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悟道 《道德經》身解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923979
- 條形碼:9787516923979 ; 978-7-5169-2397-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悟道 《道德經》身解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國學 傳統文化、養生愛好者1.觀點角度新穎,說理透徹。作者依循哲學大師馮友蘭、樓宇烈等提倡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體驗式學習觀點,認為繼承傳統文化不僅僅是講道理,更應重視實踐,歷經數十年潛心體驗式學習與研究,從健康養生、從身體的獨特視角解讀了老子《道德經》中蘊含的大智慧 2.作者將以老子為代表的中華傳統道家長生久視之道,視為甚深層次的人類大生命學。提倡研身心內真學問、做宇宙間妙文章。 本書配有精美的插圖和詩頌,以助讀者閱讀理解——研身心內真學問、做宇宙間妙文章。
悟道 《道德經》身解 內容簡介
我國有名哲學家馮友蘭、樓宇烈等提倡中國傳統文化的體驗式學習,認為繼承傳統文化不僅僅是講道理,更應重視實踐。本書作者歷經數十年潛心鉆研,及體驗式學習與研究,從健康養生、從身體的獨特視角解讀了老子《道德經》中蘊含的大智慧。作者認為以老子為代表的中華傳統道家長生久視之道,是甚深層次的人類大生命學,它全面地探索了宇宙偉大的物質存在和同樣偉大的精神存在,作者仔細研析《道德經》所講的八十一課,希望能為讀者提供一份精神大宴。
悟道 《道德經》身解 目錄
目 錄
序一:后天器用,具體之道 /1
序二:天道人道,本來一道 /3
導 論
一、東方圣哲
—老子和他的《道德經》 /3
二、老子長生久視之道
與生命密碼的自我重組 /8
三、太極圖
—宇宙道德文化的始點與終點 /13
四、老子慧學與西方科學之間 /16
五、老子道學文化與西方近代文明 /18
道德經身解
**章 大道體用 /28
秦漢以前,諸子百家共奉一道。形而上無體、無極〇的恍惚之道與形而下有象、具體⊙的器用之道—太極之道的陰陽大化之道。老子之道盡在于此。其余五千余言,皆系圍著本章之進一步的講述和展開。
第二章 后天道用 /38
先天虛靈之“道”乃“絕對真理”,是“變動不居,周流六虛”的,故難以名狀。可名者皆后天“相對真理”之“德”,可見虛名之不足尚也。老子在本章教導我們,在人生后天之德的道用之中,對天地萬物的認識須兩面齊觀,以把握陰陽,行于中道,效法自然,方為上智。
第三章 虛心實腹 /43
老子將天地自然之法則,引申、應用于人世間的治世之道;也闡釋了上一章“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圣人之治。
第四章 道沖不盈 /47
“為無為,則無不治”的用而不用之大用,以表謙沖之道用之不盈、不盡。
第五章 守中之道 /51
天地生萬物,自然而生,生而又滅,亦自然而然。天地不特別偏愛某物,也不嫌棄某物。
第六章 玄牝之門 /55
天地人物的性命表現,均存在于一動一靜之間,要善加把握、運用,才能自主性命而生生不息。
第七章 天長地久 /58
言天地以不為自我而生,故能長生。圣人效之常忘其身,而能身存。
第八章 上善若水 /61
大私亦公,水之妙用—水之道用。水的不爭之德,無往而不善。
第九章 功遂身退 /65
急流勇退,知止不恥。須信“上善若水”“不爭故無尤”。
第十章 童心是道 /68
講具體的修道,首先修心、煉氣,煉到營魄合一,專氣至柔,心為童心,體如嬰兒,差不多就快進道門了。
第十一章 無之為用 /71
世人但知有用之用—實用、器用,不知無用之用—虛用、道用。物重實用,道貴虛用。
第十二章 物欲之害 /74
本章講為物所役的物欲之害。
第十三章 重道忘身 /78
物欲之害大矣,甘為物之奴隸,名利之害,則更大焉!吾人如能做到寵辱皆不動心,必終身無大患。
第十四章 大道希夷 /82
本章講道的各種表象。
第十五章 微妙玄通 /86
老子生生不息的徐生之道,“微妙玄通,深不可識”。然得此道者,形神俱妙,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第十六章 虛極靜篤 /91
修道能致虛極靜篤,由后天而返先天,才算跨入道門,有望參見本來面目,欣賞道鄉本地風光。
第十七章 上古明君 /95
上古的人們無知無識—淳樸自然,不言而信,老子常向往之。
第十八章 大道仁義 /109
老子慨嘆世道愈下,世風日頹,思復太古之道治。
第十九章 絕圣棄智 /102
智不可用,巧不可為,以回歸淳樸之道為要。
第二十章 無學之學 /106
這里老子講無學之學。極言智巧、小聰明之為害,不但不可用,而且不可學。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112
道者“腹中有寶好論道,無限春光滿面容”。本章老子具體講述了他的修道感受,即道的光明境界,及其道用。
第二十二章 抱一曲全 /116
