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人學展望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7851892
- 條形碼:9787507851892 ; 978-7-5078-5189-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人學展望 本書特色
* 本書集合了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吉林大學等高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青年骨干學者關于人學的重點論文。整體論點明確、論據充分、旁征博引,是馬克思主義人學的重要學術著作。 * 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不斷深入,本書的出版為廣大讀者透徹理解把握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及其開創的文明新形態的價值指向、思想理念以及實踐舉措提供了理論支撐,是我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有力注腳。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人學展望 內容簡介
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伴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深入發展,人的全面發展問題越來越突出,亟待人學做出理論回應。 本書為中國人學學會第23屆學術年會論文集,主要收錄了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吉林大學等有名高校專家學者的學術論文近40篇。這些論文圍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人學展望”這一主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人學審視”“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與中國式現代化”“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與人的發展”等方面進行深入闡述,展現了人學研究直面新時代和新發展階段重大現實問題的理論自覺,為透徹理解把握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及其開創的文明新形態的價值指向、思想理念以及實踐舉措提供了理論支撐。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人學展望 目錄
目錄
一、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人學審視
人的全面發展:新時代共同富裕的價值旨歸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歷程、特性和意義
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特征
——基于人的現代化視角
中國式現代化新路的超越和規律性
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新文明”
論人類文明視野下的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
論馬克思勞動異化論視域下的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
西方現代化與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差異及中國作為
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對人的現代化的基本要求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程中女性發展的人學思考
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探索及其經驗啟示
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與中國式現代化
唯物史觀視域中的反貧困思想與中國的脫貧攻堅實踐
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民本”“愛民”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從“民本”“愛民”到“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升華
論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與中國式現代化
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主體論
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式現代化之路
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的主體之維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兼論“美好生活”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與中國式現代化研究
論“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人學價值意蘊
——以方法論的視角
三、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與人的發展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以新發展理念推動和引領人的現代化
民生視角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人學思考
共同富裕的人學之維
實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行動綱領
四、人學基礎理論研究
“天人合一”思想需要完成現代轉化
馬克思人的需要理論的邏輯進路
人的定義的解構與重構
中國精神的本質規定及其內在邏輯
從原著翻譯來理解《資本論》中的“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概念
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哲學基礎
論馬克思的宗教批判與人性復歸思想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哲學思考
——基于馬克思主義人學視角
現代性之后的主體困境及其當代發展
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學說新詮
——歷史、可能、現實的三重視域
思想政治教育效力的生成邏輯與實現進路
——基于民族事務治理現代化的視域
馬克思《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對現代性勞動的透視與批判
馬克思私有財產批判的人學意蘊
——基于《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生態文明社會的邏輯緣起及基本特征
編后記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人學展望 節選
