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決戰大洋:第二次世界大戰海戰全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744668
- 條形碼:9787521744668 ; 978-7-5217-4466-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決戰大洋:第二次世界大戰海戰全史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二戰史、戰爭史愛好者,軍迷,艦船愛好者,希望全面了解二戰海戰的讀者,對戰略、戰術感興趣的讀者,國際政■全新二戰海戰全史,一本書全面了解二戰歷次重要海戰。獲得這場全球戰爭的整體視野,從宏觀戰略的角度透析不同戰場間的聯系,海戰史和二戰史愛好者不可錯過。 ■海軍史巨擘集大成之作,軍事科學院研究員肖石忠,世界史教授潘迎春,歷史作家杜君立,美國海軍上將斯塔夫里迪斯,《拯救大兵瑞恩》《灰獵犬號》主演、《太平洋戰爭》制片人湯姆??漢克斯等專家名人盛贊。 ■杰出海軍人物的精彩描寫,宏大海戰場面的酣暢鋪陳,情節扣人心弦,配以精選的照片、地圖和圖表近200幅,令人手不釋卷的閱讀體驗,對入門讀者同樣友好。 ■參閱大量文獻和原始檔案,“讓歷史人物為其自己發聲”。戰略戰術、軍事技術、政治外交多維度還原戰爭前因后果,洞悉歷次海戰的秘密。 ■從技術變革與國家利益關系的變遷理解戰場形勢的變化,理解今日海權格局的形成。中國正在走向海上強國的路上,被外界視為既有海權格局的挑戰者。本書敘述的這段關鍵時期的歷史,可以為我們提供有益的鏡鑒和啟發。
決戰大洋:第二次世界大戰海戰全史 內容簡介
1939年,德國潛艇U-47偷襲英國皇家海軍基地斯卡帕灣,擊沉“皇家橡樹號”戰列艦,由此拉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海戰序幕。1930年,英、美、日、意、法五個主要海軍強國代表曾在倫敦召開和縮減海軍軍備會議。然而此舉未能避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到來,不到十年,歐洲就再次卷入新的全球沖突,海軍也成為這次全球戰場上各國對決的主要力量之一。 本書囊括了二戰中全部重要的海上戰役,并對全球不同戰場和戰役間的關聯進行分析:德國潛艇偷襲英國海軍基地斯卡帕灣與大西洋之戰,挪威戰役的草草收場與敦刻爾克撤退奇跡,意大利海軍的自廢武功與法國海軍悲劇性的自沉,日本海軍從珍珠港事件的成功豪賭到中途島海戰的折戟,北非登陸的倉促混亂與諾曼底登陸的氣勢如虹,珊瑚海航母對戰的首演與萊特灣巨艦大炮時代的終曲……書中還描述了二戰海戰目前知名的海軍將領——羅斯福、丘吉爾、歐內斯特·金、尼米茲、哈爾西、坎寧安、雷德爾、鄧尼茨、山本五十六、栗田健男、坎皮奧尼……以及成千上萬來自各個國家的普通海軍官兵,他們在這場空前的全球海上沖突中葬送了生命。 作者參閱了大量資料,包括交戰各方的軍方報告和技術文檔,軍事史學界的研究專著,還有當事人的日記和采訪,“讓歷史人物為其自己發聲”。本書所涉戰役雖覆蓋四個大洋,但敘述詳略得當;不僅有提綱挈領式的戰況概述,而且在精彩之處重點著墨,生動的人物心理和戰場動態描寫令人仿佛身臨其境,體會到海戰的壯闊與殘酷、崇高與悲哀。 