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古代的希臘和羅馬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8073235
- 條形碼:9787108073235 ; 978-7-108-07323-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古代的希臘和羅馬 本書特色
本書初版于1957年,原書10萬字,在希臘羅馬史的林林總總的讀物中,的確是一本小書,但卻獨具特色。2008年的三聯版對本書內容做了重要的擴充。增加作者研究希臘羅馬史的兩篇重頭文章和一篇經典譯文——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史》選譯(第七卷),全書增為18萬字。這次的擴充為讀者提供拓展閱讀,有助于深化并真切地認識希臘羅馬及其古代世界。 此書從問世至今,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里,版本不斷更新,在一代代青年讀者中延續其生命。三聯版特邀作者長子、世界史學者吳遇先生撰文,著重介紹了作者與古代希臘羅馬史的學術淵源,這篇5千字的“代后記”,內容豐富,情理并茂,栩栩如生。與此同時,三聯版也實現了吳遇為父親的書畫插圖、配照片的心愿。2022年,我們再次以全新的面貌推出新版,在觀照21世紀的世界時,佐以古典與文明的視角。
古代的希臘和羅馬 內容簡介
作者在這部講述希臘羅馬歷史的小書中,要言不煩,勾畫出希臘羅馬古典社會發展的輪廓。書中對人物、制度、戰爭、變革以及社會風尚、文化生活等等的敘述,都和分析說明穿插在一起,使我們可以透過史實來顯示歷史的歸趨,也能從歷史的趨向中看出具體史實的意義。全書敘述明確而不繁瑣,分析簡當而不空疏。共分十章,前五章講希臘,后五章講羅馬。書中插有數十幅著名古典人物、古代遺址的速寫插圖和彩色照片,均出于作者之子吳遇之手,結合本書內容專為繪制、拍攝而來。
古代的希臘和羅馬 目錄
卷頭語
**章 荷馬時代的前后
一 克里特和邁錫尼
二從荷馬時代到古典希臘城邦形成的前夕
第二章雅典國家的形成和發展
一由氏族到國家和國家形成后的社會變化
二從梭倫改革到克利斯梯尼的改革
第三章 斯巴達
一 自足的經濟
二 尚武的社會生活
第四章 雅典的強盛和繁榮
一 對波斯的戰爭
二 雅典的海上霸權
三雅典奴隸制經濟的繁榮
四奴隸制民主的政治生活
五雅典全盛時期的文化生活
第五章從希臘霸權的更迭到亞歷山大東侵
一伯羅奔尼撒戰爭和旋起旋仆的霸權
二馬其頓霸權和亞歷山大東侵
第六章臺伯河上的小城邦
一 羅馬國家的形成
二貴族共和國的內部斗爭
第七章羅馬的擴張和社會變化
一 羅馬的軍團
二地中海上新霸權的出現
三擴張期間的社會經濟變化
第八章社會矛盾激化的一個世紀
一奴隸的處境和奴隸起義
二挽不回的兵農合一制
三軍事獨裁的形成和共和國的崩潰
第九章奴隸制大帝國的全盛
一渥大維——新的愷撒
二所謂“羅馬的和平”
第十章羅馬奴隸制帝國的衰亡
一 第三世紀的危機
二 徒勞無益的改革
三 *后的崩潰
附錄
希臘城邦的形成及其歷史特點
東西歷史匯合下的希臘化文化
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史》選譯
代后記
因為風, 我們去看看希臘和羅馬 (吳遇)
古代的希臘和羅馬 節選
代后記:因為風,我們去看看希臘和羅馬 (吳遇) 本書的責任編輯孫曉林約我寫這篇后記。由于諸多無法推辭的理由,如,本書作者是我父親,我又自告奮勇地為本書畫了些插圖,事實上已經參與了一點再版工作, 而孫曉林又是我大學和研究生時代的同學, 總之沒法說不, 只好應了下來。從來沒有寫過后記,便找來一些書,看看別人如何寫。看過一些后,略作比較,我認為,寫一點題外的但是和書的作者、內容多少有點關系的話,可能比較有意思。于是,就有了如下這篇后記。 想說的**點,是我父親本人特別喜歡這本書。他曾在不同場合對我們兄妹幾個都說過,在他發表的為數不多的著述里,他*喜歡的就是這本篇幅并不大的《古代的希臘和羅馬》。