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圖說中國繪畫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8047854
- 條形碼:9787108047854 ; 978-7-108-04785-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圖說中國繪畫史 本書特色
我推薦大家來讀這一本圖文并茂的中國繪畫史,因為高居翰博士是這方面的專家。他以一個外國朋友的身份,用客觀的眼光來欣賞中國的名畫。不僅使讀者有觀感一新的喜悅,同時對我們的研究方法等都會有很好的啟發。李渝女士的譯文既完美且流利,真是相得益彰。 ——李霖燦 前臺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 高居翰先生的著作可能是中國美術方面*全面、精彩而又能普及大眾的一本好書。 ——《泰晤士報文學副刊》 中國繪畫史以高居翰先生的精彩文章配上山水、人物、花鳥、畜獸、宗教繪畫多幅,至少能祛除西方人對中國畫的兩項偏見:一是以為所有中國畫都體現同一美學觀,看起來都相像;二是以為中國的美學標準神秘、玄奧,異乎西方人的思想情感,因為不得其門而入。 ——《紐約先驅論壇》 閱讀高居翰先生之著作的一大樂趣是它能巧妙地融合普遍性與特異性。一方面,作者明確地指出自漢到清,歷史社會的變遷和哲學思想的進步如何影響各個時代的畫風及個人的筆調;另一方面,他又面向一般的讀者有效傳達了他個人的簡介,進而提高讀者的鑒賞力。 ——《紐約先驅論壇》 想象把藏于普拉多、盧浮宮以及倫敦大英博物館的z杰出的畫作全部擺在你眼前!同樣的,這便是你翻閱此著作的感覺。高居翰博士文筆精簡有力,對藝術和藝術以外的歷史人文均有廣博的知識和精簡的觀點。經由此書,中國繪畫展現了令人驚喜的面貌,倍增欣賞世界美術的樂趣。 ——《國家雜志》 高居翰先生兼顧了對個別畫家、畫作的分析以及相關時代的介紹。許多情況下,他集中在描述,這些文采生動的句子總能導出重要的論點,道出讀者無法自見之處。 ——《亞洲研究雜志》
圖說中國繪畫史 內容簡介
本書融合了傳統漢學及藝術史風格分析的方法,以各時代*具代表性的作品,討論和分析了中國繪畫史的銜接與轉變,也嘗試將中國繪畫的意向和含義與思想史、社會史、經濟史的種種因素聯系起來,介紹了作者以及諸多行家集體努力而達到的對中國繪畫的看法。此外,書中也精選了美國、日本、臺北故宮的大量名作,并對它們進行了細致解讀。
圖說中國繪畫史 目錄
圖說中國繪畫史 節選
致新讀者 高居翰 重讀寫在半個世紀以前,1960年出版的《圖說中國繪畫史》,經驗頗為奇特,我好像在讀一本別人的著作,而此人我不是從未謀面,就是好久沒想起他了。他是一個比現在的我更好的作者,可他也有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其中一些在今天的我看來,似乎是執迷了點。我很高興能回顧一下當時書寫的情況,談談有關的幾件事。 首先講講一個年輕又無名的我是怎么起筆的故事——那時我正忙手寫博士論文,所以還是個研究生。當時*著名也是*好的美術書籍出版家艾爾伯特· 史基拉(Albert Skira)決定出一套新的亞洲繪畫叢書,請當時同樣著名的喜龍仁(Osvald Sirén)寫中國繪畫部分。但是那時喜龍仁剛出版七大冊中國繪畫史,簽有一紙若干年內不可撰寫另一本中國繪畫史的合約。他自己沒法做這事,又不情愿把這個機會讓給博學的同儕們——他恨他們,他們也恨他——就跟史基拉說,何不問問這青年美國作者James Cahill?于是我在華盛頓弗瑞爾美術館 (Freer Gallery)工作的一天,大人物艾爾伯特·史基拉光臨,走進當時正在寫阿拉伯繪畫卷的瑞查·艾廷浩森(Richard Ettinghausen)的辦公室。瑞查把我叫進去,介紹我,我馬上就跟史氏說該由誰寫,名單從我老師羅樾(Max Lehre)開始。史氏打斷我:“就要你寫。”一聽,差點沒掉穿進地板里去,這真是太意外了。 當時史基拉因以極具創意的方式出版各種漂亮的美術書籍而在業界享有盛名:他書中所有的圖片都跟文字同步編排,而不是聚放在文末,同時還附有大量的局部細節圖片,張張筆線清晰,又全是彩色的。他熟識歐洲繪畫,有時自己選擇畫作,然后雇請別人連圖成章撰寫敘文。對敘文他是不太在乎的,別人寫的部分他既然認為無關緊要,也就把書都算成了他自己的著作。但是對中國繪畫他一無所知,于是這回只好全靠我。寫中國卷的時候,每隔兩星期他來紐約處理業務,我就從華盛頓特區過去,跟他磨一個晚上,把選好的圖片拿給他看,征求同意。我帶他去拜訪紐約地區的兩位著名收藏家,王季遷和翁萬戈先生。史基拉覺得兩位的姓氏頗為有趣,很喜歡念在口中,老是問我:“你說的是王先生還是翁先生?”可是,對我的畫作選擇他開始抱怨起來。記得一次他跟我說:“石頭和樹, Cahill先生,石頭和樹,你拿來的就是石頭和樹,我的讀者要看的是人、房子,還有故事。”我得跟他解釋為什么*好的中國畫是山水畫,而山水畫大半都是石與樹,間或有些空處,有些屋舍和人物等。