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通史(上、中、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2354396
- 條形碼:9787542354396 ; 978-7-5423-5439-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秦腔通史(上、中、下) 本書特色
從秦腔戲劇文化的發源、發展、流布,以至于長期以來受其廣泛的影響地域范圍來看,秦腔戲曲文化可以稱得上是*能彰顯絲綢之路黃金段地域文化特色的代表之一!肚厍煌ㄊ贰妨⒆阌凇耙粠б宦贰苯z路文化研究的大背景,通過跨學科研究,力圖還原秦腔歷史的真實, 并希望通過秦腔史觸摸到中國戲曲歷史的真相。其內容宏闊,視角新穎,具有獨特的思想價值、藝術價值、傳承價值和文獻研究價值。《秦腔通史》是新時代關于秦腔史研究的*新成果,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地方戲劇劇種通史,填補了我國秦腔戲劇藝術通史研究的空白。
秦腔通史(上、中、下) 內容簡介
《秦腔通史》的作者站在馬克思主義時代觀的高度研究中國戲劇史,以馬克思主義藝術理論為指導,立足中西方藝術史、文化史的研究視角對秦腔史進行研究。作者運用豐富的戲曲文獻、戲曲文物及田野調查所獲得的史料、資料等,結合已有相關學術研究成果,對秦腔戲劇文化、聲腔、劇種的發展歷史等作了深入研究,探究秦腔和中國戲劇史的意義與價值,探析中國戲劇“源”自何方、“流”向何處,并梳理出秦腔的發展邏輯與實質要義,是一部秦腔戲劇文化史、聲腔發展史、劇種發展史,同時又以專題形式對秦腔進行了深入的藝術門類本體特征研究,拓展和延伸了秦腔藝術研究的范圍和視角。
秦腔通史(上、中、下) 目錄
秦腔通史
咨目
緒論
一、秦腔起源說的亂象 001
二、秦腔評論之批評 007
三、延續至今的文人戲劇與百姓戲劇之辯 008
四、地方戲曲劇種是中國數百年民間精神大廈 010 五、秦腔獨特的地理位置與生存空間 012
上編 秦腔流變史考述
**章 遠古人類 倚河而居 019
**節 國家音樂 本為酒泉 019
第二節 “軸心時代”048
第三節 上古歷史音樂 055
第二章 大秦之腔 以憂為美 061
**節 家本秦也 能為秦聲 061
第二節 秦人性格與秦腔風格 076
第三章 秦文化基因的延續 083
**節 華夷文化 融匯河西 084
第二節 三教精神與秦腔文化 094
第三節 燕樂新聲 街陳百戲 113
第四章 國伎衰 大曲出 小令繼 117
**節 從“九部樂”到“十部樂”118
第二節 坐部伎與立部伎 120
第三節 教坊與梨園 124
第四節 國伎衰 大曲興 127
第五節 唐詩倚小令而播 135
第六節 獻身于曲子的優伶歌伎 138
第七節 “小令”進入雜劇聲腔 142
第五章 晚唐時期的甘肅戲劇雛形 145
**節 大曲表演故事——歌舞戲誕生 145
第二節 角色調謔戲弄————參軍戲誕生 149
第三節 假面執戈揚盾————儺舞戲誕生 150
第六章 敦煌莫高窟中的戲曲文化基因 155
**節 志怪小說首出甘肅 156
第二節 敦煌講唱作品中的戲曲文化基因 158
第三節 “儼然接近劇本”的敦煌寫本 166
第四節 敦煌卷子譜 173
第五節 敦煌壁畫彩塑中的戲曲基因 175
第六節 敦煌壁畫彩塑中的樂器形態 185
第七節 絲綢古道上的戲曲文化遺存 193
第七章 甘肅戲曲顯形 215
**節 從歌舞大曲到雜劇大曲 215
第二節 甘肅戲曲與雜劇并出 221
第三節 從地攤秧歌到民間小戲 228
第四節 單曲小唱向地攤小戲的蟬蛻 233
第八章 從“蘭州影”到“西秦腔” 249
**節 甘肅皮影興起較早 249
第二節 甘肅皮影晉代已現端倪 252
第三節 多名雜出的甘肅皮影腔調 257
第四節 甘肅西秦腔對中國戲曲的兩大貢獻 275
第五節 甘肅大戲 舞臺主體 281
第九章 秦腔兩雄相向 生成根基有別 287
**節 弦索流于北部,陜西人歌之為秦腔 288
第二節 古涼州民習秦聲已久,西陲*尚 302
第三節 學界對兩個秦腔的評論 311
第四節 陜西秦腔蟬登梆子聲腔“劇壇盟主”322
第五節 秦腔在寧夏、新疆、青海的流通 324
第六節 秦腔是陜西、甘肅先民共同創造的文明成果 336
第十章 甘肅秦腔漸次銷歇 339
**節 清代秦腔的班社與演出 339
第二節 清代晚期的秦腔名伶 362
第十一章 陜西、甘肅秦腔合璧 385
**節 從生凈天下到花魁** 385
第二節 劇社發展勢頭迅猛 397
第三節 科班授徒制的興起 425
第四節 甘肅、陜西秦腔合璧 444
第五節 秦腔邁入跨越式發展 450
第六節 清末民國秦腔名伶譜系及流派 453
第七節 國民黨對秦腔的肆意摧殘 517
第十二章 陜甘邊區戲劇事業蓬勃發展 519
**節 陜甘邊區早期的紅色文化 519
第二節 **個紅色革命秦腔劇團——民眾劇團 524 第三節 革命劇團遍地開花 533
第四節 隴東分區的“新秧歌運動” 541
第五節 轟轟烈烈的革命秦腔運動 543
小結 549
金額
中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秦腔發展概況
