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日常的弦歌:西南聯大的回響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4788922
- 條形碼:9787544788922 ; 978-7-5447-8892-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日常的弦歌:西南聯大的回響 本書特色
1.走進“不為人知的西南聯大”,講述理想與傳奇背后的故事 確鑿詳盡的日記、會議記錄、薪金收入、回憶錄,學者王堯將史料作為底布,繪制一幅泛著拙樸光芒的聯大群像:在“做行政”與“治學”之間搖擺的鄭天挺、治印謀生的聞一多、做“定勝糕”補貼家用的梅貽琦夫人、因貧病交加不得已典當行軍床的朱自清……在熠熠閃光的傳奇背后,學者王堯回到聯大人物的生活中,回到他們鮮活的經歷中,去聆聽日常的弦歌。 2.剛毅堅卓,弦歌不輟,西南聯大何以創造奇跡 聯合辦校的困難、師生生活的窘迫、新文化與舊道德間的徘徊、學術自由與權力博弈……他深入歷史腹地,與那個時空、那些故人以“剎那即永恒”的方式相遇,你會聽到聯大學人的竊竊私語,理解他們在某個路口的選擇。作者以“同人”之心,體貼他們的生活習性,更共情他們的際遇。 3.觀生活之微,問大學之大:西南聯大寄托著我們的大學理想,尤其是知識人何以自處的省思 這部隨筆不旨于為西南聯大鍍上一層浪漫主義光輝,它嘗試追問的是,教育體制中人如何在歷史和現實中與自己相處,與大學相處。書中描繪的,既是一幅宏觀的中國近現代知識分子群像,也是一張張纖毫畢現的個體心靈圖景。 4.典藏精裝,質感雙封,收錄聯大珍貴歷史照片 打開書,**張是西南聯大校門的照片,跟隨作者的文字足跡,從這個“校門”進入西南聯大。
日常的弦歌:西南聯大的回響 內容簡介
西山蒼蒼,滇水茫茫。僅存八年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是現代中國高等教育目前的高峰,關于它的著述亦彌漫著傳奇色彩。王堯另辟蹊徑,于日常生活中聆聽弦歌,在歷史回響中抵達現場,西南聯大于是有了一個全新的講述。“三駕馬車”梅貽琦、蔣夢麟、張伯苓,大師巨匠陳寅恪、馮友蘭,名士風骨朱自清、聞一多、鄭天挺……作者回到困境、歡愉、黑暗、光明、約束、任性、革命、保守、崇高和卑微等鮮活的肌理中去敘述西南聯大和生活在其中的人物。論聯合,“在動亂時期主持一所大學本來就是頭痛的事,尤其要讓三個個性不同歷史各異的大學共同生活”;論制度,“三校的傳統便是學術獨立,教授治校”;論社會,“昆明一隅,九儒十丐”;論知識分子,“他們一直思想和生活在新文化與舊道德的雙重秩序中”;論生活,“在那樣一個紛亂的年代,能夠放下一張書桌并讀書,便是心安之處”……西南聯大的回響遙遠而清晰,后世讀史者怦然而生敬意。西南聯大何以可能,大學之道何以相傳,知識分子何以自處,這些問題延續至今,文明之火亦藉此而光焰不熄。
日常的弦歌:西南聯大的回響 目錄
支柱艱危的“孤臣孽子”
昆明一隅,九儒十丐
“五四”的光和影
“在動亂時期主持一所大學本來就是頭痛的事”
“我是大時代中的一名小卒 ”
《新潮》:“夜貓”喊叫催黎明
跋
參考書目
日常的弦歌:西南聯大的回響 節選