圣人之所以道全德備,眾美皆具,系因圣人守中抱一,與世無爭,故眾德交歸。
第二十三章 忘言體道 /121
老子依自然現象的因果變化,告訴我們一切都在無常的變化之中,人世間的現象也是如此,不是你我的力量可以左右的。
第二十四章 跂者不立 /126
老子反復地申明,道體自然,自然而然,凡事須順勢而行,效法天地自然“曲全”而成萬物萬事,切莫亂加主觀作為。
第二十五章 大道混成 /129
道系何物?什么模樣?老子在本章多方面給我們進行了描述。
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 /134
本章著重講人法地。
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跡 /139
上古之人,非常重視現代人所說的廣積“陰功陰德”,是真善行、善言者,當為后來修真證道者們所效仿的榜樣。
第二十八章 守道為要 /145
知道、修道并不難,關鍵在于要明守道之要妙。
第二十九章 為者敗之 /150
老子把這樣一個哲學原理告訴我們:凡事皆要適可而止,超過了限度,真理就會變成謬誤。
第三十章 物壯則老 /154
論述大道在軍事、政治方面的運用。繼續講“適可而止”這一原則。
第三十一章 兵者不祥 /159
繼承上一章“不以兵強天下”,甚言“兵事之不可尚”;仁政重于武功。
第三十二章 常道名樸 /164
老子講天下萬物、萬事,皆要歸之于器用之“道”;“道”*終又從形而下之器用,回歸形而上之道體,亦所謂“道法自然”—法道之自我本然,即法自身。
第三十三章 自勝者強 /169
發愿成為一個智者或明白人,按本章列出的幾條切實做到,就差不多了。
第三十四章 大道無欲 /172
本章講道及道用無處不在,無時不在起作用,道之功德大也哉!
第三十五章 大道平泰 /176
老子繼續講述前章未盡之意。首先要抓住宇宙大現象、大原則:天地陰陽、日月興替、風云變化……如《陰符經》所謂:“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第三十六章 柔能克剛 /180
欲擒故縱,柔弱勝剛強;不要輕意顯示治國方略。
第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 /184
本章講“道體”。了知宇宙道化之大規律,無須妄為,須要為時,時時處處皆彰顯“道”的妙用。侯王們倘能守此無為之道,順勢而為,萬物亦將自化。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187
本章開始講德—道之用;道之成果及其效用。老子崇尚上古時代的上品道德,故去彼取此。
第三十九章 得一之道 /194
本章所講的“一”,乃大道“孕育生機”“成竹在胸”,準備大干一場而生起天地萬物時的“**個”舉動“一”,太極造化之神機,宇宙運化的元動力—沖和氣機。當你“心念專一”不再胡思亂想、進入虛極靜篤境界之時,即可體悟這個道的復制品、造化神機“一”之妙諦。
第四十章 道貴弱用 /202
常深入靜定。弱者道之用,應為“虛”者道之用!器貴實用,道貴虛用。
第四十一章 大器晚成 /205
儒曰,人皆可以為堯舜;道言,個個皆系道種。老子在本章對此進行了充分的闡述。
第四十二章 道化萬物 /211
本章講的是宇宙及天地萬物演化經,大道為體,沖和氣機為用,由一演變到三……天地萬物。*后又葉落歸根,歸于道海無極。
第四十三章 無為之益 /216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無為之道。
第四十四章 知足不辱 /219
老子教導我們,凡事要站高些、看透些,應知足、知止。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222
本章講了許多利弊相對的道理,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迷惑;唯有清靜無為才是天下之正道。
第四十六章 知足常足 /225
多欲有為之害,本章強調知足者常足。
第四十七章 不為而成 /228
本章講得道者的智慧成就,圣人境界,不為而成。
第四十八章 為道日損 /231
本章講“為道日損”,承接上一章講日損之功,無為之德。
第四十九章 圣人德善 /235
老子講圣人的不言之教,以赤子之心有教無類,善與不善一視同仁,悉皆諄諄教誨;有教無類,故無棄人。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239
本章講生死大事。十有六成的人都難以把握住自己的生死性命,只有十分之一的善攝生者—真修大道者能脫離死地,而長生久視。
第五十一章 道生德畜 /243
老子講道化萬物,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并講到了“玄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246
天下母—道母,子—萬物,老子教導我們“既得其母”—掌握了絕對真理,“以知其子”—就能夠更好地把握相對真理。
第五十三章 大道甚夷 /250
老子慨嘆,人心不古,世道衰微,世風日下,要想光明磊落地推行大道,難啊!
