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江南尋城:上海衛所城市歷史形態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5822113
- 條形碼:9787545822113 ; 978-7-5458-2211-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江南尋城:上海衛所城市歷史形態研究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大眾本書是首部專門研究上海衛所城市的歷史地理學著作,作者是上海本土人,熟悉家鄉的歷史地理沿革和風土人情。從專業背景看,作者有著深厚的文獻學功底,撰寫本書時參考和考證了詳實的地方史志和地圖文獻資料,同時還進行了大量歷史古城原址的實地勘察和社會調查,力求學術研究的科嚴謹、科學和準確。同時,本書除了對明代以來上海衛所城市沿革發展有著詳實的文字敘述外,還專門附有上海衛所城市等歷史形態復原彩圖,使得讀者能夠直觀地認識和了解上海寶山、奉賢、青浦、南匯等古城的前世今生。
江南尋城:上海衛所城市歷史形態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是以上海地區衛所城市為主,兼及討論周邊區域城市的歷史地理論著。研究對象為今日的上海金山衛、奉賢奉城(青村所)、浦東惠南(南匯嘴所)、寶山(吳淞江所)四座衛所城市,并附錄江蘇常熟、安徽壽縣安豐兩城,全書分別從歷史形態、文獻資料、古舊地圖等方面展開研究,分析江南區域城市的歷史特性。以上海四城為例,這四座衛所城都源于明代軍事城市,入清之后又演變為普通縣城,對今上海市域內城鎮格局有重大影響。因軍事功能需要,四城在筑城之時即帶有強烈的人為規劃色彩,表現出與一般江南城市迥然不同的“厭水性”特征,是為江南城市性格中的特別之例。作者撰述結合文獻整理和社會調研,力求學術研究的科學和準確,本書是首部研究上海衛所城市的歷史地理著作,對以上海城市形態、歷史變遷,以及江南城市的歷史地理等方面研究都有著重要的價值。
江南尋城:上海衛所城市歷史形態研究 目錄
目錄
序章
一 緣起
二 回顧
三 展望
**章 上海地區衛所城市筑城簡史
**節 筑城
第二節 城址的選擇與遷移
第三節 城墻的演變
一、金山衛
二、青村所
三、南匯嘴所
四、吳淞江所
五、寶山所
六、小結
第二章 明清金山衛城的平面形態復原
**節 資料概述與城建小史
一、方志與地圖
二、《金山衛城文廟舊圖》考辯
三、金山衛城建小史
第二節 城市平面形態的復原
一、河道復原
二、橋梁復原
三、街巷復原
四、建筑復原
五、小結
附一節 金山柘湖考略
一、柘湖的存在時間
二、柘湖的位置與進出水道
三、柘湖對周邊水環境的影響及水利作用
第三章 明清青村所城的平面形態復原
**節 資料概述與城建小史
一、方志與地圖
二、青村所城建小史
第二節 城市平面形態的復原
一、中尺度地物復原
二、建筑復原
三、小結
第三節 青村鎮空間結構的蠡測
第四章 明清南匯嘴所城的平面形態復原
**節 資料概述與城建小史
一、方志與地圖
二、南匯嘴所城建小史
第二節 晚清的南匯城
一、河道復原
二、橋梁復原
三、街巷復原
四、建筑復原
五、小結
第三節 太平天國之亂后的南匯城
第四節 雍乾時期的南匯城
第五節 明代的南匯嘴所城
第六節 小結
第五章 明清吳淞江所城的平面形態復原
**節 資料概述與城建小史
一、方志與地圖
二、從吳淞江所城到寶山縣城
第二節 城市平面形態的復原
一、河道復原
二、橋梁復原
三、街巷復原
四、建筑復原
五、小結
