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概念的文化史:以“封建”與“經濟”為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339994
- 條形碼:9787521339994 ; 978-7-5213-3999-4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概念的文化史:以“封建”與“經濟”為例 本書特色
《概念的文化史:以“封建”與“經濟”為例》是“中華思想文化術語研究叢書”系列的一本。本套叢書中的每一種,均是作者對某一個或者一組思想文化術語的深入闡釋。作者依托歷史文獻資料與學界已經取得的研究成果,以思想文化發展史上的代表人物或代表性著作、觀點為線索,詳細考察該術語在中華思想文化發展史上的源流嬗變、歷史語境、語義脈絡、思想影響、現代價值,讓讀者對中華思想文化中的一些重要范疇、概念或思想命題有一個較為全面系統的了解。
概念的文化史:以“封建”與“經濟”為例 內容簡介
《概念的文化史:以“封建”與“經濟”為例》一書秉承陳寅恪先生“解釋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之題旨,以“封建”和“經濟”為典型案例,探討漢字文化古今轉換、中西交會之際發生的“名實錯位”“概念誤植”問題;考究新名在內外交會、中西涵化過程中的生成機制。 本書是作者首倡的“歷史文化語義學”研究范式的又一次學術實踐。其理路是:在古今轉換、中西交會的時空坐標上,對漢字術語的生成、演變尋流討源;且透過語義的窗口,探尋語義變遷中的歷史文化蘊涵,展現漢字文化異彩紛呈、后浪逐前浪的歷史狀貌。本書對“封建”“經濟”尋流討源,由語義變遷之“考”導入思想概念之“論”;認為:對譯中發生名實錯位,均有其歷史、社會及文化的原因。考察這些原因,追查其誤植的弊害,或有助于亡羊補牢,找尋補正辦法;或可為今后的新語創制尋覓正途,防止不確切新名的再度出現與濫用。誤植詞若危害有限(如“經濟”),姑妄言之,權且用之;若危害甚劇(如“封建”),則須設法更正,以另名取代之。 該書兼具學術性和可讀性,既可滿足專門研究者的學術需求,也可滿足中等教育以上者的文化好奇心。本書是中國文化史和概念史研究領域的代表性學者的學術原創,被譽為中國概念史研究的標志性成果。本書使近代術語的研究提升、延展至文化史、思想史層面;使文化史(包括文化交流史)精確到詞,迎接“文化史研究的讀詞時代”。
概念的文化史:以“封建”與“經濟”為例 目錄
概念的文化史:以“封建”與“經濟”為例 作者簡介
馮天瑜,男,1942年生,湖北紅安人,歷史文化學家,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原主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歷史學部委員。從事中國文化史、湖北地方史、概念史研究,著《中華文化史》《中華元典精神》《明清文化史散論》《新語探源》《封建考論》《張之洞評傳》《辛亥首義史》。獲中國圖書獎、教育部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湯用彤學術獎。
- >
史學評論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推拿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