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別再問我什么是嘻哈 3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2038866
- 條形碼:9787552038866 ; 978-7-5520-3886-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別再問我什么是嘻哈 3 本書特色
★全世界嘻哈化的四年:邁入2010年代的嘻哈發生了哪些變化? ★超強人氣嘻哈入門系列第三部!特別座談:奧巴馬執政下的美國社會與嘻哈 featuring 有光道生。 ★《別再問我什么是嘻哈①》已重版出來至第7印! ★小老虎.血男孩 聯袂推薦! ★嘻望HIPHOPE×Complex中文 力薦! ★小老虎:“這已經不只是一部‘音樂對談錄’了,兩位日本嘻哈樂迷用嘻哈梳理了我們所處的世界和這個時代! ★血男孩:“不論你是對嘻哈音樂愛得熱烈還是一無所知,我相信翻開這本書都能帶給你一些驚喜,它不是一本對嘻哈的科普,它更像是在近距離觀賞一次與嘻哈的辯論! ★嘻哈音樂/文化自媒體嘻望HIPHOPE:“在你來我往的對話中,看到嘻哈如何在作為文化形式走向世界的同時,在社會議題中也擁有愈發重要的思想價值。推薦給想要了解嘻哈世界化的朋友們,把這本書作為敲門磚來閱讀!
別再問我什么是嘻哈 3 內容簡介
劃時代人氣嘻哈入門系列“別再問我什么是嘻哈”第三彈! …… 萬眾矚目的肯德里克(Kendrick) 橫掃紐約的陷阱樂(Trap) 持續引發爭議的坎耶(Kanye) …… 2015—2018年樂界總回顧! 64張唱片指南+3個專欄+2019年嘻哈簡報 長谷川 原本不過是次流派的陷阱樂,借著流媒體的力量發展成了主流,對這個過程的描述,大概就是我們這第三部里的一大主題了。 大和田 雖然不包含明顯的政治訊息,但它的聲音的的確確表現出了奧巴馬政權之下,尤其是在他第二個任期里“黑人的命也是命”的那種閉塞感。 長谷川 肯德里克作為說唱歌手固然是超一流,但是我覺得他作為A&R其實也是極其優秀的,《該死.》(DAMN.)做出的路線轉換就真的非常明智。 大和田 這次他卻是找來邁克·威爾·梅迪特(Mike WiLL Made-It)當制作人,感覺就是瞄準了樂界潮流的正中心。 大和田 我覺得未來(Future)才是這五年里樂界的中心人物。 長谷川 未來,或者說未來式的某種東西。 本書所涉音樂播放詳情請見扉頁。邊讀邊聽,樂趣何止倍增。
別再問我什么是嘻哈 3 目錄
引 言丨全世界嘻哈化的四年
**章 世代交接大浪滾滾涌來
2015年的嘻哈
《沖出康普頓》現象
誰是2015年*受歡迎的說唱歌手?
德瑞版的《我的履歷書》
歷史化的象征:惡男喬伊
陷阱樂的引領者:未來
人設玩過頭的惡少
穩拿新人獎:菲迪·瓦普
歌舞伎町的A$AP洛奇
迷因化的德雷克土氣舞姿
“無名小輩制作人”保羅·麥卡特尼
《嘻哈帝國》與蜜西的歸來
唱片指南 #01丨2015年的嘻哈
第二章 總統大選與說唱歌手
2016年的嘻哈
Piko太郎和坂本九
嘻哈成為歷史
“嘻哈總統”奧巴馬
名為“唐納德·特朗普”的踏繪
明辨是非的大人和頭腦混亂的孩子
后現代的《巴勃羅的一生》
“頭發能弄到多花哨”比賽
被“FDT”團結起來的加州
專 欄 #01丨《少年嘻哈夢》:再現了嘻哈黎明期的杰作
唱片指南 #02丨2016年的嘻哈
第三章 “黑色”的前路
奧巴馬執政下的美國社會與嘻哈
嘉賓:有光道生(非裔美國人研究·慶應大學法學部教授)
為克羅馬蒂而傾倒
對奧巴馬政府的期望和失望
蓋茨教授逮捕事件的真相
奧巴馬政府與性少數群體
“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
全黑人陣容獲得高收視率
肯德里克和碧昂絲的政治性
膚色與種族歧視
種族作為操演:《初來乍到》
《在世界與我之間》提出的疑問
后黑色與《哈爾的移動城堡》
奧巴馬時代與德雷克
專 欄 #02丨《嘻哈帝國》:表現嘻哈帝國恩怨情仇的黑色肥皂劇
第四章 陷阱樂時代到來
2017 年的嘻哈
肯德里克·拉馬爾明智的路線轉換
陷阱樂與調式爵士
陷阱樂與噢咿朋克
日間肥皂劇=作為娛樂的《4:44》
游艇搖滾與嘻哈
舞廳音樂風靡全球
防彈少年團與粉紅淑女
唱片指南 #03丨2017年的嘻哈
第五章 嘻哈成為美國*多人聽的音樂
2018年的嘻哈
《黑豹》與嘻哈文化的勝利
肯德里克·拉馬爾獲得普利策獎
嘻哈成為美國*多人聽的音樂
被流媒體改變的專輯形態
周刊坎耶·威斯特
卡特一家前往盧浮宮
爭議不斷的坎耶·威斯特
女性說唱歌手的席位只有一個
嘻哈規則發生質變
作為踏繪的6ix9ine
追悼:XXX誘惑和麥克·米勒
年度*佳MV:《這就是美國》
年度*佳制作人:皮埃爾·波恩
年度*佳舞蹈:“射擊舞”
新人們
亞裔男性的存在感
坎耶和卡特一家去向何方?
