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聽孩子的話
-
>
兒童教育心理學
-
>
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學習沒有那么難(全3冊)
-
>
(文學)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紀實文學:那些家長
-
>
特別狠心特別愛.猶太媽媽德財商教育
撫育者的眼睛-一位爺爺對孫輩的心理解密與成長紀實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2017032
- 條形碼:9787572017032 ; 978-7-5720-1703-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撫育者的眼睛-一位爺爺對孫輩的心理解密與成長紀實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0—3歲幼兒家長本書是一位爺爺(外公)對孫輩從出生到3歲成長的全景紀實,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對嬰幼兒科學養護的方略指南,是一位兒童心理學研究者對人類嬰幼兒期生命成長規律的探尋和總結。全書涉及教育學、心理學、生命科學、美學,有個案,有研究,有創見,有成果。 本書既可作為育兒類通俗普及讀物,也是一本教育心理類學術理論讀物。
撫育者的眼睛-一位爺爺對孫輩的心理解密與成長紀實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心理學特級教師梅仲孫老師的跟蹤、實踐研究成果。作者對孫子、外孫進行了長達十余年的觀察。以此為基礎,作者結合心理學、教育學理論,為讀者詳細解釋了0—3歲嬰幼兒的成長規律,并提出了自己的撫育見解。全書分為十二章,分別涵蓋0—3歲嬰幼兒成長的普遍規律,撫育者的心態,入托入園的焦慮與緩解,撫育的審美化,培育的個性化等主題,有理論闡釋,有案例解析,深入淺出,對廣大家長養育3歲以下嬰幼兒具有較高的借鑒意義。
撫育者的眼睛-一位爺爺對孫輩的心理解密與成長紀實 目錄
序一 研究者的眼 撫育者的情(張民生)
序二 育兒有道 育孫有道(桑標)
序三 祖孫之間的“美美與共”(檀傳寶)
前言(梅仲孫)
**章 生命之美,美于生命之初/1
**節 小生命的孕育/ 3
第二節 胎兒照片中看到的寶藏/ 5
第三節 子宮中的性情中人/ 7
第四節 科學家媽媽的啟示/ 8
第五節 做學習型媽媽/ 11
第二章 依戀的零歲/14
**節 把握依戀的關鍵期/ 14
第二節 撫育者的心態和抱的研究/ 22
第三節 嬰兒的哭與笑及怕陌生人/ 29
第四節 嬰兒的吮手、翻身、觸摸與爬行/ 40
第三章 好動的一歲/48
**節 “上帝的密探” / 48
第二節 玩是孩子的生命/ 50
第三節 語言發展及自我中心/ 56
第四節 睡眠的意義和藝術/ 62
第四章 奇特的兩歲/67
**節 可愛又“可怕” 的兩歲/ 67
第二節 兩歲孩子的特點/ 70
第三節 小小大玩家/ 75
第四節 自主感的形成/ 84
第五節 **反抗期/ 88
第五章 不一樣的三歲/93
**節 愛學習 會想象/ 96
第二節 愛交往 要朋友/ 99
第三節 既倔強 又平和/ 102
第四節 自信感的萌發/ 105
第六章 父母之愛與愛父母/113
**節 家庭是孩子快樂成長的搖籃/ 113
第二節 母愛與父愛都不可替代/ 118
第三節 母愛的柔情關懷/ 122
第四節 父親的本領不一般/ 125
第五節 父母的心態和對子女的期望/ 128
第七章 祖輩撫育 隔代情深/133
**節 祖輩撫育的利弊/ 133
第二節 心系晚輩情更深/ 140
第三節 祖孫親情紀實/ 142
第四節 天倫之樂樂無窮/ 145
第五節 祖輩參與幼兒自理能力培養的細化研究/ 147
第八章 入托入園的焦慮及其緩解/154
**節 提早入園的適應/ 154
第二節 分離性焦慮及其緩解/ 159
第三節 焦慮在寶寶的自我安慰中得到緩解/ 162
第四節 重視寶寶同情心的培養/ 166
第九章 撫育的審美化/169
**節 撫育者的審美心態和實踐/ 169
第二節 審美化撫育中的實例分析/ 173
第三節 嬰幼兒心靈美的早期撫育/ 180
第四節 給幼兒一雙發現美的眼睛/ 182
第十章 培育的個性化/187
**節 兩個不同氣質類型的寶寶/ 187
第二節 一個慢吞吞、篤悠悠孩子的撫育策略/ 190
第三節 成長中“不同步綜合征” 的分析/ 195
第四節 早期多元智能的萌發/ 197
第十一章 操作的精細化/203
**節 育嬰無小事, 時刻留心保平安/ 204
第二節 把握機會之窗, 讓孩子舒心成長/ 206
第三節 用心解難題, 把脈要精準/ 209
第四節 細心耐心育自主/ 212
第十二章 精心育苗 潛心研究/219
