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為什么是東周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9467227
- 條形碼:9787519467227 ; 978-7-5194-6722-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為什么是東周 本書特色
亂世講仁義更要講權謀。 所謂權謀,權的是利弊,謀的是人心。
為什么是東周 內容簡介
馮友蘭說:中國之文化,至周而具規模。東周時代,涌現出的諸子百家的人文奇觀,至今依然有我們心儀的各種故事和傳說,是中國思想歷史記錄有價值的部分。被稱為“子”的思想家們,都集中涌現在這個時期。他們的故事構成了今天中國人的文化背景和底蘊。正是這個波瀾壯闊、大氣磅礴、英雄輩出的時代奠定了每一個中國人的文化背景,為中華文明貢獻了無與倫比的精神內核。其后兩千年中國社會發生的人和事,只是在此基礎上的延伸。 本書不是考古研究,只是東周時期的系列故事趣讀,分春秋篇、吳越春秋篇、戰國篇,將五百年浩瀚東周無數古圣先賢、英雄豪杰和普羅大眾傾情演繹的故事,留下的精彩紛呈的細節、瞬間,成百上千的各色人物,各種定型的層出疊見的文化符號呈現給大家,運用通俗的語言、有趣的插圖、簡單的脈絡幫助讀者理清東周這段錯綜復雜的人文大雜燴,用心體會先賢的言行,找到千年不變的“道”與“理”,探尋中國人的文化源頭,學會“以不變應萬變”的高維智慧,更快更好地理解中國人的文化背景,以增強我們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
為什么是東周 目錄
春秋篇
**章??周王東遷失權柄
一、華夏子孫,華夏兒女 002
二、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004
三、毛公鼎,宣王中興 007
四、千金買笑,“烽火戲諸侯” 009
五、平王東遷 011
第二章??諸侯失禮亂紛紛
一、多行不義必自斃,黃泉相見 014
二、稱王稱霸 018
三、兄妹亂倫,瓜期不代 020
第三章??管仲桓公擔責任
一、管鮑之交,相輔相成 024
二、管仲拜相 027
三、禮義廉恥,國之四維 032
四、曹劌論戰,一鼓作氣 035
五、戲言喪命,弒君如割雞耳 039
六、宵小伎倆;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040
七、桃花夫人,引狼入室 042
八、九合諸侯,尊王攘夷 044
九、楚國崛起,斗榖於菟 049
十、平息山戎,老馬識途 051
十一、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054
十二、任獨者暗,任眾者明 056
十三、鶴將軍 057
十四、聯軍伐楚,風馬牛不相及 059
十五、人情世故 062
第四章??秦晉之好三置君
一、借道伐虢,唇亡齒寒 065
二、羊皮換相,奠基西北 068
三、晉國內亂,朝堂一空 076
四、臨終囑咐 079
五、龍門大戰,“獨何人哉” 083
第五章??重耳流落十九年
一、割股奉君,“蛟龍失勢,比于蚯蚓” 089
二、五子爭位 091
三、誰執牛耳,宋襄之仁 093
四、重耳回國,秦晉之好 101
第六章??一朝聲價上青云
一、退避三舍 108
二、城濮之戰 115
三、燭之武退兵 119
四、舉案齊眉 124
第七章 襄公承志斷秦兵
一、崤山之戰,放虎歸山 127
二、王官之戰,乘龍佳婿 132
三、河曲之戰 135
四、收買人心,齊宋生亂 138
第八章??一鳴驚人顯楚莊
一、三年不飛,一飛沖天 141
二、董狐直筆 144
三、問鼎中原;一念之善,天必佑之 145
四、蹊田奪牛 150
五、邲城之戰 152
六、孫叔敖遺言 155
七、教化弭盜,察見淵魚者不祥 157
八、齊頃公失禮 158
第九章??中原復興有悼公
一、趙氏孤兒 161
二、鄢陵之戰 163
