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愛樂者說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3986015
- 條形碼:9787543986015 ; 978-7-5439-8601-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愛樂者說 本書特色
本書是作者多年來“熟讀”西方古典音樂經典過程中的隨想,有感性的描抒,也有理性的悟知。這部散文式的音樂隨筆,是一個愛樂者在說,也是說給愛樂者的能激發共鳴同感的點滴記錄。本書的解讀與聆聽,或許能為通向高雅藝術,開啟一條曲徑通幽的路途。
愛樂者說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介紹音樂歷史和音樂知識的普及型讀物,作者為原中央電視臺《再說長江》總編導,從事音樂紀錄片制作和音樂研究多年。全書力求以有文采的、散文化的語言,敘述與分析音樂知識、講述音樂歷史、解讀音樂家的人生。書稿收錄了作者歷時十余年撰寫的有關西方音樂史和音樂家的賞析傳記短文,圖文并茂,讀者閱讀此書以通過作者的獨特視角認識西方音樂史和世界知名的音樂家們,了解他們的生平故事和創作理念,提升自身的藝術造詣。
愛樂者說 目錄
大師是應當仰望的
“小溪”流出的不朽音符
他,“從未老過”!
莫扎特之魂何處安放?
“猛獅”的綠色音符
貝多芬在中國的“命運”
31歲與220年
車爾尼的“359”“849”及其他
慵懶著,他寫了太多音符
一個波蘭人在巴黎
克拉拉與音樂的另一片天
那個多彩又精彩的瓦格納
失聰者內心的*強音
施特勞斯家族的紀念碑
朦朦朧朧的德彪西
從峽灣,他走到了全世界
20世紀的一抹音樂晨曦
“對影成三人”:斯特拉文斯基
脆弱的拉赫瑪尼諾夫
冬夜,拉赫瑪尼諾夫來了!
見證肖斯塔科維奇的《見證》
“敬畏生命”的音樂詮釋者
從琴鍵上走來的作曲家
音樂之重:天分、才具與靈氣
音樂的“基因”說
解碼:“三B”與“三S”
“老貝”“老柴”“老肖”
第二輯 聆樂悟道
掐頭去尾的“中間之途”
音樂的“格”與“不拘一格”
帕格尼尼的隨想與音樂通感
音樂的“橡果”
“純音樂”:音樂的原汁原味
聽得多了,便也懂了
弦樂四重奏的“個人敘說”
從“歌唱”著的交響曲說起
“音樂感的耳朵”
“品異”與“認同”
站在音樂對面的“知音”
從“不好聽”中聽出“好聽”
ABA:永恒的音樂公式
感覺貝多芬
從歌劇到音樂劇
音樂經典:熱愛與尊崇
“此時無聲勝有聲”說
音符中透出的“自我”
鋼琴何以“稱王”?
沉浸在音樂的“氣場”中
指揮家的“行為藝術”
《彼得與狼》和《管弦指南》
向后看:對過往的不舍與不忘
音樂“代溝”說
交響音符中的歷史景深
網紅嘲曲的音樂氣質
“戲唱”,要有底線
薩克斯之聲與“沙龍”
第三輯 樂海拾貝
宿命般的“第九”
“發憤之所為作也”
“**交響曲”的跌宕起伏
看大師的“小樣兒”
“藍色的愛”與“悲歌”
1840年與柴可夫斯基
音樂家的那些浪漫事兒
悖逆師尊綻放出的經典
“發現”中的音樂經典
音樂行者的“鄉愁”
數據中的交響內涵
數字集萃的深邃與闊遠
《哈利路亞》與藝術行為
貝多芬音樂的現實詮釋
貝多芬與馬勒:百年交響的一次回望
從“悲愴”到“復活”
納粹年代的紛紜樂事
足尖上的交響經典
《四季》《田園》及其他
永不褪色的西班牙音樂
爵士樂向交響音樂的挑戰
穿透心靈的憂郁
夜的音樂意境
音樂海洋上的恢宏日出
當鳥啼化作音符的時候
天鵝之聲,凄響心穹
聆聽靈魂的安息和永生
永遠的曼托瓦尼之聲
西方音樂中的“中國元素”
從“北京OPERA”說開來
四個數字串起來的音樂史程
第四輯 跨界視野
“跨界”跨出了精彩
愛因斯坦的小提琴
《哥德巴赫猜想》的音樂前奏
當數學遇到了音樂
機器人中能出巴赫、肖邦嗎?
