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1页_91在线亚洲_中文字幕成人_99久久久久久_五月宗合网_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讀書月攻略拿走直接抄!
歡迎光臨中圖網 請 | 注冊
> >>
和平戛然而止:通往1914年之路

包郵 和平戛然而止:通往1914年之路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時間:2022-11-01
開本: 16開 頁數: 736
本類榜單:歷史銷量榜
中 圖 價:¥93.2(6.3折) 定價  ¥148.0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加入購物車 收藏
開年大促, 全場包郵
?新疆、西藏除外
本類五星書更多>
買過本商品的人還買了

和平戛然而止:通往1914年之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853233
  • 條形碼:9787559853233 ; 978-7-5598-5323-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和平戛然而止:通往1914年之路 本書特色

《和平戛然而止》必成世紀經典。 ——《經濟學人》 關于**次世界大戰起因*好的書。 ——奧爾布賴特(美國第64任國務卿) ※“一戰”起源的*新解釋,追問“戰爭的責任”而非“戰爭的罪過” 德皇威廉二世是戰爭的罪魁禍首嗎? 同盟國應該為戰爭爆發負全責嗎? 大戰是締結同盟、軍備競賽以及秘密外交等造成的? 基于*新的開放檔案和文獻資料,《和平戛然而止》為“一戰”起源給出了新的解釋: 麥克米倫不談論戰爭的“罪過”,她展示的是少數幾個作出決策的領導人所處的政治和經濟環境,以及他們的心理動機。沒有人故意制造一場歐洲戰爭,但每個國家的領導人都負有戰爭的“責任”。 ※精準共情,細膩推敲,走入大變局中權勢人物的內心,一窺他們的糾結與渴望 在德國,有善變的德皇威廉二世和總參謀長小毛奇; 在奧匈帝國,弗朗 約瑟夫皇帝試圖通過純粹的努力,延緩帝國即將到來的混亂; 在俄羅斯,有沙皇尼古拉二世和他的妻子; 在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首相阿斯奎斯,以及積極倡導與德國開展軍備競賽的海軍上將費舍爾; 他們共同將歐洲大陸推向了陸地和海洋的對抗…… ※重新發現希望之火,亂世中也曾有強勁的維系和平之力 阿爾弗雷德 諾貝爾,他把自己的財富捐贈給了促進國與國相互諒解的事業; 作家和活動家祖特納,她是首位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女性; 還有彬彬有禮的世界主義者哈里 凱斯勒伯爵,他注意到許多早期的跡象,表明歐洲發生了一些激動人心的事情…… ※20幅時政漫畫,37張歷史照片,立體呈現大戰前歐洲的盛世與暗涌 公眾輿論的影響力日盛,大眾媒體煽風點火, 民族主義情緒日漸高漲,國與國的猜忌與疑慮日甚一日…… 借助當時的諷刺漫畫、實況照片, 親臨歷史現場,感受大戰前的氣氛、情緒,感受歷史的肌理與溫度。 ※《紐約時報書評》《經濟學人》年度好書,牛津大學權威歷史學家麥克米倫重磅新作

和平戛然而止:通往1914年之路 內容簡介

"今天的世界酷似“一戰”前的歐洲; 舉手投降并說大戰是不可避免的,這很容易,但也很危險。 歐洲是如何走到1914年夏天那個戰爭比和平更有可能的境地的?那些決策者行事時都在想什么?為什么他們沒像之前那樣把局勢往回拉一下?或者,換句話說,為什么和平戛然而止? 戰爭,當它*終到來之時,所有人都驚駭莫名;但“一戰”絕不是稀里糊涂發生的。無論帝王君主、官員政客,還是普羅大眾,人人都想利用戰爭,人人都在制造危機。各國政要復雜多變的性格和動機、日益興起的民族主義、威脅日盛的軍備競賽,以及不斷變化的聯盟體系,終結了長久的和平,帶來了一場改變歐洲和世界的戰爭。 本書意在述說百余年前的歐洲是如何從太平盛世迅速墮入戰爭深淵,并力圖找出那些縮小選擇余地的關鍵轉折點。"

和平戛然而止:通往1914年之路 目錄

導 論 戰爭還是和平?