**節 我的研究之路/ 219
第二節 研究道路上的新探索/ 225
第三節 兄弟交往中的各美其美/ 228
第四節 與天使共處的感受與體驗/ 231
第五節 生態美的育嬰理念和操作要點/ 239
附錄一 一本百科全書式的育嬰好書/245
附錄二 賜我一雙審美的眼睛/248
附錄三 你把眼睛里的秘密給了世界/252
后記 /256
撫育者的眼睛-一位爺爺對孫輩的心理解密與成長紀實 節選
第二章 依戀的零歲 嬰兒零歲指從出生到滿一周歲, 這是乳兒期。它是個體一生中身心發展*快的時期之一, 也是母嬰依戀并和其他親人建立依戀感的*敏感*關鍵的時期。影響很廣的兒童心理學著作《理解孩子的成長》一書中提到, 有證據表明, 在嬰兒出生后的頭幾個小時或頭幾天里, 母親就能迅速地與嬰兒形成聯結。*強有力的說法認為: 出生后的前6—12小時, 是母親通過身體接觸與嬰兒形成強烈的情感聯結的敏感期。如果錯過這一時期, 母嬰間的情感聯結就會受到影響, 甚至會對孩子今后的成長產生不良的影響。 依戀是個體對另一個個體尋求并企圖保持在身體和心理上的親密聯系。這種聯系是一種積極的充滿深情的心理歸屬和精神連接, 也是一種生存能力的體現,它是個體精神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 維系著人的一生。 我在參與自己孫子和外孫早期撫育的過程中, 對依戀形成的時間、意義、機制和培育的操作方法等問題, 作過專題性的研究, 并寫了跟蹤觀察日記。 現將我有關依戀研究的心得陳述如下。 **節 把握依戀的關鍵期 把握依戀父母關鍵期的重要認識, 我有深刻的感受。早在我兒子出生后不久, 我愛人從遠郊工作調動到市區, 剛換了一個新環境, 人生地不熟, 加之新單位的工作又繁重, 她起早摸黑忙于工作, 無暇顧及孩子, 只好將出生才7個月的兒子送到外婆家去撫養。由于過早地與父母分開生活, 后來就影響了他和我們之間更為親切的依戀感的形成。 為了此事, 我在鉆研兒童發展心理學和關懷小孫子、小外孫成長的過程中,對嬰兒與父母之間依戀感形成的關鍵期, 給予了特別的關注。 根據生態學家的研究, 依戀是人類的印刻, 是個體生存能力的特殊反映。兒童早期依戀感的形成和發展, 對于他們未來一生的幸福, 具有關鍵性的奠基作用。心理學家普遍認為: 依戀是個體生命早期的情感聯結, 是嬰幼兒與撫育者之間一種積極的充滿深情的情感聯系, 它對于激發父母或撫育者更精心地照料后代, 對形成兒童*初信賴的個性特點, 具有重要的影響。依戀作為愛的關系的先驅因素, 與感情得到保證和耐受分離的能力之間有密切的關系; 依戀在形成情感聯系的能力和兒童向所遇到的挑戰進行抗爭的能力的成長中, 被認為是非常重要的基礎力量。其中, 母嬰依戀的建立尤為重要。其表現為: 將多種行為, 如微笑、咿呀學語、哭叫、注視、依偎、追蹤、擁抱等都指向母親, *喜歡同母親在一起, 與母親的接近會使他感到*大的舒適、愉快, 在母親身邊能使他得到*大的安慰; 同母親的分離則會使他感到*大的痛苦; 在遇到陌生人和陌生環境而產生恐懼、焦慮時, 母親的出現能使他感到*大的安全, 得到*大的撫慰; 而當他們饑餓、寒冷、疲倦、厭煩或疼痛時, 首先要做的往往是尋找母親, 接近母親的渴望要強于接近任何別人。 母嬰依戀一旦建立, 嬰兒就會經常歡笑而少哭鬧, 情緒歡快、活躍而好探索, 喜歡玩弄、操作物體, 喜歡嘗試著接近新事物、新情景甚至陌生人。這有助于嬰兒形成積極、健康的情緒情感, 養成自信、勇敢、敢于探索的人格個性, 并促進嬰兒智力發展, 培養嬰兒樂于與人相處、信任人的基本交往態度。 在母嬰依戀建立的過程中, 母親對兒童反應的敏感性、接受性促使形成一種穩定的依戀, 這種依戀對兒童的合作性、社會性行為以及情緒的表達都有幫助。當母嬰依戀發展成為更平衡的伙伴關系后, 它將有助于兒童自我導向及領會別人的感情和關切。因此, 依戀感的培養又是移情能力和同情心形成的基礎。 依戀感形成和發展的*佳時期, 是在嬰幼兒時期。研究者認為, 母嬰依戀印刻于出生之初, 它有一個從自然依戀向社會依戀、從無區別的依戀到有區別的依戀、從范圍較小的依戀到范圍較大的依戀的發展過程。 現代生態學研究認為, 有機體在生命運行過程中, 存在著關鍵期, 又稱*佳期或敏感期, 是一種“印刻現象”。關鍵期是指在個體發展過程中, 在適宜的環境影響下, 發展特別迅速、習性特別容易形成的時期。這一時期內, 如果缺乏適宜的環境影響, 就會引起不良反應, 甚至會阻礙日后的正常發展。 印刻概念*早是由奧地利生態學家洛倫茨(Konrad Lorenz) 在研究生物習性時提出的。他在動物早期習性的研究中, 發現小鴨、小鵝出生之后, 將**眼看到的對象認作自己的母親, 并對其產生一種偏好和追隨反應。這種“認母印刻” 所發生的時間是出生后10—16個小時之間(現代研究結果更精確為8—9個小時)。洛倫茨將此印刻發生的時間稱為認母行為的“關鍵期”, 并根據有關實驗指出: 關鍵期形成的印刻, 作為動物的習性保存下去, 是不可逆向的, 即一旦形成就不能修正或還原; 倘若幼畜的印刻過程遭到阻礙或被迫中斷, 即一旦錯過了這個關鍵期, 其認母能力就將永遠喪失, 母畜和幼畜將永不相識。 