整個晚上我們往往就這樣度過,先去酒吧,再去吃飯。此時史氏的酗酒問題已經很嚴重,一晚下來越發語無倫次,等到我們走進頂級飯店如“四季”時,他可能已經沒法吃飯了。 無論如何,我們完成了這本書,1960年出版,而且即刻獲得普遍好評。人們*常說的是,“書讀起來好像讀小說一樣”,有些美術史學者也許會認為這評語是侮辱,可我那時,以及現在,都覺得是贊美;它使用了一種現在被認為是不太榮譽的“敘事藝術史”(narrative art history)的寫法,卻使書讀起來輕松又愉快。圖、文同步進行,允許了一種好像坐在教室里上舊時幻燈片課一樣的寫法,觀者一邊看幻燈影像一邊聽我解說,這種寫法在美術書籍中并不常見,我相信用在這里是頗具功效的,也就是說,我使用了圖畫與敘文之間的新的緊密關系,推進了一種視覺或圖說美術史(visual art history)的早期樣式,這種圖說美術以后我不但加以提倡,而且屢屢嘗試。在我旨在處理俗世繪畫的近作《致用與怡情》中,對此一論點我可是執行得特別熱心;我堅持書里所有插圖,包括細節圖片,都得用彩色印制,而且所有圖片從頭到尾都得與文字同步編排。這本書的中譯本也即將由三聯書店出版。 我對《圖說中國繪畫史》里的畫作選擇有一些評語;如果今天選,會有不同的選法: 高克明《溪山雪霽》(局部),傳宋徽宗《竹石雙禽》,此二圖我今天懷疑都非真跡,而是張大千偽作: 我不能完全確定此事,但如果今日選圖,會撤換為其他作品。 佚名《猿馬圖》,我仍相信這是一幅重要的古畫,但似乎始終無人注意,也許我會把用于它的篇幅移至別用。 有幾位人士認為馬麟的畫作選用得太多了,甚至比父親馬遠還多。說得沒錯,今日若寫,將有調整。那時我方“發現”馬麟,覺得該為他身為著名畫家之子之不易而申訴。 陸治《山水》,此軸頗缺興味,今日不會再用。 前為孔達收藏(Victoria Contag)的董其昌《秋山圖》, 我仍相信是真跡,而且是畫家的重要作品,可是今天我會用另一幅更有力的替換它。 我也該講講書中圖片是如何地得來不易。我與史基拉*喜歡的攝影師亨瑞· 伯維爾(Henry Beville)先去日本,再去臺灣——這是我們能踏上中國大陸之前——伯維爾帶了大批設備,每幅畫用8×10英寸的愛克達康(Ektacrome)透明片拍攝,這種膠片可以讓他不斷校對色調,直到正確為止。這么拍攝自然困難重重——我們得入侵私人住家、寺廟、美術館等等,給人帶來麻煩,例如把保險絲燒斷等。 可以特別講一下石濤《廬山觀瀑圖》是怎么拍攝的。一位比我年輕的同事喬迅(Jonathan Hay)有回指責我沒把此軸*上邊的題跋復制出來,我不得不告訴他,就是拍成這種幅面都是多么的不容易。住友收藏《廬山觀瀑圖》我們是在住友先生和夫人坐落于東京郊外大磯的雅致屋舍中拍攝的。了不起的收藏家住友寬一那時已經去世了,夫人保藏著畫作。我們在一間*大的房間里,把一扇門斜靠在墻前,把畫掛垂在扇門上,再將照相機安置在對面的鋼琴上,這樣我們就可用*遠的距離以斜角拍攝(住友夫人不讓我們把畫拿到室外或者別的房間去)。所以我們畫是拍到了,但是沒法拍到題跋。 正脈山水畫派的仰慕者一定注意到此書沒有選用王翚畫作,那是因為我提供的每一幅王翚的畫都被史基拉否決了,他覺得王翚畫得太無趣,無須收入書中。 史基拉稿費付得很大方,或者那時我是這么想的;到后來我才明白書稿是賤賣了。史基拉付一個作者稿費時,是一次性買斷,從不給予版稅或任何其他酬報。然而此書一再重版,所以幾十年下來,我見它一版又一版地出現,書夾上始終寫著“才華洋溢的青年美國專家”。 就這樣,新一代的中文讀者要讀到半個世紀以前一位年輕作者的書寫了,他們將自行作出它在學術上和寫作上的價值評定,我切盼能聽到也讀到反響。 高居翰 2013年6月
圖說中國繪畫史 作者簡介
高居翰(James Cahill, 1926—2014)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藝術史和研究生院教授,1997年獲該校終身成就獎;亦曾長期擔任華盛頓弗瑞爾美術館中國書畫部顧問。2010年,史密森尼學會授予其查爾斯·朗·弗瑞爾獎章(Charles Lang Freer Medal),表彰他對亞洲和近東藝術史的杰出貢獻。高居翰教授的著作多由在各大學授課時的講稿修訂,或充分利用博物館資源編纂而成,皆是通過風格分析研究中國繪畫史的經典書籍,享有世界范圍的學術聲譽。 李 渝(1944— 2014)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碩士、博士,師從高居翰。在中國美術方面著有《清末的市民畫家——任伯年》、《中國現代繪畫中的民族主義與先進風格》、《唯美與現實——文革以后中國繪畫》等文。也從事小說創作、文學及影劇評論。
- >
唐代進士錄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二體千字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煙與鏡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