**章 1900 年的歐洲

第二章 大不列顛與光榮孤立

第三章 “頑童為王,國家之禍!”

第四章 德國的“世界政策”

第五章 無畏戰艦:英德海軍競賽

第六章 不般配的盟友:英法協約

第七章 熊與鯨

第八章 尼伯龍根的忠誠

第九章 希望、恐懼、觀念與未言明的假設

第十章 和平之夢

第十一章 考慮戰爭

第十二章 制訂計劃

第十三章 危機上演

第十四章 波斯尼亞危機

第十五章 紛爭不斷的 1911 年

第十六章 **次巴爾干戰爭

第十七章 歐洲*后數月的和平

第十八章 薩拉熱窩刺殺事件

第十九章 歐洲協調的終結

第二十章 歐洲和平的*后一周

尾聲 戰爭

致謝

注釋

參考文獻


展開全部

和平戛然而止:通往1914年之路 節選

導論:戰爭還是和平? 人世間流行過多少次瘟疫,不下于頻仍的戰爭;然而,無論鬧瘟疫還是爆發戰爭,總是出乎人的意料,猝不及防。 —《鼠疫》,阿爾貝·加繆 凡這世上已發生之事,甚至是已切盼之事,已籌謀之事,已展望之事,都不能說是毫不相干。戰爭并非意外事件:戰爭是必然結果。你不能一邊回顧久遠歷史一邊發問:戰爭因何而起? —《鮑恩的庭院》,伊麗莎白·鮑恩 魯汶本是一個不甚光鮮的地方,1910年的一本導游手冊如是說,但時候到了,它便燃起一場盛大的火焰。沒有哪個魯汶居民會想到,他們美麗文明的小鎮家園會遭此厄運。幾個世紀以來,這座繁榮平靜的小鎮以一座座瑰瑋的教堂、古色古香的屋宅、精絕的哥特式市政廳,以及1425年創辦的一所知名大學飲譽世界。那所大學的圖書館位于鎮上久負盛名的老紡織會館內,藏書20萬冊,其中包括許多杰出的神學和人文經典著作,還有豐富的手稿藏品,從公元9世紀一位修士寫下的詩歌集,到中世紀修士們辛勞數年完成的彩繪抄本,應有盡有,不一而足。然而,1914年8月末,空氣中滿是硝煙的味道,摧毀魯汶的陣陣烈火在數公里之外都清晰可辨。包括這座大學圖書館在內,小鎮的大片街區都在戰火中消失了。絕望求生的小鎮居民帶上了一切可以攜帶的行李沖進鄉下避難,而此情此景將在20世紀反復上演,人們將會對此習以為常。 與比利時很多地方一樣,魯汶不幸落在了大戰中德國入侵法國的進軍路線上,而這場爆發于1914年夏天的大戰一直延續到1918年11月11日才告結束。德國的計劃是一套兩線作戰策略:一邊對俄國進行防御作戰,拖住這股東線敵軍;一邊快速入侵,在西線擊敗法國。比利時本是中立國,希望在德軍一路南下進攻時保持沉默以免于戰爭;但就像后來在大戰中反復上演的戲碼一樣,這些設想被證明是大錯特錯。比利時政府決定抵抗德軍—這是在**時間對德軍的作戰計劃說不。英國在短暫猶豫之后也加入戰團,與協約國一起對抗德國。8月19日,當德軍抵達魯汶,他們已對比利時人不可理喻的抵抗頗為惱怒,與此同時,他們也感到不安,擔心遭受比利時軍隊和英國軍隊的攻擊,而平民也可能拿起武器抵抗。 頭幾天里一切正常:德國人沒有什么出格的行為,可擔驚受怕的魯汶平民甚至不敢對入侵者表露絲毫敵意。8月25日,魯汶又來了一支德軍,是在遭受比利時人反攻后撤下來的。一時間城內流言四起,都說英國人也要來了。小城響起了槍聲,*有可能開槍的就是緊張兮兮、或許還喝醉了的德國士兵。恐慌情緒在德國人之間蔓延激化,他們確信自己遭受了攻擊,隨即開展了**波報復行動。當晚和此后幾天時間里,平民被拖出屋宅,包括魯汶市長、大學校長和幾名警官在內的要人都被槍殺。*終,魯汶大約一萬的總人口里有250人死于非命,更多的人則被毆打、羞辱。有1500名魯汶居民(有嬰兒,也有老者)被押上火車運往德國,那里的人用嘲弄和羞辱迎接了他們。 