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他者的鏡像:外籍留學生媒介使用與中國文化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16661
- 條形碼:9787100216661 ; 978-7-100-21666-1
- 裝幀:70g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他者的鏡像:外籍留學生媒介使用與中國文化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媒體與傳播學相關專業本書探討的是在華外籍學生通過何種富于中國本土特色的“文化符號”建立對中國的認識,孔夫子、長城、大熊貓、書畫藝術、漢語方塊字等,各種中國文化意象對在華外籍留學生施加影響,也是中國文化輸出的重要象征。本書既具學理性,又具現實意義,可供相關領域研究者參考,以便在實踐中更好地傳播中國的文化。
他者的鏡像:外籍留學生媒介使用與中國文化 內容簡介
何為中國?誰是中國人?什么是中國文化的底色?“他者”是如何認識中國的?本書重點討論在華外籍留學生對中國重要文化意象的認識及其媒介接觸與使用狀況,旨在探討當今*有力的中國形象塑造機制與媒介網絡是如何作用于“中國形象”的輸出的,從而為跨文化傳播中的“中國形象”建設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他者的鏡像:外籍留學生媒介使用與中國文化 目錄
前 言
**章 誰是他者
一、文明交流與沖突
二、他者理論
三、文化身份認同
第二章 中國文化的傳播
一、文化不是“軟實力”
二、全球化與全球傳播
三、世界之中國
四、中國文化的傳播模式與路徑
五、外籍留學生與中國文化傳播
第三章 何為中國
一、中國形象
二、文化印象
三、多維的中國和中國文化
四、本章總結與討論
第四章 中國人的形象
一、中國人形象的建構
二、中國人形象的測量及調查
三、中國人形象的總體特征與評價
四、本章總結與討論
第五章 中國文化的底色
一、世界的中國文化
二、中國文化的測量與調查
三、中國文化的認知、態度和評價
四、本章總結與討論
第六章 中國文化符號
一、作為表征的文化符號
二、中國文化符號的測量與調查
三、媒介使用與中國文化符號的態度評價
四、本章總結與討論
第七章 世界的孔夫子
一、西方歷史中的孔子形象
二、孔子形象的測量及調查
三、多元的孔子形象及其文化
四、本章總結與討論
第八章 中國藝術的風格
一、中國藝術的傳播
二、中國藝術文化研究的界定和調查
三、中國藝術文化傳播的特征
四、本章總結與討論
第九章 中國書法的特征
一、中國書法藝術文化的傳播
二、中國書法藝術文化的研究變量和調查
三、中國書法藝術文化跨文化傳播的描述
四、中國書法藝術文化的跨文化傳播模型與檢驗
第十章 中國制造的品質
一、媒介與中國制造
二、中國制造研究的變量及調查
三、媒介使用與中國制造的特征
四、本章總結與討論
第十一章 互聯網使用與中國文化接受
一、媒介使用與文化認同
二、互聯網與中國文化認同研究方法與設計
三、互聯網與中國文化認同的特征
四、本章總結與討論
第十二章 漢語學習的動機與效果
一、漢語文化傳播與語言學習動機理論
二、外籍留學生漢語學習動機與效果的研究實施
三、外籍留學生漢語學習動機、渠道與效果
四、本章總結與討論
第十三章 漢語學習與中國文化認同
一、漢語學習、媒介使用與中國文化認同
二、外籍留學生漢語學習動機與中國文化認同的研究方法
三、外籍留學生漢語學習動機、媒介使用與中國文化認同的特征
四、本章總結與討論
結 語 守望文化,傳播中國
參考文獻
后 記
他者的鏡像:外籍留學生媒介使用與中國文化 節選
我們是誰?他們又是誰?我們如何觀察他們?他們又如何看待我們?他們眼中的我們是什么樣的?他們又如何建構了我們?無疑,“我們”和“他們”之間的相互觀察、呈現和建構,是文化傳播和文化認同需要研究的核心問題和理論起點。無疑,世界上不同民族國家的自我想象和自我認同,總是在與特定的他者建構的“鏡像”關系中形成的。進而言之,跨文化傳播、文化間傳播中的文化認同是主動接受,還是被動輸入?媒介如何形塑出不同類型的文化?人際交往、語言溝通、媒介使用等各種傳播途徑和行為,如何架起文化溝通的橋梁?通過各類不同的媒介,我們是否能看到真實的他們,他們是否能呈現真實的我們?我們眼中的他們,他們眼中的我們,是否都是“鏡像化”的表征,而并非真實的對象?要言之,作為文化認同主體,我們如何建構他者的文化?在這種建構的背后,隱含著哪些影響因素?其構成機制又是什么?諸如此類的問題,在當代全球化、多元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的社會,無時不刻地出現在我們的面前,并迫使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不得不承認,文化間的差異和沖突、融合和認同,顯然是全球化發展中的突出問題。特別是文化價值的沖突、對立和融合,更是當代人類發展中無法回避的問題。 人類發展的歷史,是不斷從相互隔絕、對立到不斷融合、認同到合作的過程,全球化是人類文化融合、認同的顯著表征。在全球化發展的進程中,沒有哪個國家或個體能夠置身事外、獨善其身,每個國家、每位個體都不同程度地卷入到全球化發展的浪潮中,處于世界中的任何獨立的個體,其實都是全球化實踐中的參與者甚至推動者。伴隨全球化浪潮的蕩滌,每個人無論生在何方、身處何地,無疑都離不開作為全球公民身份的存在。就文化意義而言,全球化時代,我們每個人都被深深地打上全球公民的印記。
他者的鏡像:外籍留學生媒介使用與中國文化 作者簡介
姚君喜,男,1968年生,甘肅通渭人,復旦大學美學博士、傳播學博士后,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長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市“育才獎”獲得者。上海交通大學“中國視覺形象傳播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學通識教育課程建設專家、上海交通大學“孔子學院”顧問專家。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漢語異域傳播與中國文化影響模式研究”首席專家、*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媒介批評理論與方法”課程主持人。主持和參與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文旅部等的科研項目10余項,出版《西方傳播思想史》《中國文化的全球傳播》《社會轉型傳播學》《媒介批評理論與方法》《審美與藝術研究》等專著10余部,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外傳播思想史與傳播理論、文化傳播與新媒體批評、視覺文化與實驗美學等。
- >
山海經
- >
回憶愛瑪儂
- >
史學評論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月亮虎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