三、趙氏復興;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 164
四、三駕服楚,以逸待勞 167
五、衛獻被逐,廢寢忘食 172
六、平陰之戰 174
第十章??晉國失霸南北和
一、紅杏出墻,莊公之死 176
二、弭兵之會 178
三、崔慶之禍 178
四、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 179
五、齊國內亂 181
六、靈王之死,眾叛親離 182
七、立木為表,二桃殺三士 183
吳越春秋篇
第十一章??快意恩仇伍子胥
一、吳國崛起,兄終弟及 188
二、平王奪媳 189
三、伍子胥過昭關,一夜白首 192
四、專諸刺僚 195
五、要離稱雄 199
六、孫武練兵,不戰而屈人之兵 202
七、倒行逆施 205
八、夫子施政,筆削春秋 212
第十二章??驚天逆轉唯勾踐
一、殺祖之仇 217
二、晉國四卿,自取滅亡 218
三、勾踐嘗糞,韜光養晦 219
四、臥薪嘗膽,連環計 224
五、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228
六、齊國政變 234
七、鳥盡弓藏,春秋謝幕 235
戰國篇
第十三章??戰國七雄齊登場
一、三家滅智,卞莊刺虎 240
二、三家分晉 246
三、朝令夕行,鐵石心腸,西門渠,同甘共苦 248
四、田氏代齊 255
五、韓相被刺 257
六、楚國復興 258
七、威王稱霸,賞罰分明 259
第十四章??各顯其能見真章
一、商鞅變法,徙木立信 262
二、何必曰利 268
三、諸子下山 269
四、圍魏救趙,田忌賽馬 272
五、馬陵之戰 277
六、無鹽報警,稷下學宮 279
七、五牛分尸 281
第十五章??合縱連橫動天下
一、蘇秦合縱 283
二、張儀連橫 290
三、燕國招賢,千金買馬骨 292
四、張儀欺楚 294
五、三人成虎 298
第十六章??秦國戰車不可擋
一、懷王被扣 301
二、胡服騎射 303
三、屈原投江 306
四、主父悲劇 307
五、雞鳴狗盜 309
六、伊闕之戰 312
第十七章??你方唱罷我登場
一、窮兵黷武 315
二、折節下士 317
三、樂毅滅齊 318
四、田單復國,火牛陣 320
五、完璧歸趙,負荊請罪,將相和 324
六、閼與之戰 330
第十八章??遠交近攻皆鷹揚
一、范雎獻計 334
二、安撫齊楚 342
三、長平之戰,紙上談兵 344
四、毛遂自薦,脫穎而出 347
五、奇貨可居 351
六、義不帝秦 354
七、竊符救趙,義不獨生 357
八、合縱末路 359
九、功成身退 361
十、不作不死 366
第十九章??濃墨重彩著春秋
一、周朝祀絕 368
二、短暫輝煌 369
三、權傾天下 372
四、合縱休矣 373
五、楚都南遷 375
六、秦國平叛 376
七、神童甘羅,十二拜相 378
第二十章??千古一帝秦始皇
一、嬴政加冠 383
二、兼并之策,《諫逐客書》 390
三、一己之私;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393
四、滅韓殘趙 395
五、荊軻刺秦,圖窮匕見 397
六、王翦滅楚 401
七、四海一統 404
八、雖死猶存,秦始皇 405
后 記 409
為什么是東周 節選
**章 周王東遷失權柄 一、華夏子孫,華夏兒女 時間:上古時代(公元前5000年以前) 人物:炎帝、黃帝 中國人習慣于在談古論今或者宏大敘事的時候,自稱“華夏兒女”。 中國古史傳說時期*早的宗祖神靈有兩位:炎帝神農氏致力于改善民生,堪稱農耕社會鼻祖;黃帝有熊氏馴服熊羆貔貅虎,征戰天下。他們共同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繁榮昌盛做出了開創性的巨大貢獻。公元前2100—前770年,黃帝的后裔先后在土地肥沃的黃河中下游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把一些散落的民族融合為同一個華夏族,我們也順理成章地稱呼自己為“華夏兒女”。 