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二戰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252444
- 條形碼:9787301252444 ; 978-7-301-25244-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二戰史 本書特色
《二戰史》作者約翰.基根是當代著名軍事史家,長期任教于世界軍事學府,在軍事史教學、研究領域卓有建樹,《二戰史》是二戰戰史中的出色著作。敘述清晰、生動可讀。以兩個時間段、三個戰場、四大主題、五次典型戰例,全面、系統、生動展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面貌。從戰役、戰略兩方面探索戰爭的勝負手。
二戰史 內容簡介
本書是當代著名軍事史家約翰.基根撰寫的一卷本二戰史,從戰爭中的技術與人性兩個角度對二戰進行了結構分明、層次清楚的敘述。從地域上把戰爭分為東線、西線、太平洋戰場,分別按照時間段加以敘述。以克里特空降戰、中途島航空母艦戰、法萊斯坦克戰、柏林城戰和沖繩兩棲戰為例,重點分析了五種新式、重要的戰爭形態的特點,以及雙方勝負的關鍵。并闡釋了領導人們所面臨的戰略兩難以及他們的決策給作戰的人和整個戰爭進程帶來的結果。
二戰史 目錄
前言
致謝
緒言
一 每個人都是戰士
二 挑起世界戰爭
**部分 西線戰爭1940-1943
三 閃電戰的勝利
四 空戰:不列顛戰役
五 軍事補給和大西洋戰役
第二部分 東線戰爭1941-1943
六 希特勒的戰略困境
七 保護東方的跳板
八 空降戰:克里特島
九 巴巴羅薩
十 軍工生產
十一 克里米亞的夏季,斯大林格勒的冬天
第三部分 太平洋戰爭1941-1943
十二 東條英機的戰略困境
十三 從珍珠港到中途島
十四 航空母艦之戰:中途島
十五 占領和鎮壓
十六 島戰
第四部分 1943-1945
十七 丘吉爾的戰略困境
十八 非洲的三場戰役
十九 意大利和巴爾干
二十 “霸王”行動
二十一 坦克戰:法萊斯
二十二 戰略轟炸
二十三 阿登山區和萊茵河
第五部分 東線戰爭1943-1945
二十四 斯大林的戰略困境
二十五 庫爾斯克和奪回蘇聯西部
二十六 抵抗和間諜
二十七 維斯圖拉河和多瑙河
二十八 城戰:圍攻柏林
第六部分 太平洋戰爭1943-1945
二十九 羅斯福的戰略困境
三十 日本在南方的失敗
三十一 兩棲戰:沖繩
三十二 超級武器和日本的戰敗
尾聲
三十三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遺產
參考文獻
五十本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書籍
索引
二戰史 節選
進攻計劃的代號是“黃色方案”(FallGelb),由德意志國防軍陸軍部隊的*高指揮機構國防軍陸軍總司令部詳細設計。希特勒作為*高統帥擬訂主要的戰略目標,他并不親自參與作戰技巧方面的事宜。盡管如此,希特勒對“黃色方案”將要取得的戰果仍有著堅定的想法,即使這想法尚不清晰。這將會造成錯綜復雜的戰略局面,使元首和軍隊在未來5個月里發生爭執。從歷史觀點來說,德國軍隊和之前的普魯士軍隊常常遵循一種假定,即國家元首也是軍事首領——統帥(Feldherr)。然而,自腓特烈大帝(FredericktheGreat)親自率領他的士兵們對抗沙皇的軍隊,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真正作為國家元首干預將軍們的計劃以來,再沒有這樣的情況。1870年和1914年德國與法國兩次交戰之初,德國皇帝威廉一世和威廉二世(KaisersWilhelmIand2)都把宮廷遷到軍隊司令部;但是,他們后來都把軍事行動的具體指揮權轉交給他們的司令——依次為毛奇家族(theMoltkes)、法金漢(Falkenhayn)和興登堡(Hindenburg)。