二戰是真正意義上的全球戰爭,不只是陸權的較量,也是海權的較量。在二戰中,曾經的海上霸主英國一蹶不振,法國也走向衰落,日本海軍覆滅,美國海軍則快速崛起,形成了延續至今的新的海權格局。在《決戰大洋》一書中,西蒙茲為解讀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海戰提供了一個全球史的視角,從主要參戰國之間利益的分化組合、新的艦隊裝備、作戰技術的競賽升級、決策者海權戰略的對決以及作戰將領的戰術博弈等不同層面抽絲剝繭,使歷次海戰的前因后果一覽無遺。通過本書的敘述不難發現,這些海戰并非孤立地發生在不同的水域,而是環環相扣,與陸地上的戰役和整體戰爭的形勢也息息相關,而這也正是當時的決策者在運籌帷幄時所面對的真實態勢。
決戰大洋:第二次世界大戰海戰全史 目錄
推薦序
作者自序
序幕
**部分 歐戰
第1章 潛艇戰
第2章 裝甲艦
第3章 挪威戰役
第4章 法國淪陷
第5章 意大利海軍
第6章 破交戰(一)
第7章 “俾斯麥號”戰列艦
第二部分 戰爭擴大
第8章 日出之國
第9章 兩洋海軍
第10章 “AI行動”:偷襲珍珠港
第11章 斗獸出籠
第12章 破交戰(二)
第三部分 轉折點
第13章 轉;靥
第14章 兩島存亡
第15章 兩洋作戰
第16章 引爆點
第17章 破交戰(三)
第四部分 盟國反攻
第18章 飛機和船隊
第19章 “哈斯基行動”
第20章 德意海軍的落幕
第21章 破盾
第22章 “大型慢速靶子”
第五部分 秋后算賬
第23章 諾曼底登陸
第24章 尋敵決戰
第25章 決戰萊特灣
第26章 收緊絞索
第27章 落幕
尾聲 1945年,東京灣
后記
致謝
注釋
決戰大洋:第二次世界大戰海戰全史 節選
第16章 引爆點(瓜達爾卡納爾海戰)萬里之外,美日兩軍的瓜島增援競賽還在繼續。與地中海一樣,南太平洋那些身著迷彩服的年輕美軍士兵擠在鋼質船殼里,一邊忍受著緊張和暈船,一邊奔赴前線;唯一不同的是,他們下船后映入眼簾的不是大漠,而是一片茂密的森林。在這里,軸心國一樣面臨著比盟國更嚴重的海運難題!皷|京特快”不斷利用夜晚開赴瓜島,但是,用驅逐艦投送援軍和補給的效率無疑不高。一艘運兵船的載員人數是驅逐艦的 20 倍。而驅逐艦的物資卸載更是一件麻煩事。驅逐艦靠近海岸后會將裝有補給物資的密封鐵桶扔下舷側,然后祈禱潮水幫忙把鐵桶沖上岸,讓島上的陸軍能找到并撈回這些大桶。山本五十六也知道這些做法效率不高,因而決定來一次大規模行動,派出一支由 11 艘運兵船組成,載有 3 萬人的大型船隊增援瓜島。為掩護這支船隊,山本派出了一支規模不亞于進攻北非時英美艦隊的護航艦隊。除了用 12 艘驅逐艦為船隊貼身護衛外,日軍還出動了擁有 4 艘戰列艦、 3 艘重巡洋艦、 3 艘輕巡洋艦以及另外 21 艘驅逐艦的掩護艦隊,由近藤信竹海軍中將指揮。另外還有一支由 4 艘重巡洋艦組成的支援艦隊,歸三川軍一指揮。航母方面,日軍僅派出了一艘不算大的“隼鷹號”,不過,美軍此刻也僅有“企業號”這一艘受了傷的航母,因此,日本人在空中占有優勢—只要壓制住瓜島的美軍機場就行。為此,日軍計劃從近藤信竹那里抽出 2 艘戰列艦,用 14 英寸主炮前去炮轟亨德森機場,以確保當運兵船在埃斯佩蘭斯角卸載部隊時,美軍的“仙人掌航空隊”無法起飛。夏威夷情報站破譯了日軍的計劃并發出了警報,哈爾西也向瓜島派出了一支援軍。 11 月 9 日(也就是美軍登陸摩洛哥當天), 7 艘運兵船載著美國陸軍第 182 步兵團的 6 000 名官兵,從新赫布里底群島和新喀里多尼亞出發開赴瓜島。