繁忙的政務之余,黃帝關心黎民百姓生命健康,遍訪名士高人,以他名字編纂的《黃帝內經》成為護佑華夏子孫生命健康的醫學寶典。 在不同的文獻著作中,對于古代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三皇五帝”記載有異。一般而言,“三皇”指黃帝之前的部落領袖燧人、伏羲、神農;“五帝”則指黃帝及其后代顓頊、帝嚳、唐堯、虞舜。由于能力超拔、德被天下,特別是能夠無私地禪讓帝位,“三皇五帝”這些優秀的部落領袖均被視作后世的道德楷模。 接下來,禹因治理洪水有功而受舜禪讓,繼承帝位。禹即位后,創建夏朝,成為夏朝的**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稱他為夏禹。也因為治理洪水、劃定中國版圖為九州等歷史功績,后人又稱他為大禹,即“偉大的禹”的意思。 大禹臨終前,本想禪讓帝位于長期跟隨自己治水、發明了鑿井技術、還有可能是《山海經》初始作者的執政官伯益。但是,其兒子啟用武力征服了伯益,打破禪讓制,創建了我國**個“父傳子,家天下”的世襲王朝——夏。啟也成為傳統上被公認的中國**個帝王。從此,無論夏、商、周這些朝代如何更迭、統治者怎樣標榜自己的炎黃貴胄的身份,傳說中美好的“禪讓制”都已一去不返,世襲王朝被一代一代延續下來。 二、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時間:西周元年(前841) 人物: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 歷史終于演進到中國歷史上祚命*長的周朝。說起這個令人眼花繚亂的朝代,相信不少人深受《封神演義》等神話傳說的影響。因此,周文王、周武王和姜子牙討伐商紂王的歷史也頗具傳奇色彩。 這是距今約三千年前的故事,改朝換代,血流成河,驚天動地。而奠定周朝八百年基業的關鍵人物,一是周文王,二是周公。 周文王姬昌,原為商紂王的諸侯,封西伯,故又稱西伯、姬伯。相傳他在被商紂王囚于羑里期間,推演出了周易,為后世萬年開啟了一套和神秘宇宙對話的密碼。姬昌奉行德治,生活勤儉,勤政愛才,成為諸侯中的道德楷模,受到天下百姓愛戴。文王去世后,其兒子周武王姬發就聯合其他部族,討伐荒淫無道的商紂王,并在著名的牧野之戰中大敗殷商,建立周朝,定都鎬京(今陜西西安西南)。 為了表明自己取代殷商的正當性、合法性,周朝開動宣傳機器,竭盡所能把前朝的商紂王描述成一個沉湎酒色、重刑厚斂、拒諫飾非的暴君,以至于這位據說也頗有一些才能的帝王聲名狼藉、遺臭萬年。事實上,商紂王在位時期,商朝國勢已經趨于沒落,盡管他東征西討想挽回敗局,但已難以挽回他自焚喪命、亡國之君的宿命。 周朝肇基者除了周文王、周武王父子兩代君主和姜子牙這位被神化的韜略家、軍事家、政治家,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也是*值得被歷史記錄的一位。 關于這位周公,可說的實在是車載斗量,連今天有的人做了夢也要按照《周公解夢》里他老人家的指示去解讀一番。事實上,歷朝歷代的統治者的確都發自內心地爭相把他樹成忠君愛主的道德楷模和奠定天下公序良俗的治世能臣。為了招賢納士、廣攬人才,周公洗一次頭得幾次握著尚未梳理的頭發,吃一頓飯也得數次吐出口中食物,生怕怠慢賢士,這種禮賢下士的作風為我們留下了“吐哺握發”這一成語。在輔佐胞兄姬發挫敗商紂、建立周朝的艱難歷程中,姬旦功不可沒;制禮作樂,使萬世子民言談舉止有規矩可依,他也煞費苦心。即使遭受冤屈,他仍忠心耿耿,為周王朝的發展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理所當然地被萬世敬仰、名垂青史。“周公”成為后世為政者的典范,成了忠厚長者、可托付大事者的代名詞。雄才大略的三國豪杰曹操也由衷地贊嘆“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孔子儒家學派把他作為*高人格典范,把周初的仁政譽為*高政治理想,孔子本人終生念茲在茲倡導的始終是周公的禮樂制度。 武王之后,成王、康王父子二人廣施仁政,厲行節約,農業生產得到迅猛發展,共同開創了中國歷史上**個盛世——“成康之治”。