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親密的分離:當代日本的獨立浪漫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6031034
- 條形碼:9787576031034 ; 978-7-5760-3103-4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親密的分離:當代日本的獨立浪漫史 本書特色
一幅日本人關于婚姻的習俗和態度的全景圖,在人們協調依賴關系和個人利益的時候,人們關于婚姻的很多習俗和看法都在改變……日本并不是工人的婚姻浪漫的典范,這種看法在《親密的分離》中得到了反映。不過,秉持著不作評判性解釋的人類學精神,阿列克西的書有助于理解一個正在擺脫將婚姻等同于正常的社會。 ——《日本時報》 《親密的分離》提供了關于當代日本改變對婚姻、親密和關系的期望的極其豐富的解釋。阿列克西對離婚的分析深刻并富于同理心,一定會豐富我們對這一全球日益普遍的人生決定及其法律、經濟和情感后果的經驗性理解。”——宮崎廣和,西北大學這是本內容豐富的民族志,研究了日本日益增多的離婚現象和對熟年離婚的公開討論,還深入探討了流行的離婚女性賦權問題。阿列克西在書中對當代日本的性別動力學、勞動力市場和社會經濟結構進行了細致描述,這本易讀但精心寫就的書將是文化人類學和性別研究領域的重要補充。 ——竹山秋子,堪薩斯大學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任何有興趣了解日本當前婚姻和離婚狀況的人……這本書提供了對于日本過去二十年的轉變的有益概述,提出了關于當代日本法律、經濟和勞動現實的深刻見解。 ——《日本研究新聲音》
親密的分離:當代日本的獨立浪漫史 內容簡介
“有的故事從終結開始講起”理想的親密關系是人們永恒的討論話題。如何保持親密而不變得令人窒息?如何在傳統模式不再可行之際,建立有愛、相互扶持的關系?怎樣的親密模式對于個體、婚姻和家庭,甚至社會*為有利?在無法忍受之時,人們又如何下定決心結束一段關系?本研究聚焦于個人生活和家庭變遷中的一個階段——離婚,它涉及如何建立并保持“好”的關系,也涉及分離帶來的風險和機遇。而在這些討論中,每個詞都值得更嚴肅的思考。作為一部當代日本的情感民族志,本書收集了離婚過程中不同階段的私人故事,探索個人、法律、社會及經濟結構等多個方向在浪漫關系上的交匯,同時也更廣泛地表達了當代人對愛情和婚姻的看法。
親密的分離:當代日本的獨立浪漫史 目錄
“永久”的終結 005
定義“親密” 008
浪漫與親密的形式 010
缺乏安全感時代中的親屬關系 012
通過“依靠”和“聯結”理論化人際關系 019
作為符號和統計數據的離婚 021
性別與離別機制 025
離婚人類學 027
民族志研究方法——如何找到離婚的人 029
梅:離婚經歷被發現了 036
本書的章節組成 039
**部分 終結的開始
**章 日本親密關系的政治經濟學?? 001
經濟奇跡、公司家庭,以及“日本公司” 006
處在“奇跡”核心的勞動男女有別 008
稅收與工薪結構對性別差異的強化 014
山口先生:嘗試成為一個好丈夫 016
情感脫節、生活依存的婚姻 019
野村女士:*后一段時光 021
泡沫破滅與經濟重組 024
關于責任的說法 025
新經濟中理想的親密關系 027
青山女士:分離中的“日本公司” 029
重新出發尋找親密關系 032
女性花錢買離婚? 034
第二章 避免離婚的兩個建議?? 037
脫節依存和空氣般的愛 041
相聯獨立(Connected Independence)與愛就大聲說出來 044
貞子:小詞匯對婚姻有益 047
藤田先生:話多的“空氣” 048
愛稱 051
大田女士:我不是你媽! 053
愛的依賴 055
悅子和矢野先生:依賴中的浪漫 059
依賴的吸引力 061
為 “我自己”離婚 063