音樂如何“竭澤”于文學
一種小說題材——“音樂小說”
莎翁灑下的音樂靈感
“羅密歐與朱麗葉”的音樂故事
音樂詩畫同淵共流
音樂“畫家”
畫筆下的音樂大師
畫家筆下的音樂足跡
銀幕:音樂經典的又一演繹
電影給音樂的一個“回報”
音樂“憤青”的“行為藝術”
“音樂王國”中的“音樂國王”
“殊途同歸”的那些音樂事兒
帕氏生涯的“三段體”
“**枚”中的“**人”
“莎皇”天籟之聲的美與魅
歌德、席勒:走向音樂深處的文學大師
第五輯 樂事回望
在施托爾茲門前
金色維也納的“朝圣”之旅
“天方夜譚”的音樂故事
“水”的音樂隨想
心聆“夏娃”協奏曲
“四季”浸潤了多彩音符
《茶花女》的一個甲子與百年
從小步舞曲到天體行星
“綠皮車”年代的音樂憶念
“國之大曲”中的古典音韻
音樂寄望:2016!
“夜色多美好!”
“藍頭巾”揮揚著悲劇力量
沉船上的永恒樂聲
群星隕落,紅旗不倒
蕩起歲月的雙槳
“一條大河波浪寬”
“梁祝”一甲子記
后“梁祝”時代說“梁祝”
“施光南的故事”
海生“仙樂”四十春
鋼琴鍵上奏新歌
綠云里的歌
《長江之歌》是怎樣誕生的?
藝術歌曲走近我們
收藏音樂的日子
“國際音樂日”那天的所想
第六輯 經典速寫
《回聲》中的“回聲”
古典歲月颺出浪漫之美
音符穿透了蒼茫煙水
鋼琴上的“舊約”圣經
“魔笛”奏出莫扎特的*后輝煌
“命運”敲門的回聲
“花崗石河道里的火焰巨流”
覆滿雪花的憂郁音符
經典在鋼琴黑白鍵上逆生長
來自“新大陸”的波西米亞情
“當我們年輕的時候……”
流淌了150年的藍色音符
“伊斯拉美”比他的名字更響亮
高加索古堡的狂歡之夜
“當晴朗的一天……”
浸滿人生淚痕的“DSCH”
人聲,特殊的“樂器”
音樂劇之魅說二三
天長地久的“驪歌”
“平安夜”歌韻的縷縷傳奇
跪聆的那一闋東方音韻
“打虎上山”的音樂登攀
附錄1·五大樂派 認知經典
附錄2·音樂墻上的大師
愛樂者說 節選
大師是應當仰望的 “以一百棵百年以上的大橡樹,在大地上書寫出他的姓名。或者,把他雕刻成一座巨大的塑像,就像拉戈·瑪芝奧爾山上的保羅梅安斯大教堂一樣。他可以像他生前那樣居高臨下地俯瞰群峰。當萊茵河上的船只經過這里的時候,有陌生人問起這個巨人的姓名時,每個小孩兒都會回答:那是貝多芬。他們或許會認為,這是德意志哪一個朝代的皇帝呢。”這是19世紀德國浪漫主義音樂家舒曼對他的先輩貝多芬的史詩般的評價。 這評價的要旨就是一句話:貝多芬應當讓人們仰望。因為,他是大師。 無論是“一百棵百年以上的大橡樹”一般的龐然大物,還是小小的放在案頭上的一塊普通石頭,大師塑像常是我對于古典音樂大師心存敬畏的一個外化表達。 多年來,在我把這些藝術創造當作人類寶貴文化遺產而正襟危坐的聆聽之刻,或是去解讀汗牛充棟的關于他們的諸多文字論析與撰著之時,“仰望”這個必然與必要的姿態,會讓我在品賞和體悟其人其樂之間,生發出步入一個崇高境界的升華感。此刻此時此間,總想要有一個實實在在的外化實體出現眼前,以表達對大師的尊崇和敬重。又有多少年過去,我不知道那個能讓我仰望、已逝去一個或幾個世紀大師的存在,是什么,在哪里。 我讀過一本書,是茨威格寫的《人類群星閃耀時》。那里,有拿破侖和列寧,有歌德和托爾斯泰,還有音樂大師亨德爾寫作《彌賽亞》和《馬賽曲》的誕生。這位作家把大師比作天穹上的星辰,不僅閃爍光華,而且人們應當“仰望”。當然,將偉大人物喻為高夭之星,雖讓我引頸而望,卻還缺些物化的實在。 記得,1988年我**次踏上還叫蘇聯的那塊國土,在還叫列寧格勒的圣彼得堡,行走街上。驀然瞥見作曲家里姆斯基·柯薩科夫一尊很高的坐像。頓時,鬧市遁去,唯余大師和他的《天方夜譚》華美旋律,充溢在我的視覺與聽覺中。