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花園動植物指南
-
>
世界鳥類百科圖鑒:亞洲鳥類/歐洲鳥類/非洲鳥類/澳洲鳥類(全五冊)
-
>
科壇趣話:科學、科學家與科學家精神
-
>
愛因斯坦在路上:科學偶像的旅行日記
-
>
不可思議的科學史
-
>
動物生活史
-
>
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全新修訂版)
皮膚的進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726320
- 條形碼:9787520726320 ; 978-7-5207-2632-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皮膚的進化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大眾;對皮膚護理感興趣的讀者;對歷史感興趣的讀者;對生物學科感興趣的讀者。1)本書立足于人類皮膚7億年的進化歷史,從史前生命的起源到后續的進化過程,全面剖析了人類皮膚的特征;從*原始的細胞,到兩棲爬行類動物、哺乳動物、甲殼類動物、軟體動物,作者將人類的皮膚與諸多種類的生物的皮膚作比對,例數人類皮膚的特殊之處,仿佛一堂生動的生物課,趣味十足。 2)本書從皮膚的進化史出發,逐步拓展到皮膚的構造、皮膚與大腦的關系、角質層的屏障功能、人類語言與意識的產生等話題,神秘新奇,內容豐富,可讀性很強。
皮膚的進化 內容簡介
將生物與外界隔開的屏障——“皮膚”是如何促進大腦進化的?在生命的進化過程中,真正的大腦還未誕生之時,皮膚的能力就存在了。因此,皮膚也被稱為“0號大腦”。當人類的祖先開始雙足行走時,他們的全身都長滿了毛發,腦容量與黑猩猩相似。而120萬年前,人類真正開始獨立行走的時候,人類蛻掉了長長的毛發,皮膚開始有了感覺,被稱為“皮膚覺醒”。全書生動形象地講述了史前生命的起源以及后續的進化過程。全書分為六章,從皮膚的“出現”開始引出創造生命的皮膚——皮膚是布滿全身的感覺器——推動多細胞生物的出現,并舉出魚類、兩棲類動物、哺乳類動物進行說明。其次,被解放的皮膚走出非洲得以進化,推動腦容量擴充,內容涉及皮脂、汗腺的作用等。再次,皮膚實現獨立。又次,皮膚的免疫功能使其開始與病原體開展斗爭。復次,皮膚的失控,涉及皮膚干燥、過敏、瘙癢、自身免疫性疾病——癌癥、精神壓力等癥狀的出現。*后,重新審視皮膚系統,涉及皮膚與人腦、語言、意識、記憶等的關系等內容。
皮膚的進化 目錄
序言
**章 出現——創造生命的皮膚
何為生命 / 多細胞生物的出現 / 7億年前出現了皮膚雛形 / 向陸地進發的動物 /恐龍滅絕 / 逆境求生的關鍵
第二章 奇策——被解放的皮膚
走出非洲 / 皮膚進化論 / 兩套信息處理系統 / 腦容量擴充戰略 / 皮脂 / 汗腺 / 智人與語言
第三章 蘇醒——獨立的皮膚
角質層的構造 / 獨立的表皮 / 膚色的啟示 / 皮膚屏障功能得以恢復的奧秘 / 皮膚狀況與電位差 / 皮膚衰老與電量不足
第四章 攻防——病原體 VS 皮膚
皮膚上的菌 / 何謂免疫 / 適應性免疫 / 角化細胞與免疫系統 / 免疫系統的進化論
第五章 失控——錯亂的皮膚
相對濕度與絕對濕度 / 保濕的意義 / 皮膚的紊亂 / 過敏性皮炎 / 過敏與遺傳 / 自身免疫性疾病 / 精神壓力與皮膚
第六章 霸者?——重新審視皮膚系統
從熱力學角度思考皮膚 / 從物理學角度看生命進化的必然性 / 表皮的監測功能 / 從能量與信息的流動開始 / 人腦與皮膚 / 關于皮膚的網絡 / 語言的誕生 / 大腦的預言 / 意識的出現 / 無意識與皮膚 / 皮膚與記憶
后記
參考文獻
皮膚的進化 節選