專 欄 #03丨從《弗魯特韋爾車站》到《逃出絕命鎮》:2010年代嘻哈相關影視作品
唱片指南 #04丨2018年的嘻哈
后 記丨2019年簡報:《嘻哈星節奏》與《耶穌是王》
索 引
別再問我什么是嘻哈 3 節選
全世界嘻哈化的四年 長谷川 首先就這本書作一個說明。2018年我們出版了《別再問我什么是嘻哈②》(文化系のためのヒップホップ入門2,下文中簡稱《嘻哈②》),書里記錄了2011年《別再問我什么是嘻哈①》(文化系のためのヒップホップ入門,下文中簡稱《嘻哈①》)出版后的樂界變遷,不過受篇幅所限,只涵蓋了2012年到2014年這三年的內容……這回的這本《別再問我什么是嘻哈③》(文化系のためのヒップホップ入門③,下文中簡稱《嘻哈③》),描寫的就是2015年之后的樂界狀況了。 大和田 2015年以來的四年間*大的變化,應該就是奧巴馬(Barack Obama)政府的終結和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的誕生了吧?町藏兄好像至今還不承認特朗普已經上臺。 長谷川 哎?現在不是奧巴馬的第三個任期嗎? 大和田 。窟在玩這個設定啊?!要是的話,那他把美國治理得也太差了吧? 長谷川 確實啊,我自己也覺得這個設定已經玩不下去了(笑)。而且說實在的,特朗普在2020年的總統大選里再次當選的可能性我覺得也很大,所以必須打從心眼里面對現實了! 大和田 英國脫歐(Brexit),匈牙利和巴西也出現了讓人頭疼的領導人,全世界都在逐漸特朗普化,所以在這本書里,我們觀察著的就是嘻哈(hip hop)在這樣的一個世界里所發生的變化。 長谷川 另外,自從2015年Apple Music開始了流媒體服務以來,音樂的聆聽形式已經完全變成以流媒體為中心了。 大和田 嗯,我們在談話里*初提到陷阱樂(trap)也是在2015年。 長谷川 原本不過是次流派的陷阱樂,借著流媒體的力量發展成了主流,對這個過程的描述,大概就是我們這第三部里的一大主題了。 大和田 載體的變化非常關鍵,正是它把嘻哈推上了*主流音樂流派的位置。 長谷川 *近英國有篇報導說,調查結果顯示“15%二十五歲以下的樂迷從未以專輯形式聽過音樂”,讀到之后我真的大吃一驚。 大和田 是啊,專輯的概念崩潰,歌單(playlist)文化抬頭。 長谷川 不過仔細一想,作為嘻哈本質的游戲競技感,可能正是一種摧毀作為自我表現之容器的“專輯”這個概念的東西。 大和田 相對于通過專輯進行概念性表現,嘻哈更注重找人來客串、把競爭注入一首歌里。在《嘻哈①》里我們就說過了,經由嘻哈,“音樂人/藝術家”和“專輯”這些東西退到了背景中去,而“樂界”和“歌單”逐漸變成了音樂行業的中心。 長谷川 “專輯”不是一個音樂至上主義的概念嗎?但是就嘻哈而言,一首歌曲和說唱歌手真實生活中的新聞基本上就沒什么差別(笑)。在SNS(社交網絡服務)的時代里,嘻哈的市場份額會增大,我覺得原因也正在于此。 大和田 用漫畫研究者——同時也是死硬派嘻哈迷——巖下朋世的話來說,“嘻哈歌曲基本上全都是自我介紹”。 長谷川 沒錯,都是關于“要如何在他人面前宣傳自己”。所以相對于個體表現,與他人進行溝通才是更優先的。 大和田 說到個體表現,一直以來大家都約定俗成地喜歡用“孤高不群的藝術家”這樣的話來形容音樂人,但嘻哈卻并非如此,它給人的感覺是一種在不停的溝通中進行著的“形象投射”和“角色化”的競爭。 長谷川 喜歡西洋音樂,尤其是喜歡搖滾(rock)的人,經常會有“錄音制品就是一切”的觀念,但這種想法在嘻哈里可行不通。從這個角度來看,正如我們在《嘻哈①》里就說過的,嘻哈并不是——搖滾樂迷所認為的那種——音樂。 