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探索及其經驗啟示 北京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 董 彪 現代化是整個人類文明的革命性變革,是廣大發展中國家擺脫落后面貌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國實現民族復興的戰略支撐。鴉片戰爭后,在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攻擊下,中國被動地進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開始了緩慢的現代化進程。但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才真正走上獨立的現代化道路。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明確將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堅持和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奮斗目標。中國的現代化道路越走越寬、越走越好,不僅對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具有重大意義,對于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建設乃至人類文明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現代化: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 所謂現代化,就是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的過程,是人類社會從物質生產、政治結構、日常生活、精神風貌等的整體轉型。“現代化”*早可追溯到歐洲中世紀經院神學,其真正思想開端是啟蒙運動。啟蒙運動高揚人的理性、確立了人的主體性地位,奠定了人類知識增長、科學發展的人學基礎;同時,它把進步變成人類的基本信念,人類社會從此被當作不斷發展、不斷躍遷的過程,自由、民主、平等、幸福成為人類普遍的價值追求。盡管啟蒙運動為“現代化”提供了思想背景和精神支撐,但現代化真正變成現實則是由工業革命推動的。18世紀60 年代肇始于英國英格蘭中部地區的工業革命,推動了資本主義生產由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生產的發展,使人類的生產方式和交往方式發生了劃時代變革,而與之相適應的資產階級革命則推動著資產階級民主制度、資產階級文化以及資產階級生活方式的形成。物質生產的工業化、政治活動的民主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精神風貌的個人化,等等,表征的正是社會發展核心動力、社會關系結構形式以及社會文化基本樣式的轉型,即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 資本主義是現代化的開拓者和支配者,它不僅利用資本的力量改變了民族國家自身的面貌,而且通過商品輸出、資本輸出、軍事侵略等殖民擴張手段改變了世界的面貌,現代化由此成為世界歷史的過程。但是,由資本全球化所推動的現代化并不是均質的、公正的,它建立的是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為主導、充滿著矛盾和沖突的全球性的文明等級秩序。在鄉村從屬于城市、未開化半開化國家從屬于文明國家、農民民族從屬于資產階級民族、東方從屬于西方的背后,隱藏著人與自然、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壓迫民族與被壓迫民族之間的深刻矛盾。 作為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者,馬克思既看到了資本主義所產生的、推動全球現代化的普遍性力量,也探索了不經歷資本主義發展階段而走上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可能性。他在分析資本主義生產起源時,把勞動者和生產資料分離、剝奪農民的運動的歷史必然性嚴格“限制在西歐各國的范圍內”,并指出如果將這種歷史概述變成一般發展道路的歷史哲學理論,認為“一切民族,不管它們所處的歷史環境如何,都注定要走這條道路”,那就會給他本人“過多的侮辱”?梢,馬克思揭示的現代化一般規律與實現規律的具體道路是不同的,道路的多樣性不僅絲毫不排斥規律的必然性,反而是規律自我實現的體現。人類社會由前資本主義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再向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的發展,是世界歷史也就是“大歷史觀”意義上的一般發展規律,但它并不否定不同的民族、國家根據具體國情探索跨越式發展道路的可能性。馬克思晚年提出的東方社會理論,探索了俄國農村公社不經歷資本主義的“卡夫丁峽谷”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理論可能性,其條件包括俄國公社與世界市場保持充分聯系、保留一定集體勞動、避免資本主義生產的波折而吸收其積極成果,等等。十月革命的勝利以及蘇俄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則使跨越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成為現實。1920 年,列寧提出了“共產主義就是蘇維埃政權加全國電氣化”的著名論斷,強調實現全國電氣化、把小農經濟變成大工業經濟對于鞏固蘇維埃政權和戰勝資本主義的重要性。實際上已經把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相對剝離,將物質財富創造能力和科學技術中性化,因此,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的揚棄就不是完全拋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結合),而是消滅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及其上層建筑的基礎上利用資本主義生產力成果。 1940年,蘇聯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其國民生產總量僅次于美國。資本主義國家用幾乎百年才走完的工業化歷程,蘇聯僅僅用了十幾年就完成了。蘇聯社會主義現代化模式的成功開辟,不僅給全世界無產階級極大的鼓舞,也為新中國現代化事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經驗。 二、中國的現代化:從追隨模仿到趕超引領 根據發生時間、動力機制的不同,可以將現代化大致分為先發內生型現代化(或先發引領型現代化)和后發外生型現代化(或后發追趕型現代化)。前者以英法為代表,這些國家的現代化具有時間早、資源足、空間大、競爭壓力小等優勢,因而采取了實行私有制,發展自由市場,以輕工業帶動重工業、以自發性力量推動內部新陳代謝的發展模式。后者以德日為代表,由于這些國家內部的經濟發展較為落后,外部又面臨著早發現代化國家的競爭,因而特別重視國家計劃和政府引導,并且采取了以重工業帶動輕工業的方式發展模式。 19 世紀中葉,在西方堅船利炮的攻擊下,中國被迫打開國門并卷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由接受朝貢的“天下國家”變成了半邊緣化的“民族國家”。先進中國人從各個方面學習資本主義,試圖實現從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層面的現代化。但從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的百年時間里,中國的現代化只是零星的、局部的,在地域上往往被限制在中國東部和沿江沿海城市,在產業上往往被限制在部分輕工業、運輸業和服務業領域。