德軍士兵—時常和他們的軍官一起—洗劫城市,搶奪戰利品,抄掠財物,縱火焚燒建筑物。魯汶的9000座房子里有1100座慘遭摧毀。一座建于15世紀的教堂被大火焚毀,屋頂坍塌。8月25日午夜,德國士兵闖進圖書館,四處潑灑汽油。清晨,圖書館已是一片瓦礫,藏書化為烏有。烈火又接著燒了好幾天。數日之后,當地一名學者將這一切告訴了美國駐比利時大使;在描述城市毀滅、朋友被槍殺,以及可憐的難民時,這個比利時人的語調還算平靜。但當重返已是殘垣斷壁的圖書館時,他還是忍不住掩面痛哭。“城市中心簡直就是一堆冒火的廢墟,”一個去而復返的教授說,“城中各地一片死寂,市民四散奔逃;在地下室的窗戶前,我看到一張張驚恐的臉。” 這只是歐洲按下自毀鍵的開始。**次世界大戰讓歐洲千瘡百孔。有著700年歷史的蘭斯大教堂是法國*美麗也*重要的教堂,絕大多數法國國王都在這里加冕,但就是這么一座美輪美奐的教堂,卻在魯汶劫難之后毀于德軍的炮火。教堂里一尊華麗的天使雕像慘遭“斬首”,頭顱滾到地上,面容上的笑容依然完整。伊普爾,同它的宏大紡織會館,化作了一片碎石瓦礫。意大利北部小城特雷維索的市中心也被炸彈摧毀。盡管這些侵門踏戶的毀城行為不可能都是德國人干的,但它們疊加起來還是大大影響了美國的公眾輿論,推動美國*終在1917年參戰。正如某個德國教授在終戰時不無悔恨的說法:“今天我們也許可以說,魯汶、蘭斯、盧西塔尼亞—這三個名字幾乎同等程度地消除了美國人對德國的同情。” 魯汶的損失相比之后發生的事情來說的確不算大—在那之后,有超過900萬士兵陣亡,還有1500萬人負傷;不僅魯汶,比利時的許多地區,以及法國北部、塞爾維亞、俄羅斯帝國與奧匈帝國的部分地區也都毀于戰火。但魯汶成了一個象征,成了這場無意義毀滅的符號,提醒歐洲人自己對世界上曾經*繁榮、*強大地區所造成的破壞,也反映了在有諸多共通之處的民族之間,不理智和不受控制的仇恨是如何蔓延的。 歐洲另一端,在與魯汶隔山距水、地處巴爾干半島的薩拉熱窩,隨著奧匈帝國皇儲弗朗茨·斐迪南大公遇刺,**次世界大戰拉開序幕。正如那場席卷魯汶的大火,這次暗殺行動引燃了一場遍及歐洲絕大部分地區的戰火,世界許多地方也受波及。那些規模*大、死傷*多的戰役,既在東西兩線進行,也在巴爾干半島打響,還在意大利北部地區上演,在中東和高加索等地蔓延,更在遠東、太平洋和非洲延燒。全球各地的士兵涌入歐洲,他們來自英屬殖民地印度、加拿大、新西蘭以及澳洲,也來自阿爾及利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法屬殖民地。中國派出大批勞工,幫助協約國運輸軍需品、挖掘壕溝;身為協約國成員的日本也出兵巡邏世界各地水道。1917年,被德國挑釁得忍無可忍的美國,參加了大戰。在這場戰爭中,美國有114,000名士兵陣亡,并在參戰之后痛感自己被騙進了一場沒有勝算的大賭局。 1918年,和平終于以某種方式到來;但是,這時的歐洲和世界已經面目全非。大戰之后,四大帝國土崩瓦解:曾經統治西及波蘭、東達格魯吉亞等諸多臣屬民族的俄羅斯帝國,擁有波蘭和海外領土的德意志帝國,歐洲中部的龐大多民族帝國—奧匈帝國,以及奧斯曼帝國。當時的奧斯曼帝國仍然占據著歐洲的一小塊領土、今天的土耳其全境以及中東阿拉伯的絕大部分地區。布爾什維克在俄羅斯成功奪權,他們的夢想是創建一個煥然一新的共產主義世界,由西向東,推動革命洪流滾滾向前:先是在匈牙利,然后在德國,再后來是在中國。舊有的國際秩序一去不復返了。歐洲比之前更加貧弱,再也不是無可爭議的世界主宰。