大和田 曲子長度不斷變短,曲目數量不斷增多,嘻哈本身完完全全就是SNS。 長谷川 在Spotify上,用戶要是聽一首歌聽了不到1分鐘就切了歌或者關閉了程序,那這首歌好像根本就不會被統計在播放次數里。如果點開一首歌,旁邊顯示的時長為5分鐘,可能挺多人就會覺得“聽這首歌會很累”,于是就會切掉。我覺得可能正是出于這個原因,現在3分鐘左右的歌曲才變多了。 大和田 這樣啊?不過現在的歌確實已經沒什么“前奏”了。 長谷川 一開場就是報上制作人名號(笑)。 大和田 這和貫穿我們這個系列的主題之一——“循環”(loop)也有關吧。再怎么說,同一個曲段循環上5分鐘也有點熬不住啊。不過我覺得自打藍調(blues)以來,黑人音樂就是一個在正面受到科技影響的同時,確確實實發揮著創造力的流派,說到底還是非常有趣。 長谷川 放在搖滾樂脈絡里,黑人音樂不是常會被人說成是“靈魂的音樂”嗎?但如果將目光聚焦在它類似于“游戲性”的這樣一個屬性上的話,整個流行音樂(pop music)聽起來都會和以往完全不同?鋸堃稽c說,這可能才是我們推出“別再問我什么是嘻哈”系列的目的。 大和田 一點兒沒錯,就像我們在《嘻哈①》里說過的那樣,現代爵士(modern jazz)之類的音樂,完全也可以從“游戲性”的角度來聽。藍調也一樣,它也是一個看誰能在12小節AAB結構的限定下進行“*酷/*能讓人潸然淚下/*能讓人開懷大笑”的演奏的競爭。 長谷川 大家都圍繞著共同主題絞盡腦汁。而且藍調音樂人的藝名,像桑??豪斯(Son House)啊馬迪??沃特斯(Muddy Waters)那種,也都跟說唱歌手似的。爵士(jazz)音樂人也一樣,給自己起個藝名叫“公爵”(Duke)啊“夫人”(Lady)什么的。 大和田 之前我就一直在思考,如果說1960年代到1970年代是搖滾樂的時代,那么那就是一個社會整體在尋求“音樂人=突出的個人”的時代,而現在嘻哈變成了*主流的音樂流派,則說明在樂壇中進行表達時的游戲性開始得到了重視。于是我就想起了町藏兄在《嘻哈①》里說過的那句“以集團為單位來搞的話更有效能”,所以音樂上的這種變化,反映出的可能是這個社會本身的嘻哈化。 長谷川 格蕾塔??通貝里(Greta ¬Thunberg)不就是*棒的對戰型說唱歌手(battle rapper)嗎?(笑) 大和田 她那個聯合國演講的風格拿捏,給人感覺完全就是個說唱歌手(笑)。 長谷川 如果沒有掌握對戰技術,就算說的話內容再正確也沒意思。雖然不知道格蕾塔聽不聽嘻哈,但她從出生的時候起就生活在一個嘻哈化的世界里了,所以她可能是本能性地帶著這種感覺吧。 大和田 《嘻哈③》里要講的,就是全世界嘻哈化的四年。 長谷川 嗯,涵蓋了2015年到2018年各年的回顧,再加上和有光道生老師的三人談。他那部分對于思考BLM(Black Lives Matter=黑人的命也是命)和特朗普治理下的美國來說非常重要。 大和田 畢竟是個在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取得了非裔美國人研究(African American Studies)博士學位的人。 長谷川 一個日本人,竟然學了對日裔美國人來說都算難的研究主題,實在了不起。 大和田 但是仔細想想,這本書的主題之一——非洲=亞洲的關系,可以說在他自己身上就已經得到了體現。 長谷川 有光老師講到的黑人群體對于政治的反應讓我受益良多。 大和田 另外還有一點也挺讓我在意,就是咱們這套書不是以嘻哈的政治性,而是以它的游戲性作為焦點,但是自從特朗普當上總統之后,我覺得大家確實是越發地開始尋求起了黑人社會的政治性。 