第五十四章 善建善抱 /254
本章講為天下人建立不朽的道德和行為準則,并予以堅持,子孫后代將受用無窮。老子與孔子就是典范和代表。還講了以真修為本,以身觀身……孔子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謂殊途同歸。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262
真善建德善抱道者,首先以身觀身,修養精進,德行深厚,有如赤子—童心是道!
第五十六章 和光同塵 /266
真知正見者的玄同境界—和光同塵,無親疏利害,以及可貴的中和之道。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 /270
無為之道用之于政治,就是以正治國;如此則無不治矣。
第五十八章 禍福相依 /276
本章講無為之法,以及禍福相依之理,無為而治之道。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 /280
在本章老子**次提出了“治人、事天,莫若嗇”—養精蓄銳,積德厚道,乃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以之治國,則國運綿長;以之養生,則長生久視。
第六十章 大國小鮮 /285
本章講無為之德,德被眾人,化害為利,眾德交歸,民生幸福。
第六十一章 大國宜下 /289
大國小國之間和平相處之道是什么?大國的責任更為重大,宜以處下為尚—為當時春秋諸國侯王們開出的一組如何和平相處的對治良方。
第六十二章 善人之寶 /294
道為善人之寶。真得道者,得唯一陽神,不但二元對立消融,還可斡運陰陽五行。
第六十三章 報怨以德 /288
本章講老子自己修道的深切體會,要“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報怨以德”“故終無難矣”。
第六十四章 九層之臺 /303
本章講了許多人事、天理現象,以及“治人事天”的具體理法,乃至入道之直徑,以及“筑基入道”的重要性。
第六十五章 治國楷式 /309
本章講有道明君治國,盡量使老百姓歸于愚樸,念念不忘這個治國楷式,是謂“玄德”。
第六十六章 善下不爭 /315
本章講當侯王的辯證法,或曰領導藝術、統治技巧,及其效用。
第六十七章 修道三寶 /319
老子所講的虛靈大道,宏大得講不清楚,只好舉了與修道密切相關的三件寶貝稍示之;誰能把握住這三件寶貝,將功德無量!
第六十八章 不爭之德 /324
老子在本章闡釋了上一章“修道三寶”之意,在軍事方面的應用,以明不爭之德,“是謂配天,古之極也”。
第六十九章 輕敵喪寶 /326
本章繼續講“不爭之德”在軍事方面的運用。
第七十章 被褐懷玉 /329
老子說他講的道,其實稀松平常,易知易行,可是天下人卻莫能知、莫能行,只好“被褐懷玉”,以等待緣機。
第七十一章 圣人不病 /333
古云:“知”之一字,是眾妙之門,也是眾禍之門。圣人則悟無知之知—真知!