第六章 上海地區衛所城市的功能和地位
**節 強勢崛起的軍事功能
第二節 后衛所時代的功能轉型
第三節 衛所城在縣域內市鎮體系中的地位
第四節 衛所城在上海市域內城市體系中的地位
第七章 江南軍城:江南沿海衛所城市的形制與共性特征
**節 基礎地圖資料與考察對象城市
一、基礎地圖資料的簡介
二、考察對象城市的篩選
第二節 中國地方文獻與舊日軍地圖中的江南沿海衛所
第三節 江南沿海衛所城平面形態的比較辨析與分類
一、修筑時間
二、區位選擇
三、類型模式
四、城市規模和平面結構
五、余論:江南沿海衛所城的兩種模式
第四節 “厭水性”:江南城市的另類
外編
第八章 文獻大邦:南宋常熟城市風貌復原研究
**節 文本:《重修琴川志》考辯
一、今本《重修琴川志》溯源
二、今存主要版本與書中輿圖流傳的關系
第二節 形態:南宋常熟城市內外空間
一、城門:城市外部的界限
二、坊、巷、橋、水:城市內部空間的通道與分界
三、建筑:城市地塊的開發進程
四、小結:常熟城市形態的演變歷程
第三節 組織:城市基層管理
第四節 余論
第九章 田野古城:安豐故城實勘及筑城史考察
**節 遺址狀況與區域地名
第二節 建制沿革與城址遷徙情況
一、建制沿革
二、城址遷徙情況
第三節 安豐故城的形態研究
一、故城廢棄的過程
二、區位選擇與城市結構
第四節 余論
后記
參考文獻
江南尋城:上海衛所城市歷史形態研究 節選
**章 上海地區衛所城市筑城簡史 明清時期,中國城市*為顯著的標志莫過于城墻。或許在明前期的江南,城墻這一要素還非是城市所必須,如上海等許多城市在立縣后的相當長時間內就未建城墻。然而邁入明中后期之后,或是為了軍事防御的需要,或是為了體現城市在政治屬性上的優越感,又或是其他種種原因,城墻逐漸成為中國城市重要的“圖騰”[ 據成一農《古代城市形態研究方法新探》:“明代中葉,尤其是正統十四年土木堡之變后,全國逐漸展開了筑城活動……一直持續到了清末。”,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第245頁。又,魯西奇在《中國歷史的空間結構》一書中,闡述了城墻作為威權象征的特質,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衛所城市作為軍事城市,城墻對于它來說是更具重要性和實用性,因此相較于同時段同地域的其他城市,衛所城市的城墻修筑較早,且規劃營造上更具主動性,大多是與城市本身一起創建的。所以,基于以上原因,本書將“筑城墻”作為所討論對象城市的“出生證明”,從這一刻起,把它們作為“城市”進行描述。 **節 筑城 東南沿海衛所城市的營建,主要歸功于洪武中期湯和奉朱元璋之命,布置海防事件。由于史料記載的混亂,此事件的具體時間和地域范圍有所出入,歷代學者也多有討論。若采納劉景純《湯和“沿海筑城”問題考補》(以下簡稱“劉文”)[ 劉景純:《湯和“沿海筑城”問題考補》,《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5年第2期。]一文的意見,湯和是在洪武十九年至二十年(1386—1387)兩年中,南下兩浙沿海執行此事的。 朱元璋之所以選擇湯和來布防東南海疆,其原因不外乎是湯和熟稔這一地域的軍事地理。在明開國戰爭中,正是湯和領兵砥定兩浙和福建地區。具體操作上,湯和聽取了方鳴謙的建議,而方鳴謙恰是他曾經的對手,割據浙東的方國珍之侄子,他對這一地域的熟悉更不在話下。據《明史》卷一百二十六《湯和傳》: 和請與方鳴謙俱。鳴謙,國珍從子也,習海事,常訪以御倭策。鳴謙曰:“倭海上來,則海上御之耳。請量地遠近,置衛所,陸聚步兵,水具戰艦,則倭不得入,入亦不得傅岸。近海民四丁籍一以為軍,戍守之,可無煩客兵也。”