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科普勒斯頓哲學史:4.理性主義·從笛卡爾到萊布尼茨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511344
- 條形碼:9787522511344 ; 978-7-5225-1134-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科普勒斯頓哲學史:4.理性主義·從笛卡爾到萊布尼茨 本書特色
◎廣闊的思想史視野 本書以其詳盡的內容在哲學史界占據無可比擬的重要地位,力圖破除哲學簡史類書籍對哲學家、哲學思想漫畫式的理解,不僅細致地描述了哲學史上耀眼的“明星”哲學家們及其哲學思想,還對那些通常被史書忽略的哲學家們給予一定關注。 ◎細致的哲學流派譜系研究 科普勒斯頓以深厚的學養勾勒出各哲學體系的邏輯發展和內在聯系,試圖以“永恒哲學”的原則完成歷史材料的挑選工作,提供連貫而有意義的哲學歷史解釋。 ◎豐富的學術研究成果引用 作為一本以“成為教科書”為目標的哲學史,其中廣泛吸納了各種古代、近代、現代學術研究的成果,鼓勵學生在學習哲學史之后去閱讀哲學原典,拿起書來讀。
科普勒斯頓哲學史:4.理性主義·從笛卡爾到萊布尼茨 內容簡介
《科普勒斯頓哲學史》是由科普勒斯頓 所撰寫的11卷本的西方哲學史,其內容涵蓋了從前蘇格拉底到存在主義各個時期西方哲學發展的脈絡,是現代英語學界*重要的著作之一。作者詳盡而充滿熱情的敘述,不僅意圖幫助讀者獲取哲學史的知識,還希望開拓讀者的胸襟和視野,增進其對人類理智奮斗的了解和同情,使其更堅定和深刻地掌握哲學的原則。 本書各卷為讀者研究特定時期的哲學提供觀念引導,其中第4 卷論述了從笛卡爾到前康德時代的大陸理性主義偉大傳統,詳細闡釋了在這一偉大傳統中,笛卡爾、帕斯卡爾、馬勒伯朗士、斯賓諾莎、萊布尼茨等哲學家的主要思想及相關作品。
科普勒斯頓哲學史:4.理性主義·從笛卡爾到萊布尼茨 目錄
科普勒斯頓哲學史:4.理性主義·從笛卡爾到萊布尼茨 節選
**章 導論 承繼性與創新性:與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思想有關的近代哲學早期階 段——大陸理性主義:其實質、其與懷疑論和新斯多亞主義的關 系,及其發展——英國經驗主義:實質和發展——17 世紀——18 世紀——政治哲學——歷史哲學的興起——伊曼紐爾·康德 1.近代哲學一般被認為開始于法國的笛卡爾(1596—1650),而在英國則始于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也許我們并沒有直接切實的證據證明“近代”這個詞適用于17世紀的思想。但這個詞的使用,清楚地表明中世紀與后中世紀哲學之間存在一個斷裂,并且這兩個時代的哲學分別擁有對方所不具備的重要特質。17世紀的哲學家們當然知道,在舊的哲學傳統與他們自己想要進行的哲學事業之間存在深刻的不同。而類似弗朗西斯·培根和笛卡爾這樣的人也堅信,他們正在開創一個新的哲學傳統。 如果說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文藝復興與后文藝復興哲學家的觀點在它們表面的價值上被普遍地接受,那么這種情況部分地出于這樣一種信念:在中世紀確實沒有什么東西能稱得上哲學。事實上,曾經在古希臘熊熊燃燒的帶著獨立性與創造性的哲學反思之火焰一度熄滅了,直到文藝復興時才再次燃起,并在17世紀迸發出耀眼的光芒。 但*終,當人們將更多的注意力投到中世紀哲學上時,就會發現這種觀點不免有些夸大其詞。一些著作者已經在強調中世紀與后中世紀思想之間的連貫性了。這種連貫現象在政治和社會領域是一目了然的。17世紀的社會與政治組織形式的產生并不是沒有任何歷史因素的。比如,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民族國家的逐漸形成、君主制的出現,以及中產階級的成長。即使在科學領域,這種斷裂造成的不連貫性也沒有原先想象的那么大。當代的研究已經表明,中世紀的人們對經驗科學也表現出了興趣,雖然這種興趣比較有限。在本套哲學史的第 3 卷中我們就關注到,14 世紀的一些物理學家對機械運動理論給出了更寬泛的解釋。