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雅 本書特色
雅是人類文明的目標為人們提供了一種的活法是人追求理想生活的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雅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全面梳理傳統文化概念“雅”的內涵的文論書,基于傳統文化進行內容創作,其哲學以“天人合一”為境界,其價值觀以儒家君子人格為內核,其倡導的是“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本書全面論述“雅”的哲學地位、文化位置、體系層次,以及其與儒家、老莊、佛學之間的關系,從文化之宗源、文明之根本、歷史之基礎價值觀等高度全面理解“雅”的內涵。本書還詳細探討了昆曲、茶、陶瓷、書法、繪畫、圍棋等藝術修養與“雅”的關系,對讀者修藝養心有較高層次的指導和引導。
雅 節選
《雅》: 雅士愛山托于石。石為天地至精之氣,負土而生,結而成狀。山之形狀者,其形有聳拔、堰塞、軒豁、箕踞之分,其勢有磅礴、渾厚、雄豪之異,其精神有顧盼、朝揖、下瞰臨觀、下游指麾之別,其狀貌有有蓋、有乘、有據、有倚之常。石之形,除得一山之神外,又有塊壘之特韻。凡棄擲于媧煉之余,遁逃于秦鞭之后者,其類不一。物象宛然,得于仿佛,雖一拳之多,千溝萬壑而能蘊千巖之秀,萬態奇峰,列于園林,如觀嵩少,如面龜蒙,坐生清思。得石如得珍寶,詠者皆名仕。米芾賞石而忽職守,巡查稽核者見石而忘此行之義,是為佳談。有好事者蘇軾也,貶謫南區而過湖口,見壺口九華而愛不釋手,困于錢財之乏,作詩記述心境而惋惜別離。八年未得以忘,回朝再經湖口,心情愈急而石已轉愛他家,無奈和前韻而遺憾滿紙。言山石之美者,俱在透漏瘦三字。此通于彼,彼通于此,若有道路可行,所謂透也;石上有眼,四面玲瓏,所謂漏也;壁立當空,孤峙無依,所謂瘦也。世言君子者,皆是通透之入,故喜透者;皆知天理,故求道路以往上;皆愿幽處,故設橋徇以探奧賾。世言萬物者,皆謂陰陽化氣而生,皆得天地巧妙于一身,皆有守一而達八方之能,故愛石者喜石之玲瓏,塞極而通,實中有空,若仁者慮事周于四面也。雅士多清癯介癖,故喜瘦。然人群各異,固有異好者,變化從心之為便。愛石不脫于仁者樂山之意也,故君子愛山托于石,賞石以為賞山也。石以掇山得以賞。亂石可砌,黃石為佳,雖有冰裂之名,尚不足大觀也;小石如榴子者,曲折成路,雖花紋點綴,亦不足大觀也。大觀在于石山。園中掇山,非仁知者不可為也。為者殊有識鑒,樂山而得佳境。作廳山者,不宜于環堵之中聳立高峰,若聳,及高而無可望,不若借以嘉樹稍點玲瓏之石,或謂墻中嵌理壁巖,頂植花木垂蘿,意欲深境也。人愛樓前傍山也,山宜高方入妙,若與并高突兀,不若遠之,深意為高遠也。亭閣四面軒敞,宜于山側,山梯設之,扶路以上,登高望遠攬于心焉。池上理山,園中**勝也。就水點其步石,從巔架以飛梁,洞穴潛藏,穿巖徑水,風巒飄渺,漏月招云,莫言世上無仙,斯住世之瀛壺也。作山石,作山水畫也,故不舍峭壁,借以粉壁為紙,以石為繪也。理者相石皴紋,仿古人筆意,植以黃山松柏、梅、竹,收之圓窗,宛然鏡游也。山石于園者,有作峰者,上大下小,若作飛舞,正欹相當,穩中有飄逸之態;有作巒者,或高或低,不可齊架,隨至亂掇,意欲高峻;有作巖者,懸巖為上景,其狀可駭,卻萬無一失;有作洞者,中空可設集者,頂上可堆土植樹,可作臺屋,是為藏幽也;有作澗者,山以水為妙,得水而活,堆高阜而落水,若幽谷觀瀑,閱激濺而飛白,若信步勝景之深,聽水鳴而悅,宛不似在人間焉。 ……
雅 作者簡介
胡高峰,1985年出生于古城徽州,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學者,收藏家。雅育創始人,致力于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各種傳統文化,全面認知中國文化的核心,讓傳統文化落地生根,將優雅藝術代代相傳。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經典常談
- >
莉莉和章魚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