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分寸 跨越社交圈層的底層邏輯
-
>
生命唯愿愛與自由
-
>
中國式人情世故
-
>
看心理·第2輯(全5冊)
-
>
心靈四書(全4冊)
-
>
非暴力溝通
-
>
往里走,安頓自己
內生動力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742107
- 條形碼:9787521742107 ; 978-7-5217-4210-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內生動力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學生/決策者/管理者/市場營銷從業者/心理學愛好者1.在卷不動躺不平的當下 用內生動力找到成事法則 很多人之所以會有拖延習慣、精神內耗和消極情緒,大多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找到行動的動機。自我激勵是難以習得的技能之一,學會這件小事,你的人生會變得很不一樣。 2.芝加哥大學終身教授、美國動機心理學前會長作品 艾利特·菲什巴赫是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行為科學和市場營銷學教授,是美國動機科學協會前負責人,她在行為動機學領域深耕多年,文本具備較強的文字功底,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3.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 力贊 彭凱平、史欣悅、崔璀、攸佳寧、魏知超 推薦
內生動力 內容簡介
現在年輕人中流行“躺平”的想法,很多情況下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引導和駕馭欲望:不知道如何設立目標;自己立的目標,有時候做不到;當自己的想法變了,不知該怎么改變目標。 本書開篇就仔細分析“真正的目標”需要滿足的三個條件: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夠抽象遠大,而不是具體詳細;是為了實現而不是為了回避什么。 本書內容基于作者團隊近20余年的動機學研究成果,作者艾利·菲什巴赫就如何使用動機學來引導、駕馭欲望,而不是受欲望驅使做出科學的闡述。 從目標制定到目標實現,作者提出“科學設定目標—可持續進步—目標競爭—利用社會支持實現目標”的四步理論框架和實操指南。書中既有大量心理學理論支撐,又有貼近現實的生動案例,幫助讀者運用動機科學的原則,把自己從“躺平”的泥沼中拉出來。
內生動力 目錄
**部分 選擇目標
**章 目標不是苦差事
確定目標,而非手段/設定抽象目標 /“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目標/問自己的問題
第二章 量化目標
挑戰性的目標/可衡量的目標/可執行的目標/自己設定目標/認清有害的目標指標/問自己的問題 /做到并不難
第三章 激勵很重要
要用對獎勵/過多的激勵/稀釋原理 /激勵會掩蓋行為的影響/不確定的激勵案例/問自己的問題
第四章 內在動機
什么是內在動機?/內在動機的原因/如何提高內在動機/糾正迷思和誤解
第二部分 持續推動目標
第五章 目標梯度效應
進展增加影響/進展增加承諾/進展不足會增加動力/情緒提示目標進展/問自己的問題
第六章 目標動機的兩種動力模式
目標動機的動態性/渴望程度/行為表征/什么決定行為表征
第七章 卡中間窘境
做正確的事/完成目標
第八章 你錯了 ! 從負面反饋中學習
從負面反饋中學習/從負面反饋中學到的內容/投入和專業知識/尋求和給予反饋 /在負面反饋后保持動力/隱藏的失敗 /問自己的問題
第三部分 多個目標
第九章 掌控多目標
實現目標*大化原則/是什么讓手段正確/選擇折中而非優先
第十章 自控力
發現誘惑/做到并不難/抵制誘惑/運用自控力的經歷:無意識耗盡/問自己的問題
第十一章 耐心,還是耐心
等待為什么這么難/缺乏耐心的原因/如何增加耐心/問自己的問題
第四部分 創建有助于實現目標的社會網絡
第十二章 他人助推目標
從眾/當從眾變成互補/榜樣和反面榜樣/社會促進/問自己的問題
第十三章 和別人一起追求目標
對抗社會懈怠和“搭便車”/組內協調/這不是自私,而是分工/問自己的問題
第十四章 目標成就幸福關系
目標改變導致關系轉變/目標讓人建立聯結
內生動力 節選
