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中外新聞傳播史(第四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5732980
- 條形碼:9787565732980 ; 978-7-5657-3298-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外新聞傳播史(第四版) 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新聞傳播的起源、新聞傳播的出現和新聞傳播業的形成、新聞傳播的發展和新聞傳播的變化與調整四個部分,介紹了中外主要國家的新聞傳播歷史,立體地架構了新聞傳播歷史的三維空間,立足史實,準確客觀。既有宏觀社會環境、方針政策的考察,也有微觀傳播媒介的發展脈絡。鑒于國際國內新聞傳播環境、技術、形勢的不斷發展,作者在第三版的基礎上做了認真、細致的修訂,除了對新聞史的古代、近代和現代部分進行修訂外,主要在當代新聞傳播發展部分,增加了許多新的材料和新的說法,以幫助讀者更好地認識當代新聞、當代新聞業。
中外新聞傳播史(第四版) 目錄
**節 歷史是什么
第二節 三種新聞定義和三種新聞史
第三節 我們理解的新聞史和新聞史分期
第四節 本書的追求和編寫方法
小結
**編 新聞傳播的起源
(人類社會起源至公元15~16世紀)
**章 新聞起源時期的人類社會發展與信息傳播
**節 人類社會的起源與發展
第二節 人類信息傳播媒介的變革
第三節 信息傳播與人類社會發展
小結
第二章 新聞起源時期中國社會的信息傳播
**節 先秦與秦漢的信息傳播:從口傳到文字
第二節 三國至唐宋:“報狀”與印刷小報
第三節 元明時期:新聞傳播的萌芽與傳播控制
小結
第三章 新聞起源時期西方國家的信息傳遞
**節 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的信息傳遞:從口傳到文字
第二節 中世紀歐洲的信息傳遞:從教會統治到多元化
第三節 新聞傳播的萌芽:印刷機和手抄新聞
第四節 封建王權與信息傳播:利用與控制
小結
第二編 新聞傳播的出現和新聞傳播業的形成
(16世紀末17世紀初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
第四章 西方國家新聞傳播的出現與初步發展
**節 新聞產生的土壤和近代報刊的出現
第二節 專制與反專制:爭取新聞自由
第三節 政治工具:西方社會革命時期的報刊
第四節 西方國家新聞傳播體制的建立
小結
第五章 從獨立報刊到大眾報刊:西方報刊新聞的成熟
**節 工業革命:社會變遷與新聞需求的擴大
第二節 從獨立報刊到大眾報刊
第三節 通訊社的出現:原因和影響
第四節 記者、報道內容和新聞文體
第五節 19世紀末西方經濟的發展與媒介產業化
第六節 新聞傳播中的逆流:黃色新聞的泛濫
小結
第六章 中國近代的新聞傳播:從萌芽到產生
**節 中國近代的社會變遷及特點
第二節 清朝前中期的新聞傳播與信息控制
第三節 中國近代報業的產生
第四節 近代中國報業的轉變和初步發展
小結
第七章 其他非西方國家新聞傳播的產生
**節 被卷入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非西方國家
第二節 殖民地、半殖民地近代報刊的產生
第三節 殖民地、半殖民地近代報刊的初步發展
第四節 近代非西方國家的媒體特點與作用
小結
第三編 新聞傳播的發展
(20世紀初到20世紀80年代初)
第八章 媒介變革與傳播的時空壓縮
**節 媒介變革的基礎和動力
第二節 廣播的發明和廣播電臺的設立
第三節 世界廣播業的發展
……
第四編 新聞傳播的變化與調整