導言
553
**章 經濟恢復時期的秦腔 569
**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西北秦腔班社 570
第二節 一支政治上過硬的文藝大軍 574
第三節 改人 改戲 改制 580
第四節 堅持“二為”方向 貫徹“雙百”方針 587
第二章 **個五年計劃時期的秦腔(1953——1957) 597
**節 “四化”為秦腔插上騰飛的翅膀 597
第二節 辦班辦校 培養人才 601
第三節 修建劇場 提供保障 604
第四節 繼承傳統 挖掘遺產 606
第五節 推行“三并舉”舞臺現生機 612
第三章 搭建調演平臺 推出新人新作 617
**節 秦腔劇目 色彩紛呈 618
第二節 **個五年計劃時期幾部重要的戲曲作品 626
第三節 極“左”思潮干擾 戲劇進退失據 673
第四章 第二個五年計劃時期的秦腔(1958——1962) 675
**節 “大躍進”刮起浮夸風 675
第二節 西北五。▍^)**屆戲劇觀摩演出大會 677
第三節 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 680
第四節 黨對文藝政策的幾次調整 682
第五節 民間小戲發展成舞臺大戲 683
第六節 華劇、隴劇進京獻禮 692
第七節 困境中的青年演員會演暨現代戲會演 700
第五章 第三個五年計劃時期的秦腔(1963——1966) 707
**節 陜西戲劇活動全方位展開 708
第二節 甘肅舉辦現代劇觀摩演出大會 710
第三節 西北地區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 713
第六章 十年“文革”時期的秦腔(1966——1976) 719
第七章 秦腔改革 走向成熟(1977——1999) 725
**節 平反昭雪 恢復名譽 逐步開放 727
第二節 以自覺的理性批判精神沖破藝術禁區 730
第三節 陜西秦腔在與時俱進中尋求轉機 737
第四節 甘肅戲劇作家的理性思辨 748
第五節 寧、青、新三省(區)佳作不斷 762
第六節 五個西北省會城市聯袂打造秦腔盛會 766
第八章 “四藝節”前后的甘肅戲。1994——1995) 769
**節 百部劇作 精中選精 770
第二節 經濟體制轉型中的秦腔 780 第九章 主旋律戲劇在經濟轉型中突起 783
**節 1997年甘肅新創劇目調演 784
第二節 多樣化探索適應市場的實踐 790
第三節 1999年甘肅新創劇目展演引人注目 794 第四節 再顯創作實力 獲獎名列前茅 796
第十章 跨入二十一世紀的秦腔(2001——2020) 807
**節 開掘地域題材 打造特色文化 807
第二節 西北五。▍^)文化廳精心策劃 811
第三節 調演推出作品 評獎推出新人 829
第四節 劇團產業化 演藝民營化 923
小結 941
下編 秦腔專題史研究
**章 秦腔戲劇文學探析 947
**節 秦腔劇目的文學分類 948
第二節 秦腔文學劇本的結構 953
第三節 秦腔文學劇本的語言藝術與現代性 957 第四節 秦腔文學劇本的批評 965
第二章 秦腔藝術的舞臺 981
**節 “人道”與“戲道” 981
第二節 秦腔舞臺的三種演出形式 994
第三節 秦腔獨特的舞臺方法 1000
第四節 虛實結合 情景交融 1005
第五節 秦腔舞臺的行頭、砌末及人物造型
1009
第六節 秦腔臉譜 流派紛呈 1048
第三章 秦腔的戲劇教育與人才培養 1077
**節 1949年以前的秦腔教育 1079
第二節 1949年以后的秦腔教育 1091
第三節 21世紀以來的戲劇教育 1103
第四章 秦腔理論與研究 1113
**節 秦腔史上的**部學術專著————王紹猷《秦腔記聞》 1113
第二節 秦腔的學術研究 1117
第三節 新時期以來秦腔理論研究重要成果 1135
第五章 戲曲文物與戲樓——廣義秦腔文物 1145
**節 陜西、甘肅古戲樓鉤沉 1146
第二節 青海古戲樓鉤沉 1202
第三節 寧夏古戲樓鉤沉 1205
第四節 新疆古戲樓鉤沉 1213
第五節 秦腔有關的戲曲碑刻 1220
第六節 秦腔戲曲刻本與抄本 1241
第六章 秦腔的守正發展與對外文化交流 1297
**節 秦腔的發展與守正 1297
第二節 秦腔對外文化交流 1305
結束語 131
參考及引文書目索引 1323
后記 1331
展開全部
秦腔通史(上、中、下) 作者簡介
王正強,1942年生。戲曲、曲藝理論家,作曲家,高級編輯,F為甘肅省戲劇家協會名譽主席、甘肅省非遺專家委員會顧問等。自20世紀 70 年代末,潛心于戲曲、曲藝音樂理論及戲曲史學研究。著或編著有《秦腔音樂概論》《隴劇音樂研究》《秦腔唱派研究》《秦腔大辭典》《河隴曲子研究》《甘肅戲劇史(上、下編)》《中國秦腔藝術百科全書(上、下卷)》《中國戲曲音樂集成·甘肅(上、下卷)》等。曾榮獲文化部“特殊貢獻個人成就獎”、文化部中國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個人成就一等獎”、中共甘肅省委省政府“文藝終身成就獎”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