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沈從文說文物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745580
- 條形碼:9787521745580 ; 978-7-5217-4558-0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沈從文說文物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文物研究者;文物愛好者與收藏者;書法學習者;中國古代文化學習者與研究者★成就卓越的歷史文物研究大家。 沈從文在1949年后改行從事文物考古工作,近四十年的潛心鉆研,取得了同樣卓越的成就。“沈從文說文物”系列是沈從文后半生數十年文物考古、鑒賞、收藏的心血之作。 ★別具一格的“抒情考古”。 沈從文文物研究的“抒情性”,*主要體現在他對“人”的關心,“即愛好的不僅僅是美術,還更愛那個產生動人作品的性格的心,一種真正‘人’的素樸的心”,這與他的文學是相通的,是特色,也是優勢。 ★文物鑒賞、美學熏陶的必讀書。 沈從文常年與文物為伴,結合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而總結出的經驗,以及很多極有見地的觀點,值得歷史文化愛好者與文物愛好者借鑒。尤其是他從美學角度來品鑒,教會我們欣賞文物之美。 ★創造性地開拓了中國文物研究必須實物和文獻互證的方法。 沈從文的文物研究是用自己的生命和情感來“還原”各種存留形式的生命和情感,“恢復”它們生動活潑的氣息和承啟流轉的性質,匯入歷史的長河。 ★充滿自主意識的文物研究與中國古代文化考證方式。 沈從文的文物研究不是沿著舊有的路子跟在后面走,而有強烈的自主意識和開創性。這也正是本書充滿創造力的表現。他在文物研究的同時系統地考證中國古代文化,學術價值至今仍難以被超越。 ★圖文并茂,相得益彰。 書中輔以大量極其珍貴的高清文物圖片,精彩呈現歷史文物風貌。 ★閱讀珍藏的優質讀本。 著名設計師陸智昌擔綱裝幀設計,精裝四色印刷,用材用工考究,專門配有手工裱封函套。封面采用特種定制紙(120克),內文采用特別定制純質紙(100克),手感舒適,清雅大氣。
沈從文說文物 內容簡介
有名文學大家沈從文1949年以后轉行做了歷史文物研究專家,把滿腔愛與美的熱忱投入到六千年間中華文物上,專注地和壇子、罐子、綢子、緞子、書畫打了近四十年交道,對文物的鑒賞和積淀的藝術觀同樣優秀 《沈從文說文物》系列,收錄了沈從文后半生數十年文化、藝術、考古、鑒賞、收藏、文物研究的心血之作。
沈從文說文物 目錄
一個長會的發言稿...... 11
江陵楚墓出土的絲織品...... 19
蜀中錦...... 25
織金錦...... 33
明織金錦問題...... 73
《明錦》題記...... 107
清代花錦...... 119
花邊...... 125
談金花箋...... 131
談廣繡...... 145
談染纈...... 153
民俗篇
談皮球花...... 11
龍鳳藝術...... 19
魚的藝術...... 33
過節和觀燈...... 59
湘西苗族的藝術...... 77
塔戶剪紙花樣...... 87
服飾篇
從新文學轉到歷史文物...... 11
從文物來談談古人的胡子問題...... 27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引言...... 43
關于天王府繡花帳子的時代及其產生原因的一點意見...... 75
關于賴文光馬褂問題的一點意見...... 85
古代人的穿衣打扮...... 89
器物篇
古代鏡子的藝術...... 11
玻璃工藝的歷史探討...... 27
談瓷器藝術...... 59
中國古代陶瓷...... 67
“ 分瓜瓟斝”和“點犀??”...... 77