凱利· 特納已被告知近藤艦隊正在駛來,于是在運兵船安全抵達后,他命令運兵船隊的護航艦組成一支打擊力量,準備迎敵。但這個決定太冒險了,因為這支由新到任的丹尼爾· J. 卡拉漢海軍少將指揮的美軍艦隊僅有 2 艘重巡洋艦、3 艘輕巡洋艦以及 8 艘驅逐艦,其實力遠遠弱于近藤的戰列艦?ɡ瓭h就這么上場了。他滿頭銀發,是個引人注目的人物。他曾擔任過羅斯?偨y的海軍助理和戈姆利的參謀長,表現都很高效。他渴望親自征戰沙場,所以請求調離行政崗位,出海指揮作戰。卡拉漢勇氣可嘉,但他并沒有瓜島附近海域的作戰經驗,此外他還因資歷更老取代了備受尊重的諾曼· 斯科特掌管艦隊,而斯科特打贏過埃斯佩蘭斯角海戰?ɡ瓭h到任后,斯科特改乘“亞特蘭大號”(USS Atlanta)輕巡洋艦,把旗艦“舊金山號”重巡洋艦讓給了卡拉漢。按照正式的指揮層級,斯科特是艦隊的第二指揮官,但實際上他完全沒有指揮權限。 11 月 12 日(美軍拿下卡薩布蘭卡當天)傍晚,卡拉漢從瓜島的隆加角出發,前去迎擊逼近的日軍艦隊。卡拉漢很清楚,他的力量不足以與敵軍的戰列艦硬拼,因此,他只能寄望于給敵軍足夠沉重的打擊,迫使日軍取消炮擊。這種愿望并非全無可能成真,但要想實現的確很難。正當卡拉漢向北開去的時候,阿部弘毅也指揮著近藤艦隊中的2 艘戰列艦“比叡號”和“霧島號”,以及為其護航的 1 艘輕巡洋艦和 11 艘驅逐艦向南駛來。阿部弘毅是一位魚雷戰專家, 11 天前剛剛晉升為海軍中將。他在日本海軍內部素以謹慎著稱—有些人卻認為他謹慎得過了頭。不過,這種對岸轟擊任務倒也并不需要太大的勇氣和創新精神。 11 月 12 日夜,阿部艦隊接近瓜島時遭遇了一場熱帶風暴,暴雨使得日軍各艦失去了目視聯系。各艦不得不獨自機動,打亂了隊形。當然,對美軍的雷達來說,暴雨不是障礙,11 月 13 日(星期五)凌晨 1 點半,美軍“海倫娜號”輕巡洋艦上的新型 SG 雷達在距離 14 英里處發現了敵艦。 當美軍艦隊以 20 節的航速向北駛去的時候,日艦也以 18 節的航速向南駛來,雙方距離迅速縮短。“海倫娜號”上的雷達兵一次次報出距離:一萬碼……六千碼……四千碼!美國驅逐艦上的魚雷兵和巡洋艦上的炮手們躍躍欲試,就等著開火的命令了,但這個命令就是等不來。當時,雷達仍屬于新式裝備,卡拉漢等一眾軍官還不熟悉其性能,不敢完全依賴雷達指揮作戰。由于卡拉漢對此時的態勢并沒有清晰的認識,于是他繼續放任本方艦艇朝敵軍駛去,而沒有下達任何命令。于是,卡拉漢的突襲優勢就這么浪費了。隨著日軍艦艇駛出暴雨區,阿部的旗艦“比叡號”戰列艦上的一名瞭望員突然報告:“前面有四個黑色的物體……看起來很像軍艦。右舷 5 度! 5 度!這幾乎就在正前方!據一位目擊者后來回憶,聞訊后,阿部用手捂住了自己的臉。他下達了**個命令:把炮膛里用來對岸轟擊的高爆彈退出來,換上穿甲彈對付敵艦。一位親歷者回憶道,這道命令在軍艦下層的彈藥庫中引起了一陣“奔忙”,艦員們瘋了似的更換炮彈。與中途島戰役時南云的航母一樣,日軍戰列艦也一度陷于極度脆弱的狀態,因為這兩種炮彈都堆放在升降機附近。然而,美艦的炮火引而不發,兩軍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后,當兩支艦隊相距僅 2 000 碼時,日軍打開了探照燈,雙方艦艇立刻開始瘋狂機動,要么試圖避免碰撞,要么想占據有利的射擊角度。對射開始了,隊形頃刻間蕩然無存,雙方艦隊來不及組成戰列線就混戰成一團。