在人類個體早期發展過程中, 也同樣存在著獲得某些能力或學會某些行動的關鍵時刻。在此時刻, 個體處于一種*積極的準備和接受狀態, 如果這時能夠給予適當的刺激與幫助, 某些能力就會迅速地發展起來。由于在關鍵期內,個體接受外來作用和經驗影響的感受性和敏感性*為強烈, 所以人們又把它稱為“敏感期”。從學習和培養的角度看, 這時期對某種特定的行為和能力, 是*適宜的學習時期, 其發展速度也*快, 會達到*佳狀態。因此, 人們又稱它為“*佳期”。 “*佳期” 即個體在發展過程中, 教育和環境影響能起*大作用, 能達到*佳效果的時期。 洛倫茨的研究, 不僅讓其獲得了諾貝爾獎, 而且引起了心理學界、教育界對關鍵期、敏感期和*佳期的興趣, 并產生了大量的相關研究。有的研究者發現,人類胚胎*容易受到損害的關鍵期是懷孕后6周以內, 即主要器官發育時期: 絕大多數先天缺陷都發生在妊娠的關鍵性的頭3個月內。有的研究者提出, 大腦發育的關鍵期為出生后5—10個月。母嬰的依戀感形成的關鍵期為出生后0—7個月。還有研究者認為: 2—4歲是兒童語音學習的關鍵年齡; 5歲左右是掌握數字概念的關鍵年齡; 堅持性行為發展則在4—5歲之間*迅速等。這時期若給予相應方面的教育, 會取得*佳效果。[1] 我國教育家陳鶴琴認為: 幼稚期是人生可塑性*大的時期, 也是奠定人生健全發展的時期, 需要適當的環境與優良的養育, 以促使民族的新生。許多研究表明, 兒童自出生到三四歲的階段中, 如被剝奪了感性經驗, 缺乏社會交往, 疏忽智力開發與缺乏雙親的撫愛、照料等, 都會嚴重影響日后心理的正常發展。 一、依戀之美在人生之開端 嬰幼兒時期依戀感的建立, 對個體愛心的培養, 對親社會行為發展以及未來道德人格形成具有重要意義。它不僅是個體歸屬感、安全感、信賴感、親切感形成發展的基礎, 也是道德人格形成、發展*重要的基礎。同情心、同理心、自制力、自主感、樂觀、信任、積極甚至責任心都是由依戀感的衍生、發展而遷移創生的。根據精神生態學分析, 兒童對父母的依戀, 有可能發展為對老師和同學的依戀。對學校、對家鄉、對民族、對祖國甚至對人類的親切依戀感的產生, 也與早期健康的依戀感的形成有密切的關系。為此, 我們一定要從小重視健康的親切依戀感的培養, 讓嬰幼兒在依戀感發展的*關鍵時期, 建立*溫馨的親子關系和*美好的人際關系, 為他們今后高層次情感發展奠定基礎, 為未來的社會體驗留下深刻的印跡和滿意愉悅的基礎情調。 嬰兒依戀感的形成對個體情感的健康發展具有奠基性的作用。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 心理學家一直強調兒童與照料者之間的關系……
撫育者的眼睛-一位爺爺對孫輩的心理解密與成長紀實 作者簡介
梅仲孫,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心理學特級教師,全國兒童教育心理學研究會理事,上海市兒童教育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上海親子教育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南京師范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特聘兼職教授。1959年畢業于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系,1981年起參加國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和“十五”兒童心理和教育方面的課題研究。發表有關情感發展與教育方面的論文60余篇,曾獲中國教育學會優秀論文獎、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主編《愛國情感教育心理學初探》一書獲上海市教育科研成果一等獎,與朱小蔓教授合著的《兒童情感發展與教育》一書獲江蘇省高校文化、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主持編寫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愛國情感心理學叢書”。近年來撰寫的《教育中的情和愛——兒童青少年情感發展與教育研究40年》被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選入“上海教育叢書”,出版后社會反響良好,被譽為“揭示人的精神生命的成長密碼”。
- >
隨園食單
- >
經典常談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二體千字文
- >
巴金-再思錄
- >
山海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