[ [清]張廷玉:《明史》卷一百二十六《湯和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3754頁。] 方鳴謙出了兩條建議,一是筑城,一是就地募兵,湯和完全按照他所說的做。在同卷的下段有如下文字: 和乃度地浙西東,并海設衛所城五十有九,選丁壯三萬五千人筑之,盡發州縣錢及罪人貲給役。……踰年而城成。……浙東民四丁以上者,戶取一丁戍之,凡得五萬八千七百余人。 如此,兩浙的海防衛所體系基本成型,這個體系*直觀的外物表現就是59座軍事城市凸現于世。實際上與此同時,朱元璋還派遣了周德興前往福建去布置海防,換來的成果是在福建筑16座軍事城市。周德興曾于征伐蜀地明玉珍和洪武十三年(1380)平定思州五開蠻的兩次軍事行動中被配屬于湯和的軍下,另在《明史·湯和傳》中記載是“明年,閩中并海城工竣,和還報命”[ 《明史》卷一百二十六《湯和傳》,第3755頁。]及同書卷九十一《兵志三》“海防”條中記錄有“二十一年又命和行視閩粵,筑城增兵。”[ 《明史》卷九十一《兵志三》,第2244頁。]由此可知,長江口以南的整個東南沿海的衛所體系之形成和衛所城市的建造都是湯和所主持,具體層面的操作則以都指揮使司轄區為界,分人負責,其中湯和又親自布置了浙江都司等地的衛所設置。 本書所討論的幾座衛所城市的筑建,是否與湯和有所關聯呢?這一點學界也多有討論,前文所述之劉文認為金山衛等五城是湯和所建,而魏欣寶在《湯和未筑金山衛、青村所、南匯嘴三城》(以下簡稱“魏文”)[ 魏欣寶:《湯和未筑金山衛、青村所、南匯嘴三城》,《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6年第1期。]一文中提出了反對意見,認為具體實施修筑以上三城的安慶侯仇成是直接領命于朱元璋,非屬湯和節制。謝輝在點校正德《金山衛志》時也認為金山衛筑城與湯和無關。[ 見謝輝點校正德《金山衛志》之《整理說明》,《上海府縣舊志叢書·金山縣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3頁。] 東南沿海衛所的構筑莫甚于洪武十九年(1386)湯和南下巡海之事,但此前也有零星設置,如太倉衛就設于吳元年(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 見《明史》卷四十《地理志一》“太倉州”條,第920頁。]因此衛所設置的時間點是做出判斷的一條線索。《明史·兵志三》中有記錄在洪武二十年(1387)設“金山衛于松江小官場,及青村、南匯嘴城二千戶所”。[ 《明史》卷九十一《兵志三》,第2244頁。]從時間點上來說,符合湯和筑城一事。而且早先設置的衛所,多沿用已有舊城,城墻形態與湯和所建的多不相同。[ 見孫昌麒麟:《江南沿海衛所城市平面形態比較及分類探析:基于舊日軍大比例尺實測圖的考察》,《都市文化研究》第14輯,上海三聯書店,2016年。] 另,正德《金山衛志》上卷一《城池》:“洪武十九年,安慶侯等官領命沿海置衛,召嘉、湖、蘇、松等府衛軍民土筑”[ [明]張奎:正德《金山衛志》上卷一《城池》,《上海府縣舊志叢書·金山縣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16頁。],表明金山衛乃安慶侯主持修筑。同卷中記青村所和南匯嘴所修筑狀況是“初與衛同召軍民土筑”。[ 正德《金山衛志》上卷一《城池》,第17頁。]今奉賢、南匯兩地存世*早的方志——乾隆《奉賢縣志》和雍正《分建南匯縣志》兩書也均有相同記載。魏文即憑此,認為三城是安慶侯所筑,無關湯和。考明初安慶侯為仇成,《明史》有傳。 