在歐洲的殖民地,民族主義運動風起云涌,新的世界大國也在亞歐大陸的邊緣地帶先后崛起,東邊有日本,西邊有美國。**次世界大戰并非催化了西邊那個超級大國的崛起—美國在大戰之前就已經崛起—而是加速了“美國世紀”的到來。 在許多方面,歐洲都為自己釀就的這場大戰付出了慘重代價:退伍老兵再也沒能從生理或是心理上的打擊中恢復過來;戰爭制造了大量孤兒寡母;年輕女性找不到丈夫,因為太多男人死掉。和平降臨的頭幾年里,歐洲社會又經受了新一輪的慘痛折磨:西班牙大流感(也許這是法國北部和比利時地區富含細菌的土壤被炮火反復蹂躪的結果)帶走了全球范圍內約2000萬人的生命;饑荒降臨,因為沒有足夠的男性勞動力去耕種或從事食品運銷工作;還有政治動蕩,左和右的極端主義者使用武力達成他們的目標。在一度是歐洲*富有城市的維也納,紅十字會工作者看到的是傷寒、霍亂、佝僂病、壞血病,他們本以為這些災禍早都從歐洲消失了。更糟糕的是,1920年代和1930年代都只不過是“歐洲*后一場三十年戰爭”之間的短暫間歇。1939年,大戰以一個新的名字再次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 **次世界大戰仍然以各種形式留存在我們的身體和想象之中。成噸的未爆彈還潛伏在戰場之下,總是不斷有人—也許是一個不幸的正在犁地的比利時農民—被加進傷亡名單。每年春天冰雪消融之后,法國軍隊和比利時軍隊都要派兵前去清理這些重見天日的未爆彈彈殼。大戰在我們的記憶里仍然占據重要位置,這既要歸功于不斷涌現的回憶錄、小說和繪畫作品,也因為我們之中很多人的家族與這場大戰關系緊密—這場戰爭仍是我們家族歷史里灰暗可怕的一章。我的祖父母都曾參戰,一個在中東與印度軍隊并肩作戰,另一個則是西線野戰醫院的加拿大醫生。我的家族仍然保存著在大戰中贏得的獎章、一把在巴格達由某個心懷感激的病人贈送的寶劍,還有一枚手榴彈—我們孩提時代在加拿大的時候就曾把玩這枚手榴彈,后來才有人意識到,這枚手榴彈恐怕還沒拆除引信。 這場大戰之所以讓我們久久難忘,一大原因在于它本身還是個謎。歐洲怎么會對自己和世界犯下這樁罪行?對此有很多種可能的解釋;的確,要從中選出令人信服的解釋太難了:首先是軍備競賽,嚴格的軍事計劃,經濟競爭,貿易戰,爭搶殖民地的帝國主義,還有就是將歐洲劃分成兩大敵對陣營的同盟協約體系。各種理念和情緒往往是跨國界的:民族主義及其令人厭惡的鼓吹者,渾身散發著對別國的仇恨和蔑視;恐懼,對失敗或革命的恐懼,對恐怖分子或無政府主義者的恐懼;希望,希望改變,或是打造一個更好的世界;對榮譽和男子氣概的渴求,這就意味著毫不退縮和絕不示弱;還有社會達爾文主義,這種思潮將人類社會當作自然界的物種一般劃分等級,不只是推崇、信仰“進化”和所謂的“進步”,還使人們相信人類之間的殘酷斗爭不可避免。此外,各個國家以及它們各自的動機又在推動大戰中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呢?國力日強的日本和德國野心勃勃;衰落如大英帝國滿眼恐懼;法國和俄羅斯的復仇怒火熊熊燃燒;奧匈帝國垂死掙扎。各國內部同樣存在種種壓力:愈演愈烈的勞工運動,或是公開活動的革命勢力;爭取女性投票權的運動,或是附屬國的獨立運動;又或者是階級之間的沖突、信徒與反教權人士的對決、軍方與平民的齟齬。那么,無論是在維持歐洲的長期和平,還是推動走向戰爭的進程中,這些內部壓力又起到了什么作用? 國力、觀念、偏見、制度、沖突,這些因素的確非常重要。