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傳習錄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0287273
- 條形碼:9787550287273 ; 978-7-5502-8727-3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傳習錄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大眾讀者本書是王陽明的問答語錄和論學書信集。 1.“三不朽”圣人王陽明的立身之典:王陽明是我國明代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國學大師梁啟超稱他為“圣人”,曾國藩更是倍加推崇其對中國人心智的開化之功。他的影響力不僅局限于中國,更遍及世界各國,其中以日本尤甚,明治一代有影響力的政治軍事家皆是王學的潛心研究者! 2.文學大師葉圣陶親筆點校:葉圣陶先生是我國當代作家、文學出版家、教育家。本書為葉圣陶先生親筆點校并作注釋的版本。本次再版以傳世經典版本作為參考本,精心修訂! 3.中國人的處世心經:本書集王陽明畢生心學思想,洞悉修身、持家、教子、立業、處世的生存哲學,透徹講解在中國的文化語境中如何為人,如何處世! 4.無障礙閱讀+精裝典藏:本書在葉圣陶先生校注的基礎上,增加了《傳習錄》的現代譯文,以實現無障礙的閱讀。裝幀精美,制作精心,適合收藏、閱讀、送人。
傳習錄 內容簡介
《傳習錄》是王陽明的問答語錄和論學書信集!皞髁暋币辉~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秱髁曚洝凡坏骊U述了王陽明的思想,同時還體現了他辯證的授課方法,以及生動活潑、善于用譬、常帶機鋒的語言藝術。因此該書一經問世,便受到士人的推崇。全書分為上、中下三卷,上卷、下卷均為其弟子整理的語錄,上卷經過王陽明本人審閱;中卷里的書信出自王陽明親筆,是他晚年的著述。
傳習錄 目錄
緒論
傳習錄
王守仁
王 學
王學大概
余 語
上卷
徐愛錄
徐愛跋
陸澄錄
薛侃錄
中卷
錢德洪序
答顧東橋書
答周道通書
答陸原靜書
錢德洪跋
答歐陽崇一
答羅整庵少宰書
答聶文蔚
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
教 約
下卷
陳九川錄
黃直錄
黃修易錄
黃省曾錄
錢德洪錄
錢德洪序
黃以方錄
錢德洪跋
傳習錄 節選
愛因未會先生知行合一之訓,與宗賢惟賢往復辯論①,未能決,以問于先生。 先生曰:“試舉看!薄 墼唬骸叭缃袢吮M有知得父當孝、兄當弟者,卻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與行分明是兩件!薄 ∠壬唬骸按艘驯凰接魯,不是知行的本體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賢教人知行正是要復那本體,不是著你只恁的便罷。故《大學》指個真知行與人看,說‘如好好色,如惡惡臭’。見好色屬知,好好色屬行,只見那好色時已自好了,不是見了后又立個心去好;聞惡臭屬知,惡惡臭屬行,只聞那惡臭時已自惡了,不是聞了后別立個心去惡。如鼻塞人雖見惡臭在前,鼻中不曾聞得,便亦不甚惡,亦只是不曾知臭。就是稱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稱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曉得說些孝、弟的話,便可稱為知孝、弟。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饑,必已自饑了。知行如何分得開?此便是知行的本體,不曾有私意隔斷的。圣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謂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此卻是何等緊切著實的功夫!如今苦苦定要說知行做兩個,是甚么意?某要說做一個,是甚么意?若不知立言宗旨,只管說一個兩個,亦有甚用?” 愛曰:“古人說知行做兩個,亦是要人見個分曉,一行做知的功夫,一行做行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 先生曰:“此卻失了古人宗旨也。某嘗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會得時,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說一個知,又說一個行者,只為世間有一種人,懵懵懂懂地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個冥行妄作,所以必說個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種人,茫茫蕩蕩懸空去思索,全不肯著實躬行,也只是個揣摸影響,所以必說一個行,方才知得真。此是古人不得已補偏救弊的說話,若見得這個意時,即一言而足。今人卻就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講習討論做知的功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功夫:故遂終身不行,亦遂終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來已非一日矣。