在他們統治時期,周朝疆域急劇擴大。為了更好地實施統治,一種新型的管理模式(分封制)被采用實施。周天子以宗族血緣關系為紐帶,將土地及土地上的人口賜給王公貴族。分封諸侯對自己的封地實行完全自治,定期向天子朝貢、鎮守疆土,如果天子遇到危險還要率軍勤王。 分封制直接導致諸侯崛起,王室逐漸衰微,一些異性諸侯不僅停止朝覲,甚至起兵叛逆,公然和周王室叫板。為了重振周室,再現“成康之治”,周厲王姬胡決定大力改革,發展經濟,強大軍事。由于不斷分封,大部分稅收都流進了諸侯和貴族的腰包,周王室能征稅的范圍越來越小。周厲王任用榮夷公分管經濟,違背周人共同享有山林川澤以利民生的典章制度,把以前未納入征稅范圍的山林川澤納入進來,但此舉影響了王公貴族的利益。山林川澤納稅收入充實了國庫,周厲王便任用虢公長父組建軍隊,加以訓練,重振王師,然后開始四面出擊,去征討那些犯上作亂的貴族大臣。 *終,周厲王的改革使得他和貴族們的矛盾越來越尖銳,新貴族們慫恿工商業者和淪為平民的沒落貴族在鎬京發動了一場武裝政變——“國人暴動”。周厲王逃之夭夭,從鎬京逃到了彘地(今山西霍縣東北),丟下個空空如也的周王室無人理政。兩位股肱之臣周公和召公被國人推選出來,代行天下之事,同時考察新天子人選。周公和召公聯手輔政,這一獨特現象史稱“共和行政”。 這一年也是中國歷史紀年的重要節點。公元前841年,共和元年、歲次庚申,中國歷史**次開始紀年,中國歷史從此有了清晰的時間軸。春秋時期晉國史官和戰國時期魏國史官認真篩選材料,精心組織編纂,為后世留下一部編年體史書——《竹書紀年》,這也是中國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經秦火的編年通史。 三、毛公鼎,宣王中興 時間:西周300年 人物:周宣王 公元前841年,國人暴動,周厲王逃命彘地,周公、召公共和行政。公元前828年(共和十四年)周厲王死于彘,召公、周公聯合諸侯擁立太子姬靜繼位,史稱周宣王。 執政初期,周宣王以父王為戒,謙虛謹慎,勤勉國事,任用召公等賢臣輔佐朝政,放寬對山林川澤的控制,廢除奴隸制的籍田制,允許將公田分給奴隸耕種而收取實物。并命令著名的工匠毛公鑄造青銅器“毛公鼎”,專門記載他的王令,為他做證。一時之間,周朝國力得以恢復,史稱“宣王中興”。 遺憾的是,周宣王執政長達四十六年,后期對外用兵接連受挫,開始變得神經質。一次慘敗而歸剛回到鎬京,就聽到幾個毛頭小子在路邊唱歌,多次唱道“檿弧箕箙”(桑木做成的弓箭和箕草編制的箭袋)。這些都是打仗的東西,看來有人想要造反啊!這首歌謠的意思是說女人亂政,為禍國家,務必謹慎!聽到如此大逆不道的讖語,周宣王勃然大怒,下令將國內所有的弓箭銷毀,禁止民間生產和銷售弓箭,見到那些形跡可疑的女人通通抓起來殺掉。 晚年的周宣王更加獨斷專行,經常濫殺大臣,宣王中興遂成一現曇花。公元前783年,執政四十六年的周宣王去世。 四、千金買笑,“烽火戲諸侯” 時間:西周350年 人物:周幽王 周宣王死后,他的兒子姬宮湦(shēng)即位,即后世以“烽火戲諸侯”留下千古罵名的周幽王。國學大師錢穆在《國史大綱》中對此頗有疑義。2012年,清華大學整理“清華簡”時發現竹簡上的記述與這個故事也有所偏差,認為《史記》中所載只是“小說家言”。西周滅亡不是因為“烽火戲諸侯”,甚至該故事并不存在,但周幽王“暴戾寡恩,動靜無常”、一代昏君的形象是板上釘釘的。 這個周幽王的確不爭氣,一心貪玩,正事反而成了他的煩心事。執政第二年,西周發祥地、姬家老家岐山一帶發生地震,導致涇水、渭水、洛水三條大河枯竭。對于周王室來說,這無異于祖墳被掘、龍脈被毀。大夫伯陽甫甚至告誡道,國家的建立必須依靠山川,山崩川竭是亡國的象征。但周幽王對此卻置若罔聞,心里只惦記著美女、美酒,連聽取匯報都頗不耐煩,竟然連連搖頭擺手說:“山崩地震,此乃常事,何必告朕。” 太子廢立本是天大的事情,可周幽王剛剛坐穩八年(前774),就廢黜王后申后和太子周平王(姬宜臼),改立寵妃褒姒為王后、褒姒之子姬伯服為太子,并加害太子周平王,申后的父親申侯大為震怒。 這個褒姒在周幽王眼里是個冰山美人,平日里難得一笑。