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聽孩子的話
-
>
兒童教育心理學
-
>
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學習沒有那么難(全3冊)
-
>
(文學)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紀實文學:那些家長
-
>
特別狠心特別愛.猶太媽媽德財商教育
情商這門課,只能父母教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471918
- 條形碼:9787559471918 ; 978-7-5594-7191-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情商這門課,只能父母教 本書特色
高情商不是天賦,是一種人人都可以學會的技能。 著名教育專家、幼兒教育指導師唐雯傾心打造,把風靡全球的社會情感課搬回家。 抓住0~12歲情商發展關鍵期,開啟孩子一生的優勢。 5大維度,14項關鍵能力,培養孩子的情緒自控力、自主自信、社交力、抗挫力、內驅力、沖突化解等多元能力。 一本寫給父母的兒童情商實操指南,在家就能做,案例真實,方法實用、效果卓越。 孩子,希望你:堅定地做自己,溫柔地愛世界。 隨書附贈:兒童情緒表海報+溫度計書簽。
情商這門課,只能父母教 內容簡介
情緒易崩潰、膽小怕事、愛發脾氣、與他人沖突不斷、不喜歡跟別人玩、有時表現出“脾氣壞”或者“自私”…… 家里有這樣的孩子怎么辦? 這表明孩子欠缺一種關鍵能力——高情商。0~12歲是孩子情商發展的關鍵期,如果在此期間父母能幫助孩子提升情商能力,不但可以提升孩子的學業表現,還能為其成年后的幸福生活打下良好基礎。 這是一本寫給父母的兒童情商實操指南。書中理論深入淺出,提供了孩子各個發展階段的情商培養的路徑,同時包含大量貼近生活的案例,提供在家易操作的練習技巧,是一本很好用的枕邊手冊、桌邊指南。
情商這門課,只能父母教 目錄
**部分 高情商教養基石
1 情商的力量:奠定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石
情商的發展
高情商,奠定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石
2 0~12歲:高情商培養的關鍵期
0~12歲:情商發展的關鍵期
抓住情商發展關鍵期,培養孩子一生的優勢
第二部分 提高情商的日常訓練
3 認識自己:幫孩子準確認識自我
我有價值:自我評價和自尊
我能做到:自信
我能實現目標并知道怎么實現目標:自我效能感
我能理解情緒:情緒識別、理解、標記
4 管理自己:幫助孩子終身成長
我會調節情緒:情緒的表達與調節
我不怕挫折:復原力
我能控制自己:執行功能
5 激勵自己:提升孩子的內驅力
我想做:自主
我想做得越來越好:勝任
做好對我來說很有意義:歸屬
6 認識他人:培養一個通情達理的孩子
我理解他人的想法與感受:共情
我尊重他人的感受和意見:尊重
7 社交技能:幫助孩子做社交“達人”
我能化解沖突:沖突處理
我樂于助人:親社會行為
附錄 舒特自陳式情緒智力測評
情商這門課,只能父母教 節選
我有價值:自我評價和自尊 0~6歲 團團快4歲了,她乖巧聽話,但有件事令媽媽很頭疼:什么都讓媽媽來做。 明明可以自己用勺子吃飯,卻總是說:“媽媽喂。”媽媽不喂就哭鼻子。 玩完玩具后,媽媽讓她收玩具,她卻說:“媽媽收。”媽媽不收,就開始掉眼淚。 在客廳想玩放在書房的玩偶,她就說:“媽媽拿,團團怕。”非要媽媽去給她拿玩具,自己就是不肯去。 洗澡的時候,團團喜歡坐在自己的小凳子上玩水。洗澡前,媽媽提醒團團拿凳子。團團又說:“媽媽拿,團團怕。”一定要讓媽媽拿來凳子才愿意洗澡。 什么都讓媽媽來做,這種表象的背后是孩子的自我評價出了問題。團團眼里的自己是這樣的:“我不會,我不行,我一切都要靠媽媽。” 當團團對自己的評價發展為積極的“我可以,我能行,我很厲害,我是個好孩子”時,團團的問題就能自動化解。 自我評價是自我意識的一種表現形式,指的是人對自己思想、愿望、行為和個性特點的判斷和評價。自尊是對自己的特點進行評價并做出對自己存在價值的認定。自我評價強調評價的過程,自尊強調積極自我評價帶來的結果,本書中不區分自我評價和自尊。一般來說,積極正面的自我評價意味著高自尊,消極負面的自我評價意味著低自尊。 兒童的自我評價指的是兒童怎么看待自己:是有價值的好孩子,還是沒用的討厭鬼;是能不斷進步的,還是一成不變的;是有人愛有人保護的,還是孤零零的。 