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zhàn)為何爆發(fā)及戰(zhàn)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歷史比較語言學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47519790
- 條形碼:9787547519790 ; 978-7-5475-1979-0
- 裝幀:一般純質(zhì)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歷史比較語言學 本書特色
本講義全面介紹了歷史比較語言學的研究范圍、理論和方法,特別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后歷史比較語言學研究理論和方法的新發(fā)展。本書內(nèi)容豐富翔實,是學習漢歷史比較語言學的入門必讀書。
歷史比較語言學 內(nèi)容簡介
歷史比較語言學起源于18和19世紀的印歐語研究,是語言學中極為重要領(lǐng)域。它以歷史比較法、內(nèi)部擬測法為基礎(chǔ),研究語言的親屬關(guān)系、語言的分化和演變。它為現(xiàn)代語言學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是語言學走上獨立發(fā)展道路的標志。本講義介紹歷史比較語言學的研究范圍、理論和方法,特別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后歷史比較語言學研究理論和方法的新發(fā)展。本講義的內(nèi)容主要包括語言演變的各種類型介紹,以及對各種演變解釋的探討;語言構(gòu)擬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建立語言譜系關(guān)系的標準和依據(jù),以及譜系關(guān)系建立后它的下位分類的方法和依據(jù);漢藏語及東南亞語言演變的特點及譜系關(guān)系;歷史比較語言學研究史等內(nèi)容。本講義大部分或部分章節(jié)曾先后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萊校區(qū)、新加坡國立大學、浙江大學、上海大學、復旦大學及全國暑期語言學高級講習班講授。
歷史比較語言學 目錄
1.1 概說
1.2 歷史比較語言學的定義
1.3 歷史語言學的任務
1.4 觀察語言演變的視角或窗口——文獻比較
1.5 觀察語言演變的視角或窗口——親屬語言的比較
1.6 觀察語言演變的視角或窗口——共時變異分析
1.7 總結(jié)
第二章 音變及音變類型
2.1 概說
2.2 什么是音變
2.3 規(guī)則音變及其特點
2.4 音變的各種類型
2.5 音變定律與規(guī)則音變
第三章 音變的解釋
3.1 概說
3.2 音變的發(fā)音制約因素
3.3 感知原因造成的音變
3.4 制約音變的音系結(jié)構(gòu)因素
3.5 制約音變的增強區(qū)別性因素
3.6 音變由聽者啟動理論評述
第四章 類推變化與構(gòu)詞法
4.1 類推的定義與分類
4.2 類推的方向
4.3 類推演變與英語動詞的強動詞、弱動詞構(gòu)詞法
4.4 類推演變與音變的關(guān)系
4.5 類推的動因和機制
第五章 詞匯與語義演變
5.1 概說
5.2 語義演變的類型
5.3 語義演變的模式
5.4 語義演變的機制
5.5 語義演變的方向與原始語義重建
第六章 句法演變
6.1 概說
6.2 語言類型與句法演變
6.3 語序演變
6.4 類型學與語序的一致性
6.5 句法演變的機制
第七章 語法化
7.1 概說
7.2 語法化概念、特點
7.3 語法化的演變路徑和詞類的語法化
7.4 句法結(jié)構(gòu)的語法化及其特點
7.5 語法化的原則、機制和動因
第八章 語言構(gòu)擬的方法Ⅰ——歷史比較法
8.1 概說
8.2 歷史比較法與其他方法的區(qū)別
8.3 歷史比較法操作程序
8.4 歷史比較法處理子語言語音的合并和分裂
8.5 歷史比較法基本假設理論基礎(chǔ)及驗證
8.6 歷史比較法的局限
8.7 印歐語歷史比較與幾條重要的音變規(guī)則
第九章 語言構(gòu)擬的方法Ⅱ——內(nèi)部擬測法
9.1 內(nèi)部擬測法的定義
9.2 內(nèi)部擬測法操作程序
9.3 內(nèi)部擬測法所揭示的音變時間順序
9.4 索緒爾與原始印歐語喉理論(Laryngeal Theory)
9.5 內(nèi)部擬測法的局限
9.6 內(nèi)部擬測法與歷史比較法的異同
第十章 語言的譜系分類
10.1 語言的各種分類和特點
10.2 語言譜系分類及其標準
10.3 語言譜系分類的步驟
10.4 語言演變的模式
10.5 印歐語的幾種古文字介紹
10.6 語系的下位分類(subgrouping)和下位分類的標準
10.7 其他語言譜系或下位分類方法介紹
第十一章 漢藏語研究及漢藏語系分類
11.1 概說
11.2 漢藏語研究的歷史
11.3 漢藏語系的分類
11.4 漢藏語系譜系分類的標準
11.5 如何鑒別同源詞還是借詞
11.6 漢藏語系語言的特點
11.7 漢藏語系里幾種重要的古文字介紹
第十二章 語言接觸與語言演變
12.1 概說
12.2 語言借用與語言底層干擾
12.3 語言借用的層級與語言借用的單位
12.4 借詞的本地化與借詞的鑒定
12.5 語言聯(lián)盟(Linguistic area/Sprachbunde)
12.6 東南亞語言聯(lián)盟
第十三章 語言變異與語言演變
13.1 概說
13.2 方言地理學與語言變異
13.3 社會語言學的語言觀與語言變異研究特點
13.4 社會語言學語言變異的研究方法
13.5 總結(jié)
第十四章 一中心多層次漢語史觀
14.1 概說
14.2 譜系樹分化模式和多中心混合型模式
14.3 中心多層次模式及其形成的歷史人文背景
14.4 中心多層次語言演變特點
第十五章 歷史層次分析法
15.1 概說
15.2 滯后音變、擴散式音變與語音層次的區(qū)別
15.3 文白異讀與語音層次
15.4 離析語音層次的其他方法
15.5 確定語音層次的時間先后
15.6 語音層次的對應
15.7 權(quán)威官話在歷史層次分析中的作用
15.8 《切韻》音系在歷史層次分析法中的作用以及閩語的性質(zhì)
15.9 漢語方言層次演變與層次分類
15.10 總結(jié)
第十六章 語言演變研究的理論和方法
16.1 二十世紀以前的歷史語言學對音變的研究
16.2 結(jié)構(gòu)主義對音變的研究
16.3 功能派對音變的研究
16.4 轉(zhuǎn)換生成學派對音變的研究
16.5 詞匯擴散理論以及音變研究
16.6 音變的類型學研究
16.7 變異理論對音變的研究
16.8 基于語音的音變的研究
16.9 語言接觸引起的音變研究
16.10 總結(jié)
參考文獻
歷史比較語言學 作者簡介
陳忠敏,男,1962年9月出生,上海人。1984年畢業(yè)于上海大學文學院,獲學士學位;1987年和1995年畢業(yè)于復旦大學中文系和美國伊阿華大學東亞系,獲碩士學位;2000年畢業(yè)于美國加州大學伯克萊校區(qū),獲博士學位。2004年任教于浙江大學,同年晉升為教授。學習和研究領(lǐng)域涉及歷史語言學、漢語音韻學、方言學和實驗語音學等。是歷史語言學領(lǐng)域里最早提出歷史層次法研究的學者之一。現(xiàn)為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羅庸西南聯(lián)大授課錄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唐代進士錄
- >
月亮虎
- >
朝聞道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