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古典名著白文本:國語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3803241
- 條形碼:9787553803241 ; 978-7-5538-0324-1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古典名著白文本:國語 本書特色
《國語》是關于西周(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771年)、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時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人物、事跡、言論的國別史雜記,也叫《春秋外傳》。原來傳說是春秋末期魯人左丘明所作,與《左傳》并列為解說《春秋》的著作。 《國語》是由李維琦點校,并參照其他善本之長,力求“原汁原味”地滿足廣大讀者的需要。
古典名著白文本:國語 內容簡介
《國語》是中國*早的一部國別體著作,記錄了周朝王室和魯國、齊國、晉國、鄭國、楚國、吳國、越國等諸侯國的歷史,是各國史料的匯編。《古典名著白文本:國語》上起周穆王西征犬戎(約前947年),下至智伯被滅(前453年),記錄了包括各國貴族間朝聘、宴饗、諷諫、辯說、應對之辭以及部分歷史事件與傳說。各國“語”在全書所占比例不一,每一國記述事跡各有側重。《國語》對東西周的歷史都有記錄,側重論證記言。《魯語》記春秋時期魯國之事,但不是完整的魯國歷史,很少記錄重大歷史時間,主要是針對一些小故事發議論。《齊語》記齊桓公稱霸之事,主要記管仲和齊桓公的論證之語。《晉語》篇幅*長,共有九卷,對晉國歷史記錄較為全面、具體,敘事成分較多,特別側重于記述晉文公的事跡。《鄭語》則主要記史伯論天下興衰的言論。《楚語》主要記楚靈王、昭王時期的事跡,也較少記重要歷史時間。《吳語》獨記夫差伐越和吳之滅亡,《越語》則僅記勾踐滅吳之事。
古典名著白文本:國語 目錄
祭公諫征犬戎
密康公母論小丑備物
邵公諫厲王止謗
芮良夫論專利
邵公以子代死
虢文公諫不籍千畝
仲山父諫立戲
穆仲論孝
仲山父諫料民
伯陽父論周將亡
鄭厲公與虢叔殺子頹
內史過論神
內史過論晉惠公無后
內史興論晉文公必霸
卷二 周語中
富辰諫襄王
襄王不許請隧
陽人不服晉侯
襄王拒殺衛成公
王孫滿觀秦師
定王論不用全烝
單子知陳必亡
劉康公論儉與侈
王孫說請勿賜
單襄公論郤至
卷三 周語下
單襄公論晉有亂
單襄公論晉周
太子晉諫壅轂水
羊舌胖聘于周
單穆公諫鑄大錢
單穆公伶州鳩諫鑄大鐘
景王問鐘律
賓孟見雄雞自斷其尾
劉文公與萇弘欲城周
卷四 魯語上
曹劌問戰
曹劌諫如齊觀社
匠師慶諫丹楹刻桷
夏父展諫用幣
臧文仲如齊告糴
展禽使乙喜以膏沐犒師
臧文仲請免衛成公
臧文仲請賞
展禽論祀爰居
文公欲弛宅
夏父弗忌改常
里革更書
里革斷罟匡君
子叔聲伯辭邑
里革論君過
季文子論妾馬
卷五 魯語下
叔孫穆子聘于晉
叔孫穆子諫季武子
諸侯伐秦
襄公如楚
季冶致祿
叔孫穆子論楚公子圍
叔孫穆子不以貨私免
子服惠伯如晉
季桓子穿井
公父文伯之母對問
公父文伯飲酒
公父文伯之母如季氏
敬姜論勞逸
公父文伯之母別于男女之禮
公父文伯之母欲室文伯
敬姜之戒
敬姜之哭
仲尼論大骨
仲尼論梏矢
閔馬父笑對
仲尼非難
卷六 齊語
管仲對齊桓公
管仲佐政
桓公為政
管仲論親鄰國
管仲論足甲兵
桓公帥諸侯而朝天子
諸侯歸桓公
卷七 晉語一
武公伐翼
獻公卜伐驪戎
史蘇論驪姬
獻公將黜太子申生
獻公伐翟柤
優施通驪姬
獻公伐霍
驪姬譖申生
申生伐東山
卷八 晉語二
驪姬譖殺太子中生
公子重耳出亡
舟之僑告其族
宮之奇謂其子
獻公問攻虢
宰周公論齊侯好示
宰孔論晉侯將死