“杏犀??”質疑...... 93
書畫篇
我為什么始終不離開歷史博物館...... 11
談寫字(一) ...... 37
談寫字(二) ...... 47
讀展子虔《游春圖》...... 73
談談《文姬歸漢圖》...... 105
春游頤和園...... 119
北京是個大型建筑博物館...... 135
沈從文說文物 節選
織金錦(節選自《沈從文說文物·織錦篇》)中國絲織物加金,從什么時候起始,到如今還是一個問題,沒有人注意過。比較正確的回答,要等待地下新材料的發現。以目下知識說來,如把它和同時期大量用金銀裝飾器物聯系看,或在戰國前后。因為這個時代,正是金銀錯器反映到兵器、車器和飲食種種用器的時代。是漆器上起始發現用金銀粉末繪飾時期。是用金捶成薄片上印龍紋作為衣上裝飾時期。但是文獻上提及錦繡時,是和金銀聯系不上的。春秋以來只說陳留襄邑出美錦、文錦、重錦、純錦,錦字得名也只說“和金等價”,不說加金。迄今為止,還沒有發現過這時期墓葬中絲織物加金的記錄。長沙戰國古墓中,得來些有細小花紋絲織物(新近還發現棺木上附著的黼繡被),可不見著金痕跡。陜西寶雞縣斗雞臺,發掘過西漢末墳墓,雖得到些鳥獸形薄金片,或是平脫漆上鑲嵌的東西,可不像是衣服上的裝飾。西北樓蘭及交河城廢墟中,掘出的小件絲繡品,其中有些金屑存在,絲織物還極完整,不見剝損痕跡,當時是用金箔粘貼,還是泥金涂繪,又或只是其他東西上殘余金屑,不得而知。東漢以來,封建帝王親戚和大臣的死亡,照例必賜東園秘器,有用朱砂畫云氣的棺木、珠襦玉柙。這種玉柙照《后漢書· 輿服志》解釋,是把玉片如魚鱗重疊,用金銀絲縷穿綴起來裹在身上的。一般圖錄中還沒有提起過這種實物式樣。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劉安意墓中出土遺物,有骨牌式玉片一堆,上下各穿二孔,穿孔部分猶可看出用金縷的方法,還是用細金絲把玉片釘固到絲織物上。當時這種金絲有一部分必然外露,但絕不會特別顯著。《史記》《漢書》都稱西北匈奴胡人不重珠玉,歡喜錦繡。漢代以來中國每年必賜匈奴酋長許多錦繡。中國向大宛、樓蘭諸國換馬和玉,也用的是錦繡和其他絲織物。這種絲織物中,是有加金的,如《鹽鐵論》說的中等富人的服飾,即有“罽衣金縷,燕貉代黃”。說的金縷也可能指的是大夏大秦外來物。《晉書· 大秦國傳》稱“大秦能刺金縷繡”。西北匈奴羌胡民族,既歡喜錦和金銀,就有可能從大秦得到金縷繡。近半世紀西北發掘的文物,證實了史傳所稱西北民族愛好錦繡的習慣。在內蒙古和新疆沙漠中,得到的漢代絲織物,如帶文字的“韓仁”錦、“長生無極”錦、“宜子孫”錦、“群鵠”錦、“新神靈廣”錦、“長樂明光”錦和不帶文字的若干種綾錦繡件,截至目下為止,還是中國古代絲織物中一份*有代表性的、珍貴的遺物。它的紋樣和古樂浪漢墓出土的絲織物大同小異,恰是漢代中原絲繡的標準紋樣。(正和《鹽鐵論》說起過的,兩地當時受中原墓葬影響情形相合)。中國科學院黃文弼先生,在他作的《羅布淖爾考古記》中說:“孔雀河沿岸之衣冠冢中,死者衣文繡彩,甚為麗都,雖黃發小兒,亦皆被服之。”(見該書第70 頁)遺物中有一片近乎織成緙絲的織物,上面作的是一匹球尾馬拉一輛車子,文獻和其他報告圖錄中,還從來沒有提起過。但似乎沒有見過刺金縷繡。其中一個青紅錦拼合成的錦囊,記錄上雖說是從魏晉之際古墓中得來,其實是正格漢式錦,一作龍紋,或即《西京雜記》所謂蛟龍錦,有“無極”字樣。一作對立小鴛鴦花紋,有一“宜”字,似宜子孫錦,已啟唐代作風。這些絲織物據朱桂莘先生說,當時或著金。但從提花緯線考查,不像加過金。在內蒙古北部古墳中,曾得到一小片桃紅色有串枝花的毛織物。花紋和一般絲織物截然不同,和漢末鏡緣裝飾倒相近。如非當時西北著名的細罽,從花紋看,有可能來自大秦或西方其他國家,時代當在魏晉之際(見《北方系文物研究》,第161頁后圖53)。因《西域傳》記載,中國絲織物加金技術上的發展,一部分學人即以為實來自西方。但是,一切生產都必然和原料發生聯系。錦緞類特種絲織物生產,除古代的陳留襄邑,山東臨淄,漢以來即應當數西蜀。