什么樣的聯系*好 065
第二部分 法律上的分離
第三章 達成協議?? 067
締造家族國家 071
通過家制度和戶籍制度對家庭立法 074
離婚的法律流程 078
簡單的離婚也花時間 084
麻里子:讓時間說服他 084
和田女士:為了孩子 086
范子:離婚還在進行中 088
爭取簽字 090
櫻井女士:延續的感情 090
田中女士:從暴力中脫身 093
什么讓人們達成協議? 095
第四章 家庭分合?? 099
監護權的法律結構 104
共同監護的現實狀況 106
和田女士和岡田先生:探索復合型家庭 107
一刀兩斷的邏輯 112
三浦:一定是*好的選擇 116
共同撫養以及探望子女的相關法律支持 117
性別和監護權 120
監護權中的巨大爭議 123
遠藤先生:為將來計劃 126
保持聯系好還是不好? 128
第三部分 作為前任
第五章 離異后的生活?? 131
戶籍卡臟了 135
離婚污名 139
新型婚姻失敗者 143
日漸增長的貧富差距 145
梅:沒想到貧困會來臨 148
性別與離異貧困 153
千春:勉強度日 156
離婚的代價是否值得? 158
第六章 社會關系斷裂后的新生?? 161
無緣社會 165
吉田先生:太近了 167
離開與被離開 171
療愈項目的世界 173
沒有男性想要參加這個活動 176
女性小組:學習傾聽 179
良子女士:計劃確鑿 181
吉田先生和秋吉先生:我一點都不想你 184
分離可以成為團聚的理由嗎? 187
結語?? 終點和新起點 191
重新思考人際關系 192
尾聲 193
附錄:人物介紹?? 197
注釋?? 203
參考文獻?? 221
親密的分離:當代日本的獨立浪漫史 節選
焦慮和自由
2006年2月,我在電梯里遇到一個中年男人。我們并不認識,但他可能看出我長得不像日本人,就禮貌地問我在東京做什么。我解釋道,在做研究,與離婚、當代家庭變遷相關。他緊張地笑了笑,回應道:“我認識的所有男人都很害怕。我們都被嚇到了。”我還沒有追問,他便主動講起他對離婚的恐懼——他很擔心妻子會不理睬他的意愿,執意離婚。他甚至還沒介紹自己,就分享了這些很私密的困擾。向陌生人如此之主動地分享私密困境,是令人意外的;同樣意外的還有山口先生極其肯定的態度,他認為這困擾,毋庸置疑,是普遍的。就像他自己怕被離婚一樣,他堅信很多男人也在類似處境中——離婚是懸在頭頂的劍。隨后,我們一同向*近的車站走去,一路上他詳細描述了他妻子可能離婚的原因:他倆的愛好和朋友圈毫無交集,同時他常因工作而不著家。這些原因很常見也很真實,只是離婚也很普遍。近來法律有所調整,給妻子在離異后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穩定的經濟支持。這個巨變讓很多和山口先生一樣的已婚男子更加恐懼他們的妻子會拋棄他們。
同時,另外一些人在設想離婚時有著完全不同的狀態。良子,這個中年婦女邊講她的離婚計劃邊咯咯笑起來。對她來說,離婚的想法本身就很快樂。良子今年五十多歲,是家庭主婦,已經支持她丈夫工作了二十多年。日本二戰后,勞動的性別化分工非常明確,良子女士活脫脫就是那時性別分工的實例。我們才認識幾分鐘,她便開始說她丈夫一大堆要命的問題。很多年來,她在婚姻中并不快樂,而通過郵件發現她丈夫出軌,成為了離婚前*后一根稻草——或者說幾乎是*后一根稻草。在我們**次會面的家庭事務支持小組上,良子女士還沒有就離婚問題訴諸法律,但很明顯她是樂意這樣去做的。當山口先生認為離婚只意味著撲面而來的孤獨時,良子女士只要想想離婚后的各種可能性,就能感受到強烈又真實的快樂。在她的描述中,離婚代表著向自由和快樂邁出重要的一步。過去幾個世紀中,離婚在日本都是合法的,二戰后離婚率或有攀升。但是在21世紀之初,離婚迅速變得肉眼可見地普遍,成為一個可行的選擇,這是從未有過的情形。即使從來沒有認真考慮過離婚的人,都在臆想著離開他們的配偶。其中一些把臆想化為行動,把離婚變成現實。另外一些人則開始擔憂他們可能會被突然拋棄。