中國沒有真正走上獨立自主的道路,更沒有形成系統化的、內生性的現代化力量?陀^地說,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破壞了中國的自然經濟,為中國的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一定條件,但帝國主義的目的不是將中國變成資本主義國家,而是勾結封建主義勢力把中國變成它們的半殖民地。歷史表明,中國選擇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必然性恰恰在于中國選擇資本主義現代化的不可能性。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為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給中國的革命事業和現代化事業帶來了全新的可能性。自成立時起,中國共產黨就把將中國建設成為一個獨立、民主、自由、統一和富強的國家作為奮斗目標。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 一是“站起來”階段,中國采取“以蘇為師 + 自主探索”的模式,奠定了現代化的根基。經過 28 年的奮斗,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實現了國家的獨立和統一,為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就開始了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方面的現代化探索,為奪取全國政權后的現代化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新中國成立后,為盡快擺脫積貧積弱的農業國面貌,中國學習蘇聯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模式,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優先發展重工業。在隨后20多年里,中國建設了一批重大工程和重大項目,農業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獲得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新中國成立30年來,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時,也存在偏重生產關系革命而忽視生產力的根本性地位、過度依賴計劃經濟體制而忽視市場的作用和經濟主體的活力、忽視對外開放對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意義等問題。但總體說來,這些累進式、趕超式發展成果,不僅使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進一 步提高,而且也為我國進一步推動現代化建設創造了堅實基礎。 二是“富起來”階段,中國通過市場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加快現代化建設的步伐。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擺脫了蘇聯模式,逐漸走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首先,把經濟建設作為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把改革本身視為一場革命,重新確立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地位。其次,實行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充分利用自身比較優勢,積極融入經濟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在學習世界、貢獻世界的過程中開辟了現代化建設的全新格局。再次,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利用并駕馭資本,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提升勞動生產率水平、推動各類創新中的作用,防止資本權力造成的貧富分化、階層固化等問題,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促進現代化建設、實現全社會共同富裕提供了強大動力。*后,形成了包括“初級階段論”“主要矛盾論”“主要任務論”“市場經濟論”“判斷標準論”在內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系統認識,并把現代化建設從器物、技術層面拓展到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 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理論探索。這一時期的現代化建設問題在于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日益突出,關鍵技術領域存在重引進模仿輕自主創新的缺陷,“兩頭在外”的格局增大了經濟發展風險,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等。 三是“強起來”階段,中國推動“四個全面”“五位一體”的布局,推動現代化強國的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抓住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的基本事實,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改革穩定發展、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中取得了重要成就,中國的現代化建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中國式現代化呈現出并聯式趕超的特征。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西方發達國家是一個‘串聯式’的發展過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順序發展,發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時間。我們要后來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來,決定了我國發展必然是一個‘并聯式’的過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是疊加發展的。” 首先,中國以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為目標,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供給側改革和引領經濟新常態,打好“脫貧攻堅”“重大污染防治”“防范化解重大風險”,不斷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其次,以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推動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為目標,著力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了強大的制度支撐。