² 人類皮膚表皮的作用遠不止防御機能。進入21世紀人們才明白,原來表皮可以感知周圍世界的各種情況,如溫度、氣壓、含氧量、電場、磁場、聲音、顏色、氣味分子等[7]。換言之,表皮里含有觸覺、視覺、聽覺、嗅覺和味覺。與眼、耳、鼻、舌不同,人類的皮膚能夠捕捉人所感知到的大部分情況。 ² 有人推測,大約距今7億年前,出現了體型較大的多細胞動物。而分子生物學又證明,人類的表皮構造,特別是與其防御功能、創傷愈合功能相關的基因也形成于7億年前。對多細胞生物而言,隔絕了身體與外界環境的表皮在其進化初始階段是極為重要的條件。由此,可以確定這個時期形成了促成各種多細胞生物誕生的基礎。 ² *早出現的脊椎動物是魚類,它們有的頭骨堅硬,有的長有牙釉質的鱗片,還有的在約4億年前蛻去鱗片登上陸地進化成了兩棲類動物。在隨后的恐龍時代,大地上、海洋里、天空中,千奇百怪的爬行類動物迎來了一段繁榮時期,它們進化出各種“利器”去保護自己的身體:或是犄角,或是尖刺,或是肉冠,或是骨板,有的甚至長出了厚密的羽毛。直到大約6000萬年前,爬行類動物大部分滅絕,哺乳類動物開始四散到地球的各個角落。 ² 從現代非洲人中的O型血的高比例可以推測,早期智人中O型血較多。但是,筆者在前文中談到過血型有六種組合,成為O型血的可能性只有六分之一。一般認為,越是與A型血、B型血、AB型血的人類雜交,O型血的比重就會越小。而跨越海洋抵達澳洲的智人和經北美洲到達南美洲的智人,他們的O型血比重不減反增。關于這一點的原因,有人推測,離開非洲大陸去探尋未知世界的這部分智人,他們本身大多數人的血型就是O型。筆者也幻想過O型血的智人們成群結隊去開疆拓土的場景。 ² 到了21世紀初期,我們在超過42℃的環境下,利用氧氣和辣椒中的辛辣成分辣椒素使皮膚產生痛感,由此證明了痛感的“開關”——辣椒素受體(Trpv1)存在于角化細胞之中。以此為契機,日本以及他國的眾多學者逐漸明白了:角化細胞擁有感知來自他國外界環境各種刺激的能力,比如光(電磁波)、顏色、電、磁,乃至聲音(包括超聲波)、溫度、大氣壓、空氣中的氧氣濃度、觸碰皮膚帶來的刺激,等等。甚至對與嗅覺、味覺相關的分子活動也能夠有所識別。 ² 1995年,埃利亞斯研究所的卡迪阿里博士發現,人類和老鼠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出現角質層屏障功能衰弱的情況,而且受損機能的恢復速度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得緩慢。年輕人(20~30歲)的皮膚屏障功能會在受損后的72小時內恢復到原來的80%;但老年人(80歲以上)只能恢復到原來的50%左右?梢哉f,老年人的角質層更容易受損,受損后又難以修復。這就是老年人出現皮膚問題的原因吧。 ² 120萬年前,在非洲,人類進化了。*初,只是偶有體毛較少的人類出現。但體毛較少的人類祖先直接暴露在非洲耀眼的陽光之下,久而久之很有可能會因強烈的紫外線而患上炎癥乃至癌癥。所以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猜測,早期人類在體毛消失的同時,皮膚也由類人猿的淺色逐漸變深,甚至到*后只有黑皮膚的人類祖先才能生存下去。皮膚由淺變深的原因是黑色素,而“120萬年”這個數字也 正是通過計算生成黑色素的基因的確立時間而得到的。
皮膚的進化 作者簡介
傅田光洋(Mitsuhiro Denda) 曾任日本資生堂生命科學研究中心主研究員、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JST)戰略性創造研究項目(CREST)研究員、廣島大學客座教授,F任明治大學高等數學研究所研究員。1960年出生于神戶市。1983年畢業于京都大學工學系工業化學專業,1985年京都大學工學研究科分子工學方向碩士畢業。1994年獲京都大學工學博士學位。1993年—1996年任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研究員。2002年起任日本資生堂生命科學研究中心主研究員,主要研究環境對皮膚的影響,以及表皮的再生功能,其研究成果在海外獲得很高關注。參與編寫了多部英文著作。1999年和2005年曾在知名的高登研究會議(GRC,Gordon Research Conference)上發表演講。他的著作包括《皮膚的心機:身體邊界的另一面》、《皮膚感覺與心靈》和《驚奇的皮膚》。傅田光洋在日本被譽為表皮研究的先驅。
- >
回憶愛瑪儂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唐代進士錄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朝聞道
- >
莉莉和章魚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