這樣的恐懼和臆想在大眾媒體中也很常見。以離婚為主題的日劇聚集了難以想象的高人氣,在年長的觀眾群體中尤其受歡迎。報紙和雜志也開始刊登各種指導,告訴人們“如何提出離婚/走法律程序”,或者“如何提高婚姻質量而避免離婚”。每日的談話節目也提供測量婚姻質量的小問卷,并且將答案用年齡和性別分類。這類問卷同時提供提高婚姻質量的小妙招,以便有需要的人(比如中老年男子)在現實中應用(Saitō,2005)。指導手冊則會給出更籠統的建議,常見的有《離婚讓一些人快樂一些人痛苦》和《絕對不后悔:輕松離婚手冊》(Yanagihara and ōtsuka,2013;Okano,2001)。還有一些出版商瞄準了更精細的讀者群體,出版了諸如《離婚后的父母和孩子》《我的丈夫是個陌生人》《對男人*好的離婚策略》等手冊(Himuro,2005;Okano,2008;Tsuyuki,2010)。政府和市政部門也新建了網站,向民眾普及他們應當了解的離婚后權益,女性讀者是重點普及對象。想要做婚姻咨詢的人們比十年、二十年前多了很多選擇。任何人都可以輕易地找到線上或者線下的咨詢療程、支持小組或者專業咨詢師。在這個環境中,離婚在大眾意識中成為一個可行的選擇。有些人在考慮計劃離婚,另外一些人則處在擔憂、臆想離婚的過程中。雖然像山口先生一樣在電梯里和陌生人談離婚還是有點突兀,但是關注這個話題其實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沒有想象的那么極端,畢竟對于離婚的討論,例如有關離婚帶來的風險或者希望,充斥在流行文化、私人關系以及政府的話語中。這本書研究作為個人生活和家庭變遷中的一個階段——離婚。同時,離婚也離不開變化中的大環境——從前的行為準則、社交合約、隱性允諾都不再是理所當然,但依舊有吸引力。當人們在臆想離婚,或者拯救當下的婚姻時,他們辯論探討的內容不僅包括如何和他人建立并保持健康的關系,也涉及分離可能帶來的風險和機遇。在這些討論中,每一個詞都是有爭議的,從什么能夠成就一段“好”的婚姻,到可預見或者不可預見的離婚風險,比如對小孩的影響。在個人層面上,離婚的想法常常會引發關于親密關系特征的深度思考,比如哪些特征會傷人,哪些會讓人有安全感,哪些會產生機遇,或者哪些讓人感覺良好。這本書追尋的是一個過程——人們如何在婚姻、家庭關系、生命中看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在與他人的關系中表達自身訴求時,遇到了怎樣的困境。在個體、家庭和國家層面,21世紀之初的離婚潮引發了關于親密關系中價值、風險、安全感的嚴肅討論。人們如何下決心去結束一段關系,以及如何決定結束哪一段關系呢?
本書認為日本男性和女性考慮離婚時,他們常常需要去調和親密、聯結以及依賴等不同方向的作用力,這個過程很艱難。人們試圖分析什么原由可以正大光明地結束一段婚姻時,他們發現與聯結和依賴相關的問題可以成為依據。聯結和依賴對判斷親密關系的質量、安全感,或者更籠統的成功與否有決定意義,但并不提供固定答案。這些討論反映了多重意識形態在浪漫關系上的交匯,一方面涉及日本文化中的人際關系理念,另一方面離不開日益流行的新自由主義倫理觀——個人與個體責任愈發重要。日本男人和女人們從這些不同理念中吸收建議,了解如何擁有一段穩固的親密關系,如何修復有問題的婚姻,抑或如何離開讓人不滿意的伴侶。但是他們時常處于兩難困境,發現不同理念之中的矛盾之處,特別是涉及對親密關系的態度以及維持穩固婚姻(而不是家庭)的方法。
兩性在考慮離婚或者如何避免離婚時,關于親密關系中的風險與可能性,他們要考慮這樣一些問題:人們如何能夠保持一定程度的親密而它又不變得令人窒息?一個人如何能在傳統模式不再可行之際,建立有意義、有愛、相互扶持的親密關系?什么樣的親密模式對于婚姻、家庭,甚至更廣義地說,對于國家*為有利?“無聯結”在什么時候是一種補救或者營救措施,又在什么時候是自私的證據?用更直白的話說,真的忍不下去時,你會怎樣做?
