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跨文化對話(第47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18771
- 條形碼:9787100218771 ; 978-7-100-21877-1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跨文化對話(第47輯)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大學本科及以上比較文本輯以對歐洲漢學史的專門梳理為一大特色。《大唐西域記》和“鳥巢禪師”等東方文化交流的個案研究也頗具啟發意義。
跨文化對話(第47輯) 內容簡介
跨文化對話第47輯收入特稿5篇,論稿11篇,“教育援青”與跨文化中國學專題5篇,短訊4篇,共25篇文章,約30萬字。本輯繼續關注西方漢學史研究,有法國英國比利時漢學史專題文章;同時也關注古代和近代東方文明之間的文化交流,如漢藏學者對《大唐西域記》的研究,近代鳥巢禪師與中印佛教交流等文章。本輯對美國俄羅斯拉美文壇動態也有專門介紹,體現了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視角。會議簡訊部分聚焦法國阿爾多瓦孔子學院國際研討會和“教育援青”新書發布會與跨文化中國學研討會。
跨文化對話(第47輯) 目錄
特 稿
回歸宇宙的對話 ﹝法﹞金絲燕
法國漢學淵源及其文化背景 ﹝法﹞白樂桑
比利時漢學史 ﹝比﹞巴得勝(劉修遠 譯)
英國的漢學和漢字教學淵源芻議 ﹝英﹞張新生
死亡的生命意義
——《死亡的五次沉思》譯后記 ﹝法﹞裴 程
論 稿
宗教信仰與構建綠色文明
——綠色文明與跨文化研究的對話(下) 李曉西
鐘敬文、鹽谷溫與非經學神話研究 董曉萍
鳥巢禪師:現代中印佛教人文交流的特例 陳 明
文學的交流:閱讀書目與相似性的優先問題
——以瑞溪周鳳《臥云藁》的校注為例 張哲俊
敦煌寫經《法句經疏》(P.2325)書寫因緣蠡測 張 遠
國際民俗學研究的幾個問題:20世紀60至80年代
——以美國民俗學派為主 陳頓斐
寄居與流動:法國手工藝傳承發展的兩個主要特征 胡小宇
幻與真之間:讓·科克托筆下的近代中國形象 李 諾
美國文學的公共議題與私人書寫 陳俐利
從本土暴力到流亡散居
——2020拉美文壇年度報告 李瓊璐
“他們的波爾金諾”
——2020年俄羅斯文學動態述評 胡 穎
“教育援青”與跨文化中國學專題
“教育援青”新書出版與跨文化中國學教育 顧 青
密切關注青海的語文教育 王 寧
青藏高原生態文化建設與“教育援青”的價值 史培軍
《大唐西域記》研究與北京大學東方學的發展歷程 陳 明
《大唐西域記》的藏文譯本芻議 卓澤加
短 訊
教育援青”新書發布會暨跨文化中國學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討會
-------青海師大高科院絲路跨文化研究中心
法國阿爾多瓦孔子學院舉辦“中國語言與‘文’”國際研討會暨第十五屆歐洲孔子學院漢語教師與本土教師培訓
-------劉 曼
《跨文化研究的理論與方法》與前沿人文科學基礎用書
-------王琬瑩 楊宗元
“檔案·手稿·知識建構:北京大學與中國東方學”學術工作坊暨紀念季羨林、金克木先生學術成就座談會成功舉辦
-------北京大學東方文學研究中心/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
作譯者簡介
跨文化對話(第47輯) 節選
死亡的生命意義——《死亡的五次沉思》譯后記 ﹝法﹞裴 程 《死亡的五次沉思》不是一部學術論著。程抱一說:他不是在開講座,而是在朋友們的陪伴下作沉思,“小心翼翼地探索前進,力圖使自己盡可能地貼近真實”。這里所說的“真實”,并非指黑格爾式的絕對真理,或某種宗教意義上的信仰、甚或教條。而是指畢其一生的經歷和思考,盡可能地貼近自己對死亡的感受或感應。他在說這句話時已經年逾八十四,在文學創作上已經躋身法國當今詩壇之*,成為“存在詩人”行列的杰出代表;在生活上經歷了許多坎坷,而且由于高齡,有過多次在病榻前與好友訣別的悲痛經歷。所以,聽這樣一位老人以切身經歷和感受談論“死亡”——這個通常被避免、遭忌諱的話題——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 “死亡”這個話題的特殊性,以及在朋友們的陪伴下,通過交談的方式闡述自己的沉思,這些特點都使得《死亡的五次沉思》成為程抱一*具個性化的著作之一。正如法文出版者在前言中所說的那樣,讀者可以通過閱讀參與交談,成為被作者稱為“親愛的朋友”的一員。的確,“交談”就是閱讀本書*恰當的方法和姿態。讀者在和作者的“交談”中,獲得啟示,引發自己對死亡問題的感受和思考。所以不言而喻,翻譯的過程,也是和作者“交談”的過程。更兼譯者有幸多次和作者促膝而談,或者在電話中直接向他請教一些疑問,所以值此中譯本出版之際,談一些心得和讀者分享、“交談”。 本書的副標題《換言之:生命的沉思》非常明確地告訴讀者,沉思死亡的*終目的是探究生命的意義。所以,程抱一在**沉思開篇就直接申明自己“屬于堅信生命秩序的那一部分人”。生命的意義,這是一個古今中外被無數文人學者和藝術家,用哲學、文學、藝術等各種方式和語言探討過的問題。程抱一的獨到之處恰恰在于,從死亡,這個看似生命的對立面、或者說是否定生命的角度,來探討生命的意義。所以,他在**沉思里提出的觀點的轉變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是進入整個沉思的鑰匙:“與其從生命的這一邊把死亡看作一個可怕的怪物來揣度,不如從死亡的那一邊來面對生命。”為了表述方便,譯者曾經在《說靈魂》中譯本序中,把這個觀點的轉變概括為:“與其由生向死,不如由死向生”。 程抱一不止一次強調,他關于生命的思考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尤其道家大道不息的思想影響。他堅信大道“周行而不殆”,宇宙只有一個歷程,那就是生生不息的生命之道。程抱一在《美的五次沉思》《死亡的五次沉思》和《說靈魂》等著作中,都談到了中國道家思想對天地萬物依循大道有機地相輔相聯,從無到有,又從有復歸于無的循環往返的觀點。他認為不是把有和無對立,而是從運動和變化中把握它們之間的轉化,這是對生命之本的大感悟。非但如此,“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觀點,向我們啟示了存在的層次性,“從一個層次到另一個層次,發生著垂直的上升運動,這就是道的法則,它在開放、超越、轉化和蛻變等一系列要求的支配下運行”。在這個母語文化關于生命與萬物相連的感悟基礎上,程抱一非常明確地把道家所說的“無”和虛無主義的“虛無”區分開來。“同樣我們也說‘無’,所不同的是,在我們看來‘無’意味著一切。所以,我們要借用道家鼻祖老子的一句話:‘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節選自﹝法﹞裴程:《死亡的生命意義——〈死亡的五次沉思〉譯后記》,有改動)
跨文化對話(第47輯) 作者簡介
樂黛云(1931年-),生于貴州貴陽,1952年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北京大學現代文學和比較文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李比雄,法國,歐洲跨文化學院院長,學者。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唐代進士錄
- >
史學評論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