長谷川 沒錯。 大和田 “迄今為止與黑人音樂相關的言論都帶有過度的政治性”——《嘻哈①》就是以這樣的一個認識作為出發點。簡而言之,面對“政治上不正確的黑人音樂就不是好的黑人音樂”這樣的主張,我們提出:“不對,音樂也可以用游戲性的標準來衡量!睅е@樣的思考重讀這幾年的談話記錄,我發現我們在2015年就已經在討論游戲性的基礎之上,探討過陷阱樂的內省化和自閉化。也就是說,在奧巴馬還很輝煌的時候,我們就已經捕捉到了某種預兆,借著音樂游戲性的分析,看到了其中隱藏著的政治性。這聽著好像有點自賣自夸了(笑)。 長谷川 “在嚴峻的狀況下玩給你看”,我覺得這恰恰就是非裔美國人的美學觀。所以說,像“陷阱樂不面對現實”這樣的批判就很搞笑,因為它其實反而可以被看作一種遵循黑人傳統所進行的抗議。 大和田 所以相對于政治訊息層面上的呼吁,我覺得潛藏在游戲性中的聲音特性更能表現出黑人社會的狀態,更能讓人從中提取出它的政治性。 長谷川 但也因為是半無意識的行為,所以玩脫了的情況也挺多的。不管怎么說吧,祝大家讀得愉快!
別再問我什么是嘻哈 3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長谷川町藏(Hasegawa Machizo),生于1968年,成長于不良少年團全盛時期的東京“臟南”——町田市。1990年代末開始從事文字工作。從電影、音樂、文學到八卦,以作家身份在跨流派的領域里hustle不輟。個人著作包括《內城藍調》(『インナー·シティ·ブルース』,Space Shower Networks,2019)、《原聲國度——通過原聲音樂看電影》(『サ·ン·ト·ランド サウンドトラックで観る映畫』,洋泉社,2017)、《我們的未來一定會》(『あたしたちの未來はきっと』,taba books,2017)等。合著作品包括《美國熱烤三明治——2010年代美國電影指南》(『USムービー·ホットサンド——2010年代アメリカ映畫ガイド』,Film Art社,2020)、《美國年輕人》(『ヤング·アダルトU.S.A.』,DU BOOKS,2015)等。 大和田俊之(Ohwada Toshiyuki),生于1970年,represent神奈川,成長于最終沒能發展成瘸幫和血幫的本地暴走族驅車狂飆的日本“西海岸”——湘南。博士(文學)。慶應義塾大學法學部教授。2011年drop下個人著作《美國音樂史——從黑臉滑稽戲到嘻哈》(『アメリカ音楽史——ミンストレル·ショウ、ブルースからヒップホップまで』,講談社選書Métier,第33屆三得利學藝獎獲獎作品)。編著有《談論流行音樂的十種視角》(『ポップ·ミュージックを語る10の視點』,ARTES PUBLISHING,2020)。合著作品包括《我們是如何面對著西洋音樂一路走來的?——日本流行音樂的西洋音樂接受史》(『私たちは洋楽とどう向き合ってきたのか——日本ポピュラー音楽の洋楽受容史』,花伝社,2019) 、《村上春樹100曲》(『村上春樹の100曲』,立東舍,2018)、《說唱反映著什么?》(『ラップは何を映しているのか』,每日新聞出版,2017)等。 譯者簡介: 耳田(a.k.a. mimida),生于1980年代。音樂愛好者。譯有“別再問我什么是嘻哈”系列、《流行音樂與資本主義(修訂版)》。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史學評論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