第七十二章 自知自愛 /337
圣人告誡我們,要敬畏天理,遵循天道,否則要遭天誅!圣人明君要敬天愛民,如此才不致成為孤家寡人。
第七十三章 天網恢恢 /341
本章講宇宙因果律—氣數,天命可畏,“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第七十四章 敬天保民 /345
天道無私,賞罰分明。然嗜殺傷仁,終當自傷。
第七十五章 民之難治 /348
上一章講民不畏死之因,本章則講民致饑餓之由。
第七十六章 柔弱者生 /351
本章繼續講柔弱勝剛強的老子之道。
第七十七章 天道人道 /354
老子在本章講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唯有道者能實行之。
第七十八章 正言若反 /358
本章進一步講述柔弱勝剛強之道,凡實行者能為天下王。
第七十九章 天道無親 /361
為善勿結怨;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第八十章 小國古道 /365
老子的理想之國:希望有這樣一個無為而治的模范邦國,為“春秋無義戰”的各邦國樹立榜樣,令侯王們紛紛效尤,以徹底消弭戰禍,讓老百姓安居樂業。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371
本章講述了老子的立言之旨,弘道之宗,強調:“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附 錄
道在天地間 領悟在一息 /378
古今中外名人對老子的認識 /389
《金丹四百字》簡注 /397
后 記
悟道 《道德經》身解 節選
導 論 一、東方圣哲 老子和他的《道德經》 不知老天是有意或是無意,在兩千五百年前讓一大群圣哲“下凡”來到人間,如群星燦爛,散布在地球村的東西兩端。圣哲們播撒智慧種子,掃除愚昧迷信,指示人生真諦,追索終極真理。為了讓智慧之花開遍人間,了卻這一大事因緣,他們甚至不惜以身殉道偉大的圣哲! 西方在歐洲中心論者眼中仍然是東方圣哲如德莫克里特、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 高瞻遠矚,精思入神,撥亂反正,直探本原物質的本原與精神的本原。他們發現“一切皆流,無物常住”,與東方孔夫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相呼應。哲人竇可里士指出,在自然界存在著兩種對立的力量精神的力量與物質的力量西哲們的太極思維萌芽。精神的力量也一分為二:愛和恨“愛”使物質聚合,而“恨”使它們分散。 東方傳統哲學分為西天佛家的“慧眼”之學,與東土醫、道、仙諸家的“天眼”絕學。兩家都屬“一目了然”的“道眼”系統,能夠透視虛實,洞曉陰陽,天人一體,深參造化,承先后天一脈,納精氣神一體,涵天地人一統,了知陰陽結構是形而下后天具體宇宙的根本結構*初結構與*終結構,是大宇宙結構總綱的XY軸,天地萬物不過是XY軸諸象限中的無量節點與網眼。形而下具體宇宙本身以及天地萬物之間,陰陽之互化,虛實之互變,乃一氣之往來精氣之聚散。 “萬物自得以道,宇宙統一于氣”天上天下,唯“氣”獨尊! “道自虛無生一氣,便從一氣產陰陽。”陰也是道,陽也是道,天地萬物兩家抱。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我們不可以去此取彼或去彼取此,執其一端而自生障礙,否則會犯片面、偏激的錯誤而離開中正之道。 東方哲學與眾不同之處在于,它們特別著重探索了人類生命的后天現象,與先天生命本元之間密不可分的大辯證關系,以及人類個體生命可以全面開發自身本有的各層次潛能,而自修、自省、自證、自悟,從而徹底認知心與身心與物之間相互促進,*終達到“心物一體”“心能轉物”而超越物我,主動進化成為“宇標”之“完人”:作佛悟覺宇宙、人生究竟真諦而獲大解脫;成仙自組自己生命密碼、超越生死而得大自由! (一)孔子之道與老子之道 相傳孔子曾經問道于老子。老子把嘴一張,“老太太打哈欠”一望無牙:牙齒既堅且強,然而*先掉落;舌頭既柔又順,至今舒卷自如。 老子主張知其白、守其黑,知其雄、守其雌;“上善若水”,柔弱勝剛強;主張不爭,天下莫之與爭;無為,才能無不為大有為。老子深知陰陽互化之理的大辯證法,執自然之道而順應之。 孔子是現實主義者,喜歡講人道、仁學,肚子餓了,總得先解決吃飯問題。 老子是理想主義者,總是講天道、道學,“致虛極,守靜篤”,煉氣辟谷,爭取不食人間煙火。 孔子就人生正面立論,主張積極應世,忙得不得了,沒多少時間談論天性與大道。 老子以人生全面立論,崇尚天道之自為,順天理而行之可也,其哲理意境高深。 孔子講事理之顯然、當然。 老子講事理之必然、所以然。 孔子也了解天道:“分于道者謂之命,形于一者謂之性……”只是面臨的現實問題實在太多,而沒有時間多講。 老子也并非不以仁義為美德,只是擔心仁義成,大道廢也! 