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探索與反諷:暹羅研究四十年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01360
- 條形碼:9787100201360 ; 978-7-100-20136-0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探索與反諷:暹羅研究四十年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本科及以上文化學歷者(1)著名民族主義學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40年泰國研究的學術之路; (2)一部撼動學界共識的典范之作,時至今日,仍然是一部國家、民族研究的必讀之作。
探索與反諷:暹羅研究四十年 內容簡介
暹羅即今日泰國,作者出于研究習慣仍使用“暹羅”一詞。本書原著于2014年由康奈爾大學出版社東南亞研究中心出版,收錄10篇文章,將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一生中關于泰國研究的論文、評論和隨筆按照年份和主題進行綜合編排。其中一篇是他人為該書撰寫的導言,相比于廣告宣傳語、膚淺的贊美之詞,這篇導言深刻的揭示了安德森教授暹羅研究的過程,對于閱讀本書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其余九篇是安德森教授暹羅研究的文章,不僅僅是學術論文,還有一些作者撰寫的導言、影評等,前后逾時40年,對于縱向了解泰國20世紀60年代之后的社會發展,十分有益,且具有極高的可讀性。例如**篇《對泰國國家的研究:泰學研究研究現狀》,*早發表于1978年,雖然發表于40年前,但時至今日仍是泰國現代政治研究推薦閱讀的一篇文章,可以說,作者在這篇文章中的一些觀點,引導了此后40多年的泰國研究,在全球泰國研究領域具有標志性的轉折意義,為此后大量的批判性泰學研究確定了基調。
探索與反諷:暹羅研究四十年 目錄
一生的承諾: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泰國研究(塔瑪拉?? 路斯)
對泰國國家的研究:泰學研究現狀
撤軍癥候:1976年10月6日政變的社會和文化面向
《鏡中》導言
暹羅現代謀殺及其演變
共產主義后的激進主義:泰國與印度尼西亞
兩封無法寄出的信
怪獸奇聞:阿披察蓬?? 威拉塞塔恭影片《熱帶疾病》在泰國的反應
輪番上演的反諷:廣告牌、雕像和T恤衫
《俗物人間》
譯名對照
探索與反諷:暹羅研究四十年 節選
然而,英雄人物的后代們憑借血統而非政變或征戰上臺執政,他們愈發深陷于和皇室成員、達官顯貴等錯綜復雜的爭斗之中,愈發依賴于后者,而且還必須給后者分配派松(phrai som,“私人”勞役)以資“安撫”。王公貴族對勞役的要求遠比國家徭役要輕松許多,因此派鑾不斷流失去做派松, 這樣逐漸耗盡了君主的勞動力資源,直到王朝弱得經不起一場重大挑戰。然后一個新王朝就崛起了,這種循環周而復始。這個關于阿金模型的梗概非常粗略,很難兼顧其詳盡闡釋的精微性和知識性,但是卻足以引發一些關于觀點的有趣疑問。 首先,如果我們可以暫時忘掉“泰族特性”,那可以明確的一點是,阿金模型非常接近韋伯的世襲制模型(Weberian model of patrimonialism)。在這個模型中,中央集權化的自然驅動力與以地方顯貴、貴族和皇室青年王子為代表的地方化和分裂繁殖化趨勢之間形成了核心張力。換言之, 這一點非常重要, 中央化與“絕對化”趨勢本質上與現代化毫無關聯,但卻與某種類型的國家制度的內在動力息息相關。因此我們應當警醒自己,務必對以現代化角度來解讀卻克里王朝的中央集權化持審慎態度,而非以世襲制模型角度來解讀。 其次,阿金好像陷入了一個令人不安的悖論。他將那些能夠壟斷勞動力市場的王朝君主們假定為泰國歷史上的“偉人”, 含蓄地貶低了那些似乎不能組織農民為國家服勞役的當代君主。在他看來,“泰國”只有在國家徭役制度運行*佳時才真正強大。另一方面,人民默默地從派鑾向派松轉變身份,這清楚地表明泰國人民更樂意為除了君主之外的任何人服役。那么,在一定意義上,正是泰國人民斷送了自己獲得國家榮耀的機會。就像阿金經常所為, 只有在將君主不太看作是遵循世襲制的王朝掌權政治家, 而是看作原初泰族的民族英雄之時,這個悖論才站得住腳;然后,強加于平民身上的苦難和犧牲就可被類似于納稅、服兵役以及共和國公民欠自己祖國的所有其他義務所掩飾。因此,逃避國家徭役就像逃避服兵役那樣可恥! 阿金認為不穩定性的基本要素已深植于泰國這個世襲制國家之中,但是他強調這些不穩定性的基本要素涉及利益沖突(不僅在君主和貴族之間,還在君主與臣民之間)。如果我們接納他的這個觀點,那么我們可以繼續進一步分析當代泰國政治的不穩定性:對卻克里王朝的華人政策進行理論再思考。在轉向這項政策引發的基本問題之前,有兩個雖然小但卻很重要的觀點需要闡明。**,這項政策鼓勵華人遷入(尤其是那些行動自由的單身男性體力勞動者), 正好類似于英國和荷蘭殖民地政權的政策,以及馬來西亞柔佛和霹靂(Perak)等小蘇丹國的政策—這既是從政策本身的角度,也是從政策實施的這個世界歷史新時代的角度。 第二,這項政策絕對無法與將泰國國王比作民族英雄的比喻相吻合。一則,很難相信一位民族主義領袖會奉行此類政策。再則,西方學者們正是將排華情緒看作“泰國民族主義”的*早標志之一。因此顯而易見的是,應該從王朝而非民族的需要來理解對華移民政策。因為如果這有助于短期內“穩固”王朝的勢力(事實顯然如此),同時也造成了泰國社會長期的不穩定性和矛盾性,這恰與英國人和荷蘭人以及霹靂和柔佛兩國蘇丹在當代印尼和馬來西亞推行的移民政策如出一轍。……
探索與反諷:暹羅研究四十年 作者簡介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1936-2015),美國康奈爾大學榮休教授,當代最重要的民族主義理論家,世界著名的政治學家、東南亞研究專家。先后于劍橋大學主修西方古典研究和英法文學、康奈爾大學專攻印尼研究。1983年出版民族主義研究經典著作《想象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此外還著有:《比較的幽靈:民族主義、東南亞與世界》《革命時期的爪哇》《鏡中:美國時代之暹羅文學與政治》《語言與權力:探索印尼的政治文化》和《椰殼碗外的人生》等。 譯者簡介: 杜潔,復旦大學法學碩士,電子科技大學法學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泰國政治與社會、馬克思主義與當代經濟社會發展、高等教育國際化。現任成都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海外教育學院院長、國際合作與交流處處長,泰國研究中心教授,四川省僑聯特聘專家委員會人文社科法律分委會副主任,成都翻譯協會副會長。主要著作和譯著有《馬克思主義在泰國的傳播與影響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與《泰國研究回顧》《東南亞研究回顧》(四川大學出版社)等,多篇泰國研究論文和譯文發表在Aisa Dialogue(《亞洲對話》)以及《東南亞研究》《南洋資料譯叢》等國內外期刊。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回憶愛瑪儂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唐代進士錄
- >
山海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