支柱艱危的“孤臣孽子” 一 1937年12月14日, 鄭天挺(字毅生)抵達長沙, 這一天 晴暄和暖。 在北平與北大同人困守四個月后,鄭天挺和羅常培、魏建 功、陳雪屏、羅庸等*后一批離開北平往北京大學的“交通站” 天津。這是三十年代大學長征的一條路徑,鄭天挺在日記中用 極簡的文字敘述了他們抵達長沙的路線 :“離北平,經天津,至 香港,入梧州,取道貴縣、柳州、桂林、衡陽而達長沙。”一路 的艱辛都在這句話中省略了。 十年以后,1948年北大五十周年時,羅常培追憶北平淪陷 后已成“殘局”的北大,為紀念特刊撰文《七七事變后北大的 殘局》。 在這篇文章中, 羅常培特地提到在7月29日到10月19 日的幾個月中,“*值得佩服”的是北京大學秘書長鄭天挺: “自從‘七二九’以后北大三院兩處的重責都叢集在他一個人的身上。 他除去支應敵寇漢奸的壓迫外, 還得籌劃員工的生活、 校產的保管和教授們的安全。別人都替他擔心焦急,他卻始終 指揮若定,沉著應變。一班老朋友戲比他為諸葛武侯,他雖遜 謝不遑,實際上絕不是過分的推崇。” “駐足衡山湘水,又成離別。”1938年1月10日中午,顧毓 琇(字一樵)告訴鄭天挺長沙臨時大學將遷往昆明,由蔣夢麟 (號孟鄰)先往籌備。 鄭天挺日記中說:“ 此孟鄰師昨日下午謁 奉化所決定也。”第二天,傅斯年(字孟真)來訪時也談到臨時 大學遷昆明后將請蔣夢麟擔任校長,消息的來源是:“此事孟真 聞之陳之邁, 之邁聞之顧一樵。”此時的傅斯年已經意識到北 大、清華、南開三校之間需要有人調停,以為周炳琳(字枚蓀) 是合適人選,鄭天挺非常贊成。但后來,這調停三校的責任落 在鄭天挺肩上。 周枚蓀當時已是德高望重者,跨學界與政界。這位在北大 法科經濟門讀書的學生,“五四運動”時是全國學生聯合會秘書 長,參加少年中國學會,組織北大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留學歸 國后, 任教北大經濟系, 又曾任武漢商科大學教授。1931年, 蔣夢麟掌北京大學,周枚蓀受邀再回北大任教。1937年春,蔡 元培推薦周枚蓀任教育部常務次長,北大、清華、南開遷往長沙成立臨時大學,便是周枚蓀的建議。 隔了幾日,1月14日,鄭天挺日記云:“上午孟鄰師自漢口 歸, 臨時大學決遷昆明。”19日, 鄭天挺下課后去見蔣夢麟, 已經談到臨時大學遷往昆明后的人事布局:周枚蓀為總務長, 潘光旦為教務長,黃子堅為建設長,胡適為文學院院長,吳正 之為理學院院長,方顯庭為法商學院院長,施嘉煬為工學院院 長。 在23日的全體教職員茶會上, 梅貽琦向大家報告遷滇辦 法。當日晚,蔣夢麟囑咐鄭天挺早日入滇。此時長沙戰事已緊, 想必鄭天挺他們已經想象到在昆明辦學的情景,夜間九點多還 和魏建功幾位同人至 飶 香居吃了一碗長沙*負盛名的餛飩。 身為北大秘書長的鄭天挺已經開始接洽自湘入滇的車輛, 準備26日與章廷謙、魏建功、羅常培、陳雪屏諸人同行。24日 晚上八點,北大開臨時校務會議報告遷滇并設遷滇辦事處,并 讓鄭天挺擔任總務。 鄭天挺在日記中說:“ 此次南來, 決意讀 書,以事務相強,殊非所望。”鄭天挺這樣的角色沖突,在到達 昆明之后更為強烈。在準備離開長沙的前一天上午,鄭天挺已 致信友人在昆明代覓房舍,下午四時,獲悉漢口來函:“教育部 當局于遷滇一事尚有異議,孟鄰師決緩行,吾輩行期亦改。”易 社強在他的著作《戰爭與革命中的西南聯大》中詳細敘述了產生“異議”的原委。 決意讀書的鄭天挺在緩行昆明后的數日氣定神閑閱讀古 籍。26日上午檢《資治通鑒》。