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兒科疾病臨床診療與護理技術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1913922
- 條形碼:9787571913922 ; 978-7-5719-1392-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兒科疾病臨床診療與護理技術 內容簡介
兒童是一個不斷生長發育的機體,并非成人的縮小版。兒童的病種有特異性,各個系統疾病表現多樣,各年齡組臨床表現也有特殊性,加之兒科是“啞科”,給兒科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增加了難度。對于兒科護理醫務人員來說,兒科護理的專業知識是從事兒科護理工作的理論基礎,具備專業的醫學知識、豐富的科學知識,以及熟練的操作技巧,能更加準確判斷兒童生長發育過程中的變化及生理、心理和社會的需要,從而給予全面的護理。隨著醫學的進步,兒科護理技術已發展為比較復雜的臨床護理技術、搶救技術及先進的檢查技術。兒科護士必須熟練地掌握這些相關的技術,才能減輕患兒的痛苦,從而取得好的護理效果。為了推廣目前兒科領域的護理新技術,提升兒科護理人員的臨床護理水平,筆者編寫了《兒科疾病臨床診療與護理技術》。 《兒科疾病臨床診療與護理技術》共十八章。上篇為小兒外科疾病護理,包括頭部和頸部疾病、胸部疾病、腹部疾病、泌尿生殖系統疾病、運動系統疾病等內容;下篇為小兒內科疾病護理,包括消化系統疾病的護理、呼吸系統疾病的護理、循環系統疾病的護理、造血系統疾病的護理、泌尿系統疾病的護理、神經系統疾病的護理、內分泌系統疾病的護理、風濕性疾病的護理等內容。全書注重護理學專業特色,既包括深入淺出的理論知識,又與護理臨床實際相結合。更加注重兒童心理、情感發育問題的干預和護理,強調人文知識向專業知識的滲透,體現了以兒童及其家庭為中心的護理理念和整體護理觀。
兒科疾病臨床診療與護理技術 目錄
**章 頭部和頸部疾病
**節 唇裂與腭裂
第二節 甲狀舌管囊腫或瘺
第二章 胸部疾病
**節 先天性膈疝和膈膨升
第二節 食管閉鎖與氣管食管瘺
第三章 腹部疾病
**節 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
第二節 急性闌尾炎
第三節 急性腹膜炎
第四節 膽管閉鎖
第五節 小兒門靜脈高壓癥
第六節 小兒腸套疊
第四章 泌尿生殖系統疾病
**節 隱睪
第二節 包莖和嵌頓包莖
第三節 尿道下裂
第四節 先天性腎積水
第五章 運動系統疾病
**節 小兒骨折總論
第二節 鎖骨骨折
第三節 肱骨髁上骨折
第四節 股骨干骨折
第五節 先天性斜頸
第六節 發育性髖關節脫位
第七節 先天性馬蹄內翻足
第六章 軟組織感染性疾病
**節 新生兒皮下壞疽
第二節 痱癤
第三節 頸部急性淋巴結炎
第四節 丹毒
第七章 營養障礙
**節 小兒營養
第二節 蛋白質-熱能營養障礙
第三節 維生素營養障礙
第四節 鋅缺乏癥
第八章 急癥兒童的護理
**節 急癥的處理原則
第二節 急性中毒
第三節 出血
第四節 驚厥
下篇 小兒內科疾病護理
第九章 消化系統疾病的護理
**節 口炎
第二節 小兒腹瀉病
第三節 急性壞死性腸炎
第四節 腸套疊
第五節 先天性巨結腸
第十章 呼吸系統疾病的護理
**節 小兒呼吸系統解剖生理特點
第二節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第三節 急性感染性喉炎
第四節 急性支氣管炎
第五節 肺炎
第六節 支氣管哮喘
第十一章 循環系統疾病的護理
**節 先天性心臟病
第二節 病毒性心肌炎
第三節 心內膜彈力纖維增生癥
第十八章 感染性疾病的護理
**節 麻疹
第二節 水痘
第三節 流行性腮腺炎
第四節 手足口病
第五節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
第六節 中毒型細菌性痢疾
第七節 猩紅熱
參考文獻
兒科疾病臨床診療與護理技術 節選