他還說,他喜歡夾敘夾議的寫法,不去枯燥地講道理,也不去瑣碎地講故事。他對我說這些話的時候,我正在上大學。那時,我們在學世界古代史,希臘和羅馬的歷史當然是重頭戲之一,大家手頭的參考書林林總總,包括周一良伯伯和父親主編的《世界通史》。有一天,不知是誰在圖書館發現了這本印得不太像是純學術著作的《古代的希臘和羅馬》,讀后便傳開來。很多同學的看法是,不僅好讀,而且有用。好讀是顯而易見的,從開篇起,讀者就不知不覺地隨著作者逍遙自在的筆,成了“因風吹去的游人”,飛臨陽光明媚的愛琴海,飛到神話般的克諾薩斯宮里。那時候,我們這批大學生的文化欣賞心態還處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那種乍暖還寒的狀態,因此,書中所描述的克里特文化的世俗主義和自然主義色彩,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多年后,當年的同學在回憶讀此書時,還記得書中描寫的頭戴花冠,束腰垂發,身著緊窄的胸衣和飄逸長裙的少女。這個形象是如此之鮮活,例如前面提到的孫曉林同學,就認為書中曾有一幅古希臘少女如此著裝的插圖。說這本書有用,也是大實話。因為好讀,所以好記。凡讀了此書的,在后來的期終考試時,大約手中都多了一張應對古希臘羅馬史試題的勝券。書中提到的一些西諺典故,如,“愷撒渡過瀘泌澗”(Crossing the Rubicon),“吾到,吾見,吾勝”(Veni,vidi,vici.),“皮洛士的勝利”(Pyrrhic victory),等等,對于日后學習西方歷史文化的人,想必也會有重逢的時刻。 第二,這本書的產生,照父親的話,是出于一個“偶然”的原因。書于1957年初版,顯然是父親那時在武漢大學承擔世界古代史教學的緣故。我曾問過父親為什么那時去教世界古代史。父親回答說,因為一解放,大家都熱衷于搞近現代史,古代史成了個冷門。但總要有人教吧,于是就承擔下來。父親當時寫的一些關于希臘城邦、希臘化文化、古代埃及和巴比侖的文章,都緣于這個“偶然”。他在后來回憶自己怎樣接觸世界古代史時說,是“教學方面的偶然承乏,寫作方面的偶然有約”使他有了較多的機會接觸世界古代史。從父親的學術準備來看,他對世界古代史的研究,的確是在新的形勢下另起爐灶。我這樣說的理由,是基于他的碩士和博士論文所涉及的內容。他的碩士論文是研究“士”在中國封建社會瓦解過程中所起的作用,而他的博士論文則是研究探討封建中國的王權和法律的性質。在這兩個研究中,特別是博士論文,他都用到西歐的歷史材料。但絕大多數的西歐史料,都是關于中世紀的,涉及到歐洲古代史并不多見。如果說父親的學術準備不足,他的學術經歷和心理準備則相對豐富。這就是他曾對我說過的他在做學問時轉彎的故事。其實*初點撥他轉彎的人是他的老師陳序經先生。陳先生甚至說,多轉幾個彎,還有好處。在父親的學術經歷中,的確轉了不少的彎。例如,從比較傳統的歷史研究轉到對經濟理論和經濟史的研究,從經濟史轉到對制度法制史的研究,從偏重封建中國轉到封建時代的東西方對比研究。這樣的一些轉彎經歷大概使得他在心理上不再畏懼新的轉彎,因此,這一次,就從封建中世紀“偶然”地轉到了世界古代。不過,現在回頭來看,他先前的幾個彎似乎是越轉越熱,且有較多的個人選擇余地;而轉向世界古代史則是轉入了一個明顯的冷門,而且恐怕也沒有什么太多的個人選擇。
古代的希臘和羅馬 作者簡介
吳于廑(1913—1993),原名吳保安,向以字行。1913年生,安徽休寧人。1935年東吳大學畢業,1946年獲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回國任教,擔任武漢大學歷史學教授、系主任、副校長。他與周一良先生在20世紀60年代主編的多卷本《世界通史》,一直是中國高等院校歷史專業的經典教材。 《古代的希臘和羅馬》是作者生前特別喜歡的一本小書。
- >
朝聞道
- >
史學評論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隨園食單
- >
我與地壇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