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法律的悖論(簽章版)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
>
私人財富保護、傳承與工具
-
>
再審洞穴奇案
-
>
法醫追兇:破譯犯罪現場的156個冷知識
-
>
法醫追兇:偵破罪案的214個冷知識
清代中國的法與審判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4277008
- 條形碼:9787214277008 ; 978-7-214-27700-8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清代中國的法與審判 本書特色
日本中國法史泰斗滋賀秀三先生力作!寺田浩明、岸本美緒、王亞新傾情推薦! 作為滋賀秀三先生傳統中國審判形態的研究,本書是后期學術成果的巔峰。在“司法是行政一環”的理論框架下,論證清代原理上不存在“具有確定力的判決”,在與歐洲“競技型訴訟”的對比中,導出以“判定”契機的有無為核心概念的法文明類型論。 ——京都大學法學部名譽教授 寺田浩明 滋賀先生不為學界熱點所動,以闡明傳統中國法的固有邏輯為目標,提出獨自整合性理解傳統中國規范體系的努力與探究法原理的學問姿態對日本中國研究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讀他的著作就是享受完全被事實證明的與理論邏輯導引魅力的幸福體驗。 ——御茶水女子大學名譽教授 岸本美緒 本書為滋賀先生有關傳統中國訴訟與審判的名著,在縝密推敲史料的基礎上,繪制出了理論性和完成度都很高的中國傳統司法圖景。將傳統中國社會放在比較文明的宏觀視野中,力圖從理論上揭示中國文明在世界史中的獨特意義。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 王亞新 滋賀秀三先生是日本中國法史泰斗,他一生傾注精力較多的研究是傳統中國的家族法和審判法。這些研究所涉及的,并不是那些名人和英杰的歷史活動,而是生活在往昔中國社會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方式。本書中,滋賀先生重視“情理”概念,力圖闡明傳統中國的法官在進行審判的時候,“應該以什么為重”這樣的問題。關于民事審判中法源的考察、諸如“判決確定力觀念的不存在”等論斷,對法史學界有很大影響。
清代中國的法與審判 內容簡介
在與歐洲、日本比較的基礎上,本書以清代的訴訟和審判為中心,對法制度與審判的實踐形態、作為與國家權力對應的民間組織秩序、含儒家經義與民間習慣要素的法源與處理糾紛的原則等問題,進行了廣泛的發掘與深度的理論探討。在“司法是行政一環”的分析框架下,作者從中國固有的表達與解決糾紛的實踐邏輯中提煉出情、理、法三個關鍵性概念,視基于情、理、法平衡感覺的民事訴訟處理為一種教諭式調停。全書致力于揭示紛繁復雜現象背后的中國社會秩序原理,系統而且立體地勾勒出清代訴訟審判的制度體系與民事訴訟處理結構。
清代中國的法與審判 目錄
清代中國的法與審判 作者簡介
滋賀秀三(1921—2008),東京大學法學部畢業,法學博士,曾任東京大學法學部教授,日本學士院院士。研究方向為中國法制史,學術成就主要有三個方面:傳統中國家族法的體系性復原、歷代法典的考證性研究、傳統中國審判形態的實證性與原理性研究。代表作有《中國家族法原理》(創文社1967年,1969年獲日本學士院獎)、《清代中國的法與審判》(創文社1984年)、《中國法制史論集——法典與刑罰》(創文社2003年)、《清代中國的法與審判續集》(創文社2009年)等。 熊遠報,生于湖北仙桃,1984年畢業于武漢大學,2001年獲東京大學博士(文學)學位,現任早稻田大學教授,2015—2017年曾為哈佛大學訪問學者。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社會經濟史與城市史,著有《清代徽州地域社會史研究》(汲古書院2003年)、《中世后期東亞的國際關系》(合著,山川出版社1997年)、《傳統都市》4(合著,東京大學出版會2010年)、《18世紀北京的城市景觀與居民的生活世界》(東京大學《東文研紀要》第164冊,2013年)、《在互酬與儲蓄之間——傳統錢會的社會經濟學解釋》(《中國經濟史研究》2017年第6期)等。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隨園食單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莉莉和章魚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二體千字文
- >
我與地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