里克殺奚齊
冀芮答問
卷九 晉語三
惠公背賂
惠公改葬共世子
惠公悔殺里克
惠公殺丕鄭
秦晉乞糴
秦晉之戰
呂甥逆惠公
惠公斬慶鄭
卷十 晉語四
重耳適齊
齊姜勸重耳
謀遣重耳
衛文公不禮
曹共公不禮
宋襄公贈馬
鄭文公不禮
楚成王享重耳
重耳逆懷贏
秦伯享重耳
重耳親筮
秦伯納重耳于晉
寺人勃提求見
文公見豎頭須
文公納襄王
文公出陽人
文公伐原
文公救宋敗楚
鄭叔詹疾號
箕鄭對問
趙衰三讓賢
文公學讀書
郭偃論治國
胥臣論教誨
文公稱霸
卷十一 晉語五
臼季舉冀缺
寧贏氏論陽處父
趙宣子論比黨
趙宣子請師
靈公殺趙宣子
范武子告老
范武子杖文子
郤獻子分謗
張侯御郤獻子
范文子后入
三軍推功
郤獻子恥國君
車者論梁山崩
伯宗妻之勸
卷十二 晉語六
趙文子冠
范文子不欲伐鄭
晉敗楚師
郤至甲胄見客
范文子不欲爭鄭
范文子不欲與楚戰
范文子論勝楚必有內憂
范文子論德福
范文子論私難
欒書罪郤至
長魚矯勸殺二子
韓獻子不從召
卷十三 晉語七
欒武子立悼公
悼公即位
悼公始合諸侯
祁奚薦賢
魏絳諫伐諸戎
悼公賞韓穆子
悼公使魏絳佐新軍
悼公賜魏絳
司馬侯薦叔向
卷十四 晉語八
平公滅欒氏
平公遣辛俞
叔魚楊食我之生
叔孫穆子論死而不朽
范宣子爭田
范宣子謂范獻子
師曠論樂
叔向諫殺豎襄
叔向論比別
叔向子朱不心競而力爭
叔向論忠信
叔向論德
趙文子請免叔孫穆子
趙文子為室
趙文子與叔向游
秦后子來奔
醫和視疾
叔向均祿
鄭子產來聘
叔向賀貧
卷十五 晉語九
叔向斷獄
中行穆子伐狄
范獻子聘于魯
董叔將娶于范氏
叔向對趙簡子
閻沒叔寬諫受賄
董安于辭賞
趙簡子使尹鐸為晉陽
郵無正諫殺尹鐸
鐵之戰
衛莊公禱
史黯諫田于螻
少室周知賢而讓
史黯論良臣
趙筒子問賢
竇簞謂君子哀無人
趙襄子使新稚穆子伐狄
智果對智宣子
智襄子室美
智伯國諫智襄子
晉陽之圍
卷十六 鄭語
史伯論興衰
平王之末
卷十七 楚語上
申叔時論傅太子
子囊議謚
屈建祭父
蔡聲子論楚材晉用
靈王為章華之臺
范無宇論城
左史倚相儆申公子瘟
白公子張諷靈王納諫
左史倚相論唯道是從
卷十八 楚語下
觀射父論絕地天通
觀射父論祀牲
斗且廷見令尹子常
昭王出奔
昭王奔鄖
藍尹整論吳將斃
王孫圉論楚寶
惠王以梁與魯陽文子
子高殺白公勝
卷十九 吳語
諸稽郢行成于吳
吳越荒成不盟
夫差伐齊
奚斯釋言于齊
申胥自殺
句踐襲吳
吳欲為盟主
夫差退于黃池
句踐滅吳
卷二十 越語上
句踐雪恥
卷二十一 越語下
范蠡論持盈定傾節事
范蠡謂無蚤圖吳
范蠡謂人事天應
范蠡謂先征事不成
范蠡謂人事與天地相參
范蠡論戰
范蠡諫句踐勿許吳成
范蠡辭越王
古典名著白文本:國語 節選
《國語》: 富辰諫襄王 襄王十三年,鄭人伐滑。王使游孫伯請滑,鄭人執之。王怒,將以狄伐鄭。富辰諫曰:“不可!古人有言曰:‘兄弟讒鬩,侮人百里。’周文公之詩曰:‘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若是則鬩乃內侮,而雖鬩不敗親也。鄭在天子,兄弟也。鄭武、莊有大勛力于平、桓;我周之東遷,晉、鄭是依;子頹之亂,又鄭之繇定。今以小忿棄之,是以小怨置大德也,無乃不可乎!且夫兄弟之怨,不征于他,征于他,利乃外矣。章怨外利,不義;棄親即狄,不祥;以怨報德,不仁。夫義所以生利也,祥所以事神也,仁所以保民也。不義則利不阜,不祥則福不降,不仁則民不至。古之明王不失此三德者,故能光有天下,而和寧百姓,令聞不忘。王其不可以棄之。”王不聽。十七年,王降狄師以伐鄭。 王德狄人,將以其女為后。富辰諫曰:“不可!夫婚姻,禍福之階也。由之利內則福,利外則取禍。今王外利矣,其無乃階禍乎?昔摯、疇之國也由大任,杞、繒由大姒,齊、許、申、呂由大姜,陳由大姬,是皆能內利親親者也。昔隋之亡也由仲任,密須由伯姑,鄶由叔壇,聃由鄭姬,息由陳媯,鄧由楚曼,羅由季姬,盧由荊媯,是皆外利離親者也。” 王曰:“利何如而內?何如而外?”對曰:“尊貴、明賢、庸勛、長老、愛親、禮新、親舊。