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儒家文化的民間生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701554
- 條形碼:9787522701554 ; 978-7-5227-0155-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儒家文化的民間生態 內容簡介
《儒家文化的民間生態》從理論和實踐兩個維度對當代儒學發展現狀、文廟等儒家文化物質載體以及民俗活動等進行了整體性描述和概括性總結,研究并揭示出隱藏在物質文化和行為文化形式背后的儒家文化模因。尤其注重探討在傳統與現代轉型背景下,文廟等儒家文化載體的民間存在形態和社會文化功能,考察分析儒學民間化過程中體現的現實價值和時代內涵。該書的研究對于助力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文化振興,發掘和利用傳統儒家文化中的優秀基因,充分發揮其正向、積極作用,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儒家文化的民間生態 目錄
儒家文化的民間生態 節選
約在公元前5世紀,作為諸子百家之一的儒家思想開始形成。儒家思想的道德教化和政治文化思想直接源自三代以來的禮樂傳統,儒家思想的經典直接反映了中國思想從神話向宗教、哲學的轉變,反映了宗教理性、人文理性的形成。自然不再是人懼怕的對象,自然成了人認識的對象,人與社會成了人關心的主體。人們不再單獨面對自然,而是開始有意識地通過社會面對自然。在宗教理性、人文理性的覺醒中,諸子百家思想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中國思想這一轉變時期的發展和進步,儒家思想便是這其中的典型代表。 在思想文化的時空中,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國思想的宗教理性、人文理性的覺醒并不是一個孤立的思想進化事件。比較宗教、比較哲學、比較思想、比較文化、比較文明的研究表明,早期的思想進化從來沒有孤立地在一種文化中發生,在儒家思想完成中國思想向宗教理性、人文理性的轉變過程中,不同文明也前后在相近時期完成了從神話向宗教、哲學的思想進化。至此,通過宗教理性、人文理性的覺醒,通過宗教、哲學的形成,思想認識開始進入文明發展的快車道,在不同具體宗教、不同具體哲學的基礎上,開始形成抽象層面的宗教思想體系、哲學思想體系。抽象的宗教思想體系、哲學思想體系的形成并沒有改變不同宗教、不同哲學異質、異構的個體性,不同宗教、不同哲學在思想文化的時空中依然按照各自的軌跡發展、變化。 16世紀開始的科學革命和科學思想革命使科學和科學思想從哲學和哲學思想中獨立出來,成為超越哲學和哲學思想的人們認識世界的知識和思想引擎,成為不斷提升人類文明平臺的四次工業革命的直接動力。18世紀**次工業革命,蒸汽機發明,機械能源文明平臺產生;19世紀第二次工業革命,電力發明,電力能源文明平臺產生;20世紀第三次工業革命,計算機發明,信息能源文明平臺產生;21世紀第四次工業革命,計算機智能發明,機器智 一是強調統治階層要“明德修身”,要不斷加強自我的道德修養,如《尚書》提到的“克俊有德”“德裕乃身”“聿修厥德”等。要“秉德”正身,君臣務德,持德立業,以德治事,由德達于政。不僅如此,周公更關注實踐意義上的“敏德”,“敏德”為“行之本”。《周禮·地官·師氏》曰:“以三德教國子:一曰至德,以為道本;二曰敏德,以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惡。”鄭玄注曰:“敏德,仁義順時也。”①仁義是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動所必須遵守的法則。依照四時運行,遵守宇宙規律行仁義之道,就是“敏德”。敏德是行之本,它的基本含義就是行仁義,秉德立業就是行德的目的。 二是在治理實踐中,提出了“明德慎罰”的思想。將德行更多與法治實踐相結合。彰明德政,謹慎使用刑罰,勸慰民眾走正道。《尚書·康誥》載:“惟乃丕顯考文王,克明德慎罰。不敢侮鰥寡,庸庸,祗祗,威威,顯民”,意謂凡我思行,皆應效法文王,既明德又慎罰。在這一意義上,徐復觀認為:“周人建立了一個由‘敬’所貫注的‘敬德’、‘明德’的觀念世界,來觀察、指導自己的行為,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正是中國人人文精神的*早出現。”② “德”是一種依靠人的信念、傳統、習慣、教育和社會輿論產生作用的精神力量。其作用的實現有賴于人的內在自覺。而將德與罰相結合,明德不離慎罰,刑罰又成為實現德治的保證。明德慎罰的思想,讓周人找到了一套軟性的約束機制,使周人在提倡“德”的過程中,不忘記使用一定的懲罰機制來保證德性的實現,兩者相輔相成。 考古發現,殷墟卜辭中并沒有發現帶有道德倫理色彩的文字,但是到了周代,泛道德主義已經占據了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德行成為取悅天神的*重要的條件,并成為原始宗教向高級的人為宗教過渡的重要標志。 三是將“敬德保民”思想作為政權鞏固的根本。提倡“民之所欲,天必從之”“民為邦本”的民本思想,人民利益是衡量一切政治利益的標準。《尚書·泰誓上》說:“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直聰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以德配天”的人是大君,要作萬民的父母。要能做到保惠庶民,不敢侮鰥寡。體現了周統治者對庶民百姓的體恤之情。天神是愛護民眾的,天神是以民眾的意志作為賞罰依據的。“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尚書·皋陶謨》)民眾的要求就是上天的意志,民之所欲,天必從之。由此來看,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敬德保民,是要愛民,要以民眾利益關切為重。至此,周時期人文精神已然凸顯。 ……
儒家文化的民間生態 作者簡介
肖雁,陜西西安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員,哲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儒學、儒教與中國傳統文化。已出版專著《先秦儒家德論研究》,參與撰寫《新中國宗教學研究70年》等著作3部;在《世界宗教研究》《世界宗教文化》《中國哲學史》《周易研究》等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十余篇。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