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歷史主義的興起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09113
- 條形碼:9787100209113 ; 978-7-100-20911-3
- 裝幀:6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歷史主義的興起 本書特色
德國史學大師扛鼎之作,深刻解讀歷史主義的濫觴《世界主義與民族國家》《馬基雅維里主義》與《歷史主義的興起》是德國著名歷史學家弗里德里希·邁內克*重要的三部作品。他將寫作這三本書的過程稱為“翻越高峰峻嶺的朝圣之旅”,其中《歷史主義的興起》成書*晚(1935年)。邁內克在書中否定了彼時興起的對于歷史主義思想方式的批判,指出強調個體化觀察的真正的歷史主義并非完全排除了任何尋找普遍法則的努力,而是將它與一種對于個體的感受結合起來。邁內克還描述了啟蒙運動、前浪漫派、狂飆突進、新柏拉圖主義、虔敬主義、古典主義等思想潮流及其代表人物對歷史主義的興起所產生的影響。在書中,他旁征博引,其思想深度與廣度令人頗為贊嘆。
歷史主義的興起 內容簡介
《歷史主義的興起》是德國有名歷史學家弗里德里希?邁內克的代表作之一。邁內克將歷史主義的興起看作西方思想中的極其重要的偉大精神革命,是用個體化的觀察來代替對歷史的普遍化觀察的過程。在書中,邁內克追蹤了歷史主義的緣起,考察了沙夫茨伯里、萊布尼茨、維柯、伏爾泰、孟德斯鳩、洛克、柏克、羅伯遜、溫克爾曼、默澤爾、赫爾德、歌德等一系列早前思想家的歷史思想,明確描繪了歷史主義濫觴和發展的過程。在邁內克看來,后三位德意志思想家對歷史主義的形成至關重要,而蘭克的出現則標志著歷史主義的綻放。
歷史主義的興起 目錄
前言
**部分 預備階段與啟蒙運動史
**章 先驅者
沙夫茨伯里
萊布尼茨
阿諾爾德
維柯、拉菲陶
第二章 伏爾泰
第三章 孟德斯鳩
第四章 伏爾泰和孟德斯鳩時期及其后的法國歷史思想
第五章 英國的啟蒙歷史學
休謨
吉本
羅伯遜
第六章 英國前浪漫派、弗格森和柏克
英國前浪漫派
弗格森
柏克
第二部分 德國運動
第七章 對德意志運動的初步考察:萊辛和溫克爾曼
第八章 默澤爾
第九章 赫爾德
導言
早期歲月
1774年的《歷史哲學》
18世紀80年代的觀念作品
晚年歲月
第十章 歌德
導言
起源部分
1 至1775年為止的早期階段
2 **次魏瑪時期和意大利之行
3 從法國大革命到結束
系統部分
1 基本前提
2 與歷史之間的消極關系
3 與歷史之間的積極關系
4 概述與結論
參考書目
索引
附錄 利奧波德·馮·蘭克紀念演說
人名索引
內容索引
附 邁內克與歷史主義的命運
譯后記
歷史主義的興起 節選
然而,存在著一種獲得歷史知識的方法,使他能夠在判斷國家事務時超越道德化的人格方式。這就是國家理性學說,關于特定國 。家利益的學說,是馬基雅維里創立的,在17世紀獲得了很大的發展,到了18世紀,對于所有的政治家和那些對時代政治感興趣的人就變得眾所周知了。羅昂(Rohan)公爵所說的“王侯統治人民,但利益統治王侯”就是這種學說的本質。這句箴言向歷史學家建議,在尋找國家行為背后的動機時,他不應該首先尋找人格品質,尋找道德或不道德的品質,而應該尋找那些對保持一個國家的生存事實上必要的東西。后來的歷史主義,開始于蘭克,能夠把這種學說作為一種理所當然的因素納入對宏大的客觀歷史景象的考察中去,在這些景象中包括和限制了對細節的處理。但是,在過去的世紀中,這種學說忍受著思想上的孤立。它固然影響了政治實踐,激勵了對于其技巧的思考;但它從未徹底地突破自然法思想形式的藩籬。如今,它依賴于啟蒙運動歷史學家對它采取的態度。在他們眼前的,正是奠基于它的歐洲內閣政治的實踐;但在心中,他們珍視的是人類的幸福。在這種兩難困境中,他們追隨了一條典型的折中道路。他們通過強調掌權者在保持自己的力量和地位時的自私利益,賦予為國家理性激勵起來的行動以人格色彩,這些行動他們無法從歷史中抹去。