確定目標,而非手段 正如老話說的“眼睛要看著方向”,設定的目標應該是種抱負而非苦差。有驅動力的目標設定的是期望的理想狀態,而不是實現目標必需的手段。 設想下你在外面吃飯。 點一杯12美元的雞尾酒你可能毫不猶豫,但要花12美元請人代泊車你可能會猶豫,而寧愿自己開車轉幾圈找找車位。 你不喜歡花錢請人代泊車,因為停車只是手段,是能讓你進餐廳吃飯這一目標的手段。 同理,給朋友買生日禮物可能要付運費和包裝費,但我們不喜歡在這上面花錢。 很多人寧愿多花點錢買禮物,湊到可以包郵免運費。 通常我們更愿意把錢花在目標而不是手段上。商家也知道顧客不喜歡把錢花在手段上,所以電商會把運費暗含在產品價格中,給人以免運費的假象。 我和富蘭克林·沙迪發現,不愿在手段上花錢的心理有時會導致很奇特的結果。 我們對工商管理碩士學生進行的一項實驗顯示,就像很多人不想付運費一樣,為了不在手段上花一分錢,人們寧意在總數上多花錢。在實驗中我們拍賣了著名經濟學家理查德??塞勒的一本親筆簽名書,也是這些學生們都很想拿到的一本書。書的平均出價為23美元。 接下來我們拍賣一個手提袋,里面裝著同樣的簽名書,給對這本書有同樣熱情的另一群學生。他們看似在競拍手提袋,但這個交易應該更劃算,因為出價*高的同學會同時拿到手提袋和書。 但奇怪的是,為這兩樣競標的學生平均只愿支付12美元,遠低于愿意為單獨這本書所支付的價格。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手提袋的價值是負的,袋子和書放一起反而拉低了交易價值。為什么會有上述奇特結果呢? 花那么多錢買個袋子而它唯一的作用就是裝一本免費書,會讓人感覺不太值。 其實還是人們不想在手段上花錢。 設定目標時,請記著以上我們所了解到的,要根據*終收益而不是付出的成本(手段)去鎖定目標。*好把目標設為“找到工作”而不是“申請工作”,“買房子”而不是“攢首付”。 找到工作和買房子都是期望的結果,填工作申請表和攢首付則是實現這些結果的必要手段。 實現目標讓人興奮,而實現目標的手段讓人感覺只是苦差。 設定抽象目標 想象下你正在努力找一份新工作。 你可以把目標說成是 “探索職業機會” 或 “讀招聘啟事提交申請”,這是對同一目標的兩種不同說法:“讀招聘啟事” 具體在說你如何尋找職業機會,而 “探索職業機會” 則抽象解釋了你為什么要讀招聘啟事。 雖然都是同一目標,但**種說法顯然比第二種更有驅動力。對目標的具體描述強調行動,就會把目標變成苦差,而抽象描述則強調的是行動背后的意義。 抽象的目標體現了行動背后的目的即要達到的目標,而不是為實現目標所要采取的行動。它強調實現目標才是行動的目的,而具體目標確定的只是實現目標的路徑或手段。 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要培養抽象目標的思維,目標才不會顯得像個苦差。如果你能抽象地思考日常生活,專注于日常行為的目的和意義,那么你為特定目標所做的努力也會更抽象更有意義。為驗證這一原理,心理學家藤田健太郎和同事做了一項研究,通過讓人們回答一系列“為什么” 的抽象類問題或 “如何” 的具體類問題,將其分為抽象或具體的思維模式,例如,他們需要回答“你為什么要保持身體健康?” 或是“你是如何保持身體健康的?” ,回答幾個這樣的問題之后,參與者們會根據回答的問題,開始對自己的目標進行更抽象或更具體的思考。那些回答了一系列“為什么”的參與者們,顯得更有動力,也會更努力地去調動力量實現目標,例如在手持握力器時他們會更用力。 這樣做也會有其弊端。 目標太抽象時就會很模糊,很難聯系到一整套具體行動,因此也很難積極有效地實現目標。 例如,“探索新職業機會” 的目標比“追求成功” 好得多。 同樣,“開始去教堂” 比“道德純潔”的目標要好。 如果沒有明確或具體的方法去追求成功或道德純潔,那么這些目標就是無效的。 當從A點到B點沒有明確路徑時,我們就只能陷入幻想,而不是去采取行動實現目標。 在幻想時,我們會想象目標一旦實現生活將會是怎樣。我們想象自己穿上畢業禮服、戴上獎章或穿上婚紗的感覺多么美好,但幻想不會產生行動。 幻想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不會讓你去努力學習; 幻想5公里跑**也不會讓你去多跑步;幻想步入婚姻殿堂也不會讓你給自己安排更多約會。 事實就是如此。在一項研究中,心理學家加布里埃爾·厄廷根和托馬斯·瓦登讓減肥者在開始減肥計劃時,給自己對減肥的期望(即減肥可能性有多大)和對減肥的幻想打分。 一年后,期望值高的人比期望值低的人減重更多,但幻想值更高的人卻沒怎么減重。 幻想的感覺雖然美妙,但作為激勵工具基本無效。目標太抽象時就可能會淪為幻想,讓人不去采取行動。 *理想的抽象目標描述的是目的,但同時不會忽略為實現目標而需要采取的行動。例如“改善我的心理健康”比“我要幸福快樂” 的目標要好。 立下這一目標,你馬上就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 (如開始心理治療)。 有效的抽象目標可以讓你對比現在的狀態和想要達到的狀態,你就可以通過制定行動計劃把起點和終點連接起來。
內生動力 作者簡介
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行為科學和市場營銷學教授,動機科學協會前負責人。 在芝加哥大學期間,艾利·菲什巴赫團隊進行了近20余年的動機學研究,撰寫了100多篇理論論文。 她的論文在《心理評論》《心理科學》等眾多心理學和商業雜志上發表,她關于動機的研究也經常被包括《華爾街日報》《芝加哥論壇報》的媒體報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姑媽的寶刀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