金子生產于西南,漢代西蜀出的金銀扣漆器,在國內就首屈一指。因此,中國絲織物加金的技術,說它創始于西南,或比較還符合事實。*早用到的,可能是金薄法,即后來唐宋的明金縷金法,明、清的片金法。絲織物紋樣既和同時金銀錯紋樣相通,加金部分也必然和金銀錯大同小異。張澍《蜀典》引魏文帝曹丕《典論》,批評三國時絲織物說:“金薄蜀薄不佳,鮮卑亦不受。如意虎頭連璧錦,來自洛邑,亦皆下惡,虛有其名。”循譯本文的意思,即川蜀織的金錦和彩錦,送給鮮卑民族,也不受歡迎!洛陽有名的出產,品質并不高。《諸葛亮文集》則稱“蜀中軍需唯依賴錦”。可知當時蜀錦生產還是軍需主要來源。川蜀是金子重要生產地,捶金箔技術,于蜀中得到發展是極自然的。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社會的需要。《三國志· 魏書· 夏侯尚傳》稱:“今科制自公、列侯以下,位從大將軍以上,皆得服綾、錦、羅、綺、紈、素、金銀飾縷之物。”說的即明指各種絲織物衣服上加金銀裝飾。或刺繡,或織成,則不得而知(用金銀縷刺繡作政治上權威象征,從此一直在歷史發展中繼續下來,到以后還越來越廣泛)。古代人的穿衣打扮(節選自《沈從文說文物·服飾篇》)古代人穿衣服事情,我們過去所知并不多,文獻上雖留下許多記載,只因日子太久,引書證書,輾轉附會,越來越不易清楚了。幸虧近年考古學家的努力,從地下挖出了大量古文物,可作參考比較,我們才得到新的認識。由商到西周、春秋、戰國,前后約一千年,大致可以分作三個歷史階段看它的演變。較早時期,除特殊人物在特種情形下的衣服式樣,我們還不大明確,至于一般統治者和奴隸,衣長齊膝似乎是一種通例。由此得知,漢代石刻作的大禹像和幾個歷史上名王名臣像,倒還有些古意,非完全出于猜想。因為至少三千年前的商代人,就多是這個樣子了。當時人已穿褲子,比后人說的也早過一千年。商代人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絲、麻。由于紡織術的進展,絲、麻已占特別重要地位,奴隸主和貴族,平時常穿彩色絲綢衣服,還加上種種織繡花紋,用個寬的花帶子束腰。奴隸或平民,則穿本色布衣或粗毛布衣。貴族男子頭上已常戴帽子,是平頂筒子式,用絲綢做成,直流行到春秋戰國不廢。女人有把發上攏成髻,橫貫一支骨簪的。也有用骨或玉做成雙笄,頂端雕刻個寸來大小鳥形(鴛鴦或鳳凰)兩兩相對,斜插頭頂兩側,下垂卷發齊肩,頸項上掛一串雜色閃光玉石珠管串飾。歷史上著名的美人妲己當時大致就應這么打扮。女子成年才加笄,所以稱“及笄”,表示可以成婚。小孩子已有頭頂上梳兩個小角兒習慣,較大的可能還是編辮發。平民或奴隸有裹巾子作羊角旋斜盤向上的,有包頭以后再平搭折成一方角的,還有其他好些樣式,都反映在玉、銅、陶人形俑上。樣子多和現在西南居住的苗、瑤族情形差不多(這不是偶然巧合,事實上很多三千年前古代圖案花紋還可從西南兄弟民族紡織物上發現)。許多野生植物如槐花、梔子、橡斗已用來做染料,并且還種植了藍草,能染出各種不同的青藍色,種茜草和紫草專染紅、紫諸色。歷史上稱周公制禮,衣分等級和不同用場,就是其中一項看得十分重要的事情。衣服日益寬大,穿的人也日益增多,并且當成一種新的制度看待,等級分明大致是從西周開始。統治者當時除大量占有奴隸外,還向所有平民征稅,成丁人口每年必貢布二匹和一定糧食,布匹織得不合規格的不許出賣也不能納稅,聚斂日多,才能穿上寬袍大袖的衣服坐而論道。帝王和大臣,為表示尊貴和威嚴,祭天禮地和婚喪大事,袍服必更加莊嚴且照需要分別不同顏色,有些文獻還提起過,天子出行也得按時令定方向,穿上不同顏色衣服,備上相當顏色車馬,一切都得相互配合。皮毛衣服也按等級穿,不能逾越制度。即或是獵戶獵得的珍貴狐、獺、貂鼠,也得全部貢獻給統治者,私下不許隨便使用或出賣。照周代制度,70 歲以上老百姓,可以穿絲綢和吃肉,但是能照制度得到好處的人事實不會多。至于一般百姓,自然還是只能穿本色麻布或粗毛布衣服,極貧困的就只好穿那種草編的“牛衣”了。衣到西周以后變動雖大,有些方面卻不大。