又,萬歷《嘉定縣志》卷十六《兵防考下》“城池”條載吳淞所城是“滎陽侯鄭遇春、鎮海衛指揮朱永奏建,事在洪武十九年”,以及寶山所城也是“洪武十九年,指揮朱永建。”[ [明]韓浚:萬歷《嘉定縣志》卷十六《兵防考下》,《上海府縣舊志叢書·嘉定縣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326頁。] 目前雖未明確仇成、鄭遇春兩人在此事中是否與湯和有上下隸屬關系,但正如本書之前所指出,湯和于布置東南沿海防線一事中的重用性,以及在時間線上的一致性,因此很難排除此五城的修筑與湯和無關。即使今日上海區域內的衛所屬于中軍都督府直轄,而非浙江都司,但在地理范圍內卻是明確屬于浙西無誤,是湯和直接負責的范圍。并且此地域范圍狹小,似乎也沒有必要特意分出,另命專人負責。因此,本書傾向上海地區的五座衛所城市是湯和負責主持修筑的。 此外,在乾隆《金山縣志》卷九《湯和傳》、乾隆《南匯縣新志》卷二《建置志》、光緒《重修奉賢縣志》卷二《建置志》等文獻中,開始直接稱這些城是湯和所筑,雖說這應只是傳附,而不是一手記載,不過也可窺知從清中期開始,當地人已開始認同城池乃湯和所筑。 第二節 城址的選擇與遷移 明代上海地區大體以吳淞江為界,南為松江府,北為蘇州府嘉定縣。衛所系統也遵循此例,吳淞江之南的金山衛、青村所、南匯嘴所為一個軍事單位,兩所隸屬金山衛;北面的吳淞江所和寶山所則歸太倉衛管理,從而使得兩者在城址定位、城墻規模等方面差異明顯。 金山衛立城之前已經是一個憑借海濱鹽場而興起的市鎮,并且因設有鹽場管理機構,得名小官場,后又雅化為篠館鎮。設衛筑城之后,舊在小官場的橫浦場鹽課司西遷至城外三里處。 青村所地域在正德《金山衛志》下卷一《鹽場》中有“青村場鹽課司,在中前千戶所西南二里”[ 正德《金山衛志》下卷一《鹽場》,第57頁。],同卷《鎮市》中有“青村鎮在中前所,西為高橋,各三里。高橋市獨盛,海漁者得魚,悉于此鬻。”[ 正德《金山衛志》下卷一《鎮市》,第57頁。]該地在設所之前與小官場同樣是鹽鎮,唯有不同的是其西側還有一個名為高橋的漁鎮。 南匯嘴所的地名為三團,“團”是鹽場下級機構的稱謂,雍正《分建南匯縣志》卷二《鄉保》里就記載下砂場管理編號為一至九的九個團,三團位列其中。同卷《邑鎮》中也記述城東即為鹽場,所以該地也是由鹽鎮轉變而來。 宋代的《紹熙云間志》卷上《場務》中已見橫浦、青村、下砂三座鹽場,其中青村和下砂還是鹽場監管廨舍所在地,也就是說這三座鹽業聚落*遲至宋代就已發育形成。 綜上,吳淞江以南三城都是建立在從海濱鹽場發展起來的鹽業聚落之基礎上,其建城前的聚落史可追溯至宋。這三個衛所都選擇了已發育成熟的聚落為立城之地,除考慮均衡布防以外,顯然是對生活后勤等因素也做了一番考慮。憑借如此良好的基礎,它們在后世向城市的發展進程中取得了先機。除此之外,在以海防為首要目的情況下,三城的選地以務必靠近海岸為先。后來因江河潮汐帶來的泥沙淤積,三地的岸線都有向外推移。[ 金山衛海岸線變遷見張修桂《金山衛及其附近一帶海岸線的變遷》,《歷史地理》第3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青村所、南匯嘴所海岸線變遷見譚其驤《上海大陸部分的海岸變遷和開發過程》,《考古》,1973年第1期。]其中,青村所和南匯嘴所地區特別明顯,不僅土地面積增加,兩城的區位也從原本的陸尾海頭逐漸變為一區之腹里。憑借這些先天條件,這三座城市從建立之日起至今,位址都沒有發生變動,而且城市地位總體呈現逐漸上升趨勢。 吳淞江北兩座城市的情況略微復雜一些。吳淞江所在地區于筑城之前沒有地名留存,應當是沒有依托已有聚落,為平地而起的一座純軍事城市。