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舊時廣州 本書特色
“舊城系列”從晚清至民國時期的報紙、期刊、書籍中精選與各城市相關的文章,分門別類,編輯而成。各城市如上海、北京、廣州、南京、杭州、蘇州、重慶、成都、昆明、香港、澳門、臺灣等。選文標準為文獻性兼具文學性。所謂文獻性是指所選之文皆為非虛構類的,或見聞,或傳記,或專訪,或特稿,或研究成果;所謂文學性是指所選內容涉及民俗、風物、文化、地理、衣食住行等方面,文筆輕松,具有可讀性。文章的作者既有大家,亦有寂寂無名之輩,力求真實呈現每一座城市曾經的歷史文化風貌。《舊時廣州》,版面字數27萬字,收錄了75篇文章,分為“廣州風物”“廣州風土”“廣州舊聞”“廣州戰記”四個部分。
舊時廣州 內容簡介
廣州的獨特在于它是中國*早開放的通商口岸,1757年,清政府實行一口通商,使得廣州成為專享的對外通商口岸,十三行由此誕生。廣州的獨特還在于嶺南地區有著根深蒂固的傳統習俗與風土文化,于是新與舊、開放與傳統的激烈碰撞,廣州成為近代革命的策源地。從倚虹的《嶺南異味錄》到大華烈士的《廣東人過新年記》,從魯迅的《在鐘樓上》到陸丹林的《潘達微》,從胡適的《南游雜憶》到宋慶齡的《廣州脫險記》,呈現出當時廣州的風土人情與故地舊景。“舊城系列”從晚清至民國時期的報紙、期刊、書籍中精選與各城市相關的文章,分門別類,編輯而成。各城市如上海、北京、廣州、南京、杭州、蘇州、重慶、成都、昆明、香港、澳門、臺灣等。選文標準為文獻性兼具文學性。所謂文獻性是指所選之文皆為非虛構類的,或見聞,或傳記,或專訪,或特稿,或研究成果;所謂文學性是指所選內容涉及民俗、風物、文化、地理、衣食住行等方面,文筆輕松,具有可讀性。文章的作者既有大家,亦有寂寂無名之輩,力求真實呈現每一座城市曾經的歷史文化風貌。《舊時廣州》,版面字數27萬字,收錄了75篇文章,分為“廣州風物”“廣州風土”“廣州舊聞”“廣州戰記”四個部分。
舊時廣州 目錄
廣州食話
荔枝
廣州的茶點
南華紀游
艇仔粥
嶺南紀行
說屐
到白云山
兩粵紀游
全盒和糖果
廣州的三個特點
茶與粵人
南國瑣話
賦得廣州的吃
食在廣州乎?食在廣州也!
嶺南異味錄
成酸甜
記荔枝灣
吃在廣州
廣東的香肉與龍虎會
廣州風土 南海程生
廣州的忌諱
廣州風物雜憶
客音的山歌
你曉得唱木魚么
校點《粵風》后記
評《廣州兒歌甲集》
吾邑民歌
廣州的民歌
《粵謳》及其作者
論兩廣祀蛇之習
舊歷新年廣州人的風俗
廣東人過新年記
《廣東人過新年記》補訂
大頭和尚考
舞獅的藝術
談兩廣人的舞獅
上元燈話
廣州的禁忌語
清代其他博戲
廣州舊事 康圣人的故事
在鐘樓上
匪筆三篇
勞生日記
南游雜憶
兩次訪鐘樓記
高劍父畫9幣苦學成名記
潘達微
革命逸史(節選)
記幾個美術青年
蘇曼殊之真面目
廣州十三行
粵劇小論
廣東禁賭記
廣州電影事業
我幼時求學的經過
我所知的馬君武先生
中國電影與廣東精神
悼念憾廬先生
廣州戰記 廣州脫險記
飛機翼下的廣州
文藝工作者在廣州
自廣州至桂林(節選)
重入魔窟的廣州
從南京到香港(節選)
廣州逃難兩年間
記轎夫李七
蝸牛
劫后羊城
黃坑避難記
饑餓是天帶來的么
無限辛酸話故鄉
逼遷記
舊時廣州 節選