正如塞繆爾· 埃利奧特· 莫里森描寫的那樣,雙方的艦艇“像大桶里的一群米諾魚一樣 ”。美軍“奧班農號”(USS O’Bannon)驅逐艦的副艦長后來寫道:“在漆黑的夜里,如此近距離的大海戰,沒人能用文字準確描繪那種震驚、恐懼和宏大的場面!睈鄣氯A· N. 帕克指揮著“庫欣號”(USS Cushing)驅逐艦一馬當先,他將這一幕比作“滅燈酒吧間里的一場斗毆”。后知后覺的卡拉漢試圖改變這種混戰的狀態,于是命令麾下排在奇數位的軍艦向右開火,偶數位的軍艦向左開火。但艦隊的隊形已經亂了,這道命令只會帶來更大的混亂,因為每一位艦長都在試圖弄清自己的軍艦到底是奇數位還是偶數位!皝唫· 沃德號”(USS Aaron Ward)驅逐艦艦長回憶道:“當時,我們用每一門能用的艦炮開火,同時向左側和右側發射魚雷。”在“海倫娜號”輕巡洋艦上,艦長迅速發出各種不同指令,但也容易讓人手足無措:“全速前進!向右開火!換個目標!干掉左前方的敵艦,它正在朝我們開火!全速后退!痹谌绱颂厥獾膽饒霏h境下,美軍數艘小艦幾乎貼上了日軍 2 艘戰列艦。“海倫娜號”上的一名軍官回憶道:“我們與日艦之間離得如此之近,以至于開火時你都能看到敵艦上的日本人!钡拇_,雙方太近了,以至于阿部的旗艦“比叡號”的主炮壓到*低也無法轟擊那些小艦,而美艦向“比叡號”發射魚雷后也發現,魚雷因射程過近而無法奏效,一碰到敵艦舷側就彈開了。盡管如此,“海倫娜號”和打頭的 4 艘美國驅逐艦還是將數百發 5英寸和 6 英寸炮彈準確打到了“比叡號”上。而“拉菲號”(USS Laffey)驅逐艦甚至還用其 20 毫米機關炮猛烈掃射“比叡號”的艦橋,打死了阿部弘毅的參謀長,重傷了阿部本人。巨艦雖不會被這種級別的火力擊沉,但“比叡號”的操舵系統和火控系統都被摧毀了,上層建筑也毀損嚴重,燃起的熊熊大火使它成了美軍大艦集中攻擊的顯眼目標,其中包括卡拉漢的旗艦,“舊金山號 ”重巡洋艦。在一片混亂中,誤擊友艦的情況數不勝數!昂惸忍枴鄙系囊晃卉姽僭噲D“找到一個目標,然后射擊,祈求那是敵艦”。不過,這種美好的愿望往往落空!安ㄌ靥m號”(USS Portland)重巡洋艦的艦長勞倫斯· 杜博斯回憶道:“眾多軍艦起火燃燒,團團亂轉,在一團亂麻當中,根本不可能分清敵友!泵儡姟皝喬靥m大號”輕巡洋艦就不幸陷入了雙方旗艦的交叉火網,成為此戰中*早毀滅的艦艇之一?ɡ瓭h趕緊下令:“不要向友艦射擊!” —但只有其旗艦“舊金山號”遵令,其余美艦對此命令置若罔聞!皝喬靥m大號”挨了 2 枚魚雷和來自雙方的多發炮彈,傷重沉沒,眾多陣亡官兵中包括了諾曼· 斯科特。下一個就輪到“舊金山號”了!氨葏碧枴钡 4 發 14 英寸炮彈擊中了“舊金山號”的艦橋,里面幾乎所有人都當場陣亡,其中就包括卡拉漢。日艦數量占優,火力也更猛,因而很快占了上風。數分鐘之內,美軍“波特蘭號”重巡洋艦和“朱諾號”(USS Juneau)輕巡洋艦相繼中雷,而“斯特雷特號”(USS Sterett)和“拉菲號”驅逐艦則燃燒起來!袄铺枴钡拇蠡鹇拥綇椝帋,引發了大爆炸。整場混戰僅僅持續了 34 分鐘。美軍艦隊中僅剩下“海倫娜號”輕巡洋艦相對完好?ɡ瓭h這支由巡洋艦和驅逐艦組成的艦隊遭到了更強大的阿部艦隊的痛打,這或許是不可避免的,但美軍艦隊也勇猛地轟擊了“比叡號”戰列艦,這令受傷的阿部弘毅決心取消炮轟亨德森機場的計劃,打道回府。與薩沃島海戰后的三川軍一一樣,阿部弘毅也過于輕易地放棄了原定目標。