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經方兒科應用集萃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8087865
- 條形碼:9787568087865 ; 978-7-5680-8786-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經方兒科應用集萃 本書特色
本書以仲景經方為底,經過上千年的實踐檢驗,經方得到一線中醫醫師們的高度認可,具有實用性強、參考借鑒價值高、見效快等優點,本書對經方中適用于中醫兒科診療的方劑進行系統性的歸納總結,涉及各類中醫兒科常見病與多發病,并輔以病案介紹治療經驗與具體用藥,突出中醫藥優勢,貼近臨床一線醫生的工作學習需求,具備“拿來即用、用之有效”的指導價值。既是一部經方匯編之書,又是一部中醫兒科臨床應用的參考之書。
經方兒科應用集萃 內容簡介
本書以明·趙開美復刻本《傷寒論》及校刻本《金匱要略方論》為藍本,參照衛生部“十四五”規劃教材《傷寒論講義》和《金匱要略講義》,選取其中106個常用方,重點發掘并介紹其在兒科診療方面的應用,并附病案以供臨床醫師參考。全書共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經方薈萃,對每個經方從經典回顧、辨證要點、臨床應用、各家論述四個方面進行介紹。下篇為從病選方,主要是從各個系統疾病出發,介紹經方在該系統疾病中的運用特點,并附醫藥,以拓展臨床辨治思路。全書資料翔實、內容豐富,緊密貼合中醫兒科臨床實踐需求,與同類書相比,本書側重于經方而非時方、驗方的介紹,并重點闡述其在兒科的臨床應用。
經方兒科應用集萃 目錄
十棗湯3
大青龍湯5
大承氣湯7
大柴胡湯10
大陷胸湯13
大黃甘草湯14
大黃牡丹湯15
大黃附子湯17
小半夏加茯苓湯18
小青龍湯19
小青龍加石膏湯20
小柴胡湯21
小陷胸湯23
五苓散24
風引湯26
烏梅丸27
甘麥大棗湯28
甘草干姜湯29
甘草附子湯31
四逆散32
生姜瀉心湯34
白虎湯35
白虎加人參湯36
白虎加桂枝湯38
半夏瀉心湯40
半夏厚樸湯42
芍藥甘草湯43
當歸芍藥散44
竹葉石膏湯46
防己地黃湯48
防己茯苓湯49
防己黃芪湯50
麥門冬湯52
赤石脂禹余糧湯54
葦莖湯55
吳茱萸湯57
附子湯59
附子粳米湯61
雞屎白散62
抵當湯(丸)63
苦參湯64
苓甘五味姜辛湯65
奔豚湯67
腎氣丸68
炙甘草湯69
瀉心湯(大黃黃連瀉心湯)71
茵陳五苓散72
茵陳蒿湯73
茯苓四逆湯74
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76
枳術湯78
梔子豉湯79
厚樸七物湯81
厚樸三物湯82
厚樸大黃湯83
厚樸麻黃湯84
真武湯85
桂枝湯(陽旦湯)87
桂枝二越婢一湯89
桂枝附子湯91
桂枝茯苓丸92
桂枝人參湯93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95
桂枝加大黃湯96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98
桂枝加芍藥湯99
桂枝加附子湯100
桂枝加厚樸杏子湯101
桂枝加桂湯102
桂枝加黃芪湯103
桂枝加葛根湯105
桂枝芍藥知母湯106
桂枝救逆湯107
桂枝麻黃各半湯108
桔梗湯109
瓜蔞桂枝湯111
桃核承氣湯112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113
柴胡桂枝干姜湯115
柴胡桂枝湯116
射干麻黃湯117
理中丸(人參湯)118
黃芪建中湯120
黃芪桂枝五物湯121
黃連阿膠湯122
調胃承氣湯124
黃土湯125
豬苓湯127
麻黃湯128
麻黃杏仁石膏甘草湯130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131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132
麻黃附子細辛湯134
旋覆代赭湯135
越婢湯136
越婢加術湯138
越婢加半夏湯139
葛根湯140
葛根黃芩黃連湯141
葶藶大棗瀉肺湯143
酸棗仁湯144
薯蕷丸145
薏苡附子敗醬散146
橘皮竹茹湯148
橘皮湯149
鱉甲煎丸149
下篇——從病選方
