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負重與逍遙——先秦儒道二家道德觀念的辯證(精)/吳小龍著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1159585
- 條形碼:9787101159585 ; 978-7-101-15958-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負重與逍遙——先秦儒道二家道德觀念的辯證(精)/吳小龍著 內容簡介
道德,是日常的規范也是隱秘的“玄學”,而中國哲學大大拓展了它的深度和廣度,賦予其無與倫比的魅力。本書立足中西比較視野和中國傳統哲學的內在語境,致力于從根源上把握道、德概念的諦義,以對其都有形而上建構的《老子》和《易傳》為主要文本,訴諸樸素的文本細讀和哲學的辯證分析,尋章摘句,探賾索隱,細致審查了儒道二家道、德概念的種種隱微和曲折,呈現了中國古代道德觀念的深刻性和豐富性,也展現了儒家視野中《論語》《孟子》與《易傳》詮釋方式的差異及內在一致性。全書以強烈的問題意識究本溯源,創新性地厘清了一些模糊的焦點問題,對于讀者清晰把握儒道二家道、德概念的深層差異,進而由之洞悉中國道德觀念的奧秘,一窺中國文化的堂奧,具有指引價值。
負重與逍遙——先秦儒道二家道德觀念的辯證(精)/吳小龍著 目錄
**章 “破碎的道德”——對《老子》道、德概念的審查
一、儒道二家的分歧及問題的引入
二、“道生之”:作為創生實體的道
三、“德畜之”:德的虛說架構義
四、“復歸于道”:重智的傾向及問題
五、對仁義的含混立場及困境的開啟
第二章 “和順于道德”——《易傳》對道、德同一性的描述
一、《易傳》的歸屬問題及啟發
二、“生生之謂易”:作為創生實體的易道
三、天人縱貫一體:道在人、物的內在化
四、從智到仁:對《老子》道詮釋方式的發展
五、“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之實義
六、乾坤知能并建:道、德同一性的終極視域
第三章 “理于義”——儒家道德的后天規范維度
一、居仁由義:對道德之日用的先天要求
二、禮以行之:禮的定準與施行的難題
第四章 仁與“盡心”——孔孟的出發點及對《易傳》的印證
一、仁與“幾希”:對一念仁心的珍視與守護
二、“下學上達”:對《易傳》縱貫路線的印證
附論:儒家道德觀念的外向拓展
結語
附錄:泥淖之歌——讀葉芝的《天青石雕》
參考文獻
后記
負重與逍遙——先秦儒道二家道德觀念的辯證(精)/吳小龍著 節選
《負重與逍遙:先秦儒道二家道德觀念的辯證》: 《易傳》可謂對天道與仁義縱貫同一的形而上的說明。通過分析我們已經看到,《易傳》為了說明天道與仁義的縱貫同一,建立了一個論證嚴密的理論體系,這種體系就是我們今天意義上的“學”。它是一種知解、知識,一種客觀、隔離的理解,一種刻意之“思”,是古人所謂的“影子”——實在的天道仁義實體的影子。然而,這種影子常常障蔽人對仁義道德實體的體認與肯認,常讓我們舍本逐末,就像佛家所力辟的那樣,它讓我們過分關注那指向月亮的手指,而非真正的對象——月亮本身;它像柏拉圖的“洞穴之喻”那樣,我們常常把洞穴中的影子當成我們的整個世界,忘了木偶本身,忘了洞穴外真實的世界,不知道火把,不知道太陽。這影子在現實生活中影響、左右著我們,讓我們遺忘了生活,遺忘了道德在日常生活中的實踐要求。在中國哲學史上,哲學家們(尤其儒家)不斷身體力行,力去這種影子的虛妄,儒家和佛家(尤其禪宗)的“述而不作”“不立文字”就是為了從根本上消除這種影子。 通過《易傳》形而上的理論建構,我們似乎知解了仁與天道的縱貫合一,知道了仁的內涵(就像《易傳》向我們描述的那樣),我們知道了孝的概念,但在現實生活當中,我們是否愿意“為長者折枝”?像《孟子》所指明的那樣,事父母是“鳥養”還是“人養”?這些關涉的則不是影子而是在現實生活中呈現的真實實體。《論語》《孟子》恰恰是從這種實體入手,對孔孟而言,《易傳》的那種建構,不管其推演論證經歷了多少曲折、繁難,不管作者與讀者殫精竭慮為其做了多少探賾索隱、鉤深致遠的工夫,也不管在知解上做到了怎樣的義理清晰,對于這一道德實體的呈現與施行而言,都可能無所助益,是一個“無”,而在現實生活中當下呈顯的那一念仁心才是真真實實的“有”。孔孟的所有努力都圍繞這一環進行,都是為了牢固樹立這一實體真實的、絕對的、穩固的、優先的地位,對于仁體的施行而言,《易傳》的“學”與“思”則顯得相對“次要”。 孔孟注重對遮類似《易傳》中這種“學”“思”的影子,其意義在兩種文本的對比上并不明顯,但是只要我們稍微回顧一下人類歷史,就會發現其意義所在。歷史上,很多慘絕人寰、毫無人性可言的戰爭和屠戮——如二戰中的集中營屠殺和南京大屠殺,其中很多的殺戮決策以及士兵的執行,有時只是一念之間,對比這些人,即使是假道學、偽君子都比他們更值得尊重,因為在后者那里,良心不管以怎樣的方式存在,但畢竟存在著,而對于前者我們則很難說不是同草木禽獸一般,“昧了良心”。同樣我們看到秉持著愛的信條的西方宗教,血腥的戰爭如十字軍東征在歷史上也一次次發生,這是因為愛和寬容的原則要服從于他們的信條和教規,也是“昧了良心”。良心、道德心的蒙昧,以及其**位的優先位置的喪失,其導致的結果是嚴重的,甚至是毀滅性的。 孔孟的對治,正是從內容的仁義道德出發,從現實當下的良心、道德心的真實不昧出發,從其絕對性的優先性出發,其他一切原則和權巧都要讓位于這一真實不虛的“一念”。孔孟的所有努力都在維護保存此一念,擴充此一念——此一念,即我們前文所指出的老子寫作《老子》一書的良善一念,可惜這自老子封閉的系統中沖決而出的珍貴一念,老子未能正視之、把握之、肯認之,在其理論系統中正面地樹立之。而儒家則不然,請看《論語》《孟子》是如何在其系統中積極地樹立這一念的。 ……
負重與逍遙——先秦儒道二家道德觀念的辯證(精)/吳小龍著 作者簡介
吳小龍,湖南耒陽人,副編審。現主要從事出版工作,參與推動了“大雅”出版品牌的創立,兼事中國古代哲學研究與詩歌評論,在《世界文學》《上海文化》《廣西文學》《出版廣角》《出版人》等刊物發表論文多篇,評論集《大雅詩的無字書》即將出版。
- >
莉莉和章魚
- >
推拿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隨園食單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