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從記憶到書面記錄:1066—1307年的英格蘭(第三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3233720
- 條形碼:9787543233720 ; 978-7-5432-3372-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從記憶到書面記錄:1066—1307年的英格蘭(第三版)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其他中世紀的過去被視為無知和野蠻的時期,是等待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宗教改革和19世紀進步主義改革的“黑暗時代”。在印刷術發明、國家教育的發展之前,讀寫能力和文化是如何廣泛傳播的呢?中世紀是否真的是無知的時代?在印刷術發明之前,是誰或者什么機構組織承擔起了普及讀寫能力和識字率的責任?這些問題都能在本書中找到答案。作者的主要論點是,在中世紀,讀寫并非如現代人認為的那樣不可分割,并進一步指出,從記憶到書面記錄并不是不斷進步的過程,民間讀寫能力起源于政府的管理需求,而不是源于對教育或文學的抽象渴望。
從記憶到書面記錄:1066—1307年的英格蘭(第三版) 內容簡介
這本書集中講述了從1066年諾曼征服到1307年愛德華一世統治結束的這段時期,英語文化從口頭文化向書寫文化轉變,其重要性不亞于后來印刷術的發明。各種書面記錄的制作和保存從皇家和修道院機構延伸到更廣泛的日常形式,英國的文化精神由此得到了發展。本書分為“記錄的形成”和“文化心態”兩部分。作者以對記憶在英國法律程序中的使用開始**部分,集中于對諾曼征服的記憶。之后分析了*終將取代記憶的文檔的擴散。在農村地區,書面記錄的大量出現表明了文獻的擴散和以文字作為記錄手段逐漸被接受。本部分的*后三章討論了書面記錄。作者將書面記錄分為四類:個人發表的聲明、機構保存的備忘錄、文學作品和禮拜書。接下來,作者轉向中世紀抄寫員如何創建書面文件,描述了各種材料和工具在實際的寫作行為中的使用情況。*后,作者介紹了書面記錄的保存、組織和使用情況。在第二部分中,作者追溯了文化心態的發展,即為什么讀寫的勢頭減緩,人們為何寧愿接受口頭表達或記憶勝于書面記錄。作者指出了三個障礙因素:精神上的、文化上的,以及使用的語言的多樣性。在這一時期,圣經是所有階層的人*主要的讀物。因此,許多人相信只有圣經才應該被寫下來,并且這些文字是神所啟示的。由于在這一時期,英國使用多種語言——拉丁語、法語、英語,有時還有希伯來語,文件可能在同一份文件中混合使用多種語言,同時也了讀寫能力。
從記憶到書面記錄:1066—1307年的英格蘭(第三版) 目錄
總序
譯者前言
**版序言
第二版序言
第三版序言
導論
上卷 記錄的制作
**章 關于諾曼征服的記憶與神話
第二章 公文激增
第三章 記錄的類型
第四章 書寫的技藝
第五章 公文的保存與使用
下卷 有讀寫能力者的心態
第六章 用于記錄的語言
第七章 有讀寫能力的人與目不識丁的人
第八章 聽與看
第九章 信任書寫
第十章 實用讀寫能力
作者后記
深入閱讀書目選錄
圖片及說明
索引
從記憶到書面記錄:1066—1307年的英格蘭(第三版) 作者簡介
邁克爾·托馬斯·克蘭奇,1964—1985年在格拉斯哥大學教授中世紀歷史,目前是倫敦大學歷史研究所的中世紀史名譽教授、英國科學院研究員,并在倫敦大學學院和沃爾伯格研究院進行研究。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史學評論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經典常談
- >
山海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自卑與超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