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國近代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3496740
- 條形碼:9787553496740 ; 978-7-5534-9674-0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近代史 本書特色
◎與徐中約的《中國近代史:1600-2000中國的奮斗》、郭廷以的《近代中國史綱》三足鼎立,代表了現代學術的發展方向 ◎為便于理解中國近代東北歷史的多端變故,特增加“ 近三百年東北外患史”一章,對于理解中俄近代關系提供了重要參考,尤其是現在邊境局勢 復雜, 是值得翻閱研究 ◎裝幀清新淡雅,年輕化,與時俱進
中國近代史 內容簡介
蔣廷黻創作的《中國近代史》分為兩輯。**輯“中國近代史”圍繞中華民族能否走出落后的“中古”狀態進入“近代化”,能否廢除狹隘的“家族觀念和家鄉觀念”,組織一個“近代化的民族國家”這一主題,論述自鴉片戰爭到抗日戰爭前夕的中國歷史。第二輯“蔣延黻眼中的中國與近代世界”特設了附錄專屬章,有助于理解蔣氏近代史的厚重思想。
中國近代史 目錄
(上)中國近代史
序言/ 003
總論/ 005
**章 剿夷與撫夷
**節 英國請中國訂立邦交/ 011
第二節 英國人作鴉片買賣/ 016
第三節 東西對打/ 019
第四節 民族喪失二十年的光陰/ 024
第五節 不平等條約開始/ 027
第六節 剿夷派又抬頭/ 030
第七節 剿夷派崩潰/ 035
第二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節 舊社會走循環套/ 043
第二節 洪秀全企圖建新朝/ 047
第三節 曾國藩刷新舊社會/ 051
第四節 洪秀全失敗/ 055
第三章 自強及其失敗
**節 內外合作以求自強/ 061
第二節 步步向前進/ 066
第三節 前進遇著阻礙/ 069
第四節 士大夫輕舉妄動/ 076
第五節 中日初次決戰/ 085
第四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節 李鴻章引狼入室/ 099
第二節 康有為輔助光緒變法/ 103
第三節 頑固勢力總動員/ 107
第四節 孫總理提民族復興方案/ 112
第五節 民族掃除復興的障礙/ 118
第六節 軍閥割據十五年/ 124
第七節 貫徹總理的遺教/ 128
(下)蔣廷黻眼中的中國與近代世界
一 《蔣廷黻回憶錄》節選/ 133
二 琦善與鴉片戰爭/ 255
三 中國與近代世界的大變局/ 283
四 *近三百年東北外患史/ 333
中國近代史 節選
英國請中國訂立邦交 在十九世紀以前,中西沒有邦交。西洋沒有派遣駐華的使節,我們也沒有派大使公使到外國去。此中的緣故是很復雜的。**,中西相隔很遠,交通也不方便。西洋到中國來的船只都是帆船。那時沒有蘇伊士運河,中西的交通須繞非洲頂南的好望角,從倫敦到廣州頂快需三個月。因此商業也 不大。西洋人從中國買的貨物不外絲茶及別的奢侈品。我們的經濟是自足自給的,用不著任何西洋的出品。所以那時我們的國際貿易總有很大的出超。在這種情形之下,邦交原來可以不必有的。 還有一個緣故,那就是中國不承認別國的平等,西洋人到中國來的,我們總把他們當做琉球人、高麗人看待。他們不來,我們不勉強他們。他們如來,必尊中國為上國而以藩屬自居。這個體統問題、儀式問題就成為邦交的大阻礙,“天朝”是絕不肯通融的,中國那時不感覺有聯絡外邦的必要,并且外夷豈不是蠻貊之邦,不知禮義廉恥,與他們往來有什么好處呢?他們貪利而來,天朝施恩給他們,許他們做買賣,借以羈縻與撫綏而已。假若他們不安分守己,天朝就要“剿夷”。那時中國不知道有外交,只知道“剿夷與撫夷”。政治家分派別,不過是因為有些主張剿,有些主張撫。 那時的通商制度也特別。西洋的商人都限于廣州一口。在明末清初的時候,西洋人曾到過漳州、泉州、福州、廈門、寧波、定海各處。后來一則因為事實的不方便,二則因為清廷法令的禁止,就成立了所謂一口通商制度。在廣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兩季是買賣季,他們可以住在廣州的十三行,買賣完了,他們必須到澳門去過冬。十三行是中國政府指定的十三家可以與外國人做買賣的。十三行的行總是十三行的領袖,也是政府的交涉員。所有廣州官吏的命令都由行總傳給外商;外商上給官吏的呈文也由行總轉遞。外商到廣州照法令不能坐轎,事實上官吏很通融。他們在十三行住的時候,照法令不能隨便出游,逢八(那就是初八,十八,二十八)可以由通事領導到河南的“花地”去游一次。他們不能帶軍器進廣州。“夷婦”也不許進去,以防“盤踞之漸”。頂奇怪的禁令是外人不得買中國書,不得學中文。