……
浪漫與親密的形式
我剛開始做這個項目時,以為已經離異或者快要離異的人們會難過,感到孤獨、被拋棄,或者抑郁。當然,我碰到過這樣的人,其實幾乎所有人都會在這個循環里進進出出。只是,我從來沒能設想到會有這么多人和我談浪漫以及愛。與我的預想不同,很多離異的人想要聊浪漫的愛情,包括他們想要的是什么樣的浪漫,如何得到它,以及他們對于“好”的浪漫關系的理解是如何隨著年歲見長而變化的。這些訪談對象促使我在研究中去提煉“離異”和“浪漫愛情”兩者的理論關系。畢竟如果離異是婚姻不理想的結果,浪漫與否可能就是測量的工具。
即使浪漫具體指什么還在不斷變化中,時常有爭議,學者們也已經把浪漫當作一個理解不同文化中社會關系的平臺。具體地說,他們關注一個越來越火的概念,即“心靈伴侶式婚姻”(companionate marriage),也叫有愛的婚姻。這個概念指的是婚姻建筑在“伙伴關系”與“友情以及性滿足”之上,情感上的親密尤為重要,而家庭責任、傳宗接代或是其他什么責任感都退居其次(Smith,2009: 163;Simmons,1979: 54)。人們常常把“有愛的婚姻”和現代的自我覺知聯系起來,認為現代人應該要求這樣的愛。心靈伴侶式婚姻常常是進步個人主義的*好詮釋(Masquelier,2009: 226;Smith,2008: 232)。托馬斯和科爾(Thomas and Cole,2009:5)提出“得到愛就是得到現代性”。葛雷格(Gregg,2006:158)也把心靈伴侶式婚姻描述成現代性理念的核心之一。比如有些墨西哥人認為,和他們父母那一代的婚姻相比,當代婚姻更“‘好’,因為更自由、更快樂、更讓人滿足,甚至更有權威性”(Hirsch,2003: 13;Schaeffer,2013: 17)。雖然這些常見的論斷都說特定的親密模式更現代。
沃德洛和赫希(Wardlow and Hirsch,2006:14)認定心靈伴侶式婚姻這種理想標準對男女雙方而言,有得也有失。學者們甚至發現即便是在現代婚姻中,“親屬、社群紐帶依舊很牢固”(Smith,2009:163)。這可能意味著話語上的變遷沒有落到實處。也可能是,想要變得更現代的想法和努力,反而會損害人們的身份認同、在社群中的地位,甚至是身體健康(Collier,1997;Hirsch,2003;Smith,2006)。因此針對浪漫關系的研究發現,不同浪漫形式和操作中的想法其實是現代性認同的體現,這些想法本身可以帶來更多自由。同時,研究也具有批判性,把這樣的親密關系放到了權利與不平等的研究框架中。雖然很多人認為浪漫愛情體現了個人選擇以及現代性,但學者進一步挖掘兩者關系,質疑任何把愛情與自由畫等號的簡單想法。
每時每刻的決定中,人們不僅考慮是否要親密,還有如何表現、感受親密。在當代日本,不同的親密形式表現出巨大的差異,但這些表現出的差異不能被簡單地解讀為感情存在與否。比如,情侶間可能在公開場合秀恩愛、牽手、親吻對方、說甜言蜜語。然而這些行為可能讓其他在場的情侶感到極度尷尬,只想回到私人空間里再親熱。由此延伸,我們可以想象有的情侶認為行動比言語更能表現親密,甚至有些人在私人空間里也說不出“我愛你”這樣的話。所有這些情侶可能都愛著對方,彼此之間也足夠親密,但是表達方式迥異。一個局外人可能覺得有些情侶看上去比另外一些更親密,事實上到底有多親密很難判定。更重要的是,伴侶間可能對于如何表達情感有不同看法,從而引發矛盾。
新世紀之初,大家在討論如何提高婚姻質量、避免離婚時,一個核心內容是親密形式的變化。具體問題的爭論總會轉移到天差地別的親密形式上,不論這個問題是穩固婚姻的條件,還是離婚原因的標準。熟年離婚進入公眾視野時,大家震驚的部分原因是,這個現象其實是在公開譴責整個戰后時期親密關系的標準行為,而這種標準行為曾經對國家經濟復蘇有著巨大的貢獻。復蘇之后,人們對于這種親密關系的唾棄似乎并不只是表達自己的偏好,而像是從根本上否認——從前的親密形式已經過時,問題重重,風險大。由此我們看到,感覺上很私人的親密形式其實也反映了社會變化,加劇了政治經濟的變革。
