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中華創傷休克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4576370
- 條形碼:9787564576370 ; 978-7-5645-7637-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華創傷休克學 內容簡介
本書共三篇,基礎篇介紹了休克的研究歷史與現代認識,創傷性休克流行病學、研究方法學、神經內分泌反應與調控、水和電解質及酸平衡素亂等;臨床篇介紹了創傷性休克早期診斷、現場急救,以及早期液體復蘇、輸血、血管活性藥物應用與循環支持、損害控制與致死性三聯征處理等;特殊類型創傷性休克篇介紹了戰傷性休克、燒傷性休克、創傷后感染性/膿毒癥休克、創傷后心源性休克等基本理論與救治方法。
中華創傷休克學 目錄
中華創傷休克學 作者簡介
劉良明,醫學博士,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專業技術少將。陸軍軍醫大學陸軍特色醫學中心(原第三軍醫大學野戰外科研究所)戰傷休克與輸血研究室及創傷燒傷與復合傷國家重點實驗室休克研究室主任。 學術任職:中國病理生理學會休克專業委員會、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休克與膿毒癥專業委員會和全軍戰創傷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創傷分會和中國藥理學會心血管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及重慶市創傷分會主任委員等職。國際休克聯盟官方雜志Shock和Mil Med Res等SCI期刊編委。《中華創傷雜志》《創傷外科雜志》等編委和常務編委。Sci Adv,Adv Sci,Circ Res,Cardiovas Res,Brit J Pharmacol,Pharmacol Rep等SCI期刊特邀審稿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二審評委,國家和軍隊科技獎勵評審專家。 專業特長:主要從事戰傷急救技術、器材裝備與戰創傷休克防治研究。 學術成就:在國際上率先提出休克等臨床重癥血管低反應性發生的鈣失敏學說,提出針對性防治措施,解決了長期制約難治性休克等臨床重癥治療的關鍵問題,促進和帶動了這一領域的國際發展;打破傳統理念,提出戰創傷休克止血前后均需適宜低壓復蘇的新觀點和延長黃金救治時間窗新理念及系列新技術,臨床應用取得顯著效果;提出高原戰創傷休克限制性液體復蘇的新原則,制定了相應救治方案,顯著提高了高原戰創傷休克的救治水平;研制了系列模塊化戰傷急救器材、我軍第三代新型急救包囊和災害救援背負式醫療系統,實現了我軍一線急救器材的系列配套化和模塊化,廣泛裝備部隊,在戰傷救治、災害救援和部隊訓練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研究成果已編入我國、我軍多部戰傷和創傷救治指南、手冊,如《實用創傷救治指導手冊》《實用戰傷救治手冊》和《戰傷救治規則》等。先后承擔國家杰出青年基金、國家“973”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軍特需藥和軍隊醫藥科技“十二五”“十三五”重大項目等課題研究。主編專著5部[其中國外Springer出版社出版2部,《中華戰創傷學(11卷)》(首卷主編)榮獲第五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副主編專著3部、參編專著21部(含國外2部)。發表學術論文380余篇,含SCI收錄110余篇(主要包括Sci Adv,Adv Sci,Nat Com,JEM,JCI,Ann,Surg,Cardiovasc Res等創傷、危重癥、外科領域的Top雜志)。獲國家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36件,醫療器械產品注冊證20件。以首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軍隊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重慶市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培養研究生獲全國、全軍優秀博士論文各1篇,重慶市優秀博士論文2篇。 個人榮譽: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全軍高層次創新人才工程拔尖人才。獲軍隊杰出專業人才貢獻獎、重慶市醫學會重大貢獻獎和王正國創傷醫學突出貢獻獎。為重慶市學科帶頭人、重慶英才·優秀科學家、醫學領軍人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軍隊專業技術人才一類崗位津貼。榮立個人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 王正國,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軍醫大學研究員。中國沖擊傷、創傷彈道學、交通醫學研究的主要創始人之一,著名的創傷醫學專家。 學術任職:中華醫學會創傷學分會終身名譽主任委員、全軍醫學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2015-2018年任國際交通醫學學會主席。 專業特長:長期從事沖擊傷、創傷彈道學、交通醫學、嚴重創傷救治基礎研究。 學術成就:國際上首次較系統地闡明了沖擊波的致傷機制(過牽效應理論),率先提出一整套沖擊傷的防、診、治原則,尤其是利用灌注、鑄型冷凍蝕刻、形態立體測量、分子生物學等多種技術,對肺沖擊傷進行了創新性研究,提出了肺沖擊傷新的病理分類方法;針對以往重度肺沖擊傷輸液治療會加重肺水腫、加重傷情的傳統認識,經過深入研究,提出“足量補液加監測”的治療原則,為肺沖擊傷的臨床治療提供了有力的依據,其研究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王正國院士和同事們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進行創傷彈道學研究,率先發現了“高速武器致傷時傷道周圍肌原纖維Z線呈階梯分布,損傷區呈相嵌性”,論證了“早期清創難以將壞死組織全部切除”的理論依據,引起國際同行的廣泛關注。80年代末,國際形勢趨于緩和,王正國院士敏銳地預感到交通事故傷將會是今后危害我國人民生命健康的主要傷類之一。他結合形勢迅速調整研究方向,和研究所的其他同事在國內率先開展了交通事故傷(撞擊傷)的研究。領導建立了國際上擁有生物力學、撞擊傷、流行病學、交通心理學、交通防護與診療的綜合性交通醫學研究所,研究成果“系列生物撞擊機的研制及撞擊傷發生機制與應用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主編了國內首部《交通醫學》專著和《交通傷臨床救治手冊》,直接應用于指導臨床救治,為提高交通傷治愈率做出了積極貢獻。以首作者發表論文200余篇,主編專著39部,參編10余部。 個人榮譽: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4項,國家發明三等獎1項。1996年獲軍隊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1997年獲香港何梁何利基金醫學科學技術獎,1998年獲美國“Michael DeBakey國際軍醫獎”、重慶市首屆爭光貢獻獎,1999年獲陳嘉庚醫學科學獎,2000年獲國際交通醫學重大貢獻獎,2002年獲第四屆中國光華工程科技獎。
- >
推拿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巴金-再思錄
- >
我與地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二體千字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