同樣,在哲學領域內,我們也能觀察到明確的連貫性。我們可以看到,哲學在中世紀正漸漸被視為學問研究的一個獨立分支。我們也能看到,這一時期出現了一些思想路線,這些思想路線預示了后來的哲學發展。譬如,14 世紀主要的哲學運動被普遍認為是唯名論的,但實際上,唯名論運動在一些重要的方面昭示了后來經驗主義的發展。同樣,庫薩的尼古拉的思辨哲學預示了萊布尼茨的一些理論,并且構成了中世紀、文藝復興思想與前康德時期的近代思想之間的紐帶。此外,一些學者的研究表明:諸如培根、笛卡爾和洛克等思想家,他們受到的舊時代影響,要遠比他們自己所意識到的多。 人們常常草率地認同這種觀點,即文藝復興時期和 17 世紀的哲學家所帶來的進步是革命性的,作為對這種觀點的修正,強調兩個時代的思想間的連貫性無疑是必要的。這同時也表達了一個認識,即我們確認這樣一個事實——總的來說,中世紀哲學本身是作為歐洲哲學的一個內在組成部分而存在的,這是對中世紀哲學的一個總定位。但同時,在另一方面,如 果說兩個時代之間的這種斷裂性可以被過分強調的話,那么它們之間的連續性也同樣可以。因為,假如我們比較 13 世紀和 17 世紀的社會與政治生活形態,其間社會結構的不同將一目了然。再者,雖然我們能追溯導致變革發生的歷史因素,但變革本身在某種意義上依然具有突變性的特征——它打破了中世紀基督教王國對歐洲大陸的宗教統一。雖然我們能在中世紀歐洲的智性土壤中找到后來科學的種子,但這一研究結論不會對我們關于文藝復興時期科學的重要性的看法帶來實質性改變。同樣,雖然上文已列出了能夠合理地說明中世紀與后中世紀哲學之間具有連續性的理由,但這兩個時期的哲學的確存在相當大的差異。就此而言,雖然笛卡爾毋庸置疑受到了經院哲學思維方式的影響,但他自己也指出,他對經院哲學術語的使用與經院哲學家們對它們的使用并不完全相同。同樣,盡管洛克的自然法理論受到了胡克(Hooker)的影響,而胡克本人實際上深受中世紀思想的影響,但洛克的自然法觀念也并不與托馬斯·阿奎那的完全相同。 我們當然會成為語詞或標簽的奴隸。也就是說,因為我們總是將歷史劃分為一段段時期,我們可能傾向于失去那種連貫性的和漸進的歷史視野;當我們著眼于非常久遠的歷史事件時,尤其如此。但這并不意味著所有對歷史時期的劃分都是不適當的,也并不意味著歷史進程中從沒有出現過一些關鍵性的轉折。 假如說文藝復興之后世界的普遍文化狀況在一些重要方面不同于中世紀,那么很自然,這種不同應該早已反映在哲學思想的變化上。同時,正如社會與政治領域的變化——甚至當這些變化多少有些突然時——以一種已經存在的、使它們得以發展而來的環境為前提,同樣,哲學領域內新的態度、目標以及思維方式,也是以一種已經存在的且與之相關的情形為前提的。換句話說,我們不是在兩個截然對立的選項(主張連續性的觀點與主張斷裂的觀點)之間簡單地做選擇。這兩方面的因素我們都應該加以考慮。確實存在變化與革新,但變化不是無中生有、突然出現的。
科普勒斯頓哲學史:4.理性主義·從笛卡爾到萊布尼茨 作者簡介
★著者簡介 弗雷德里克·科普勒斯頓,著名哲學史家,大英帝國勛章獲得者、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英國皇家哲學學會成員、亞里士多德學會成員、倫敦大學海斯洛普學院教授、牛津大學圣約翰學院榮譽院士。 ★譯者簡介 陳焱,2014年博士畢業于復旦大學哲學學院,F為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近代思想、明清哲學。著有《幾與時——論王船山對傳統道學范式的反思與轉化》,獲2018年第14屆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著作類二等獎。主要論文有《玄思死亡:當代哲學分析視角下的》《王陽明在“四句教”公案中的思想立場研究》《郭嵩燾洋務思想中的船山哲學影響》等。
- >
山海經
- >
巴金-再思錄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史學評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回憶愛瑪儂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