比如作戰時武將頭上戴的銅盔,從商到戰國,就相差不多。甲的品種已加多了些,有犀甲、合甲、練甲,后來還發明了鐵甲,*講究貴重的是犀甲,用犀牛皮做成,上面用彩漆畫出種種花紋。因為兼并戰爭越來越多,兵器也越來越精利,且有新兵器劍和弩機出現,甲不堅實就不抵用,“堅甲利兵”的話就由此而來。矛既十分鋒利,盾也非常結實。照周初制度,當時把全國分劃成許許多多大小不等的邦國,每一個地方設一統治者,用三種特殊身份的人去擔任:一是王族子弟,如召伯封于燕、周公父子封于魯;二是有功于國家的大臣,如姜尚封于齊、熊繹封于楚;三是前代王朝子孫。這些人赴任時,除了照例可得許多奴隸,還可得一些美麗的玉器,一份精美講究的青銅祭器和日用飲食器,以及一些專作壓迫人民工具的青銅兵器,用壯觀瞻的車馬旗幟,另外就是那份代表階級身份的華美文繡絲綢衣服。雖然事隔兩千多年,好些東西近年都被挖出來了,有的還保存得十分完整。絲綢衣服容易腐朽,因之這方面知識也不夠全面。但是由于稍晚一些已流行用陶、木作俑代替生人殉葬,又在其他材料中還保存不少形象資料,加以綜合分析,比較真實情形,就慢慢地逐漸明白了。衣服發展和社會制度有密切聯系,也反映了生產發展,衣服日益講究,數量又加多,是和社會生產發展相適應的。比如商代能穿絲綢衣服的,究竟還是少數,到西周情形便不同了,成王及周公個人,不一定比紂王穿著更奢侈,但是各地大小邦國封君,穿衣打扮卻都有了種種不同排場。地方條件較好的,無疑更容易把衣服、帷帳、茵褥做得格外華麗精美。到春秋戰國時,政權下移,周王室已等于虛設,且窮得無以復加。然后五霸七雄,各自發展生產,冶銅鐵,修水利,平時重商品流通,戰時兼并弱小,掠奪財富,對大量技術工人的掠奪占有,更促進了工藝技巧的提高,他們彼此在各方面技術的競爭,反映到上層階級的起居服用上,也格外顯明。服裝*講究的時代是春秋戰國。不僅統治者本人常常一身華服,即從臣客卿也是穿珠履,腰佩金玉,出入高車駟馬。因為儒家說玉有七種品德,都是做人不可少的,于是“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的說法,影響到社會各方面,貴族不論男女,經常必佩戴上幾件美麗雕玉。劍是當時的新兵器,貴族為表示武勇,兼用自衛,又必佩帶一把鑲金嵌玉的玉具劍。當時還流行使用帶鉤,于是又用各種不同貴重材料,做成各種不同樣子,有的用鐵鑲金嵌玉,有的用銀鑲玉嵌五彩玻璃珠,彼此爭巧,日新月異。即或是打仗用的兵器,新出現的劍和發展中的戈矛,上面也多用細金銀絲鑲嵌成各種精美花紋和鳥獸形文字,盾牌也畫上五彩云龍鳳,并鑲金鏤銀,男子頭上戴的冠,更是件引人注目的東西,精細的用輕紗薄如蟬翼,華美的用金玉,有的還高高的如一個燈臺。愛國詩人屈原,文章中就提起過這種奇服和高冠。鞋子用小鹿皮、絲綢或細草編成,底子有硬有軟,貴重的還鑲珠嵌玉在上面。冬天穿皮衣極重白狐裘,又輕又暖,價重千金。女子中還有用白狐皮鑲在袖口衣緣作出鋒,顯得十分美觀。社會風氣且常隨有權力人物愛好轉移,如齊桓公好衣紫,國人有時就全身紫衣。楚王愛細腰,許多宮女因此餓死,其他邦國也彼此效法,女子腰部多扎得細細的。女人頭上裝扮花樣更多變化。楚國流行梳辮子,多在中部作兩個環,再把余發下垂。髻子也有好些種,有梳成喜鵲尾式,有作元寶式的。女人也戴帽子,和個橢圓杯子差不多。有的又垂發在耳旁,卷成如蝎子尾式。女孩子多梳雙小辮,穿齊膝短衣,下緣做成裥褶。成年婦女已多戴金銀戒指,并臉頰旁點一簇三角形胭脂。照古文獻記載,原都是周代宮廷一種制度,金銀環表示有無懷孕,胭脂記載月經日期,可一望而知,大致到了戰國已成一般裝飾,本來作用就慢慢失去了。中國古代陶瓷(節選自《沈從文說文物·器物篇》)陶瓷發展史是民族文化發展史的一部分。中國有代表性的史前陶器,是三條胖腿的鬲。鬲的產生過程,目下我們還不大明白,有的專家認為是由三個尖錐形的瓶子合并而成的。當時沒有鍋灶,用鬲在火上烹煮東西,實在非常相宜。比較原始的鬲,近于用泥捏成,做法還十分簡單。后來才加印上些繩子紋,并且起始注重造型,使它既合用,又美觀。