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分析的形而上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037341
- 條形碼:9787100037341 ; 978-7-100-03734-1
- 裝幀:6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分析的形而上學 內容簡介
形而上學是所有其他哲學分支的基礎,其所關心的主要問題是:世界或者說實在的本質結構是怎樣的?本書依據這一理解,對分析哲學中形而上學性質的問題(存在與統一性;變化與持存;個體、性質與關系;事實、事態與事件;因果聯系;還原、突生與伴生;可能世界)進行探討。 本書的探討貫穿了這樣的認識:世界是一個事實結構,是一個巨大的事實;甚至通常所說的個體經過*終分析也是一個事實結構;至于世界的*終構成成分到底是什么,則非事實問題,而是決定問題,是特定的表現手段或概念框架的選擇問題。
分析的形而上學 目錄
0.1 亞里士多德的理解
0.2 中世紀哲學家及近代理性主義哲學家的理解
0.3 當代的理解
第1章 存在與同一性
1.1 存在
1.1.1 亞里士多德式存在觀:存在是一種性質
1.1.2 康德-弗雷格-羅素式存在觀:存在不是一級性質
1.1.3 哲學家們對康德-弗雷格-羅素式存在觀的批評(Ⅰ):存在可以是真正的一級性質
1.1.4 哲學家們對康德-弗雷格-羅素式存在觀的批評(Ⅱ):存在可以是非真正的一級性質
1.1.5 哲學家們對康德-弗雷格-羅素式存在觀的批評(Ⅲ):存在只能是一級性質
1.1.6 不同意義的存在
附論:存在與謂述
1.2 同一性
1.2.1 同一性悖論及其解決途徑
1.2.2 同一性的一般標準
1.2.3 相對的同一性
第2章 變化與持存
2.1 個體事物之變化與持存
2.1.1 關于持存的兩種理論:整存論和分存論
2.1.2 性質上的變化
2.1.3 部分上的變化
2.2 人的歷時同一性
2.2.1 身體標準及其困難
2.2.2 心靈標準及其困難
2.2.3 身體標準和心靈標準所面對的進一步的困難:
導致二律背反
第3章 個體、性質和關系(上)
3.1 實在論
3.1.1 屬性一致和謂述
3.1.2 沒有得到例示的共相
3.1.3 復雜共相
3.2 特普論
3.3 唯名論
3. 3.1 謂詞唯名論和概念唯名論
3.3.2 簡約唯名論
3.3.3 類唯名論
3.3.4 相似唯名論
……
第4章 個體、性質和關系(下)
第5章 事實、事態與事件
第6章 因果關系
第7章 還原、突生和伴生
第8章 可能世界
參考書目
后記
附錄:簡論世界及其內的事物的實在性問題
分析的形而上學 節選
路易斯認為,之所以會出現這些困難情形,并非是因為他的可能世界觀的緣故,而是因為提出這個反對意見的哲學家們忽略了如下重要之點:我們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動物。我們并不關心處于其他可能世界中的我們的對應物的處境,而只關心我們自己在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中的處境。實際上,我們也沒有辦法關心我們的對應物的處境。無論在我們的對應物身上發生了什么事情,這都與我們自己的切身的利益無關。我們的自我中心的欲求(比如我如期完成寫作任務,我的周圍少一些邪惡而多一些善良等等)不會因我們的對應物的類似的欲求已經得到滿足而得到滿足。路易斯的這種回答與他的觀點似有自相矛盾之嫌。從前文我們看到,按照路易斯的觀點,正是因為在某個可能世界中存在著我的這樣一個對應物,他現在沒有坐在電腦前面寫作,我才能夠說:我現在本來可以不坐在電腦前面寫作。同樣,正是因為在某個可能世界中存在著我的這樣一個對應物,他沒有做過我所做過的某件對不起某個人的事情我才能夠說:我本來可以不那樣做,并因之我才會產生愧悔的心情。由此看來,我的某個對應物的存在,他做了一些什么事情,這點并非與我的切身利益毫不相關。這樣,路易斯便難于做到前后一致了。 