(20世紀80年代至今)
結語:回顧與總結
主要參考書目
后記
中外新聞傳播史(第四版) 節選
日本:從20世紀30年代起,日本新聞業逐漸被軍國主義勢力所左右,受到越來越嚴格的控制。“二戰”時期,政府將新聞業納入“戰時體制”,使它成為日本軍國主義對外侵略擴張的宣傳工具。“二戰”中,日本雖有大量的民間報刊存在,但在軍部的高壓和戰爭狂熱中,它們成為清一色的官方傳聲筒。新聞界受到官方宣傳管制機構內閣情報部的嚴密管束。戰爭期間,日本軍國主義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旨在限制新聞出版活動的法規。首相被授予“禁止報道權”,實際上由情報局執行。當時,報社每天都能接到情報局的禁載令。如有違反,即遭停發或根據《國家總動員法》對報社進行迫害。懾于此淫威,各報社成立了專門把關的審查部。廣播則受情報局和郵政省的雙重管制,亦完全聽命于政府。 早在1931年9月,日本外務省就成立了一個直屬內閣領導的非正式的“情報委員會”,負責就如何統一國內輿論和開展對外宣傳向政府提出建議。1936年1月,日本軍國主義當局正式成立“內閣情報委員會”,作為收集宣傳材料、制定統一宣傳口徑的專業機構。“七·七事變”后,這個委員會易名為“內閣情報部”,廣泛招納各界人士承擔新聞報道和文化宣傳工作。1940年12月,為了適應太平洋戰爭開展心理戰的需要,日本政府將內閣情報部與政府部門中類似的機構合并整編為一個更為龐大的中樞機構——內閣辦公廳情報局。該局下屬有五個部:**部主管思想和文化宣傳計劃,調查各類情況;第二部主管國際宣傳;第三部主管新聞檢查;第四部主管國內宣傳;第五部主管國內文化宣傳團體的指導與監督。各部門分工明確,各盡其職,形成了一個完善的“戰時宣傳體制”。 “二戰”期間,日本集中力量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對外宣傳活動和攻心戰,其宣傳對象主要有兩個:一個是以英美為首的西方國家,一個是生活在“共榮圈”內的亞洲各國。其中,亞洲各國是其對外宣傳的重中之重。這期間臭名昭著的例子是“東京玫瑰”。“東京玫瑰”是東京廣播電臺節目主持人的別稱。節目的播音小組由12名日裔美籍女子組成,她們均系生于美國的第二代日本移民,戰爭爆發后應日本軍部之征召自愿放棄美國國籍回到日本,專門從事對美軍士兵的廣播宣傳。“東京玫瑰”的主要任務是進行招降宣傳和瓦解美軍的作戰意志。節目針對駐太平洋地區的美軍遠離家鄉、環境惡劣、生活單調的特點,播放大量美國的舞蹈音樂和懷鄉詩歌,搞得美軍士兵神思恍惚、魂不守舍。“東京玫瑰”大大削弱了美軍的士氣,一度被美國視為來自日本的重要威脅之一。 德國:在“一戰”中,德國建立了戰時新聞檢查制度,由直接隸屬德軍司令部的“作戰新聞局”負責實施,加強對新聞媒介的控制和利用。戰爭初期,德軍節節勝利,軍方尚允許中立國記者赴前線采訪,但本國記者卻始終不能到達戰地。德國所有供本國報刊采用的新聞都在*高統帥部兩周一次的記者招待會上發布。當時即使是德國*高文職官員,也無法了解戰爭的真相,只能聽到官方專門機構一連串炫耀勝利的報道和德國人將從戰爭中收益豐厚的許諾。軍方不許媒體對饑民表示同情,禁止關于衣食等物資匱乏的一切報道。這種對輿論的操縱,使大多數德國民眾對戰敗毫無思想準備。因此,“一戰”期間德國的新聞檢查制度完全是僵硬、嚴苛的普魯士書報檢查制度的翻版。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上臺。搞輿論出身的希特勒深諳宣傳輿論的重要性,德國很快成為對新聞傳播完全控制、傳播與政治體制高度一致的國家。“二戰”期間,德國的宣傳又達到了一個登峰造極的程度。 希特勒一上臺就對報業進行整頓,封閉了50多家共產黨的報紙和130種社會民主黨的報紙,同時宣布停止實行《魏瑪憲法》規定的出版自由的條款。