那一刻,我似乎離大師很近又很遠,頓生一種膜拜之感,全在舉頭仰望之間。 自此,我視那些植根在大師故土的塑像為“在大地上書寫出他的姓名”和神貌的實體,讓大師“居高臨下地俯瞰群峰”,也讓我們像仰望星空一樣,奉上敬重之情。 后來,我在波蘭華沙市中心的瓦津基公園,見到秋葉掩映的肖邦塑像。高達5米的大師坐在樹下,身體微傾,頭發飄逸,枝條垂落在他身上。眸闔眉鎖的肖邦,現出幾縷淡愁。而面部的剛勁,則透出他內心的強大。面對高大的肖邦,仿佛鋼琴聲響飄然而至。我感到他越發升華得高遠。颯颯秋風中,仰望著大師,不覺落華在身…… 在法國尼斯小城,小小的柏遼茲胸像隱在了街頭隔離帶的綠蔭中。這是一位以洶涌情潮開一代新風的浪漫“弄潮兒”。這座塑像似在他高揚激越的音樂中升騰起來,有風云時代的《拉科奇進行曲》,也有熾情入骨的《幻想交響曲》。很少有人注意到這個角落里的柏遼茲,但他的面容一掠過我的眼簾,即如閃電一般幻化為高大的坐標,讓我去仰望。事實也是,柏遼茲就是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航船前*早的一個坐標。 在貝多芬的故鄉波恩,在貝多芬移居后長住的維也納,從小小貝多芬廣場上站立著大大的貝多芬塑像,到音樂之都人行道上大師端坐著的威態,無法揮去的是舒曼所書寫的感覺:“那是貝多芬”。或許有人會認為,“這是德意志哪一個朝代的皇帝呢”。的確,貝多芬就是德國乃至世界的音樂“帝王”。剩下的,就是我們聆聽之后的仰望了。 回到我的書齋,案頭上、書柜里、鋼琴邊,安放著許多從大師故鄉攜回的塑像。相對于室外巨制,這些是微小的大師造型。在巴黎琳瑯滿目的工藝品市場,我的眼神聚焦在一位俄國人攤位上的一尊金屬質地雕像,無修飾的粗獷線條,真切刻畫了秋天一般的俄國音樂大師柴可夫斯基的神貌。萬里擷取,為書案琴畔平添了一種猶如“如歌行板”般的氛圍與意境。斗室一隅,瞬間似有光華閃耀,讓我油然生發出了仰望的肅然。 不是崇古媚外,對于人類任何族群所創造的文化瑰寶,我們都應當懷有敬畏之心,報以仰望的尊崇。這不是喪失自我,而是更廣博地汲取更豐盈的養分,以提升我們自身高層次的審美涵養。列寧在聆聽貝多芬的《熱情奏鳴曲》時,說過這樣的話:“人類竟能創造出這樣的奇跡!”我們走近這些“奇跡”,仰望這些“奇跡”的創造者,無疑也會讓我們一天天“高大”起來。 仰望,是對于人類寶貴遺產的肯定,也是對其所蘊豐厚內涵的汲取。沒有崇仰和尊敬,就沒有對于大師與經典的真誠信服,就會缺失對世界上一切寶貴遺存的熱情和探求,這不啻坍塌了一座我們眼前身邊的富含文化的礦脈。對于中國的外國的歷史的今天的文化瑰寶,不能冷漠,不能無視,不能旁觀,應當去仰望,像“粉絲”一樣投以熱愛與膜拜。 無論走到哪里,我總是仰望著那些大師。因為,大師是應當、值得、需要被仰望的。 仰望大師和致敬經典,正是我們對于人類全部文化遺產的珍惜與承接,也是我們走向更深層次文化境界的一個莊重的行為和態度。 P2-4
愛樂者說 作者簡介
李近朱,音樂史論學者、中央電視臺高級編輯。已出版研究貝多芬、勃拉姆斯,以及西方交響音樂方面的多部著述。作為總編導和總撰稿他曾攝制52集大型電視節目《感受交響音樂》,此外,還有《話說長江》《話說運河》《伏爾加日記》《大京九》等多部電視作品。在《中國科學報》長期開有“愛樂者說”專欄。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史學評論
- >
莉莉和章魚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