如果出現了這樣一種情況,即在歷史觀察者眼中該自私利益讓位于國家理性做出的偉大決定的權衡,這可能會獲得一定程度的尊敬,但它不會被歸因于比特定的國家生命更深刻的原因。根據這種觀點,國家理性在歷史生活中要么以一種機械論的方式起作用,就像(古希臘戲劇中用舞臺機關送出來的)解圍之神(deus ex macluna);要么作為通常以自我為中心的利益的一種特殊變體起作用。當然,這種情形是與現代國家發展在那時所達到的階段緊密相關的。對于當時的人來說,專制主義國家依然過分地以一種孤立的權力機器的面目出現,它的理想朝向普遍的福利,但在實際上,福利是統治者根據他們善良的或敗壞的人格動機按照嚴格的理性方式加以管理的財產。 我們已經簡述了伏爾泰在歷史著述中對國家理性學說的一般應用。他經常充分地應用這種學說,從而再一次展示了17世紀精神的持續性影響,這種精神是清醒實際和尖銳嚴酷的。“國家利益是國王的至高理由。”(《風俗論》,第174章)“當國家利益說話時,君王們就會忘卻凌辱和恩惠。”(《風俗論》,第125章)“政治在樞密院中克服了激情。”(《風俗論》,第176章)“一切都得讓位于國家利益。”(《風俗論》,第184章)對于那些了解自博特羅以來關于國家政體(ragione di stato)文獻的人來說,所有這些話都具有一種熟悉的回響。它們存在于弗朗索瓦一世、亨利四世、黎塞留和教皇等人的行動的背后。但是,伏爾泰甚至將這種學說轉移到了文藝復興之前的時代,在與基督教教會的爭辯中運用了它。他聲稱,德西烏斯、馬克西米努斯、戴克里先都僅僅是出于國家理性而迫害基督徒的,因為他們站到了反對皇帝的一邊;戴克里先絕不是宗教不寬容的(《風俗論》,第8章)。甚至日本的迫害基督教事件,在他看來也是被國家理性激發起來的(《風俗論》,第196章)。毫不奇怪的是,他也說出了刺耳的馬基雅維里式格言:“在君王們看來,宗教幾乎總是關乎他們的利益的。”(《風俗論》,第173章,類似的還有第178章) 伏爾泰將這種關于強制性的國家必然性學說*貼切地和富有意義地應用于所有法國統治者中*切合他心意的那一位,也就是亨利四世。他同意,照常理來說,一種如此明顯地出于自己的利益而發動的宗教變革將為其聲譽帶來污點。然而在亨利四世的情形中,利益如此巨大地和緊密地與王國的繁榮休戚相關,以至于他的*優秀的加爾文宗顧問們自己就建議他接受他們憎恨的宗教。那時更多的政治家認為,亨利四世一旦大權在握,將像英國的伊麗莎白女王那樣行動,將法國的天主教從羅馬擺脫出來,僅僅將其作為提升她的政治和經濟狀況的工具。但是,伏爾泰正確地指出了,亨利四世并沒有處在和伊麗莎白女王“同樣的處境中”;他沒有她所擁有的與她分享利益的國家議會,也沒有足夠的金錢和軍隊,而他還必須繼續進行與菲利普二世和反法聯盟之間的戰爭(《風俗論》,第174章)。 ……
歷史主義的興起 作者簡介
弗里德里希·邁內克(Friedrich Meinecke,1862—1954),著名德國歷史學家,曾先后任斯特拉斯堡大學、弗萊堡大學、柏林大學歷史學教授,并長期擔任著名的《歷史雜志》的主編。在“二戰”后,邁內克成為柏林自由大學的第一任校長。邁內克長于18、19世紀德國思想和文化史研究,是現代思想史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思想深受蘭克和普魯士學派的影響,被譽為“德國歷史主義最后的大師”。他的代表作有《歷史主義的興起》《世界主義與民族國家》《馬基雅維里主義》《德國的浩劫》等。 陸月洪,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主要從事德國現代哲學、中西哲學比較研究,著有《顧炎武天下經世之學研究》《從良知日用到經世致用》,譯有《歷史主義的興起》《施特勞斯、韋伯與科學的政治研究》等書。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二體千字文
- >
唐代進士錄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朝聞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