如果繼任的司令們贊同希特勒所設想的重建后的德國陸軍和空軍能夠取得的成就,希特勒也許也會這樣做;但是,總司令布勞希奇對此表示懷疑,他是巴伐利亞參謀學院(BavarianGeneralStaffAcademy)教育的產物,人們普遍認為該學院畢業生在思想上比普魯士軍事學院(PrussianKriegsakademie)的畢業生更加靈活。然而,他的作戰經歷是,他曾是一名在西線按部就班工作的參謀;他開始服役的軍種是炮兵,也受按部就班思想的支配;他是虔誠的全國路德教會(StateLutheranChurch)的信徒,因此,他對希特勒殘忍的國內外統治哲學感到畏縮,不過也不至于反對這種哲學,進而挑釁相關的權力機構。結果,他為“黃色方案”提出一種模式,正如他在別處所承認的,這種模式把對法國發動決定性攻勢推延到1942年。10月19日,他概述了他的計劃,即把英國遠征軍(BritishExpeditionaryForce)和法國軍隊分開,并且取得比利時戰場的勝利,這將為德國空軍和海軍針對英國的軍事行動提供機場和北海港口,但是這不會立即取得勝利。因而,他雖然勉強同意了第6號元首指令,但是成功地抵制了該命令的精神內涵。這種權宜之計暫時阻礙了希特勒,因為希特勒在軍事領導層缺少能幫他反對哈爾德+(Halder)的同盟者。10月22日,希特勒要求“黃色方案”盡快于11月12日開始進行,這令他的總司令感到不安;10月25日,希特勒向布勞希奇提議,軍隊直接進攻法國,而非進攻比利時北部地區;10月30日,希特勒向他的私人作戰部長約德爾(Jodl)將軍提議,將國防軍的坦克調到阿登山區(Ardennes)的森林里,那是法國人*意想不到的地方。然而,如果這些建議得不到專業軍人的支持,希特勒就不能推動“黃色方案”的執行。總參謀部的拒絕有著充足的理由。晚秋并不是適合開展軍事進攻的時節,尤其是在多雨的歐洲北部的濕潤平原。即使狹窄的山谷直接通向位于馬其諾防線(MaginotLine)北部開闊的法國鄉村,阿登山區顯然也不是適合部署坦克的地區。因此,希特勒的愿望好比白日做夢——直到哈爾德的計劃流傳到他的軍職同僚那里,他們對于該計劃局限性的質疑傳到希特勒耳中。這個過程需要時間,而時間也確保了對“黃色方案”的修訂,*終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哈爾德認為晚秋時節不該進攻法國是對的,但是他錯在認為大膽的戰術不會產生重要的結果。支持希特勒的職業軍官是A集團軍群的總司令格爾德·馮·倫德施泰特(GredvonRundstedt),以及他的參謀長埃里希·馮·曼施泰因(ErichvonManstein)。倫德施泰特與總參謀部的計劃背道而馳的重要性在于他的影響力,他是軍隊里*資深的將軍之一,也是西線*強大的集團軍群的指揮官。曼施泰因反對哈爾德的“黃色方案”的意義是,他享有倫德施泰特的支持,他自己也是國防軍內*有軍事才干的軍官之一。一開始,他并不知道希特勒對哈爾德的計劃不滿。他反對這個計劃,只是因為這種解決問題的方式缺乏熱情,本能告訴他應該采用一種充滿生機的解決方案。然而,隨著秋季轉入冬季,天氣更加惡劣,他的本能促使他一次又一次地批評哈爾德的計劃,每次批評都不知不覺地一步步接近希特勒對“黃色方案”結果的期盼,同時每次批評也都為后來制定的所謂“曼施泰因計劃”奠定了基礎。
二戰史 作者簡介
約翰.基根(John Keegan)是倫敦《每日電訊報》防務主編,曾多年任英國桑霍斯特皇家軍事學院高級講師,并任普林斯頓大學高級研究院研究員和瓦薩爾學院歷史學教授;與耶魯大學歷史學教授邁克爾·霍華德并列為二戰后英語世界軍事史專家。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巴金-再思錄
- >
隨園食單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