成于萬歷年間的《吳淞所志·自序》稱吳淞江所“自嘉靖倭變以來,增立守江把總,總兵官亦來開府,而吳淞所始為江南重鎮”[ 萬歷《吳淞所志》已佚,此篇《自序》收于民國《寶山縣續志》卷三《城垣》,《上海府縣舊志叢書·寶山縣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842-843頁。],可見即使是筑城之后,該地的地位也不甚重要,由之反推此地筑城之前有聚落的可能性較低。據萬歷《嘉定縣志》卷十六《兵防考下》“城池”條記載,**座吳淞江所城距離長江岸邊約有三里,后因海潮侵蝕造成江岸塌陷,不得已于嘉靖十九年(1540)移往舊城西南一里另筑的新城,此城是本書所選定的討論對象,即今寶山。 相較于吳淞江所,寶山所則更為曲折,*初在洪武十九年(1386)設立時只是一座小小的寨城,位于清浦鎮(今浦東新區高橋北)。清浦鎮起于何時今也無考,較早是在正德《練川圖記》卷上《鄉都》篇中被記錄。正德《松江府志》卷十一《官署上》記,在永樂六年(1408)設清浦場鹽課司,比起金山衛等三城所在的鹽業聚落,存在明顯的時間代差,在聚落規模的發展上也應存在差距。無論清浦鎮規模如何,地處清浦鎮的寨城難被稱為城市是確定無疑的,因為其規模過小。歷代方志對清浦鎮一地的寨城記錄多有訛誤,從對寶山所城記錄較完備的康熙《嘉定縣志》卷二《戎鎮》中看,此地先后應有三座小城,但不記其規模。正德《練川圖記》卷上《防衛》和萬歷《嘉定縣志》卷十六《城池》都只記了一座城的城周為“一百八十步”。以兩步一丈算,也不過九十丈,其他兩城的規模估計也應相似。這三座城后都荒廢,并未能催發清浦鎮向城市化發展。《籌海圖編》卷六《直隸兵制》記,嘉靖三十六年(1557)調太倉衛中千戶所來此,這時清浦旱寨的編制才升格為協守吳淞千戶所,是吳淞江所城的輔助。萬歷四年(1576),遷城至舊城北數里,當時尚存的人工山即寶山腳下,并更名為寶山所城,始成為獨立的軍事單位。不過寶山所城*終于清順治十八年(1661)被裁汰,后逐漸荒廢,及至康熙八年(1669)坍入江中。 吳淞江所與寶山所兩城正處于黃浦江口的兩岸,它們的選址對軍事部署要求似乎更高,目的明確,就是為了扼守黃浦江口,據《籌海圖編》卷六《直隸事宜》: 夫沿海設備,固為上策,萬一外守不固,則黃浦一帶又為蘇、松險要,守浦乃所以守門戶,猶有愈于守城也。今吳淞江口、即為黃浦口子,既經設備,而吳淞江所亦設兵一枝以防深入。[ [明]鄭若曾:《籌海圖編》卷六《直隸事宜》,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422頁。] 這段文字充分說明兩城設立選址純以軍事部署為先,并不考慮其他因素。其次,由于長江南岸受海潮影響,歷來有塌陷,導致這一區域的聚落不發達,也間接影響到衛所在筑城之時,無已有聚落可依托。此處的地理環境不如吳淞江之南地區穩定,直接導致了寶山所日后的廢亡,今日所存之浦東高橋寶山城遺址,實為康熙三十三年(1694)所建,與明代衛所城已無關系,因此下文將不再多做討論。
江南尋城:上海衛所城市歷史形態研究 作者簡介
孫昌麒麟,現為中山大學歷史學系、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博士后。上海師范大學古典文獻學專業畢業,歷史學博士。研究方向為歷史地理學,專攻城市歷史地理、地圖史、上海地方史等方向。在《中國歷史地理論叢》《歷史地理》等學術刊物發表論文十數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自卑與超越
- >
史學評論
- >
煙與鏡
- >
二體千字文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