缺乏安全感時代中的親屬關系
針對親密關系中損益的討論越來越多地反映出新自由主義不斷攀升的人氣,它的影響已經從政策、經濟改革等陣地轉移到了私人關系。新自由主義,由經濟學家和哲學家提出并發揚光大,是一種推崇個人主義、市場經濟的意識形態,強調個人通過市場創造財富。1947年朝圣山學社(Mont Perelin Society)把這個概念具像化,將其設定為對經典自由主義的回應。經典自由主義強調無為,不干預,市場才能“自由”。與經典自由主義相對,新自由主義認為市場不是制度上的羈絆消失后就可以自然發生的現象。正相反,政府應當主動地通過政策推行私有化,大量減少監管,容忍高失業率,來培育市場。新自由主義標準促使政府支持私有制,而不是公有制;默認個人責任而不是集體責任。所有這些都是建筑在自由、選擇、個人主義的話語體系之上。實際上,這類政策增加了工人們面臨的風險,同時又讓工人對新增加的風險負責:在新自由主義體制下,你被炒魷魚是你的能力問題(Gershon,2017;Lane,2011)。新自由主義不給需要的人提供福利,只強調字面意義的自助。不論趕不趕得上變化,人們只能靠自己。*好的情況是,政府鼓勵公民/勞動者對自己負全責,把這個當成自由。*壞的情況是,政府大規模減少公共支持,加劇社會經濟不平等,譴責那些跟不上變化的人。
新自由主義在學界成了人氣很旺但難以界定的研究類別。有人覺得這個類別太廣,沒有具體界定,因而派不上用場。然而許多人類學家研究了新自由主義理念下的政策和治理的方式與結果(Ganti,2014:100)。約翰遜(Johnson,2011)研究“卡特里娜”颶風后政府的行為——美國政府對于颶風的應對剛好可以視為新自由主義政策與種族、階級不平等的交匯,在此之下*窮的社區反而什么都沒有得到。在新自由主義倫理觀中,對自己都不管不顧的人是應當被放棄的。這種觀念加深了某種固有觀念:有些人、有些“自我”,就是不值得的。同理,有些地方政府在產業私有化過程中解雇工人時,用的也是“自立”這樣的說辭。政府只提供心理疏導的服務,幫助人們成為獨立自主的個體,對自己的成敗負責,而不是直接提供新的崗位或者繼續從前的福利。政府把個人主義說成“自立”,從根本上改造了這個用來描述集體力量的詞匯(Yang,2015:68)。除了這種個體責任的說法,新自由主義還認為成功的人都發展出原子化、具有企業家精神的自我。“新自由主義下的理想自我能夠不斷快速適應環境變化,預估到市場需求,轉化自己的能力和技巧來適應市場” ……
親密的分離:當代日本的獨立浪漫史 作者簡介
艾莉森·阿列克西,專注于當代日本的文化人類學家,研究興趣包括家庭生活的理想和經驗、親密關系的建構以及法律人類學。她是耶魯大學人類學博士,現為密歇根大學亞洲語言文化和女性研究系的副教授,也是《日本家庭》和《親密日本》的合編者。 譯者簡介:
徐翔寧,布朗大學社會學系在讀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有移民、貧困、消費、住房等。 彭馨妍,美國弗吉尼亞大學文理學院人類學博士,現任教于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人類學系。她的研究領域和興趣包括勞動/工作、家庭/親屬、身體、舞蹈、性別等。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經典常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二體千字文
- >
隨園食單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