從前文我們看到,在路易斯的理解之下某些可能個體——所謂跨界個體——的同一性或個體化問題是非常難于處理的。一些哲學家認為,不僅跨界個體的同一性或個體化問題難于處理,實際上任何路易斯式的可能個體都會遇到難以解決的同一性或個體化問題。假定在一個可能世界中存在著一個可能的胖人和一個可能的瘦人。他們是同一個可能的人還是兩個可能的人?同一事物的不可分辨原則或不可分辨事物的同一性原則是否適用于它們?或者,同一性概念根本就不適用于可能的個體?但是,談論這樣的事物——我們既不能有意義地說它們與自身同一,也不能有意義地說它們彼此相異——有意義嗎?更為嚴重的是,我們如何令人滿意地處理所謂跨界個體的同一性問題?對這種批評,路易斯的回答是:他至少可以令他自己滿意地處理所謂跨界個體的同一性問題(參見上面的介紹);而對于所有局限于一個世界之內的真正的可能個體來說,有關它們的同一性或個體化問題與有關現實的個體的同一性或個體化問題具有相同的境遇,后者絕不比前者更容易解決。 許多哲學家喜歡荒涼的景觀。他們認為路易斯的觀點嚴重違反了吝嗇原則,不能接受。為了回應這種批評,路易斯認為我們應該區分開兩種不同的吝嗇原則:一為質的吝嗇,一為量的吝嗇。前者是指我們要盡可能地減少(事)物(種)類的數目,后者是指我們要盡量減少我們所承認的物類的實例的數目。路易斯接受前者而,不接受后者。在他看來,只存在個體和個體的集合,通常所說的其他一切種類的事物都可以分析為它們。但是,他不承認個體的數目是有限的,因為在我們日常所見的現實的個體及其集合之外,還有無數的可能的個體及其集合。 一些哲學家還從認識論的角度對路易斯的觀點進行了激烈的批評。通常我們對于一個對象的認識是通過與其發生某種因果聯系——特別說來,知覺——的方式進行的。當然,并非所有認識都是這樣進行的。如果我們承認數學對象的客觀存在,那么我們對于它們的認識顯然并非是因果地進行的,因為我們根本就不能知覺它們。由于路易斯意義上的可能世界和可能個體與我們完全隔絕,與我們沒有任何因果上的關聯,所以我們對于它們的認識不能因果地進行。那么,我們對于它們的認識方式是否同于我們對于數學對象的認識方式?一些哲學家認為不然,因為路易斯所謂的可能世界和可能個體都是具體的,而數學對象則是抽象的;對于具體的對象的認識只能因果地進行,對于抽象對象的認識則可以以非因果的方式進行;因此,路易斯的可能個體和可能世界是不可認識的。但是,另一方面,他又為人們提供了大量關于它們的“知識”,因此他的觀點是不一致的。路易斯不同意這種觀點。在他看來,具體的對象的認識并非只能因果地進行。通常我們關于具體的對象有許多先天的知識,而這些知識的獲得當然是以非因果的方式進行的。就他所說的可能世界和可能個體(比如,會說話的驢,飛馬,金山,獨角獸等等)來說,我們先天地——進而以非因果的方式——知道它們是存在的,它們具有某些性質等等(換言之,存在著各種各樣無窮無盡的可能世界,這點是必然的),盡管我們只能通過因果知覺的方式確定我們的世界屬于這樣的可能世界中的哪一種。路易斯認為,批評他的這些哲學家之所以會作出如上批評,大概是因為他們將他的觀點混同于如下觀點了:可能世界不過是現實世界的一個部分(只不過它們離我們極為遙遠而已),它們并不是現實世界的候選者。如果他的觀點是這樣的,那么他當然沒有理由否認他關于可能世界和可能個體的(大部分)知識只能是以因果知覺的方式獲得的。
分析的形而上學 作者簡介
韓林合,北京大學哲學系暨北京大學外國哲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西方哲學、道家哲學。主要著作:《研究》,商務印書館,2000年。《虛己以游世一哲學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維特根斯坦解讀》,商務印書館,2010年。《游外以冥內——郭象哲學研究》,商務印書館,2016年。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自卑與超越
- >
推拿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