**個耶穌教傳教士馬禮遜博士的中文教師,每次去授課的時候,身旁必須隨帶一只鞋子和一瓶毒藥,鞋子表示他是去買鞋子的,不是去教書的,毒藥是預備萬一官府查出,可以自盡。 那時中國的海關是自主的,朝廷所定的海關稅則原來很輕,平均不過百分之四,清政府并不看重那筆海關收入,但是官吏所加的陋規極其繁重,大概連正稅要收貨價百分之二十。中國法令規定稅則應該公開;事實上,官吏絕守秘密,以便隨意上下其手。外人每次納稅都經過一種講價式的交涉,因此很不耐煩。 中國那時對于法權并不看重。在中國境內外國人與外國人的民刑案件,我國官吏不愿過問,那就是說,自動地放棄境內的法權。譬如,乾隆十九年,一個法國人在廣州殺了一個英國人,廣州的府縣*初勸他們自己調解。后因英國堅決要求,官廳始理問。中國與外國人的民事案件總是由雙方設 法和解,因為雙方都怕打官司之苦。倘若中國人殺了外國人,官廳絕不偏袒,總是殺人者抵死,所以外人很滿意。只有外國人殺中國人的案子麻煩,中國要求外人交兇抵死,在十八世紀中葉以前,外人遵命者多,以后則拒絕交兇,拒絕接收中國官廳的審理,因為他們覺得中國刑罰太重,審判手 續太不高明。 外人*初對于我們的通商制度雖不滿意,然而覺得既是中國的定章,只好容忍。到了十八世紀末年(乾隆末年,嘉慶初年)外人的態度就慢慢的變了。這時中國的海外貿易大部分在英國的東印度公司手里。在廣州的外人之中,英國已占領了領袖地位。英國此時的工業革命已經起始,昔日的手 工業都慢慢地變為機械制造。海外市場在英國的國計民生上一天比一天緊要,中國對通商的限制,英國認為*不利于英國的商業發展。同時英國在印度已戰勝了法國,印度半島全入了英國的掌握。以后再往亞東發展也就更容易了,因為有了印度作發展的根據地。 當時歐洲人把乾隆皇帝作為一個模范的開明君主看。英國人以為在華通商所遇著的困難都是廣州地方官吏作出來的。倘若有法能使乾隆知道,他必愿意改革。一七九二年(乾隆五十七年)正是乾隆帝滿八十歲的一年,如果英國趁機派使來賀壽,那就能得著一個交涉和促進中英友誼的機會。廣州官吏知道乾隆的虛榮心,竭力慫恿英國派使祝壽。于是英國乃派馬戛爾尼(Lord Macartney)為全權特使來華。 馬戛爾尼使節的預備是很費苦心的。特使乘坐頭等兵船,并帶衛隊。送乾隆的禮物都是英國上等的出品。用意不外要中國知道英國是個富強而且文明的國家。英政府給馬戛爾尼的訓令要他竭力遷就中國的禮俗,惟必須表示中、英的平等。交涉的目的有好幾個:**,英國愿派全權大使常駐北京,如中國愿派大使到倫敦去,英廷必以*優之禮款待之。第二,英國希望中國加開通商口岸。第三,英國希望中國有固定的、公開的海關稅則。第四,英國希望中國給她一個小島,可以供英國商人居住及貯貨,如同葡萄牙人在澳門一樣。在乾隆帝方面,他也十分高興迎接英國的特使,但是乾隆把他當作一個藩屬的貢使看待,要他行跪拜禮。馬戛爾尼*初不答應,后來有條件的答應。他的條件是:將來中國派使到倫敦去的時候,也必須向英王行跪拜禮;或是中國派員向他所帶來的英王的畫像行跪拜答禮。他的目的不外要表示中英的平等。中國不接受他的條件,也就拒絕行跪拜禮。乾隆帝很不快樂,接見以后,就要他離京回國。至于馬戛爾尼所提出的要求,中國都拒絕了。那次英國和平的交涉要算完全失敗了。 十八世紀末年和十九世紀初年,歐洲正鬧法蘭西革命和拿破侖戰爭,英國無暇顧及遠東商業的發展。等到戰事完了,英國遂派第二次的使節來華,其目的大致與**次同。但是嘉慶給英使的待遇遠不及乾隆,所以英使不但外交失敗,并且私人對中國的感情也不好。 英國有了這兩次的失敗,知道和平交涉的路走不通。 中西的關系是特別的。在鴉片戰爭以前,我們不肯給外國平等待遇;在以后,他們不肯給我們平等待遇。 到了十九世紀,我們只能在國際生活中找出路,但是嘉慶、道光、咸豐年間的中國人,不分漢滿,仍圖閉關自守,要維持歷代在東方世界的光榮地位,根本否認那個日益強盛的西方世界。我們倘若大膽地踏進大世界的生活,我們需要高度地改革,不然,我們就不能與列強競爭。但是我們有與外人并駕齊驅的人力物力,只要我們有此決心,我們可以在十九世紀的大世界上得著更光榮的地位。我們研究我民族的近代史必須了解近代的邦交是我們的大困難,也是我們的大機會。
中國近代史 作者簡介
蔣廷黻(1895—1965) 著名歷史學家、外交家。先后任南開大學、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以主張史學改革著稱于時。1935年受到蔣介石的賞識,棄學從政,歷任國民政府行政院政務處處長、駐蘇聯大使、中國駐聯合國常任代表等職,被譽為國民黨官員中“最知外交的人”。1965年在美國紐約去世,享年70歲。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經典常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隨園食單
- >
煙與鏡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