來電話—可喜可賀,我們整個周末都沒說過那么多話! 現代技術好的一面是它將身處各地的人連接在了一起,不好的一面是它同時又將人們彼此分割開來。托比的女朋友或許根本無意打擾, 她沒有意識到自己那些好奇的問題有多么攪擾托比和我這個東道主的興致。甚至我們尚未當面認識,她就已經讓我對她產生了敵意。她意識不到這點,托比也只是想和女友分享一下。他或許覺得,聚會時一條短短的信息肯定也不會有什么影響。他似乎沒看出來問題并不在于發一條信息,畢竟一天打一兩通電話都遠沒有這樣煩人。在打字的時候舉到眼前的那部智能手機, 一而再、再而三地擋在他和聊天伙伴之間,看上去是那樣地失禮—或許他也沒察覺到這一點。除了明顯的心不在焉之外,*能表現對一場對話意興闌珊的信號,莫過于不與聊天對象進行眼神接觸了。但托比對自己這種舉止毫無意識;蛟S在這種情況下, 我們應該立刻拍一張照片,發到他的手機上。這樣沒準還有機會引起他的注意。 我們到底應該怎么辦才能像以前一樣和朋友們心無旁騖地享受聚會?我們是不是還需要更多的技術,來掌控身邊已有的技術?或許需要在口袋里裝一個手機干擾器,才能把我們的朋友拽回現實世界?又或者我們應該先管好自己,讓自己學會以另一種方式和技術相處? 有時我們和托比一樣。我們的某些行為方式并無惡意,但卻帶來了更多煩惱而非快樂,將幸福擋在門外。技術設備通常會加劇下列種種行為:比起在同一物理空間里的身邊人,數字化通信伙伴得到了更多關注;忘記體驗當下的幸福,而幻想以在臉譜網上給別人點贊的方式獲得幸福;依賴于可穿戴設備上的健身進度條所帶來的積極感,而忽略了現實生活中的點滴進步;高度關注技術,但卻看不到自己的幸福。 每位讀者都能在這本書里發現“幸福之事”,并在這些事情中重新認識自己或者他人的行為舉止?紤]到不斷涌現的技術設備和數字媒體,在日常生活中永遠不因技術而陷入矛盾糾紛,幾乎就成了天方夜譚。 今日,技術畢竟是無處不在、無刻不在的。從電動牙刷到全自動咖啡機, 到YouTube 上供你隨時檢索的各種生活小竅門,再到用于監測鍛煉情況的健身手環,或許你腦袋上還一直戴著耳機。同他人的交流也是以技術為媒介。人們通過臉譜網、Instagram 保持聯絡,展示我到底是誰—或者我想成為誰;得益于WhatsApp,我們總能和親戚朋友保持聯系;誰要想了解我們生活中的更多新聞,可以關注我們的博客。社交媒體也是在社會中進行交流和形成輿論的一個渠道,政治家發推特治國,明星在YouTube 上出道,名人在臉譜網上變得更知名—又或者為網上頗有爭議的評論吵得不可開交。社交媒體上有太多可能性,能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激動人心、更具互動性、更便捷、更喧鬧多彩—但也會讓我們更幸福嗎?
新媒體如何改變我們對幸福的感知:數字抑郁時代 作者簡介
薩拉??迪芬巴赫,心理學博士,輔修計算機科學。現為慕尼黑大學心理學教授,多年來專注于研究消費者體驗、人類與技術的互動、積極心理學與幸福的困境。著有《畢竟是好意:政治正確如何摧毀自由社會》。 丹尼爾??烏爾里希,慕尼黑大學媒體信息學博士后,重點研究新技術如何提升用戶的幸福感,與薩拉??迪芬巴赫合著《畢竟是好意:政治正確如何摧毀自由社會》。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煙與鏡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莉莉和章魚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