**章肺系疾病155
**節感冒155
第二節鼻鼽162
第三節乳蛾166
第四節咳嗽172
第五節肺 炎 喘 嗽188
第六節哮喘202
第七節反復呼吸道感染213
第二章脾系疾病217
**節口瘡217
第二節嘔吐218
第三節腹痛223
第四節泄瀉229
第五節便秘238
第六節厭食241
第七節積滯245
第八節疳證246
第九節痢疾248
第十節滯頤250
第三章心肝系疾病253
**節汗證253
第二節夜啼257
第三節兒童睡眠障礙261
第四節病毒性心肌炎264
第五節注意缺陷多動障礙266
第六節抽 動 障 礙269
第七節驚風274
第八節癲癇278
第九節黃疸281
第四章腎系疾病284
**節水腫病284
第二節尿血293
第三節尿頻298
第四節遺尿302
第五節五遲、五軟309
第五章傳染病310
**節麻疹310
第二節猩紅熱312
第三節流行性腮腺炎313
第四節病毒性腦炎315
第五節百日咳317
第六章寄生蟲病319
第七章其他病證321
**節發熱321
第二節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326
第三節夏季熱327
第四節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329
第五節濕疹332
第六節過敏性紫癜335
第七節厥證340
第八節痙證341
第九節神志病342
參考文獻345
經方兒科應用集萃 節選
桂枝麻黃各半湯 宋某,女,3歲半,2012年3月11日初診,家長代訴發熱1天伴痰鳴。1天前受涼,發熱,流清涕。無咳,自服板藍根沖劑體溫未見升高,小兒精神尚可,至夜發熱加重,體溫28攝氏度。服阿莫西林顆粒,一夜尚安。今晨起,溫度升高至38.5攝氏度,家長恐病情加重遂來就診。癥見發熱,喉中痰鳴咳不出,咽痛,無汗,畏寒(棉被裹而不煩躁)。追問平素汗多易感冒,查體:神疲,面紅,咽部紅腫,體溫38.5攝氏度,舌紅,無苔,脈疾數。中醫診斷:感冒,外感風寒。治則:疏散風寒。考慮孩童平素較虛,仿桂枝麻黃各半湯加味。服半劑后汗出熱退,身涼大半,痰鳴消失,體溫降至37.2攝氏度。舌微紅,脈緩。再服1劑痊愈. 按:小兒臟腑嬌嫩,血氣未壯,腠理不固,外邪易犯體表,正氣不足不能祛邪于外。致邪郁而發熱,當疏散外邪,小兒本虛,寒溫失調,易招致外感,若外邪盛則可直入于里。該患兒發病1天,晨起溫度明顯升高,或為風寒化熱入里或郁而化熱尚未入里。因其畏寒,且無汗,考慮外邪不盛,病尚未入里。患兒正氣不足,仍當解表散寒,惟不可傷及正氣。取桂枝麻黃各半湯剛柔相濟,發小汗祛邪又不傷正。本案雖為新病,沒有“太陽病得之八九日”但其病機表現為邪不甚重,停滯肌表,正氣尚虛,與桂枝麻黃各半湯方證切合,加用 荊芥、防風祛風解表;蟬蛻清熱利咽;僵蠶祛風化痰,故取效。
經方兒科應用集萃 作者簡介
男,主任醫師、湖北省中醫院副院長,湖北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教授,曇華林名醫。現任中國中藥協會茯苓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中藥臨床藥理分會副主任委員,湖北省中醫藥學會副會長兼任兒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等。從事中西醫結合兒科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20余年,專長于小兒內分泌疾病及名老中醫學術思想經驗傳承研究,善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生長發育、小兒脾胃方面疾病。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主持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在內的各級各類科研課題23項。發表含SCI收錄專業文章50余篇,主編專著5部,參編4部。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山海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姑媽的寶刀
- >
二體千字文
- >
唐代進士錄
- >
自卑與超越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