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貴州省地圖(袋裝折疊大全開)(大比例尺1:790000)
-
>
亞洲地圖
-
>
滄桑之變.中國地理卷:中國地理大變遷
-
>
山海經:精選插圖版(全彩)
-
>
實用中國地圖冊紅革皮(2022版)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盒裝(2022版)
-
>
中國分省系列地圖冊:廣西(2018年版)
社會形態與符號景觀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11970
- 條形碼:9787100211970 ; 978-7-100-21197-0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社會形態與符號景觀 本書特色
景觀是什么?景觀是人類對地球面貌的改造,也是人類觀看和理解世界的一種方式。
社會形態與符號景觀 內容簡介
《社會形態與符號景觀/文化地理學譯叢》介紹了自文藝復興以來,在西方,作為一種文化概念而產生的景觀思想及其起源和發展。景觀理念代表了一種觀看的方式——一些歐洲人通過景觀向自己和其他人表現他們的世界以及景觀與他們的關系,以此臧否社會關系。景觀這種觀看的方式有它自己的歷史,那是更為廣泛的經濟和社會史的一部分;它有自己的假設和影響,其起源和含義遠遠超出了對于土地的使用和感知;它有自己的表達的技術,這些技術是與文化實踐的其他領域共享的。景觀理念作為歐洲精英意識的一個層面,出現于歐洲社會發展中一段可識別的時期,在長時期的提煉和復雜化的過程中,它表現并支持了一系列的政治、社會和道德假設,并將它們接受下來,成為品位的一個重要方面。在19世紀后期,伴隨著重大的社會變革,景觀的意義削弱了。在今天,景觀無論對于科學研究、土地規劃還是個人愉悅,都具有重要作用,但它已不再承載那些在其非常活躍的文化發展期所承擔的社會或道德意義。
社會形態與符號景觀 目錄
繪板目錄
圖目錄
致謝
導論
1.景觀理念
2.景觀與社會形態:理論思考
3.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景觀:城市、國家和社會形態
4.威尼斯、威尼托與16世紀景觀
5.四季與田園牧歌:英國和美國景觀之基礎
6.美國景觀
7.英國:設想、帕拉第奧主義及家長式景觀
8.令人敬畏的自然:景觀與工業資本主義
9.景觀理念與現代世界
參考文獻
索引
社會形態與符號景觀 節選
《社會形態與符號景觀/文化地理學譯叢》:本書介紹了自文藝復興以來,在西方,作為一種文化概念而產生的景觀思想及其起源和發展。在那一時期,許多歐洲人開始以一種嶄新的目光觀看外部世界以及自然,這與一些新的土地生產方式的出現是相對應的。現在有許多研究關注歐洲土地利用的變革,關注通過人類勞動將土地塑造為我們稱之為景觀的獨特鮮明的區域。還有一些研究考察歐洲人如何將他們的世界表述為審美享受的源泉。本書的目的并不在于模擬上述任何一種方法,而是在它們的基礎上指出,其實兩種方法都處于同一論題之下——將景觀的文化意義與土地的實際占有和使用的方式,結合在一起。本書的論題是,景觀理念代表了一種觀看的方式——一部分歐洲人通過景觀向自己和其他人表述他們的世界以及與這個世界的關系,并從中標示出他們的社會關系。景觀是一種觀看的方式,它有自己的歷史,雖然這種歷史是更為廣泛的經濟和社會史的一部分;它有自己的假設和影響,雖然其起源和含義都遠遠超越了對土地的使用和感知;它有自己的表達方式,雖然這些方式與其他文化活動是共享互通的。景觀理念作為歐洲精英意識的一個方面,出現于歐洲社會發展中一段可識別的時期:它經過長時間的精煉、推敲,表達并支撐起了一系列政治、社會和道德假設,并成為審美及品味的一個重要方面。之正如封建主義的內在對立和矛盾,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也是如此。生產是社會化的,而產品的占有卻是個人的;競爭迫使價格下降導致生產過剩和廠商生產的不安全感。越來越多的小生產商輸給效率更高的競爭對手,失去有限的資本后,不得不被追加人被剝削的勞動力中。工人階級竭力維護和試圖增加他們的工資,如果不這樣就會被追求利潤*大化的資本所有者榨取更大比例的剩余勞動。根據馬克思的論述,資本主義結構性的階級對立會導致整個系統被組織起來的無產階級所推翻,無產階級在這樣的過程中會為所有人的共同利益,對生產資料實現社會化,從而迎來一個新的社會主義生產方式(Marx and Engels,1888)。與封建制度一樣,資本主義作為一種生產方式的理論概述,在現實社會中也從未真正實現過。在對它的勾勒中我沒有討論馬克思及之后的學者認為有必要在實踐中對資本主義進行分析的核心問題:國家的作用,不斷調整和變革的生產手段的軌跡,或是隨時間推移的階級形成和資本積累過程。但即使這樣的概述也為我們提供了一些基本特征,我們可以從中認識到中世紀在歐洲社會仍占據主導地位的封建關系,和在19世紀以及現在占據主導地位的資本主義,這兩種方式間的根本區別。社會形態與轉型對這兩種生產模式的概述似乎支持了對歷史的純經濟學解釋,只關注物質產品的生產,從而將人類和社會生活縮減到物質生存層次。但一方面,它忽略了法律、政治、道德、文化和審美不僅僅是生產關系的附帶問題。另一方面,它意味著特定生產方式的運行是自成一體的,人類對自己注定要生活于其中的社會結構和力量只具有很少的控制或是完全無法掌控。換句話說,它是確定而不可抗的。此外這樣的概述似乎還意味著生產方式之間存在著一種注定的歷史關系。或許我們認識到封建制度作為一種生產方式所存在的內部沖突,*終將導致它的崩潰,但并沒有任何內在機理表明就必須會這樣,而且也不會在其發展中的某一可預見的時刻。同樣,歐洲的案例表明,在封建社會的廢墟上出現了資本主義占據主導地位的社會,但甚至不需要細究歷史記錄我們就可以從邏輯上看出,封建制度并沒有理由一定要發展為資本主義。這些問題都顯示出,在我們面對歷史記錄時需要有一種更為復雜的理論作為支撐。……
社會形態與符號景觀 作者簡介
丹尼斯·E.科斯格羅夫(Denis Cosgrove),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文化地理學教授,“新文化地理學”重要代表人物,主要關注大地景觀的設計和變遷等。著有Social Formation and Symbolic Landscape, Mapping, Water-Engineering和Landscape等。
- >
山海經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巴金-再思錄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