自我評價影響兒童行為和心理健康的所有方面,是健康成長的重要條件。有人認為,生命中唯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你對自己的看法。人對自己的評價,直接影響著學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以及與他人的交往。只有客觀地認識和評價自己,孩子才能正確地對待自己、他人,以及社會。能客觀評價自己的孩子,更能在發揚優點的同時,看到不足,并去想辦法克服缺點,不斷提升自我。 自我評價的發展規律一般是:3歲左右主觀籠統地評價自己;4歲左右開始評價自己的行為;5歲開始評價自己的個性品質;6歲及以后擴展到對自己的人格特質、發展能力及與同伴的社會比較,能更全面、深入、客觀地認識和評價自己。 0~6歲孩子的自我評價 如何幫助0~6歲的孩子發展出積極的自我評價呢?首先要從該階段孩子自我評價的特點、誤區、育兒原則和實操方法說起。 0~6歲孩子的自我評價有下面幾個特點: 依賴成人。他們對自我的評價主要依賴成人對他們的評價,特別是家長和老師的評價。家長覺得他們好,他們就覺得自己很好。家長說他們不好,他們就覺得自己是個壞孩子。 主觀籠統。限于認知水平,他們對自己的評價只能局限于好和不好這種非常籠統的感受上,還不能深入地理解,自己到底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這種籠統的評價也是主觀的,與孩子客觀上做得好不好沒太大關系。所以我們會見到這樣的場景:在公眾場合搶別人玩具的孩子,也會迷之自信地說:“我是個好孩子。”這種迷之自信就是一種主觀籠統的自我評價的表現。 高估自己。0~6歲孩子通常會高估自己,且往往表現在高估自己的行為。比如:已經適應幼兒園小班的3歲孩子會經常跟爸爸媽媽說:“我今天可厲害了,我吃了好多飯,玩了好多玩具。”可能孩子并沒有吃很多,也沒有玩很多玩具。6歲的孩子可能會說“我可勇敢了”,而實際上也沒做特別勇敢的事情。這就是高估自己的行為。 以下幾個常見誤區往往會阻礙0~6歲孩子自我評價的發展。 誤區一:夸孩子會讓孩子驕傲。恰恰相反,夸孩子是非常有效的教育手段,夸對了沒有副作用。如果我們夸贊孩子積極的行為,比如“今天你自己收襪子了,很厲害啊”,孩子就會更專注于受夸贊的行為,并頻繁做出積極行為。如果我們批評負面行為,如“怎么又把襪子丟得到處都是”,孩子就會更關注“把襪子丟得到處都是”,并在不知不覺中再次亂丟襪子。這在心理學上叫“白熊效應”:人們更容易做出自己被告知不要去做的事情。 誤區二:打擊孩子可以讓孩子上進。比如,當孩子夸自己吃飯厲害的時候,為了幫他看到自己的不足,有些人會說:“這是你應該做的,沒什么值得驕傲的!”“才吃了這么點兒,哪里厲害了?”他們認為這種客觀的評價可以幫助孩子客觀地看待自己,看到進步的空間,并不斷改進。事實上,0~6歲孩子還做不到客觀評價,而且他們習慣了高估自己。面對大人的打擊,孩子想到的不是進步,而是自己不行。 誤區三:比較可以激發孩子做得更好。比如“你看隔壁的明明都不尿褲子了,你怎么還尿褲子”“才數到20呀,欣欣都能數到100了”,0~6歲小朋友理解不了這種激將法。相反,這種比較會讓孩子產生羞愧心理,覺得自己沒有其他小朋友好,是個壞孩子。 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幫助0~6歲兒童發展自我評價呢?有這么幾個大原則: 1.正大光明地夸。孩子通過父母的評價來鞏固自己的自我認知。孩子對自己的評價,就是父母對孩子評價的復制粘貼。如果父母常夸孩子,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很好、很棒、很厲害,進而做出很好、很棒、很厲害的行為。 當然,夸孩子并不是空洞地夸“你很棒,你很厲害”,而是要具體點出孩子棒在哪里,厲害在哪里,比如“你今天自己收拾玩具了,很棒呀”“今天把飯都吃完了,真厲害”。 多夸孩子的進步和努力,如“今天刷牙比昨天更快呀,有進步”“我看到你剛才試著自己去洗毛筆,很好哦”。 2.多給嘗試機會。鼓勵孩子上進,不能靠打擊,而是要多給孩子表現自己的機會。當孩子成功做好一件事后,就會產生“我在這件事上很厲害”的成就感。 當然,因為0~6歲孩子的能力有限,他不可能一下子就把事情做好。收玩具時往往漏掉的比收起來的還多;收拾盤子時把盤子打翻在地;洗菜時灑一地的水。可正是因為做不好,他們才需要更多的嘗試機會,多練幾次才會有進步。 讓孩子自己做事,剛開始家長可能要花很多時間去收拾“殘局”。家長在收拾“殘局”上花的時間相當于給孩子的天使投資,剛開始只能看到砸時間進去,看不到收益產出。