為博美人一笑,周幽王可謂煞費苦心,使盡了各種招數。這時有人出了個餿主意,說謊稱外敵進犯,點燃烽火、擂響大鼓以召集援兵。這就是“烽火戲諸侯”的由來。各路諸侯收到信號后匆匆趕來,發現并沒有外敵入侵,只得悻悻而去。褒姒看到諸侯驚慌失措、哭笑不得的樣子,終于忍俊不禁,哈哈大笑。周幽王心里美得像花一樣,立刻賞給出主意的人千金,為我們創造了一個著名的成語“千金買笑”。周幽王受到鼓勵,多次點燃烽火、擂響大鼓。諸侯們被數次戲弄,感覺受辱,再有召喚都不肯發兵勤王了。 無論這把傳說中的烽火是否真的在歷史的時空里燒過,周王室此時的確天崩地裂,歷史的河流急劇轉了個大彎。三年之后的公元前771年,原太子的姥爺、原王后的父親申侯聯合繒國、西夷犬戎攻打鎬京。周幽王逃至驪山腳下,被追上殺死,褒姒也被擄走,西周歷史宣告結束。在申侯等人的擁立下,前任太子周平王繼位,東周大幕徐徐開啟。 五、平王東遷 時間:東周元年(前770) 人物:周平王、衛武公、秦襄公 盡管周王室有了新王,但政治格局已經發生巨變。犬戎嘗到了甜頭,不斷調集兵力蠶食周朝疆土。很快,周王室近一半地盤被犬戎占領,并逐漸逼近鎬京。烽火連綿不絕,周平王與大臣們忙于應付,不得安寧。他看到都城已成斷壁殘垣,又無力抵抗外敵,遷都的想法不可遏制地冒了出來:“現如今犬戎已經逼近鎬京,發展下去恐怕為禍不遠,本王想遷都于洛邑,大家看怎么樣?” 大臣們都明白周平王的意思,七嘴八舌,紛紛發表意見,表示遷都乃是大家的共同意愿。還有人解釋說,當年先祖既然定都鎬京,還要建造洛邑,而且建設規模與鎬京一樣,就是為了方便天下諸侯朝貢。 只有衛武公表達了不同意見:“老臣已經九十多歲了,蒙君王不棄,擔任六卿的職務。若是知而不言,那就是不忠;若是說出話來與大家意見相左,那就是不和于友。現在我只能得罪眾位同僚了,因為我不能夠見罪于君王。我們的都城鎬京,左邊有崤山、函谷關天險可依,右邊有隴國、蜀國可作為緩沖地帶,從地理上說,這叫被山帶河、沃野千里,天下再也沒有比這個地方更好的了。洛邑雖然居天下之中,但地勢平緩,無險可據,可謂四戰之地。所以先王雖然同時建設了兩座都城,卻鎮守鎬京,就是要占據能掌控天下的地理優勢,而東都洛邑只是偶爾出巡游獵用的。如果放棄鎬京而遷都于洛邑,隱忍避仇,放棄戰略高地來獲得喘息,怕是我退一尺、敵進一尺,會遭受敵人進一步侵擾,可能從此以后王室就要慢慢衰落了。” 但是,周平王實在不愿再過那種朝不保夕、擔驚受怕的日子了,那些身處高位的大臣也都一心想著跟去東都過太平日子。*終,君臣一致同意遷都。 秦伯嬴開聽說周平王要向東遷都,再次領兵前來護駕,讓周平王十分感動,不僅給他封地,還升他為公,史稱秦襄公。周平王對秦襄公說:“現在岐、豐這些地方,有一多半被犬戎侵占了。愛卿若是能驅逐犬戎,這些地方全都賜予愛卿,也算是數次勤王的酬勞。愛卿可以永守西疆,豈不美哉!” 周朝起家的地方、如此重要的戰略要地變成了秦國的基本盤,而且還是唾手可得,秦襄公嬴開抑制不住內心的狂喜,隨即整頓兵馬,制訂了消滅犬戎的戰略規劃。不到三年,就殺得犬戎七零八落。戎主只好逃往更遠的西邊。就這樣,岐、豐這一片縱橫千里的廣大土地,都成為秦國的領土。由此,秦國成為真正的大國。一次感情用事的倉促賞賜,歪打正著奠定了秦國發展壯大乃至日后成為大秦帝國的法理和物質基礎,歷史就是這樣不經意間改變了方向。 周平王元年(前770),周朝終于逃離了是非之地,東遷到洛邑。看到這里商業發達、宮闕壯麗,與原來的都城鎬京沒什么差異,大小諸侯紛紛上表祝賀,還送來各種精美的貢品,周平王別提有多開心了。東遷之后的周朝,史稱東周。這一年,便是春秋時期的開端。 本章小結
為什么是東周 作者簡介
任志剛,男,1984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獲工學學士學位。1988年畢業于北京大學,獲經濟學學士學位。曾在機關工作,經過商,后專注于企業管理研究。紅塵中摸爬滾打數年,喜歡用定理、公式等理科知識看待人文現象,發現人世間*高的學問是戰爭,*高智者是軍事家。著有《為什么是毛澤東》等暢銷書。
- >
經典常談
- >
自卑與超越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