某今說個知行合一,正是對病的藥,又不是某鑿空杜撰,知行本體,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時,即說兩個亦不妨,亦只是一個;若不會宗旨,便說一個,亦濟得甚事,只是閑說話!薄 咀⑨尅俊 、僮谫t,一作叔賢,黃氏名綰,號久菴,浙江太平人。以蔭入官,累擢禮部尚書,兼翰林學士,致仕卒。有《五經原古》。惟賢,顧氏名應祥,號若溪,長興人。弘治進士。有《惜陰錄》《人代紀要》《尚書篡言》《歸田詩選》《南詔事略》等書。尤精算學,有《授時歷撮要》《測圓海鏡分類釋術》《弧矢算術》諸書。守仁沒后,應詳見《傳習續錄》門人問答,多有未當于心者,因作《傳習錄疑》《龍溪致知義略》! 咀g文】 徐愛由于沒有理解先生“知行合一”的訓示,所以與宗賢、惟賢反復辯論,沒有得出結論,于是向先生求教! ∠壬f:“試著舉例子來看看!薄 ⌒鞇壅f:“現在人們都知道應該孝敬父母、尊敬兄長,但是卻不能做到。由此可見,知與行是兩件事!薄 ∠壬f:“這就是已經被私欲蒙蔽,不是知和行的本意了。沒有知道了卻不付諸行動的事,知道卻不行動,就是還沒有完全明白。圣賢教人認知、踐行,就是要恢復知和行的本意,而不是讓人只知道知、行就可以了。所以,《大學》中把真正的知、行指給人看,說真正的知、行‘就像喜歡美色和厭惡臭味一樣’?吹矫郎侵,喜好美色是行,在看到美色的時候就已經喜歡上了,而不是看到后才又起了一個心思去喜歡它;聞到臭味是知,厭惡臭味是行,在聞到那臭味的時候就已經厭惡它了,而不是聞見之后又起了個心思去厭惡它。又比如鼻塞的人,雖然身邊有臭味,但他聞不到,也就不覺得厭惡,這也只是因為他不知道什么是臭味。就像我們說某人知道孝順父親、尊敬兄長,一定是因為這個人曾經做過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事,所以才能這么說他。并不是只知道這個人說些孝敬父母、尊敬兄長的話,我們就可以說他知道順敬父母、兄長了。再比如說知道痛楚,一定是自己已經感到疼痛了,才會知道什么是疼痛。知道寒冷,一定是因為自己已經感到寒冷了。知道饑餓,一定是因為自己已經感到饑餓了。知和行怎么能分開呢?這才是知和行的本意,里面沒有任何私心雜欲去阻斷和蒙蔽。圣賢教誨大家,一定要這樣,才可以稱作知,不然的話,就是還不知道。這些都是多么緊要、實在的功夫啊!現在人們非得把知和行說成是分開的兩件事,是什么意思?我要把它們說成一件事,又是什么意思?如果人們不知道我的學說的主旨,而只是去探究知、行是一件事還是兩件事,這又有什么用呢?” 徐愛說:“古人把知和行分成兩件事來說,也是要人們能清楚地區分。一邊做知的功夫,一邊做行的功夫,這樣功夫才能落到實處!薄 ∠壬f:“這就是丟失古人的宗旨了。我曾說過認知是實踐的主意,實踐是認知的功夫。認知是實踐的開始,實踐是認知的結果。如果能領會到這些,即使只說認知,里面就已經包含實踐了;即使只說實踐,里面就已經包含認知了。古人之所以既說認知又說實踐,只是因為有的人辦事糊涂、任意妄為,完全不知道思考反省,只是盲目妄為,所以一定要讓其知道什么是知,他才能夠正確地實踐。還有的人糊涂愚昧,只知道漫無目的地瞎想,一點兒也不愿意親身參與實踐,也只是無端空想,所以一定要讓其明白實踐的重要性,他才能知道如何正確地認知。這是古人為了補偏救弊不得已的說法。如果明白了這個意思,一句話就完全能夠說明白了。如今的人卻就將認知和實踐分成兩件事去做,認為只有先認知了,然后才能實踐。我現在如果只是在認知上下功夫,非得等到完全認知了,再去實踐,這樣也許終身都沒法去實踐,也終身沒法完全認知。這不是小問題,產生的時間也不短了。我現在所說的‘知行合一’,就是對癥的良藥,這并不是我憑空杜撰的,認知與實踐原本就是這樣的。如果能夠明白其中的要領,即使是把它們說成兩件事也無妨,因為它們本質上就是同一件事。如果沒有領會其中要領,即便是把它們說成一件事,也沒有什么用,只是說些閑話罷了!
傳習錄 作者簡介
王陽明,名守仁,字伯安,號陽明,浙江紹興府余姚縣(今屬寧波余姚)人。明代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王陽明精通儒釋道,其學術思想風靡一時,并由中國傳至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對后世影響巨大。有《王文成公全書》傳世。 葉圣陶,原名葉紹鈞,字秉臣、圣陶,生于江蘇蘇州,現代作家、教育家、文學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有“優秀的語言藝術家”之稱。曾任上海商務印書館的編輯、《小說月報》的主編,開明書店編輯。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長、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和總編、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顧問、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政協副主席,民進中央主席。代表作有《倪煥之》《稻草人》等。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煙與鏡
- >
史學評論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