再次,以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目標,準確把握傳統與現代、中國與世界的辯證關系,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態度,在守正創新中推動中國文化的現代轉型,以文化復興支撐民族復興。*后,以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目標,積極推動形成新發展格局和高水平對外開放格局,積極推動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構建,為解決人類的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中國的現代化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勾勒了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基本歷程,構成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前30年”和“后30年”互不否定的發展“道統”,為中國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指明了方向。一方面,“站起來”是“富起來”“強起來”的基本前提,沒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沒有社會主義革命留下的物質遺產、制度遺產、思想遺產,現代化的“富強”夢便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另一方面,“富起來”進一步鞏固了“站起來”的成就,為“強起來”奠定了堅實基礎。在新時代,中國的發展進入了“強起來”階段,它既是對兩個階段積極成果的繼承和發展,又注重解決前兩個階段存在的問題和矛盾!皬娖饋怼钡闹袊殞业陌踩c發展、人民的富裕與幸福擺在突出位置,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解決好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繼續堅持和完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樹立“富而不驕”“強而不霸”的國際形象,為世界繁榮和人類福祉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從新中國成立近30年的“以蘇為師”,到改革開放30多年的“特色道路”,再到新時代的“引領發展”,極大地體現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優越性。 三、中國現代化道路的經驗啟示 歷史和實踐表明,西方國家只是現代化的先行者,但卻不是不容置喙、唯一的現代化范本,更不是評價其他國家現代化成敗得失的標準。削足適履式地照搬照抄只能導致進退失據、失魂落魄,甚至可能失去獨立自主的地位,陷入發展停滯、政局動蕩、社會失序的“泥淖”。近代中國在選擇“西天取經”失敗后,走上了一條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中國式現代化,不是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而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不是征服自然的現代化,而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不是物質豐裕精神匱乏的現代化,而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現代化;不是貧富差距擴大社會兩極分化的現代化,而是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不是對外搞殖民擴張的現代化,而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現代化,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為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拓寬了道路、提供了經驗。 (一)現代化必須保障國家的獨立、自主和統一 舊中國的現代化道路走得踉踉蹌蹌、步履維艱,就在于內部受到封建主義壓迫、外部受到帝國主義侵略,不僅無法聚集力量、處處受制于人,還存在隨時被打斷、被破壞的風險。新中國成立后的現代化之所以能夠高歌猛進、成績斐然,其關鍵原因就在于結束了舊中國一盤散沙的狀態,形成了統一的國家疆域、獨立自主的國家主權、強有力的中央政府,為集中力量辦大事創造了和平環境、制度條件和組織基礎。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成功開辟表明,一國的現代化和其獨立統一是關聯在一起的,現代化需要獨立統一為前提,而獨立統一則需要現代化作為保障。以犧牲國家統一、主權獨立來換取短期發展利益,*終只能自食其果。所以,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發展原則,始終不渝地捍衛國家的獨立和統一,維護國家的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為中國的發展贏得了主動權和主導權,為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現代化必須依靠堅強有力的領導核心 根據亨廷頓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一些發展國家中,一黨制(包括共產黨制)國家較之多元政黨體制獨立后發生政變更少,力量更為強大,更趨穩定,因而更能集中力量搞好現代化。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具有起步晚、任務重的特征。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時,不可能像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那樣通過軍事侵略、資本輸出、殖民擴張來解決本國的資源和市場問題,要在國際上站穩腳跟、贏得尊重,中國必須匯聚內部各方面條件和力量,依靠自身解決人均資源匱乏、勞動力素質不高、發展基礎薄弱等問題,化解穩定與發展、開放與變革、抓重點與促均衡之間矛盾,實現累進式、濃縮式、跨越式發展。要完成這樣的任務,沒有中國共產黨作為堅強有力的領導核心總攬全局、協調各方是不可能的。而且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保障了現代化建設的正確政治方向。作為中國的*高政治領導力量,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牢牢把握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方向,既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也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奮力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和民族復興的目標?