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玉樹藏族民間文化變遷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7144279
- 條形碼:9787567144279 ; 978-7-5671-4427-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玉樹藏族民間文化變遷研究 內容簡介
青海的山,盡管大多沒有蔥郁的樹木,甚至連草也沒有,但裸呈的峻嶺,沒有半點兒污穢。 青海的空氣,沒有多少工業文明時代的氣味,干干凈凈,只是在青草生長的季節,夾雜著牲畜與泥土的味兒。 除了這些,還有更純凈的,就是青海的人。 他們熱愛現實中的一切,為社會的進步,為家園的美好,竭誠地奉獻自己的智力與體力。 青海廣播電視大學的領導與老師們就是這樣的青海人。 他們結合自己的教學工作,對青海的經濟、文化等進行了較為全面而深入的調查,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富有建設性的意見。于是,便有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青海高校省情教育教學實踐研究》《青海省經濟發展田野考察報告》《玉樹藏族民間文化變遷研究》《撒拉族土族民間文化研究》等系列科研成果。 這些著作不僅帶領著我們走進青海深處,了解其民族構成、風土人情、生產方式、藝術傳統等,還讓我們看到了青海在政治、經濟、教育、文化、藝術等領域的勃勃生機和光明前景。 我們在閱讀這些著作時,那翔實的資料、周密的論述、啟人心智的觀點,能夠讓人感受到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對家鄉青海的摯愛之情。
玉樹藏族民間文化變遷研究 目錄
**章 玉樹藏族民間文化根植的環境及文化現象概說
**節 地理位置及經濟土壤
一、概述
二、地理及轄區
三、經濟土壤
第二節 玉樹藏族民間文化現象概說
一、玉樹藏族語言
二、玉樹藏族民間文學
三、玉樹藏族民間藝術
四、玉樹藏族民居建筑
五、行為習俗
六、文化名勝古跡
第三節 玉樹藏族民間文化的特征
一、濃郁的藏傳佛教文化
二、絢麗的民族藝術
三、豐富的文物古跡
四、強烈的生產生活氣息
第二章 宗教文化的傳承與變遷
**節 玉樹宗教文化的流變
一、玉樹宗教的源起——苯教
二、玉樹宗教的流變
第二節 豐富的玉樹宗教文化
一、宗教文學
二、宗教藝術
三、宗教建筑
第三節 玉樹宗教文化的特征
一、玉樹多元宗教文化的共生性
二、玉樹宗教文化與世俗文化
三、不同宗教信仰的保留與認同
第四節 玉樹宗教與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一、宗教在玉樹的保護和傳承現狀
二、地震對玉樹藏族宗教文化的破壞
三、重建中推進宗教傳統與文化的保護
第三章 玉樹藏族工藝文化的變遷
**節 玉樹藏族工藝分類
一、織作類
二、服飾類
三、雕塑類
四、陶瓷類
五、金屬類
六、繪畫類
七、其他類
……
第四章 玉樹民俗文化的變遷
第五章 玉樹歌舞文化的變遷
第六章 玉樹藏族民間文化變遷分析
第七章 玉樹藏族民間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 玉樹藏族民間文化變遷調查分析
后記
玉樹藏族民間文化變遷研究 節選
根據記載,藏娘唐卡始于10世紀末,是印度精通十明的大學者班欽·彌底加納到藏娘地區弘法時所授。他不僅為當地群眾傳授佛教、泥塑、陶器、建筑、語法以及佛家廟塔的結構形式等知識,還傳授壁畫、雕刻和泥塑等手工藝,尤其是傳授了唐卡的繪制技藝,親手制作了在豌豆大小的一塊黑石上鑲嵌白石并雕刻立體佛像等許多傳世之作,被佛教界傳為佳話,聲名遠揚。 受班欽·彌底加納畫風影響,藏娘佛畫的風格鮮明,迥異于熱貢唐卡。其造像度量嚴格,形象粗壯飽滿;用色厚重而色彩明快,渲染豐厚,層次細膩,善用灰色表現皮膚;表現善用象征手法,人物及其毛發善于虛實變化,形象邊線節奏豐富,富有幻化之美,被藏娘歷代畫師引以為榮。桑周寺至今存有一幅名叫“公保協扎”(意為會說話的绔主)的著名唐卡。另外,新修大經堂的銘文中還詳細記載了被譽為藏娘地區“夢幻畫師”的著名唐卡藝術大師瑪燕曲珠的繪畫成就及其功德。 藏娘唐卡的藝人們(或畫匠)零散分布在各個村社,以畫藏傳佛教題材的作品為主,兼顧一些民居的油漆彩繪。當地的很多村民家中都收藏有一定數量的古老唐卡,這些藏品的繪制年代距今幾十年到幾百年不等,因古唐卡采用了天然礦物顏料,故色彩經久未變,主題與畫風相對現代唐卡繪畫少了許多規范和拘束,顯得生活氣息濃郁,畫面鮮活而富有情趣。古唐卡無論從色彩、質地,還是主題與風格,在歷經時間的磨礪和沉淀后更蘊藏了一種震撼與誘惑的感染力,煥發炫目的光彩,讓人驚嘆不已。 藏娘唐卡的繪畫技藝傳承脈絡單一而清晰,主要靠師徒之間的言傳身授,且多是家族內傳承,有些藝人世家至今還保留有零散的唐卡草圖。草圖是藝人們在創作唐卡時利用剩余的布頭碎料繪制而成的,故尺度不一,大小不均。因歷時太久,這些布色澤灰暗,有些素描的草圖已然模糊不清,盡管如此,畫布上線條流暢的圖案和鮮活的人物神態依稀能辨,它們連同家庭珍藏的古唐卡,成為藝人們代代學習和模仿繪畫的藍本,在很大程度上為保存和傳承技藝起到了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藏娘唐卡的傳承是家族式的,而且在歷史上是由男性來從事的,這樣的傳承方式也直接來源于其他民間技藝的生計意義。 古藏娘唐卡除了傳統的手繪技藝外,還有一種受刻印佛經工藝影響的手繪兼木刻套版印刷技藝。就藏娘唐卡藝術而言,這既是一種傳統工藝,也是一種傳承手段。主要用于大量重復構圖的壁畫或唐卡繪制中。從保存下來的為數不多的木刻模板來看,這些木刻印版均為陽刻,其線條流暢,工藝嫻熟。 藏娘唐卡極其講究用料,其所用的礦物和植物顏料均購自西藏,所需膠類必須是動物皮膠或骨膠,再經獨特加工方可使用。所以藏娘唐卡的用料比較受限,加之近代藏娘唐卡的需求量增加,所用純正的礦物顏料越來越少,而隨著化工顏料豐富艷麗的色彩以及其低廉的成本、便利的獲取途徑,都使得傳統礦物顏料的加工和使用技藝面臨失傳的威脅。 玉樹藏娘唐卡,內容上都是宗教題材,以象征性的藝術圖案表現其內在的佛教思想,是藏傳佛教藝術象征與文化符號。從信徒角度而言,頂禮膜拜唐卡本身就是一種修為,可以獲得善業功德,因此,繪制唐卡的藝人把創作唐卡視為神圣的宗教活動也就不難理解。不僅如此,玉樹的畫匠繪制唐卡之前要舉行一定的宗教儀式,比如選定吉日迎請喇嘛,對所用工具畫筆、畫布、顏料等進行符咒開光、加持等,還要根據不同的畫像選擇不同的方位,等等。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唐卡的神圣和宗教地位其實更大于它的藝術價值。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經典常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二體千字文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