27日上午讀《通鑒》,這一天傅 斯年贈所藏《新舊唐書合鈔》初印本,下午逛古玩舊書店,得 “定有知音”嘉慶壬申年舊印一方。 在27日的日記中, 鄭天挺 還寫下了自己的心得:“ 今日偶思及規劃籌謀, 不患不精明而 患不周密,不難于忠盡而難于無私。凡事不可有我,而不可無 人。”讀完《鄭天挺西南聯大日記》后再隨意翻閱,我突然覺得 鄭天挺的這句話仿佛是他一生的旋律。 1月30日, 是除夕夜。 晚上校中同人聚餐, 有二十四人之 多,除蔣夢麟夫婦、江澤涵夫婦、李麋壽夫婦,其他同人家屬 均留北平。 鄭天挺感慨道:“ 非離亂之際, 除夕不能有此盛會 也。余自有生以來,未嘗在客中度歲,亦從無除夕元旦不祭祖 者, 思之惶憮。”1938年1月30日的日記記載了這個細節。 聚 餐之后,羅庸約他度歲,十點半歸校后,又與羅常培幾人作西 洋葉子戲,到凌晨五點始散。 除夕和正月初一兩天可能是鄭天挺近年來*放松的日子, 初一上午十點起床后, 與蔣夢麟、 楊振聲、 葉公超等幾位閑 談;中午,他念及“諸兒必在祭祖上供,小子千里遠客,不能禮拜, 乃遙望默祝”;午飯后與羅常培談治史;下午偷閑檢閱 《新舊唐書合鈔》,姚從吾來訪,向鄭天挺出示了去年湖南《力 報》11月連載的《淪陷后之平津》, 其中有“北大之鄭某支柱 艱危,為孤臣孽子,忍辱負重”等語。 鄭天挺讀到《力報》此語時,心理當會有所慰藉,想必心 中又再次遙望北平。鄭天挺在日記中有時也會發出感慨,但在 抄錄這段文字時,他的筆節制得不著一字,他自始至終都把自 己放在平常的位置。我不知道此時的鄭天挺是否想再次“支柱 艱危”。 從長沙到昆明再到蒙自后, 鄭天挺除了管理日常事務 外,多數時間都在讀書。他在學術與行政之間的徘徊幾乎是一 生的矛盾。在昆明他曾經和蔣夢麟說想專心學術,但終其一生, 鄭天挺都被行政糾纏,這位明清史的大家,如果不是戰亂,不 是兼職行政,當會有更大的成就。 5月的蒙自忽陰忽晴,21日夜間下起大雨,22日上午鄭天 挺雨中閑庭信步,在日記中留下了*有詩情畫意的一頁:“九時 冒大雨至崧島,張傘沿堤緩行,四顧無人,別饒野趣,自以為 畫圖中人也。 近島, 見從吾張傘、 賓四戴笠在前, 擇路而趣, 余又為看畫圖者矣。” 在艱危的時局中, 這只是一剎那的風景。8月15日, 鄭天挺離開蒙自,經昆明轉河內往香港再轉赴上海為表哥治喪。在 蒙自往昆明的道中, 晚間投宿于大東旅社。 鄭天挺3月到云南 后九次往還于滇越公路,在大東旅社投宿四次。躺在床上的鄭 天挺問自己 :棲棲遑遑,何補于國,何利于民,更何益于心身 學問? 這一夜,鄭天挺思之悵惘。
日常的弦歌:西南聯大的回響 作者簡介
王堯,作家、評論家。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曾獲第七屆魯迅文學獎理論批評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等。出版學術專著多種,另有長篇小說《民謠》、散文集《一個人的八十年代》《紙上的知識分子》等,在《南方周末》《收獲》《鐘山》等多家報刊開設散文專欄。
- >
二體千字文
- >
山海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月亮虎
- >
莉莉和章魚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