然而,事情到了*后還是要由不多的幾個個體決定,他們要么不得不點頭同意并繼續發動戰爭,要么表示反對,并停下腳步。他們中有德意志皇帝、俄國沙皇、奧匈帝國皇帝這樣大權在握的世襲君主;還有法國總統、英國首相、意大利首相這些受制于憲政體制的政治領袖。現在回想起來,在1914年,那些關鍵人物里沒有一個是偉大而富于想象力的領導人,沒有一個有膽量站出來對抗那些日增月累、*終導致戰爭的壓力,這真是歐洲乃至全世界的悲劇。無論如何解釋這場大戰的到來,我們都必須兼顧歷史的洪流與在洪流中上下翻動但有時也會改變潮水方向的人。 舉手投降并說大戰是不可避免的,這很容易,但也很危險,尤其是在我們今天這個時代,它在一些(并非所有)方面酷似1914年之前的那個昨日世界。我們的世界正在面臨相似的挑戰,一些是革命性的和意識形態層面的,比如激進宗教和社會抗議活動的興起;另一些則來自新興國家與衰落國家之間的沖突壓力。我們需要小心思考戰爭如何爆發以及和平如何維系的問題。今天,各國仍然像1914年以前那樣,在各國領導人設想的恫嚇與反恫嚇的可控游戲中對峙;然而,在斐迪南大公遇刺之后的五周時間里,歐洲是多么輕易而又突然地從太平盛世墮入戰爭深淵啊!在那之前也有過幾次嚴重性堪比1914年的危機,但當時的歐洲并沒有走到懸崖邊上。歐洲各國領導人—還有支持他們的大批國民—選擇的是解決問題以維系和平。那么問題來了,是什么讓1914年與眾不同呢? 讓我們先開始設想一幅人們穿行其中的風景。風景里有土地、植被、山谷和溪流,這些全都相當于組成歐洲的關鍵的經濟和社會結構,而吹拂的微風則是影響了歐洲人觀念和意見的各種思潮。想象你走在這樣的風景中,前路有許多選擇,即便你能看到天邊飄著幾朵陰云,可天氣還算不錯。面前有一條通往開闊平原的大路。你知道你得不停走,因為一方面鍛煉身體是好的,一方面你*終也想抵達安全的目的地。你還知道,只要選擇繼續前行,你就得加倍小心。前方也許會有虎視眈眈的野獸,會有需要涉水而行的溪流,也會有崎嶇坎坷的山巖。但你不會想到,你有可能會因為其中一樣而走向毀滅。作為一個行者,你過于理智、過于有經驗了。 但在1914年,歐洲的確跌下懸崖,卷入了一場災難性的沖突。這場沖突殺死了數百萬人,掏空各國經濟,將各大帝國和各國社會碾為粉末,致命地打擊了歐洲的世界領袖地位。那些歐洲各大首都街頭人們興高采烈的照片影像有相當的欺騙性。突如其來的戰爭讓絕大多數歐洲人都頗為吃驚,他們*初的反應是懷疑和震驚。當時的歐洲人已經習慣了和平;他們出生成長于拿破侖戰爭結束之后的一個世紀,那是歐洲自羅馬帝國以來*為和平的時段。誠然,這百年之間也有戰爭,但要么是邊遠之地的殖民地戰爭(如非洲南端的祖魯戰爭),要么就是歐洲邊緣地帶的局部戰爭(如克里米亞戰爭),要么就只是短暫而迅速決出勝負的戰爭(如普法戰爭)。 從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遇刺,到8月4日歐洲大戰全面爆發,通往戰爭之路的*后一步只走了一個多月。*終,數周之內的一系列關鍵決策將歐洲帶入戰爭,而這些決策卻是由寥寥數人做出的(而且他們都是男性)。為了理解他們如何那樣作為,我們必須往回追溯,看看那些影響了他們的各種力量。我們需要理解“打造”了他們的社會和制度。我們必須試著理解那些對他們認識世界有影響的價值觀、理念、情感和偏見。我們還要提醒自己,除了一兩個例外,這些領導人其實對于自己正在將國家和整個世界帶向何方一無所知。就這一點而言,他們與自身所處的時代非常合拍;絕大多數歐洲人都認為,一場全面戰爭要么絕不可能發生,要么即使發生也會迅速結束。