然則民莫不審固其心力以役上令,官不易方,而財不匱竭,求無不至,動無不濟。百姓兆民,夫人奉利而歸諸上,是利之內也。若七德離判,民乃攜貳,各以利退,上求不暨,是其外利也。夫狄無列于王室,鄭伯南也,王而卑之,是不尊貴也。狄,豺狼之德也,鄭未失周典,王而蔑之,是不明賢也。平、桓、莊、惠,皆受鄭勞,王而棄之,是不庸勛也。鄭伯捷之齒長矣,王而弱之,是不長老也。狄,隗姓也,鄭出自宣王,王而虐之,是不愛親也。夫禮,新不間舊,王以狄女間姜任,非禮,且棄舊也。王一舉而棄七德,臣故日利外矣。《書》有之曰:‘必有忍也,若能有濟也。’王不忍小忿而棄鄭,又登叔隗以階狄。狄,封豕豺狼也,不可厭也。”王不聽。 十八年,王黜狄后。狄人來誅殺譚伯。富辰曰:“昔吾驟諫王,王弗從,以及此難。若我不出,王其以我為懟乎!”乃以其屬死之。 襄王不許請隧 初,惠后欲立王子帶,故以其黨啟狄人,狄人遂人周。王乃出居于鄭,晉文公納之。 晉文公既定襄王于郟,王勞之以地,辭,請隧焉。王不許,曰:“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規方千里,以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備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其余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寧宇,以順及天地,無逢其災害,先王豈有賴焉?內官不過九御,外官不過九品,足以供給神祗而已,豈敢厭縱其耳目心腹以亂百度?亦唯是死生之服物采章,以臨長百姓而輕重布之,王何異之有?今天降災禍于周室,余一人僅亦守府,又不佞以勤叔父,而班先王之大物以賞私德,其叔父實應且憎,以非余一人,余一人豈敢有愛?先民有言曰:‘改玉改行。’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創制天下自顯庸也,而縮取備物以鎮撫百姓,余一人其流辟,旅于裔土,何辭之有與?若由是姬姓也,尚將列為公侯,以復先王之職,大物其未可改也。叔父其懋昭明德,物將自至,余何敢以私勞變前之大章,以忝天下?其若先王與百姓何?何政令之為也?若不然,叔父有地而隧焉,余安能知之?” 文公遂不敢請,受地而還。 陽人不服晉侯 王至自鄭,以陽樊賜晉文公。陽人不服,晉侯圍之。倉葛呼曰:“王以晉君為能德,故勞之以陽樊,陽樊懷我王德,是以未從于晉。謂君其何德之布以懷柔之,使無有遠志。今將大泯其宗枋,而蔑殺其民人,宜吾不敢服也!夫三軍之所尋,將蠻、夷、戎、狄之驕逸不虔,于是乎致武。此贏者陽也,未狎君政,故未承命。君若惠及之,唯官是征,其敢逆命?何足以辱師!君之武震,無乃玩而頓乎?臣聞之曰:‘武不可覿,文不可匿。覿武無烈,匿文不昭。’陽不承獲甸,而祗以覿武,臣是以懼。不然,其敢自愛也?且夫陽,豈有裔民哉?夫亦皆天子之父兄甥舅也,若之何其虐之也?” 晉侯聞之,曰:“是君子之言也。”乃出陽民。 襄王拒殺衛成公 溫之會,晉人執衛成公歸之于周。晉侯請殺之,王曰:“不可!夫政自上下者也,上作政,而下行之不逆,故上下無怨。今叔父作政而不行,無乃不可乎?夫君臣無獄,今元喧雖直,不可聽也。君臣皆獄,父子將獄,是無上下也。而叔父聽之,一逆矣。又為臣殺其君,其安庸刑?布刑而不庸,再逆矣。一合諸侯,而有再逆政,余懼其無后。不然,余何私于衛侯?”晉人乃歸衛侯。 ……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莉莉和章魚
- >
朝聞道
- >
巴金-再思錄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回憶愛瑪儂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