進入歷史時期,鬲依然被廣泛使用,卻已經有另外兩種主要陶器產生,考古學者叫它做彩陶和黑陶。彩陶出土范圍極廣,時間前后相差也很大。為便于研究,因此把它分作數期,但年代終難確定。河南、陜西、甘肅、山西黃河流域一帶發現的,時期比較接近,但更新的發現還不斷在修正過去估計。這是一種用紅黃色細質泥土做胎,頸肩部分繪有種種黑色花紋,樣子又大方又美觀的陶器。工藝制造照例反映民族情感和氣魄。看看這些彩陶便可明白,我們祖先的性格歷來就是健康、明朗、質樸和愛美的。比彩陶時代稍晚些,又有一種黑陶在山東產生,是1921 年在日照縣城子崖發現的。用細泥土做胎,經過較高火度才燒成。黑陶的特征是素樸少裝飾,胎質極薄,十分講究造型。同時還發現過一個舊窟址,因此把燒造的方法也弄明白了。有一片殘破黑陶器,上面刻畫了幾個字,很像“網獲六魚一小龜”,可以說是中國陶器上出現的*早期文字。少數歷史學者,想把這些東西配合古代歷史傳說,認為是堯舜時代的遺物。這一點意見,目前還沒有得到科學考古專家的承認。代表文字成熟時期的*重要發現,是在河南安陽縣洹水邊古墓群里出土的四種不同陶器(因為和大量龜甲文字同時出土,已經確定是三千二百年前殷商時代的東西):一、普通使用的灰陶;二、山東城子崖系的黑陶;三、完全新型的白陶;四、帶灰黃釉的薄質硬陶。灰陶在當時應用極普遍,大小墓中都有,而且特別具有發展性。到了周代,記載上就提起過用它做大瓦棺。春秋戰國時,燕國都城造房子,用瓦已大到二尺多長,還印有極精美的三角形云龍花紋。又有刻花的墻磚,合抱大陶鼎,徑尺大瓦頭,圖案都十分壯麗。在長安洛陽一帶漢代古墓里,還發現過許多印花空心大磚,每塊約七十斤重,五尺多長,上面全是種種好看花紋,有作動植物的游獵車馬圖案的,有作矯健活潑龍形的。這些大磚圖案極為精美,設計又合乎科學,表現出了古代中華民族的偉大氣魄和切實精神,也表現了古代工人的智慧和優秀技術。由此發展,兩千年來,中國馳名于世界的古代建筑藝術,特別是一千七百年前晉代以來塔的建造和唐宋明清典型的宮殿建筑,更加顯出民族藝術的壯美和崇高。在商代墳墓中的黑陶,有幾件是雕塑品,裝飾在墓壁間,可以推想在當時已經是比較珍貴的生產。后來浙江良渚鎮也發現過一些黑陶,時代還不易估定。近年來,河南輝縣又發現過一些戰國時期的黑陶鼎,北京郊外也發現過一些漢代黑陶朱畫杯盤,都可以說是古代黑陶的近親。至于白陶的出現,實在是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情,因此這種花紋精美,形式莊嚴的白質陶器,在世界陶瓷美術史中,占據了首席位置。它的花紋和造型,雖不如同時期青銅器復雜多樣,有幾種卻和當時織出的絲綢花紋相通。重要的是品質已具有白瓷的規模,后來唐代河北燒造的邢瓷,宋代的定瓷,雖和它相去已兩千年,還是由它發展而來。另外重要的發現是涂有一層薄薄黃釉的陶器,明白指示我們,三千年以前,聰敏優秀的中國陶瓷工人,就已經知道
沈從文說文物 作者簡介
沈從文(1902—1988)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學者。湖南鳳凰人,苗族。14歲投身行伍,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嘗試用各種體式和結構進行創作,為中國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的“文體作家”。1949年改行文物考古,成為新中國文物鑒賞與文物研究的先驅者,取得了堪與自身文學成就比肩的卓越成果。代表作有《邊城》《長河》《湘行散記》《中國古代服飾研究》《花花朵朵壇壇罐罐》等。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推拿
- >
朝聞道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隨園食單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