和平戛然而止:通往1914年之路 作者簡介

瑪格麗特·麥克米倫 (Margaret MacMillan),杰出史學家,歷史研究及國際關系領域的領軍人物,現為牛津大學教授。 麥克米倫的曾外祖是“一戰”時英國名相勞合·喬治,她的多部作品也與其外祖父的時代背景密切相關,曾獲塞繆爾·約翰遜獎、達夫·庫珀獎、赫塞爾-蒂爾特曼獎等眾多獎項。 著作《歷史的運用與濫用》備受贊譽,獲歷史學教授羅新鄭重推薦。

商品評論(0條)
暫無評論……
書友推薦
本類暢銷
編輯推薦
返回頂部
中圖網
在線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码专区aaaaaa免费视频 |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另类图片 | 久久国产亚洲 | 久久一本色系列综合色 | 日本a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 人妻仑乱a级毛片免费看 | 青青热在线观看视频精品 | 久国产精品视频 | 亚洲网站在线免费观看 | 九九精品免费视频 | 欧美aaaa片毛片免视频 | 欧美成人观看免费完全 | 欧美韩国日本在线 | 日本三级高清电影全部 |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电影 | 欧美天天搞 | 国产一级性片 | 国产a√无码专区亚洲av | 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 国产精品视频第一区二区 | 99国产精品国产精品九九 | 日本黄大片免播放视播放器 | 亚洲成人福利在线 | 一区二区国产在线观看 | 久久综合给会久久狠狠狠 | 在线无码午夜福利高潮视频 |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 日本亚州在线播放精品 | 久久国产精品免费看 | 中文字幕人妻色偷偷久久 | 伊人色综合久久大香 | 欧美精品免费看 | 国产成 人 综合 亚洲绿色 | 99在线影院 | 99久re热视频这里只有精品6 | 伊人333| 亚洲欧美综合精品成人导航 | 免费看一级大片 | 好吊妞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强行 |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