孔子的理想與行動綱領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挽起天河長流水,洗盡甲兵不再用”,以期建成理想的統一的中華禮義之邦、君子之國。 老子痛恨世風之不古,侯王們的打來殺去沒完沒了,主張“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為道紀”;不尚賢,世人就不會去爭奪功名利祿,人民遂能安居樂業,雖“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爭贏斗狠。 老子之道是內涵無比豐盛的精神美餐,上自帝王將相,下及黎民百姓,各業各行人士,都可以在里面吸取自己所需的精神食糧而升華、開悟。 老子渾宇宙、人生百味為“一”味道味。道味無味而又百味俱呈,唯親嘗者方知道味之醇厚: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萬物得“一”以生……道之無味之味,唯踐道者能心味之。此無中能生妙有之味深藏于文字相的背后。 “天書無一字,真經本來空。”“在此境界中,方知其中味。” 孔子之道與老子之道,表面看來似乎相反,實質一致。從陰陽之道、究竟之理上來看孔、老的思想,相反而又相成,我們不必去此取彼而自生障礙,善養己浩然之氣可矣! (二)偉人與圣人 偉人與圣人都認為:發現一條真理比征服一個帝國更為重要。偉人們的聰明是長于發現適應于當時時空條件下的相對真理。圣人們的智慧則遠不止此,他們著重關注的是宇宙及人生的根本問題大事因緣!古圣們著重關注天道的大用流行,或曰絕對真理、**義諦!只有透徹認知了究竟真諦、絕對真理,才能夠把握相對真理。比如《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所證得的天理、地理、人理、醫理等道理,一經建立便常用而常新,成了長生不老的“嬰兒文化”。如大家熟知的中醫醫理,陰陽、表里、寒熱、虛實的八綱辯證,望聞問切的診治理法,汗吐清補等治療原則,君臣佐使之藥物配方……數千年來一直如此,數千年后仍會如此,可謂數千年一貫制,“任憑病浪起,穩坐元氣論”,以不變而應萬變!東方圣哲們所開示的究竟真諦的究竟優勢,必將繼續保持下去! 廿一世紀騎老牛,今人反向古人求因為古圣慧眼獨具,把握住了絕對真理,不受時空制約,因而頭頭是道,時時在道,此乃絕對真理的絕對優勢;否則不能稱為圣哲! (三)理悟與智悟 在認識論方面,持西方機械的、割裂的片面認識論觀點者,自分為“唯心論”與“唯物論”兩大派別。他們以己機械的眼光、孤立的認識、膚淺的分類,來對中國古代圣哲們貼標簽:孔子是唯心主義者,老子是唯物主義者理由是老子有句名言:“道之為物。” 其實老子之“物”并非只是指實在的物質而言,乃是說“道這個東西”的“東西”,它既是物又是非物。道這個東西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它就是這么一個把你弄得恍兮惚兮的東西!物質有這么大的本事嗎? 老子一旦看到現代文明的聰明人給他貼的標簽之后,一定會哈哈大笑地說:老子既非他們所說的唯心主義,也非唯物主義,老子是“唯道”主義、“唯氣”主義道因氣而立,氣遵道而行! 老子的方法論也與他們不同,是傳統的“唯象”論觀象窮理!老子啟用了他們也有卻不會應用的“第三只眼”“道眼”“一目了然”地心物齊觀,隱顯悉察,對宇宙萬物的認知是先唯物唯象,包括隱在的虛相,如道、性、神、元炁、精氣、經絡、穴位……進行徹參,然后窮理,于以悟證唯心,之后心物一體、隱顯同悉、人天共參,加以透徹地認知,由物悟到心悟,從心悟至理悟,經理悟而智悟,*終提挈天地、把握陰陽、統攝心物而大徹大悟。老子的《道德經》及其他諸圣們的經典,都是這樣著作而成成為萬古常青的“嬰兒文化”,放之四海而皆準,置之萬年亦不易! 我們應當跟著老子的腳印走,“天行健”和宇宙的運化同步,一步一印地走下去,便可與道為一,與道共運,與天地同壽,與日月齊齡! 筆者借兩首詩愿與廣大讀者共勉: 人生七十古來少,先除少年后除老,中間所剩無多子,又有一半睡著了。 研身心內真學問,做宇宙間妙文章!還天地浩然正氣,立功德地球家鄉!
悟道 《道德經》身解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曾慶余,道號存誠子,1937年出生,現年86歲。先生自幼酷愛傳統文化,特別是道家內丹修煉,中年幸得伍柳天仙法脈的傳承。因為身體體驗學習法,對老子《道德經》長生久視之道別具慧眼,并在真修實證中加以印證,深刻體悟到《道德經》各篇所表內容的身體修煉真髓,從而指導當代人以身體去真修實證。曾出版《伍柳天仙法脈》《內丹實修理法精要》等著作。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姑媽的寶刀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