《兒科疾病臨床診療與護理技術》: 第五節 先天性斜頸 先天性斜頸是一種多見的畸形,病變在胸鎖乳突肌。嬰兒出生時并無畸形,10d后發現頸部出現腫塊,逐步轉變成胸鎖乳突肌痙攣,患兒頭偏向患側,下頜轉向健側而出現斜頸。常見于臀位產。 一、病因 病因尚不明,有以下幾種理論。 (一)供血不足引起缺血性痙攣 動物實驗證明,當胸鎖乳突肌的血液供應受壓而阻塞時,尤其是靜脈阻塞,肌肉血液供應不足可發生纖維增生變化,但也有認為該疾病是由于動脈阻塞,因為胸鎖乳突肌的主要血供自肌肉后面中段進入肌內,僅僅有一個分支供應,一旦阻塞就會引起這種變化。 (二)先天性畸形 胸鎖乳突肌纖維化本身是先天性畸形、發育不全,因此常和其他畸形同時存在,如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先天性馬蹄足等,但家族發病率并不超過正常人群發病率,目前此種說法仍依據不足。 曾有說法認為該疾病是產傷后肌肉出血引起的血腫纖維化,但在手術的組織標本中至今未發現血紅蛋白的鐵質沉淀,說明該疾病并非出血引起,因此這種說法目前基本被否定。總之,先天性肌性斜頸的病因仍需進一步探討。 二、病理 斜頸主要病變在胸鎖乳突肌中下1/3處,表現為腫塊、質硬、呈圓形。顯微鏡檢查時發現肌肉組織減少,肌肉橫紋消失,其間有小圓細胞浸潤,肌內有致密的纖維組織增生,無含鐵血黃素沉著。肌纖維發育不夠成熟,有顆粒變化及空泡形成,并有變性和萎縮現象,纖維細胞成熟而轉化為瘢痕,肌肉與肌腱分界線消失。 三、臨床表現 患兒出生時并無異常,約在10d出現一側胸鎖乳突肌中下1/3處有腫塊隆起,質堅硬,呈圓形或橢圓形,底部不固定,可以移動。按之則嬰兒哭鬧,頭倒向患側,下頜轉向健側,下頜旋轉向患側受限制。腫塊無紅、腫、熱、痛。2-3個月腫塊逐漸縮小,6個月后全部消失。腫塊消失后,部分患兒胸鎖乳突肌開始有攣縮現象。但亦有部分患兒由于病情較輕,不發生顯著攣縮,無畸形出現。到1周歲左右,斜頸畸形更為明顯,頸部活動受限,頭喜偏向患側,而下頜轉向健側。患兒逐漸出現臉部不對稱:患側臉輪廓橢圓,短而扁;健側則較直,長而瘦。頸椎下段和胸椎上段可發生側彎畸形。患兒到門診檢查時往往被發現頭顱兩側不對稱,縱軸不在中央而斜向一方的斜頭畸形,口腔上腭高而深,約有25%的患兒伴有其他的先天性畸形。若不及時治療,畸形可隨年齡的增長而加重。 四、診斷 先天性肌性斜頸診斷并不困難。凡出生時正常,出生后10d左右出現頸部腫塊,可以活動,與鎖骨不固定,質硬,無紅、腫、熱、痛的表現,邊緣清楚,手與肩部無異常,X射線檢查頸椎未見骨骼改變,即可做出診斷。 五、治療原則 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對預防繼發性病變,如頭、臉、頸椎畸形,是非常重要的。 (一)非手術治療 1歲以內以手法矯正治療為主。 (1)輕柔手法按摩,推拿患側胸鎖乳突肌,主要是避免肌肉萎縮、纖維化,避免顏面、頸部的各種繼發性變化。 (2)用光線、玩具、臥位等誘導患兒頭部向患側方向轉動。 (3)睡眠時用沙袋固定,保持頭部于矯正位。 (4)手法矯正:固定雙肩,手法旋轉矯正頭頸部,使患兒頭偏向健側,下頜盡量轉向患側,枕部旋向健側,此時按摩腫塊15-30s,如此反復15-30次,每天做5-7次;手法矯正一般半年,若未見好轉,肌肉有攣縮,臉部出現畸形者需手術治療。 (二)手術治療 如手法矯正失敗,患兒畸形明顯,頸部旋轉活動減少,臉部出現畸形,或頸部肌肉硬而粗者,應考慮手術治療。適宜手術年齡為1-5歲,以早治療為原則。不足1歲但攣縮嚴重者,亦應手術治療。12歲以后手術者,能改善頸部旋轉但畸形不能完全消失,難以得到滿意效果。 手術方法主要是胸鎖乳突肌下端切斷術或部分切除術。2歲以下患兒手術后不做石膏固定,可做頭部牽引或塑料圍頸保護2個月;2歲以上患兒術后以石膏背心連頭固定4-6個月;6歲以上患兒石膏背心固定應增加至6-8周,否則常易復發。手術后仍需手法矯正1-2年,一般經3-5年臉部畸形逐漸消失。12歲以上的患兒,臉部畸形已久。頭顱、眼、耳、鼻、唇、頸椎等都已定型,畸形不可逆轉。 ……
- >
姑媽的寶刀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二體千字文
- >
隨園食單
- >
朝聞道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