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聽孩子的話
-
>
兒童教育心理學
-
>
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學習沒有那么難(全3冊)
-
>
(文學)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紀實文學:那些家長
-
>
特別狠心特別愛.猶太媽媽德財商教育
童年的安全依戀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2678089
- 條形碼:9787542678089 ; 978-7-5426-7808-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童年的安全依戀 本書特色
作者首先將目光放在 宏觀的背景中,通過分析,指出 的父母們生活得 加痛苦不堪,這樣的關照為讀者帶來一種與現實的聯結感,一種被共情的安慰。 作為精神病學家,作者長期研究依戀關系,基于心理學的理論,認知科學的 成果,以及對大量家庭的觀察和研究,她強調安全依戀的重要性,基于此,通過日常生活中的案例,為讀者提供了解題思路。 作者在行文中表現出極大的善意,以真摯的態度為年輕的父母提供幫助與支持,循循善誘,不說教。
童年的安全依戀 內容簡介
本書是由法國育兒研究院的創始人安妮·雷諾·波斯特爾寫的一本有關家庭教育的書。本書基于心理學中著名的“依戀理論”,為父母提供合理的、可以參考的教育立場和態度,加強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依戀關系。本書為讀者介紹了五個性格迥異的孩子,描述了他們與各自父母之間的相處模式。還原了家庭生活中父母與孩子之間可能會遇到的大部分問題,并且提供了可以參考的克服困難和解決危機的實際方法。引導父母審視自己、審視親子關系。給予新手父母信心,幫助他們提升自我,強化親子關系。本書對于大部分父母來說有正向引導的作用,有較強的啟發價值和實用價值。
童年的安全依戀 目錄
目錄:
**篇 在當今做父母
1. 對出色表現的崇拜
2. 成為父母:“這很嚴重嗎,醫生?”
3. 教育今日的孩子
4. 依戀理論、情感與社會神經科學
第二篇 真正面對問題時,父母應該怎么做
l 案例一 和湯姆一起邁出作為父母的**步
湯姆作為孩子,瓦妮莎、埃里克作為父母,他們需要更多的時間一起學習、適應和成長。這個時期是獨一無二的,絕沒有可能重新來過。雖然孩子成長的每個時期都有不同的色彩,但是寶寶邁出的**步和他們的共同驚喜,注定是永存于心的財富。
1. 面對新責任的茫然
2. 和孩子同床睡還是分床睡
3. 要不要母乳喂養
4. 怎么看護孩子?
l 案例二 哭鬧不停的卡皮西納
他們當然關心女兒的需求,確認女兒有沒有饑餓、寒冷、病痛等。然而,他們現在可以不再以成年人的想法去揣度孩子的感受,他們更懂得怎樣調動自己的能力去安撫卡皮西納。
1. 破譯孩子的需求
2. 哭鬧是需要理解的生理信號
3. 解讀孩子的哭鬧
4. 在外人面前哭鬧
5. 孩子的哭鬧讓大人忍不住動手
6. 因腹痛而哭鬧
7. 嬰兒因高需求而哭鬧
l 案例三 不想睡覺的埃利奧特
要想讓孩子憑借自身的能力承受住生活的風雨,就必須讓他在依戀對象的陪伴下學習和經歷那些“不如意”,讓他感悟到他能夠堅持下來,甚至從中受益。與父母的分離也是其中一部分。
1. 睡眠是養精蓄銳和生長發育的時刻
2. 夜晚是對孩子的挑戰和威脅
3. 沒完沒了的睡前儀式
4. 需要身體接觸才能入睡
5. 夜醒
6. 所有孩子睡在一個房間,??還是每個孩子一個房間?
7. 備受爭議的安撫奶嘴
8. 父母中的一人經常不在家
9. 孩子在別人家睡得更香
l 案例四 我行我素的艾麗斯
孩子受制于周圍環境,他們似乎沒有什么辦法影響環境。因此,他們有時候顯得十分痛苦,這是正常的。看到他們的慌亂,大人無須過于擔心。
1. 為了讓孩子遵守規則,父母必須樹立權威嗎?
2. 破譯水下的冰山
3. 設定清楚易懂的限制
4. 孩子的暴力行為
5. 父母的語言虐待
6. ??“現在不是時候”
7. 在學校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8. 如何應對退化行為?
l 案例五 好孩子阿蒂爾在父母的沖突中茫然無助
社會發生巨變,束縛感和不安感包裹著我們,成年人的感受被生活現狀攪得天翻地覆。在這樣的時期,一如既往地履行父母的職責,是一場神圣的挑戰。對兒童發展的認識,尤其是依戀理論,有力地支撐著父母度過這些人生階段。
1. 父母因不和而分手
2. 第二個孩子也來了
3. 分手已無法挽回
后記
童年的安全依戀 節選
對教育的再思考 教育子女的挑戰隨著世代而演變。不久前,父母育兒的目標還建立在成功上。父母為孩子規劃職業或生活方式,孩子要讓父母感到幸福和心滿意足。今天,父母育兒的目標更多建立在對于幸福和充分發展的渴望上。因此,對于成功人生的認識,不再是出人頭地,而是擁有自己選擇的生活。 個人發展的概念出現在兒童教育領域。為了向兒童提供各種資源,幫助他們掌握自身機能和釋放他們的各種潛能,我們必須對教育進行再思考。然而,怎樣在日常生活中貫徹這一教育理念? 為了回應這一期待,很多工具被推薦給父母和專業人士,一個蓬勃發展的市場也應運而生。家長對孩子懷有憂慮,而且他們當中很多人擁有難以愈合的童年創傷,希望給予孩子不一樣的教育。這樣的想法是合理的。然而,如今很多家長面對諸多建議感到無所適從。 怎樣形成一個對孩子有益的想法呢?怎樣打造屬于自己的父母觀??既照顧孩子的性格,也尊重家庭的傳統?拋棄舊日的教育模式,認為它們已經毫無價值,這很容易嗎?這又意味著什么呢?要進行怎樣的改變?在孩子出生之后,開啟各種可能性,無拘無束地思考,拒絕沮喪挫折,考慮今后可能招致怎樣的痛苦,成為父母們的新目標。
童年的安全依戀 作者簡介
安妮·雷諾·波斯特爾 Anne Raynaud-Postel ² 成人及兒童精神科專家,執教于巴黎狄德羅大學。 ² 她在心理學和兒童精神病學的多個領域(包括神經科學、個人發展和替代醫學)進行探索,對當今父母所面臨的挑戰有更深刻的理解。 ² 她是法國波爾多父母學院的創始人,為年輕的父母提供支持,幫助他們解決養育及依戀關系方面的具體問題。她還是法國育兒從業人員聯合會主席。著有《兒童的情緒安全感》一書。 ² 她曾受邀在TEDxBordeaux發表了以“情緒安全感”為主題的演講。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回憶愛瑪儂
- >
自卑與超越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巴金-再思錄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