同年3月,希特勒成立了以宣傳高手戈培爾為部長的國家宣傳部。戈培爾在上任之初就對新聞界發表談話,聲稱新聞界應該是政府手中一架可以隨意演奏的鋼琴,新聞界的任務就是為政府效勞,成為影響群眾的重要工具。他聲稱:“新聞是戰爭的武器。新聞的目的是幫助戰爭而不是提供信息。”①為了達到完全控制新聞信息的目的,希特勒政府采取了多項措施,例如1933年頒布《新聞記者法》,規定非雅利安人種的德國人、“政治上有害的”人不得從事新聞工作;同年又接管了德國的沃爾夫通訊社,將其改名為德國國家通訊社;1933年以后還以暴力和強制手段沒收、接管、兼并德國的民間出版機構。在納粹統治時期,德國報刊的數量從魏瑪共和國時期的四五千家減少到1000家左右,納粹報紙占全國報紙發行量的80%以上。國家化的廣播電視也成了納粹政權對內統治和對外戰爭的輿論武器。1939年4月1日,納粹在德軍*高司令部設立了專事軍事心理戰的宣傳部,它與司令部、作戰部相對應,負責制訂每次戰役中的宣傳計劃,希特勒經常親自審查和批準這些計劃。同時,希特勒把廣播看作繼陸海空軍之后的第四條戰線,迅速控制了廣播電視及通訊社的宣傳口徑。早在1933年,德國就成立了“全國廣播協會”,并把全國所有電臺統統收歸國有。1934年,德國政府又頒布了一項法令,宣布取締一切地方性廣播公司,“全德廣播協會”成為國家唯一的廣播機構。1939年,德國對外廣播的語種已經發展到7種,廣播對象也擴展到南美洲、非洲和亞洲地區。總而言之,納粹政府對新聞業實行了全面控制,為德國新聞媒介在“二戰”期間迅速轉入戰時軌道鋪平了道路。大戰爆發后,德國先后建立了十幾個大功率廣播電臺,全天24小時從柏林向全世界進行廣播。同時,德軍迅速接管和控制被占各國的廣播電臺,使其為自己服務。這一時期,德國的廣播宣傳造就了一個著名的化名人物“哈哈爵士”。1939年4月10日,英國的聽眾聽到一位新播音員的聲音,他自稱是“哈哈爵士”,用一口流利而純正的牛津口音進行親切的廣播,4個月后,英國竟有1800萬臺收音機聽他的廣播,除少數人外,幾乎所有收聽者都成了“哈哈爵士”的忠實聽眾。一位當事人后來回憶說:“他的聲音有一種魔力,使你無法自拔。”②“哈哈爵士”以濃重的英國鄉音、甜美悅耳的聲調、幽默辛辣的語言,通過感情的煽動、理智的傾訴、精神的誘惑,使英國聽眾逐漸產生恐懼、不安、痛苦、混亂和不信任等不良心理。為了刺激英國人對政府的不滿情緒,他不斷攻擊社會上的一些問題,并時而拋出一兩件令人憤怒的“政界黑幕”,為此英國政府大為苦惱。一直到戰后人們才查明,所謂的“哈哈爵士”是一名在美國出生、在愛爾蘭長大的具有傳奇經歷的人。 ……
中外新聞傳播史(第四版) 作者簡介
劉笑盈,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央電視臺發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言人培訓課程”特約主講人,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評估專家組成員,中國應急管理學會輿情專委會理事,中國公共關系協會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主要研究領域為國際新聞、國際關系、新聞發布與輿論引導。出版《國際新聞史:從傳播的世界化到全球化》《中外新聞傳播史》等著作,在核心期刊發表數十篇論文。
- >
唐代進士錄
- >
史學評論
- >
煙與鏡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姑媽的寶刀
- >
自卑與超越
- >
經典常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