美軍除了“海倫娜號”之外的所有軍艦均或沉沒或重傷,阿部完全可以派未受損的“霧島號 ”戰列艦繼續完成任務,而且不會再有太大的風險。如果能實現對亨德森機場的壓制,讓“仙人掌航空隊 ”困在地上的話,這或許能挽救阿部的指揮權。但他并沒有這樣做,此人一向小心謹慎。他把將旗轉移到了一艘巡洋艦上,然后率部北返。遭受重創的“比叡號 ”戰列艦僅能維持 5 節左右的航速,遠遠落在了其余日艦的后面,11月 13 日星期五天亮之后,“仙人掌航空隊”的飛機在 200 英里作戰半徑之內發現了蹣跚而行的“比叡號”。差不多一年之前,日本陸基飛機在泰國灣外擊沉了英國“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這次,雙方戰況逆轉,從瓜島起飛的美軍魚雷機和從新赫布里底群島的圣埃斯皮里圖島起飛的 B—17 轟炸機對“比叡號”展開了輪番轟炸,將這艘排水量 36 600 噸的龐然大物送入了海底。山本對阿部的決定怒不可遏,他在阿部抵達港口之前,就通過無線電解除了他的指揮權。 4 天后,當阿部弘毅返抵特魯克群島,登上“大和號”向山本當面匯報時,他的臉上仍纏著繃帶。他對山本五十六的參謀長說,自己恨不得與艦偕沉。 美軍這邊,沒沉的軍艦也都受了重傷。為了盡可能拯救殘艦,它們被送到圣埃斯皮里圖島維修。半路上,日軍橫田稔海軍中佐指揮的潛艇伊—26 向“舊金山號”重巡洋艦發射了一枚魚雷—此前正是這艘日本潛艇擊傷了“薩拉托加號”航母。魚雷未能射中瞄準的目標,反而擊中了“朱諾號”輕巡洋艦。結果,可能是因為被魚雷引爆了彈藥庫,“朱諾號”被炸成了碎片。一位目擊者回憶稱,他看到“朱諾號”冒出“直沖云霄的濃煙,就像火山爆發一樣”。在其他艦上的人看來,“朱諾號”上不可能有任何幸存者了。這支艦隊的現場*高指揮官是“海倫娜號”的艦長吉爾伯特· 胡佛海軍上校,他覺得不能冒險停下來搜救“朱諾號”的幸存者,于是他報告了所處坐標之后便繼續開向圣埃斯皮里圖島。幾天后,當一支美軍救援隊到來時,“朱諾號 ”上的 660 名官兵中僅有 10 人幸存。著名的“沙利文五兄弟”就在“朱諾號”的犧牲者之中。
決戰大洋:第二次世界大戰海戰全史 作者簡介
克雷格??L.西蒙茲(Craig L. Symonds),卓越的海洋歷史學家,美國軍事歷史學會理事,美國海軍學院榮休教授,曾任該學院歷史系主任,著有多部有關美國海軍歷史的書籍,包括《海上決斷:塑造美國歷史的五場海戰》(羅斯福海軍歷史獎)、《林肯和他的海軍將領》(林肯獎)、《中途島戰役》(《軍事史季刊》年度圖書獎)、《海王行動:諾曼底登陸》(塞繆爾??約翰遜海軍文學獎)、《葛底斯堡戰役》、《戰爭中的尼米茲》等。《決戰大洋:第二次世界大戰海戰全史》是他的集大成之作,全面講述了1939年到1945年間,各參戰國在世界各地洋面上進行的海上較量。 李耕,安徽亳州人,“韓素音青年翻譯獎”三等獎獲得者。劉小磊,江蘇興化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醫大學國際軍事醫學交流中心翻譯室翻譯。 譚星,軍事作家,對海軍航空兵和航空母艦的發展史有深入研究,著有《全甲板攻擊:戰火中成長的美國航母》一書,并有多部海戰史譯著。
- >
我與地壇
- >
月亮虎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唐代進士錄
- >
推拿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