傊,中國能夠創造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關鍵在于中國共產黨舉旗定向、導航把舵,把現代化建設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和民族復興統一起來,使中國現代化的巍巍巨輪在正確的航道上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三)現代化必須確立科學的指導思想、制度機制和工作原則 從理論上看,中國共產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和中國實際具體結合,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為中國的革命事業、現代化建設事業和民族復興事業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從制度體系上看,中國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逐漸構建起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形成黨領導決策—政府執行落實—社會動員響應—有效監督糾錯于一體的動態機制,在重點領域關鍵事項施行“新舉國體制”,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辦難事、辦急事的優勢,使“中國之制”持續轉化為“中國之治”,使中國制度成為*有效能和韌性的制度。從工作方法上看,中國的現代化,注重立足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構成的形勢格局,準確判斷國家發展所處的階段方位,堅持把改革力度、發展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在保持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發展,通過改革發展促進社會穩定;注重科學認識社會的主要矛盾,善于抓重點領域、抓關鍵關節、 抓要害問題,善于破解思想瓶頸、避免發展陷阱、走出改革困境,達到一子落而滿盤活的效果;堅持頂層設計與自主探索相結合,堅持獨立自主與對外開放的統一,充分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先進成果,推動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四)現代化應回歸并發掘其自身內部的主體性力量 費正清認為,傳統中國社會長期為一種巨大的惰性所牽絆,只是在西方侵略的強烈沖擊下,中國才作出緩慢而遲鈍的回應,才逐漸由傳統社會步入近現代社會。應當承認,近代以來的中國現代化道路的開啟是被動的,但并非完全按照“沖擊—反應—再沖擊—再反應”的鏈式模式進行,而是充分發揮了中國自身的內部的主體性力量。首先,中國人對傳統社會的主動反思為現代化提供了思想準備。近代以來,由于受到西方現代化的影響,中國人理解世界和社會的進路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不再是封建小農社會內部的時運轉移和人心向背,而是農業文明面對工業文明時的自我調適和激越變革;不再是血緣之家國、夷夏之天下、道德之天命的重建和再造,而是在全新世界格局中尋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道路,這些對中國現代化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其次,中國已有資源和稟賦的激活是推動現代化的重要動力。在封建社會,大量的過剩人口無法被有效消化,只能“內卷”到傳統的低效率的農業生產活動中,進而在工業生產和商品經濟發展起來后,這些人口卻 能轉換為勞動力和消費動力,形成集聚優勢,產生超大規模效應。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中國人吃苦耐勞、堅忍不拔、重視家庭的傳統轉換成了現代化建設中不怕犧牲、敬業奉獻、愛家愛國的品質。*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核心價值觀的弘揚,對于“化現代”“化世界”具有重要意義,F代化并不是割裂傳統,而是要繼承傳統、再造傳統,發揮傳統文化及其核心價值觀在思維認知、身心安頓、經世濟民、治國理政、重建世界中的作用,解決西方現代化過程中因主客二分、心物二分、過度“去魅”造成的物質與精神、知識與智慧、科技與人文之間的矛盾,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和諧統一。 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植根于中國歷史和文化,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為宗旨的現代化,是積極面向世界、融入世界、貢獻世界的現代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現代化指引了正確的政治方向,而現代化的成功開展又鞏固和發展了中國社會主義。中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領域推動現代化建設并*終實現人的現代化,不僅將推動中國社會的現代轉型,也將孕育一種全新的文明形態。中國道路越走越寬、越走越好,其意義不僅是民族性的,更是世界性的,它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更為解決現代世界的問題、促進人類的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人學展望 作者簡介
郗 戈 1981年生,陜西商洛人,現為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入選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聘任首批中國人民大學“杰出學者”;兼任北京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中國人民大學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副主任,中央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主要成員,中國人學學會副秘書長、常務理事,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副秘書長、常務理事等。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研究領域為《資本論》哲學思想、社會發展與現代性問題等。主要著作有《超越資本主義現代性——馬克思現代性思想與當代社會發展》。先后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馬克思主義研究》等刊物上發表論文90余篇,其中30余篇被《新華文摘》等全文轉載。主持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多項,曾獲省部級教學科研獎勵。 呂翠微 1973年生,黑龍江海倫人,哲學博士,教授。中國人學學會常務理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理事,黑龍江省哲學學會副會長。主要從事馬克思的哲學思想及其當代意義、馬克思的辯證法理論、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理論、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研究。近年來,承擔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等各級各類教科研課題41項;發表學術論文33篇,其中部分論文被CSSCI收錄、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和中國社會科學網全文轉載;出版專著教材9部;獲得教學科研成果獎21項,其中省政府一等獎2項、三等獎2項,黑龍江省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獎二等獎2項。
- >
自卑與超越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煙與鏡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巴金-再思錄
- >
詩經-先民的歌唱