粵中之天產 粵中特產以水果為*,而米、谷、茶葉、煙草、豆、麻等農產物亦頗饒足。水果之著者為荔枝灣之荔枝、新會之橙、潮州之橘柑及甘蔗等,皆有名于時。 荔枝灣在省城之西偏,流水一泓,清雅宜人,兩岸所栽皆荔枝樹也。初夏之交,輕風微拂,佳景天成。滿城士女駕扁舟蕩輕波,容與其間。歸則滿載荔枝而返,亦韻事之一也。 荔枝種類至繁。而大紅袍、鐵葉二種*普通,然其*貴之品實非荔枝灣所產,而在增城,名日掛綠者,以柄際微看綠色一點,故以為名。此種荔枝*為貴重,增城全縣只有一樹,而此樹又為雷擊其半,故產數益寡,其狀與他荔枝亦無大殊異,惟潔白如玉,入口略饒清香,不細辨亦不能知也。 友人語余,此為前朝御用之物,官吏采以貢獻者,以他荔枝易腐而此獨能經久至數月不壞,洵為珍品。余在粵時,有增城知事饋軍民兩長各十六粒,其余有八粒者、有四粒者,計共得百余粒而已。皆用精巧玻盒盛之,每四粒為一盒。據粵友云,市上無此項賣品,故無價值可言,大約每粒價格總非一兩不可云。亦可謂駭人聽聞矣。 新會橙亦不甚多,市品類屬贗貨,真正出新會者,橙底必有小圓圈作臍狀,此易辨也。潮州所產之柑子及甘蔗則頗多,柑有蜜柑與雪柑兩種,質細味甘,除供給粵人外,且多銷行于外省及南洋備埠焉。 柚子一種出產尤富,然*佳之品卻不出于粵,而出于廣西容縣之沙田,俗稱柚子之佳者必日沙田,而真正沙田出品又甚少,粵中所售已多贗品,矧外埠耶。 此等產物,皆馳名于世界,為無上之珍品。此外尤有薯蕷一種,色白質細,味不甚甘,粵人凡疾病則絕米食而食此,以其質松易消化也。(按:粵中薯蕷性質與外江薯蕷大異其色,其味其質皆絕然不同,故外江以薯蕷為病人禁品。而粵人則反之。) 原載于《申報》1922年2月16日 廣州食話 諺有“生在蘇州,食在廣州”之語,可見廣州人食之研究是甲于全國者。記者亦曾一次旅居廣州,知之頗詳,茲錄一二于后,以供閱者。 廣州人酷嗜甜味,無論烹制何種菜式,咸以洋糖為主,完全甜食亦甚歡迎。廣州城內有街名日惠愛,其中賣甜品之店者如燉牛奶、蓮子茶、奶露、蛋露、杏仁茶等,不下六七十間,于是亦足以推測廣東人之嗜甜味矣。 其制菜之方法,千變萬化,不若吾蘇之杲板。牛肉一物,在蘇人制之。不出十種,而在廣東人則指不勝屈,茲舉例以明之:滑牛、菜軟牛、蠔油牛、羌芽牛、辣椒牛、牛抓、滑蛋牛、清燉牛腩、鹵牛、汾酒牛、牛蛋等。以上就其*普通者言之,至若不聞其名者,尚不知幾許,廣東人制菜之妙,可見一斑矣。 廣州生活程度高,是以食物昂貴,況且經過多次軍隊之蹂躪,更不堪問矣。無產平民餓死于途者,常見不罕。雞子每斤至少需洋八角或十角,鴨子亦不下六角,其余如海味、海鮮等,價格之昂,令人吐舌,中等人家亦難一嘗佳味,何況無產之平民乎? 廣州食品,單論菜式之*貴者,名生翅。生翅來自日本者居多,價值每碗現成者六七十塊,二三十塊者已屬下乘矣,所以許多人咸知其名而不知其味也。 廣東人食品雖肯研究,而衛生一道間亦有不顧及者,例如狗、貓、鼠等污穢之物,亦作美品待之。更有所謂龍虎會者,法以*毒之蛇殺之而與黑貓共同煮之而成,記者亦曾試嘗之,其味確鮮美無比。照土人說,此為補氣血之妙品,但是否屬實,姑聽之。 廣州之云吞亦著名之食品也,其制法大異吾蘇,有魚皮云吞、蛋皮云吞、雞肉云吞等名詞。所謂魚皮云吞者,是以魚肉打成云吞之皮也;蛋皮者,是以雞蛋和面打成之云吞皮也。云吞之餡大概以叉燒、豬肉、雞蛋種種為之,其湯則以大地魚、豬尾骨、瑤柱等煮成,可稱絕味。但其價格不甚昂貴,大抵每碗只需銅元六枚或八枚左右,此又可見廣東人做生意之肯用本也。 原載于《申報》1924年12月21日P2-5
舊時廣州 作者簡介
張偉,上海圖書館研究館員,從事近代文獻整理與研究四十年。長期耕耘于圖像文獻和城市文化史等領域,相繼主持“上海年華”“民國電影”“國際名流與近代上海”等多個學術項目。他對上海小校場年畫、名人訃告、土山灣與月份牌的研究,都開風氣之先,此外,還編撰了有關近代電影、話劇、日記書信、歷史原照的多種專著,參與策劃各類有關上海都市文化的專輯紀錄片與大型電視節目。近幾年,他致力于挖掘近代海派文獻,主編“海派名物典藏”“海派文獻叢錄”“近代報刊文獻輯錄”“海派”等叢書。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推拿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