隨著孩子自理能力的提高,家長*初投資的收益就體現出來了。孩子家務做得越來越好,這樣也能幫家長節約大量時間。 3.幫助孩子進步。孩子在進步中會不斷加強“我越來越厲害”的自我評價感。同時要注意在培養孩子能力的時候不能單純依賴嘗試,而是要多教方法,這樣才能避免孩子陷入低水平的重復中。比如,孩子在端盤子時打翻了盤子,我們就要示范怎么端盤子:手拿穩,眼睛往前看,腳慢慢走。這樣練習幾次,孩子就能很快學會。 做家務 哈佛大學經過20多年的研究發現,那些從小就做家務的孩子在智商、情商、創造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甚至是社交能力的發展上都優于不做家務的孩子。同時有數據顯示,從小做家務的孩子,未來的婚姻會更幸福,智商也會高于不做家務孩子的20%。 在做家務的過程中,孩子可以慢慢建立起“我很厲害”的積極自我評價。面對團團什么都要媽媽來做這個問題,團團媽媽把做家務作為培養團團積極自我評價的切入口。 團團媽媽發現團團特別在意洗澡時坐小凳子這件事,而且搬凳子不難,團團完全可以做到。 一天洗澡前,團團媽媽先提醒團團“去搬洗澡的小凳子”。 團團像往常一樣說:“媽媽搬,團團怕。” 媽媽這次沒有妥協,而是說:“媽媽陪你去搬,團團不怕。” “媽媽搬,團團怕”,團團開始有哭腔了。 “團團可以自己搬凳子的,剛才還幫媽媽拿快遞了,團團很厲害,媽媽會幫你的。”媽媽邊說邊拉著團團去搬凳子。 團團被媽媽拉到凳子前,不情愿地搬起自己的小凳子,噘著小嘴,不肯走。 這時媽媽趁機夸贊到:“團團好厲害呀,能自己搬起小凳子了。” 團團一聽,不噘嘴了,搬著凳子跟著媽媽去了衛生間。 洗澡的時候,媽媽繼續夸:“今天你自己把凳子搬到衛生間了,也太厲害了吧!你是怎么做到的呀?” 團團開心地說:“我*厲害了。” 搬凳子成了團團做家務的起點。那天之后,團團承包了家里“搬”的任務: 搬快遞 —— 把收到的快遞從小區門口搬回家,把要寄的快遞搬到快遞存放點; 搬牛奶 —— 把家里訂的牛奶從門口搬到冰箱里。 一段時間后,團團在幼兒園學會了擦桌子,喜歡上了“擦”的動作。在家也開始擦桌子、擦凳子。當然,被團團擦過的桌子、凳子通常都會變得更臟。媽媽就教團團怎么洗抹布,怎么擰干抹布,怎么把桌子擦干凈。每當團團取得了一點進步,媽媽都會夸:“今天的抹布擰得很干啊!”“今天擦得比昨天更干凈了!”“電視柜都擦了,你真是媽媽的好幫手!”很快團團又承包了家里“擦”的任務。 兩個多月后,團團不再讓媽媽喂飯了,想要書房的玩具就自己主動去搬。那個什么都讓媽媽來做的團團,已經成長為愿意做家務、會做家務,而且經常夸自己“我可厲害了”的團團。 鼓勵孩子做家務時,一定要注意一點:不要挑剔。 孩子剛開始做家務時,可能會留下一地臟亂,把快遞摔地上,被擦的桌子變得更臟,等等,我們要避免說“拿穩點不行嗎,這么輕的快遞都拿不住”“你看看桌子這邊都沒擦”“你的抹布都這么臟了,也不知道洗”之類的話。因為父母的挑剔不僅會打擊孩子做事情的積極性,也不利于他們自我評價的發展。更甚者,會導致他們覺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進而產生更強的依賴性,難以獨立。 在孩子做家務的過程中,我們要堅持三個原則:正大光明地夸、多給嘗試的機會、幫助孩子進步。這樣,孩子就會愛上做家務,在做家務的過程中收獲滿滿的成就感,建立“我做家務可厲害了”的積極自我評價。一件事上的積極自我評價會延伸到生活和學習的各方面,“我在這件事上可厲害了”的成就感累加起來,就固化并泛化為“我這個人很厲害”的積極自我評價。 當孩子有了“我這個人很厲害”的積極自評,一時的挑戰不但不會打倒他們,反而能幫助他們在克服挑戰的過程中不斷成長。
情商這門課,只能父母教 作者簡介
唐雯: 本科畢業于同濟大學,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教育學碩士,幼兒教育指導師。 曾任幼兒園園長、國際學校教師、小步在家早教教研總監、美麗中國教師發展總監及支教教師,在中國、泰國、美國等教學數年,有豐富育兒經驗,現專注于家庭教育的深度研究與實踐。親身實踐兒童情商教育,將兒童社會情感課程應用于中國家庭,其打造的“唐雯老師說教育”,獲得眾多家長跟隨,為數萬個中國家庭解決育兒困惑。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二體千字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隨園食單
- >
自卑與超越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